首页 > 历史 > 野史杂谈

明朝时期爆发过多少次农民起义?为何会这样

时间:2023-08-06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明朝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 趣历史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之一,在其二百七十六年统治期间,所爆发的农民起义次数比其他王朝都要多,且频繁程度也令人震惊。

  白寿彝先生在《中国通史》中提到:

image.png

  在明中期延续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农民起义连绵不断,不仅起义的次数多,涉及的地区广泛,几乎遍及全国各个省区,而且往往是一个高潮平息不久,又有新的高潮到来,高潮之间间隔也很短,其中以正统、成化、正德时期最为集中。

  由此想到高一必修一教科书上专题一第四节中的内容,其中讲述到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后又用太监牵制内阁。

  可以说,君主专制加强,对地方又设三司,等等措施是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对地方的控制权利应该是不断强化,怎么会农民起义频发?

  据不完全统计,洪武朝爆发了三十三起农民起义,永乐朝爆发了十六起,正统朝十一起,景泰朝三起,成化朝十起,正德朝七起,嘉靖朝十九起,隆庆朝一起,万历朝十二起,天启朝二起,崇祯朝更是数不胜数,多如牛毛。

  值得一提的是在被史书称颂的“仁宣盛世”、“弘治盛世”三朝共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仍然爆发了十起农民起义。

  有明一代,没有爆发农民起义的最长时间只有隆庆二年至万历五年的近十年时间。

  并且,农民起义爆发的范围之广也是令人吃惊。

  光是洪武朝爆发的三十三起农民起义中,广东有十四起,福建五起,湖广三起,浙江、江西、陕西各二起,南直隶、广西、四川各一起。

  为何明朝的农民起义爆发的时间如此频繁,次数如此之多,范围如此之广呢?

  通过广泛地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得出以下一些原因:

  一:贱民制度的逼迫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后,虽然废除了元朝的四大等级制度,但仍然保留了贱民制度。

  贱民是排除于“士农工商”之外的一个单独的阶层,虽然贱民制度不只是明朝采用,但是,明朝对贱民的限制是最严苛的。

  明朝的贱民主要由佃户、丐户、疍户、娼妓、皂隶等组成。

  他们始终无法取得与平民相同的身份地位,并且在法律上也无法被如平民一般公平对待,在生活上也遭到歧视。

  比如朱元璋曾在洪武五年下诏规定:“佃户见田主不论齿序,并行少长之礼。”

  文学家祝允明在《猥琐》中记载:

  奉化有丐户,俗谓之大贫,聚处城外,自为配偶,良人不与接,皆官给衣粮;其妇女稍有妆泽,业枕席。其始皆宦家,以罪杀其人而籍其牝,官各之而征其淫贿,以迄令也。

  大意是丐户不能与良民通婚,且不能明媒正娶,只能内部通婚,女人只许稍稍化妆。

image.png

  《万历野获编》中记载:“明时浙东丐户,男不许读书,女不许裹足。”

  依靠打鱼为生的人,被编入疍户,并规定终生只能以船为家,上岸不得穿鞋等。

  不仅如此,所有被编入贱籍的人,世代只能为贱籍。

  并且贱民不能应考出仕,彻底堵死了上升为平民的通道。身份等级被固定,并且无法通过合法途径改变。

  从明初到明末的史料来看,这种现象始终存在着,这造成这些阶层的不断反抗,加入到农民起义,并且成为其中主要力量之一。

  二:土地矛盾日益突出

  明朝自永乐朝始便设立皇庄制度,皇庄设立的主要目的是依靠经营皇家的田地以满足皇室宫廷消费。

  皇庄又具体分为皇帝所有,后宫所有,东宫所有,收入的皇权子粒银都由管庄太监直接掌管,由宫廷自行分配。

  设立这种制度本身的出发点是让皇室成员私人开支与国库公共开支相分离。

  可到了明朝中后期,这种制度的存在与变化已脱离了它原本被设立的初衷,而成为了皇室搜刮民脂民膏的工具,开了明代土地兼并之先河。

  在弘治二年的时候,在京畿地区的皇庄有五处,面积约为12800顷,而到了正德朝皇庄的范围不仅扩展到昌平、真定、保定等,而且面积也达到了37595顷。

  这种兼并力度在历朝历代也是鲜有的。

  为兼并所采取的方式也大多是强行鲸吞或逼迫良民献田,在管理方式上更是残酷盘剥。

  在皇庄中劳动的平民被归入“佃仆”,世代永为贱民。

  皇庄中的田租也远超一般民间标准。据记载:“查庄田税银角八分,三倍民田。”

  同时,官吏的凶狠毒辣也让普通民众难以忍受。《明史·食货制·田制》中记载:

  王府官及诸阉丈地征税,旁午于道,扈养厮役,廪食以万计,渔敛惨毒不忍闻!驽帖捕民,格庄庄佃,所在骚然……

  土地是农业社会的根本,对于农民来说更是安身立业之本。

  明朝皇室在与民争利中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但粗暴地兼并农民土地,逼迫农民成为佃仆,无疑使更广大的农民阶级为少数皇族的利益而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从而引发阶级矛盾的尖锐。

  北直隶的刘六、刘七农民起义,便是遭受土地兼并而丧失田产的农民发动的一次起义。

  在皇室带头兼并土地后,民间的地主势力也上行下效。

  明初规定,官员、读书人、朝庭贵族、世袭功臣都可以享受徭役和赋税方面的优待政策。

  而民间各种赋税徭役的弊端层出不穷,直接原因就是满足地方官员的私利,比如“火耗”等苛捐名目。

  在苛捐杂税与徭役面前,许多平民百姓会选择“投献”大户,即将自己的土地献给地主,自己由自耕农转变为佃农。

  这样土地越来越集中在大地主阶级手中。

  而大地主享受少加税或免税的特权,国家的农业税财富因此流失,于是朝廷通过增税 加赋等方式将损失转嫁给自耕农,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到明中后期,民间的土地兼并已经疯狂到了无以复加的境地。

  有史料记载:“江浙权豪庄田阡陌连亘,一家而并十家之产。”

  这种现象造成了大量的农民不堪重负而家破人亡或失去土地为奴。

  由此观之,农民起义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当时朝廷亦有明智之士,意识到要想延续明王朝的国祚,非用改革这剂猛药来破除土地矛盾这一陈疴不可。

  被誉为“明代唯一大政治家”的张居正雷厉风行地推行“一条鞭法”与清丈全国土地的改革。

  并通过“赋役合并,折银折税,以银代役”等一系列手段,简化了征税科目与程序,降低了损耗,减少了官员的参与,减少了贪污腐败的机会。

  从而减轻了自耕农的压力。

  同时,在清丈土地中清理出近300万顷的被大地主阶级隐瞒的田地,追加田税或没收交与农民耕种。

  张居正卓有成效的改革使“让利于民而国用饶”。

  《明通鉴》评价说:“起衰振隳,纲纪修明,海内殷皋,居正之力也。”

  万历朝初全国未发生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并且保持了数年,这不得不说是张居正的功绩。

  但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立马废除了张居正耗尽毕生心力的改革措施。

  使得“土地兼并”之风死灰复燃,各地民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最终为明王朝敲响了丧钟。

  在崇祯末年,大明危亡之际,崇祯皇帝发出了“得庸相百,不若得救时之相一也”的感叹。只可惜世间已无张居正。

  三:朝廷剿匪策略的失误

  崇祯朝时,农民起义在明朝遍地开花,同时北方战局与后金军的对峙也是连连告急。

  为了挽救对农民军战局的颓势,时任兵部尚书杨嗣昌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征剿方略。

image.png

  即将流动作战的农民军包围起来逐渐消灭,这种战略在初期取得了巨大成功,最强大的两支农民军大西军和大顺军相继投降。

  陕北地区的农民起义似乎已被完全平定。同年,后金军发动第四次入关战争。

  杨嗣昌深知农民起义的威胁并没有被完全消除。

  比如大西军首领张献忠并没有接受朝廷的官职,手下的部队也并没有接受朝廷的改编,而是被他化整为零分散在全国各处,时刻准备着机会东山再起。

  对此杨嗣昌对崇祯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即向后金议和纳贡,集中全力征缴完农民军后再开启对后金的战争。

  可这遭到了主战派的一致反对,崇祯被迫与后金开战。战争的结果是总督天下援兵卢象升战死,蓟辽总督洪承畴、总兵祖大寿等陆续投降。

  自崇祯十三年至十五年的“松锦大战”以明军的全盘崩溃而告终。

  从此明朝在关外无险可守,更重要的大量的精兵良将被消耗。

  与此同时,沉寂一时的农民军看清了明朝的虚弱,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狂潮再次兴起,大有星火燎原之势。

  明朝主力部队深陷在辽东战局的泥潭之中,无力剿灭关内多如牛毛的农民起义军。

  杨嗣昌虽再祭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战术,但早有防备的农民军首领如张献忠采用针锋相对的“以走制敌,避实击虚”的战术,使“四正六隅十面张网”战术最终破产。

  随着张献忠和李自成相继攻破明朝重镇襄阳与洛阳,标志着明朝彻底无法控制农民起义军。

  如果崇祯采用杨嗣昌的主张,与后金签订和约,全力剿灭农民军后进行社会改革,恢复生产,与民休息,待到国富民强时再收复失地,明朝的结局可能是完全不一样了。

  前朝并不是没有先例,汉高祖刘邦在惨遭白登之围后对匈奴采取妥协和平的态度,经过“文景之治”的休生养息,恢复国力后,于汉武帝时期发动一系列对匈奴的战争,解除了匈奴之患。

  明朝已无双线作战的能力,若坚持对后金军开战只会使自己的不堪一击为天下所知。

  所以明末农民起义才敢如此肆无忌惮地遍地开花。

  明朝末期错误的战略方针使农民起义剿不胜剿。

  但农民起义是当时各方面矛盾激化的结果,即使是明末采取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战略方针,而不采取相应的社会改革措施,农民起义仍会是大规模兴起。

  四:宗教活动的推动

  明朝对佛道两教采取的是抑制和利用并行的政策,既想阻止宗教嬗变为组织农民起义的工具,又想利用佛道维持社会秩序。

  结果由于佛道二门缺乏开拓创新,又无法满足民众的精神需要,逐渐在明朝中后期形成了“佛道不行,而民间宗教盛行”的局面。

  自唐宋以来盛行的白莲教成为组织发起明朝农民起义的重要因素。

  白莲教是一种秘密宗教结社,渊源于佛教的净土宗。

  因其是一个半僧半俗的秘密团体,且教义简单,经卷通俗易懂,到明朝接收了很多来自下层社会的信徒。

  教内实行家长制统治,尊卑有序,等级森严,极易一呼百应,所以是利用其反抗压迫 统治并建立政权的理想工具。

  唐赛儿是明朝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女子之一,她本只是一个 普通的农家女子,却利用白莲教发动了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

image.png

  明成祖朱棣因迁都北京,大修宫殿,广开运河,需调用大量民力,于是在山东征调了十万民夫。

  农民徭役负担沉重,同时灾害瘟疫流行,农民难以生存,竟至于“山东河南诸处饥荒水旱相仍,剥树皮,掘草根,老幼流移,颠踣道路,卖妻鬻子,以求苟活。”(《国榷》)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唐赛儿的丈夫被官府逼死。唐赛儿痛不欲生,想要为丈夫和与他有同样经历的父老乡亲们报仇,于是想到了利用白莲教。

  在民间传说中唐赛儿通晓白莲教诸多仙术,且会使用白莲教的宝剑,被称为“佛母”。

  永乐十八年,唐赛儿通过传教组织益都,安州,寿光等地的信众发动起义,虽然短短两个月便被平定,但取得了两次对官军的大捷,取得的效果也是显著的。

  朝廷被迫收敛了对农民的压迫,朱棣下诏“诏罢不便子民及不急诸务,蠲十七年前逋 赋税,免去年被灾田粮。”

  同时,唐赛儿在民间传说中被神化,她的事迹通过戏剧,文学作品等被广为流传,民众还为她修建唐赛儿祠。

  白莲教在明朝呈现出与佛道截然相反的特征,不是提倡人们顺应,它反而主张打破不合理的现状并为之作斗争。

  由此观之,在天灾人祸或社会动荡之际,它往往能成为组织农民起义的工具。

  比如在天启二年,徐鸿儒再次利用白莲教发动农民起义,这次农民起义被标志为明末民变的先声。

  由此可见,宗教的推动是明朝农民起义繁多的关键要素之一。

  可是,如果统治者能爱惜民力,与民休息,轻徭薄赋,那么宗教便只能停留在精神层面上。

明朝初年的猛将傅有德是如何被明太祖朱元璋赐死的呢?原本是这样

公元1368年,在应天府登基称帝,一举奠定了大明近三百年的江山。然而,晚年的朱元璋杀心很重,将众多开国大将逼死。其中有一员猛将,为大明江山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却因为一件小事被朱元璋直接赐死,这是怎么回事呢? 此人名叫傅友德,世代耕农为生,在大潮中投奔红巾军,成为其中一员。傅友德在农民军中作战十分勇猛,渐渐成为其中一支农民军中的头目。后来,傅友德听说朱元璋威名,慕名来投,朱元璋一看此人就觉得非同一般,随即封为裨将,跟随四处征战。 傅友德跟随朱元璋后勇猛异常,在鄱阳湖之战中屡立奇功,打败陈友谅前锋大军,在战争过程多次受创却越战越猛,最终将陈友谅大军击败。后来傅友德在北征北元的战争中创造了七战全胜的神话,后又身居大帅之位平定云南,真可谓战功彪炳,被朱元璋封为颍国公,朱元璋的表示:“论将之功,傅友德第一。” 然而,狡兔死走狗烹,军功甚大的傅友德逐渐被朱元璋猜忌。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十一月,朱元璋举行国宴,他走到门口的时候,发现门口有一个侍卫手中的剑没有剑鞘,这不符合当时的规定。朱元璋一看,这个侍卫正是傅友德之子。于是,宴会之上朱元璋向傅友德发难,命令他带着儿子的头颅请罪。傅友德心中恍然大悟,知道朱元璋要取他们父子的性命,说了一句:“你不是就想让我们父子死么。”然后就在朱元璋面前自刎而死。朱元璋见状大怒,将傅友德亲属全部发配边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朝的这位帝王为什么要放弃明成祖打下的越南呢?真相竟是这样

1369年,颁布了一道《皇明祖训》,在首章中,他提到了15个不征之国,称这些国家“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说白了,就是这些国家离中国太远,又是穷乡僻壤,没啥油水,提供不了什么赋税,就算征服了,朝廷还得倒贴钱去维持。这笔生意太不划算,不如干脆就不要千里迢迢地去攻打他们。 这15个国家中,就有如今称为越南的安南。 越南与中国一衣带水,如果大家都、相安无事,倒也挺好。可后来,越南居然主动来找中国的麻烦。 那是在朱元璋第四子、燕王发起的“”时期,越南改朝换代,的赶走了的皇帝。黎皇帝见发生内乱,,不断骚扰明朝边境。朱棣登基做皇帝后,越南不但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这让永乐大帝很生气。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朱棣是“马背上的皇帝”,他信奉什么问题都可以用武力解决,于是,就于1405年派兵30万攻打越南。 那时候,明朝军队的战斗力还是很有保障的,虽然是在客场作战,不过在经过一番血战后,终于攻克了越南都城。随后,由于黎皇帝逃跑了,以前的陈皇帝家族被,找不到像样的带头大哥,索性就献出版图,投靠明朝。 朱棣对于送上门的版图,还是很乐意“照单全收”。1407年,越南正式列入明朝版图,明朝在越南设置“交趾承宣布政使司”,下设15府、36州、180余县,自此,越南与广西、云南等地一样,成为明朝帝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单位。 然而,越南民众虽然仰慕中华文化,却不甘成为明朝的一个郡县。在那以后,越南各地不断发生义军,对明朝军队进行小规模袭击。明朝军队虽然强大,但一样被搞得疲于应付、不堪其扰。 在这期间,明朝已经换了两个皇帝。朱棣已经去世,他的儿子只做了10个月的皇帝,又去世了,皇位传给朱棣的,是为。 朱瞻基继位后,面临着一堆的烂事。北方,蒙古势力在蠢蠢欲动,意欲南下;南方,越南又在不断地给帝国惹麻烦。怎么办呢?朱瞻基经过反复权衡,决定放弃越南,将在越南的驻军撤回来,增强北方的防御力量。 1427年,朱瞻基正式将越南驻军撤回来,在越南的行政机关也跟着撤回来了。 我们现在来看,朱瞻基之所以将祖父朱棣辛辛苦苦打回来的越南放弃,并不是“崽卖爷田不心疼”,而是基于现实考虑。 首当其冲的就是经济上的考虑。 越南归属明朝后,明朝在越南有一支驻军,每年至少花费军费300万两银子。而明朝每年从越南收到的税赋,只有区区7万两银子。明显。这对于明朝的财政来说,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如果花这一笔钱,能够换来越南的认可,倒也不算冤枉。可越南人根本就不买账。他们对外来的明朝政权毫无好感。他们在史书里写道:“北寇凶残,南民困屈。”你看,明朝白花花的银子花出去,却得到这么一个不光彩的形象。 其次,明朝无法同时在北方和南方两条战线开战。蒙古人不好惹,越南人也不是善茬。而明朝军队的战斗力,经过洪武、永乐时期的巅峰状态后,已经有所下滑,还真吃不消在两条战线开战。 朱瞻基从越南撤军,结束了对越南的直接统治后,反而赢得了越南的好感。越南作为中国的藩属国,依然纳贡称臣。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好了,朱瞻基可以专心致志地对付北方的蒙古,稳固了北方边疆,堪称一举多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