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在巨鹿之战彻底击败秦军主力,秦将章邯率领二十万秦军投降楚军。要说这章邯,绝对是项羽的老熟人,因为就在不久前,章邯率领秦军击败魏齐楚赵四国联军,杀死了项羽的叔父项梁。项羽对其叔父项梁的感情是非常深的,在史书中,我们没有见到项羽父亲的身影,但是我们可以推断出他的父亲极有可能死在了抗秦的战争中。项梁一直担当者项羽父亲的角色将他抚养长大,可以说项梁在项羽心中的形象就是父亲。

对于那二十万投降的秦军,项羽丝毫没有心软,全部活埋了。而章邯却得到了项羽的优待,项羽封他为雍王,拥有有关中三分之一的领地。我们不禁会产生疑问,项羽是不是昏头了,把二十万普通士卒活埋了,却留下仇人。

巨鹿之战时,项羽击败了秦将王离的军队但他并没有完全击溃秦军,因为章邯带着所部二十余万大军跑了,躲到营寨中固守。这时章邯写信给项羽请求议和,项羽直接拒绝,率军进攻章邯,章邯迎战后大败,又跑回去固守了。这时项羽的处境其实非常危险,因为章邯虽然打不过他,但如果固守的话,项羽一时还真奈何不了他。而此时刘邦已经率军向西进攻咸阳了,秦军主力都在这里和自己硬抗,刘邦肯定不费吹灰之力便能拿下咸阳。当初军队出发时楚王就已经明确表示了,先入咸阳者为王。如果刘邦当了汉中王,招募军队再来收拾两败俱伤的自己和章邯,那他项羽就没戏了。

正在这时,章邯居然再次向项羽求和,不,这次不是和谈了,直接投降。这件事对项羽来说可真是天大的喜事。因为他不但免于被即将做大的刘邦吃掉的危险,还可以直接西进咸阳,夺取汉中王之位了。所以此时的章邯对于项羽来说,即是杀死叔父的仇人又是自己的救命恩人。而章邯杀死自己的叔父是在战场上,两军交战,各为其主,项羽自然是懂这个道理的,所以此时项羽对章邯是感谢大于仇恨的。
当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并将其赶到蜀中后,派谁来管理秦国故地就成了大问题,这时他想到了章邯等三名降将。因为章邯是秦人,用秦人来管理秦人,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当然,如果那二十万秦军没被坑杀的话。韩信曾说过,章邯等三人当年带领部下投降楚军,结果二十万人被坑杀,他们三个却安然无恙,秦父兄对此三人恨之入骨。
侄儿的叛乱,导致在家休养的叔父you2再担重任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宋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地辅佐侄儿成王,在文治、武功、礼乐、军制以及培养成王等多方面做出努力,使得刚刚建立的在幼主继位后得以保持稳定,并逐渐走向兴盛。七年后,成王可以亲政,周公遂归政于诵,自己北面就臣。今天,如果接着上篇继续往下讲的话,本该说到成王亲政后的故事了,但由于后,成王又有过一次分封,因此咱们只得暂缓脚步,而再续一些“周代诸侯建国录”。 这次咱们要说的诸侯国乃是,这个大家还算比较熟悉的国家,经常被误会为武王分封时就被敕封了的,认为宋国一开始就是封给遗民的。但是,实际上最早给商朝人延续宗祀的封国还叫商,始封君是纣王之子武庚。直到这次“”,叛乱的武庚被周公擒杀后,本着“灭国不绝祀”的传统,就又要为商朝再寻找一位奉祀先祖的人选了。这位被选中的商朝后裔乃是微子,他的封国才是成王所封的宋国。 提到微子启,各位应该并不陌生了吧,光笔者之前就多次写到他,是一位富有仁义贤能的失意之人。他本是的长子,却因出生时母亲名分尚为妾室,因此以庶子之名不能继承王位。纣王在位期间,微子数谏君王而无果,为了保留殷商血脉,只得携器离商。武王夺得天下后,微子启深明大义,将国家祭器呈交武王,获得恢复名爵,保留封地的结果(当时的微子封地是微,并非宋也)。 本来商朝宗祀由武庚奉祀,微子又恢复了名爵、保留了封地,他本该安安静静地享受生活了。可偏偏侄儿武庚野心不死,和管、蔡等人搞出个叛乱来,使得微子启不得不重新回到了历史舞台的幕前来。至于他为何被成王和周公选中,答案很明显,一是他跟纣王是亲兄弟,血脉上绝对是后裔;二是他曾主动降周,算是对周朝比较忠心;三是微子素有圣名,可以教化殷商遗老。因此,商国被剿灭后,在微地养老的他,又被周公请了出来。 也许有的童鞋会提出个设想,武庚叛乱是要恢复殷商政权,作为商朝宗室的微子难道没跟着一起叛乱么?这个就目前已知的结果来看,显然微子并没有参加,而且据在下理解,不仅微子没有参与叛乱,武庚叛乱时也根本没有联系过自己的伯父微子。这原因也很明显:首先,微子是为了存蓄殷商血脉才携器离商的,但在纣王父子眼中他就是个背叛君王的小人;其次,微子把国家祭器主动送给武王,明显又是一条背叛殷商的罪责。武庚想恢复商朝,这么重要又隐秘的事情,怎么可能跟他心中的叛臣来商议呢? 微子来到成王面前接受敕封,成王称呼他为“殷王元子”,就是殷商君王帝乙长子的意思,对其表示尊重。成王先是赞扬了商朝立朝之君商汤的圣德,认为正是由于成汤的上承天命、下爱子民,才得以泽被后世。随后,成王又夸赞微子,说他是继承了先祖之德,能做到上敬天、下爱民,因此封微子为上等公,将东夏(华夏东部)这片土地敕封给他来治理。希望他能遵循周朝之法,保卫周王室,并通过弘扬先祖之道来教化子民,使微子的后世可以永享他的恩泽。 于是,微子领命前往新的封地东夏,建立宋国去了。那所谓的东夏到底是哪里呢?大致就是把原来的“三监之地”中管、商的领土,靠近东南的一部分就是宋国的封地,而其都城就是商汤立朝时的旧都亳都(即商丘),成王将这里封给他,很有可能就是希望他能回归本源,真的把商汤之德传承下去。 至于为何微子的封国国名为宋而不叫商呢?笔者经过研究和推测认为有以下两点原因: 1、商朝灭亡后,武王保留了商的国名,但正是这个国名会被想复辟商朝的人利用,因此再封商朝后裔时不可再用“商”字。而“宋”字在古音中与“商”相近,因此以商,成为微子封国之名。 2、“宋”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居也。木者,所以成室以居人也”,也就是说,“宋”在最初的意思表示的是一个用来居住的木房子,并且古人曾用“个”字表示小房子,那“宋”这么复杂的结构,应该是个不错的“别墅”了。成王赐名为宋,估计就是给商朝遗民一间大屋子,让他们安心安居的意思吧。 就这样,宋国在成王时以殷商遗脉的形式建立起来,在第一任国君的宋微子的努力下,宋国人真的继承了商微子的仁德,成为众多诸侯中非常讲究礼仪规范的国家。但就像武安排、蔡叔监视武庚一样,成王和周公也不可能完完全全地相信微子,毕竟他不是姬族,还是商朝后裔。因此,三监之地的另外一部分就被成王敕封给了一位王室成员,似有监视宋国之意。到底是谁有幸获封这片土地?这个新的诸侯国又叫什么呢?咱们下次再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汉高祖刘邦为什么会封侄子封为羹颉侯 这个候到底是什么爵位呢
为何会封侄子封为羹颉侯,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刘邦出生于,那个时候还没有统一全天下,秦王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理想需要大量的钱财去强壮兵力,所以在那时的秦国赋税非常重,老百姓的生活也过得很艰苦。刘邦家里也很穷,他老妈在生下一女三子四个孩子后就走了,他老爹整天除了混喝混吃对几个孩子向来是不怎么上心。三个孩子中最小的就是刘邦,在没有吃喝的日子里只会在床上大哭。 刘邦的哥哥很讨厌这个小弟,在他眼中这个孩子只会哭,又不会干活,如果死了才好,刘邦的二哥对这个弟弟的态度也是可无可有,他只知道种自己的那一分土地,只要不打扰他的生活就好,刘邦的姐姐却对这个弟弟爱护有加,但凡是自己能找到一口吃的,绝对要分半口给他,刘邦幸亏有这个姐姐,才能在妈不在爹不爱的情况下长大。长大后的刘邦还是非常不让他老爹和老哥喜欢,不过也是,谁会喜欢一个整天不干活,只会到处闲逛的懒汉呢?周边的邻居们也非常不看好这个懒汉,认为他将来没有出息。 刘邦的大哥讨了老婆后,刘邦天天在大哥家蹭饭吃,偶尔几次别人还能忍受,但是天天如此他的嫂子开始对他没有好脸色了,这一天刘邦又赶在饭点来到哥哥家里,但是进门一看,嫂子正在用饭勺刮锅底的那些锅巴,原来他们赶在刘邦来之前就吃完饭了,还剩下一点锅巴女人舍不得浪费,正在用饭勺使劲刮呢。刘邦一看就明白了,原来这是提前赶在我来之前就吃完饭了呀,无奈只好饿着肚子离开了。 刘邦虽然是个懒汉不爱劳动,但是平日里他喜欢到处交朋友,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他居然在本地捞了一个小官做,虽然工资不高,管理的地方也不大,但是好歹也算是有一份收入了。有一次皇帝出巡经过他们那里,刘邦老远的看着皇帝的仪仗队,羡慕的哈喇留下来,他认为是大丈夫就应该过那种生活。但是现实很残酷,当刘邦收回眼光再看看自己,仍旧是一身旧衣服,已经过了三十多岁老婆都没找一个,虽然有一个相好的还给自己生了个儿子,但是毕竟没有经过媒妁,那就是外室了。 机会还是来了,县里来了一个姓吕的大户,搬家的那天在家里大摆酒宴,县里有脸面的人都去喝酒,刘邦也想去,但是口袋里哪里拿得出礼钱,但是他不怕,他有的是一张巧嘴,在去了吕家之后居然让对方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刘邦还是很得意,当初老爹和老哥不是看不上他吗?如今他娶到了当地的千金,这下他们还有什么可说的。吕家千金嫁过来之后,也是受尽了苦头,刘邦从来没有一个大子拿回家,她以前在家是小姐,如今不仅自己要劳动养自己,还要赚钱来养他们的孩子。 始皇帝死后,赢亥盘剥百姓是更加无道了,天下好多人都起来反抗他,于是刘邦也想去参加义军,但是还是没有钱,找哥哥肯定是不会帮自己的,于是刘邦想到了姐姐,阿姐家也穷,但是姐姐姐夫们还是很爽快的把家里的那点钱全拿出来给了他当路费。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刘邦最后当了皇帝。当他把老爹接到皇宫来后,刘太公惶恐的是一塌糊涂。刘邦笑着跟老爹说:“你当初不是说我没有大哥有出息吗?如今你看看,到底是谁有出息?” 老爹被接到了皇宫,刘邦五天就要来看他一次,两个人就像平常民间的父子一样,刘邦给老爹行跪拜礼,刘邦从小就不被老爹喜欢,如今他成了皇帝却还要天天向他跪拜,于是心里很不高兴,有大臣看出他的心思,就出了个建议说:“如今太公虽然是你的老爹,但是你已经是皇帝,怎么能向他下跪呢?不如就封他为太上皇,还是皇帝的臣子吧。”大臣的话让刘邦感到很满意,觉得这是很好的一个办法,于是就照做了。刘邦从来都没忘了自己的姐姐,当初如果没有姐姐的资助,自己怎么可能当上这个皇帝,于是他把姐姐姐夫也接来京城,给他们造府邸,赏金银,让姐姐一家过上了好生活。刘邦当皇帝时,他的那位大哥已经死了,但是大哥还有个儿子,刘邦虽然有恩必报,但是也是个有恨必究的人,他还记得当初他去大哥家吃饭,嫂子故意用饭勺刮锅底的事,于是就把侄子封了官,叫羹颉侯,所谓的羹颉就是刮锅底,这个头衔也真是难为他侄子了。各位看官,你们说刘邦做得对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