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野史杂谈

高句丽只是一个割据政权 隋朝200万大军为何打不下

时间:2023-08-1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还不知道:名将云集的200万大军为何打不下一个小小的高句丽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高句丽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割据政权,存在于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7世纪,其疆域大致包括我国东北部分地区和朝鲜半岛北部,虽然名字与后世的高丽王朝十分近似,但二者没有任何直接承继关系。

  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历来都对北方的割据政权保持高度警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是绝对不会让北方出现一个统一政权的。隋朝也是如此,隋文帝时期就采用分化瓦解和武力打击相结合的方式,消灭了强大的突厥、吐谷浑政权。隋朝时期的高句丽政权也进入了繁荣阶段,对隋朝北部形成了巨大的威胁,于是隋炀帝借口其国王高元不来朝贡,发兵攻打高句丽,可没想到是,隋朝前前后后出动了约200万大军,也没能打下小小的高句丽。

image.png

  公元612年,隋朝大业八年,隋炀帝杨广第一次发兵东征。杨广是个好大喜功的人,做事一味求全求大求速,而不考虑实际承受能力。此次出征,为了昭显天朝上国的气度,杨广在几年前就“增置军府、扫地为兵”,将山东、河北、河南一带的兵员征集一空,同时从南方征调数万名水手建立水军。据估计,此次东征的总兵力达到113万余人,加上负责后勤的民夫,动用的总人数达3-400万人,可谓空前绝后。

  但是,此次东征却没有取得任何战果就宣告失败,究其原因,客观方面:一是人数太多,不便于指挥。冷兵器时代的作战,受制于指挥能力和后勤供应的限制,士兵并不是越多越好,人数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对指挥传达和后勤供应形成巨大的挑战,最后会被自己的人数所拖垮。二是气候迥异,水土不服。隋朝的军人大多来自中原地区,对北方的寒冷天气极不适应,容易导致生病传染、丧失战斗力。三是地形险要,难以行军。高句丽国多高山峻岭,行军和粮草供应都极为困难,特别是跨过鸭绿江后,隋军每个士兵被要求携带百日口粮行军,不堪重负的士兵偷偷把粮食埋在地里,导致后期缺粮无法作战。

  主观方面:一是杨广不会指挥却瞎指挥。他把全军分为24个军,分道进军,却没有安排统一指挥,导致各自作战,没有形成合力。二是猜忌众将,不肯放手。杨广要求前线将领“凡军事进止,皆须奏闻,毋得专擅”,可战机稍纵即逝,哪里会等你的圣旨。高句丽的守将往往在城要破时,宣称要投降,等请示来杨广的圣旨时,对方又将城池加固好了,只好从头再打;隋军曾经将高军的第一名将乙文支德压迫到鸭绿江边,进退无门的乙文支德表示要投降,结果前线将领不敢作主,等杨广的指示传达到军中时,乙文支德早已逃出升天。三是诸将贪婪,骄横轻敌。水军大将来护儿登陆后,本来打了个小胜仗,随后便中了敌人的诱敌之计,全军覆没。

  第一次东征失败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不仅损失了几十万大军,特别是隋朝建立过程中历练出的精兵损失殆尽,而且激发了国内矛盾,国内民变蜂起,为隋朝的灭亡打下了伏笔。

  公元613年,不甘心失败的杨广再次下令征发30万大军亲征,由于上次失败的教训,他这次选择坐镇辽东指挥,同时命令将军们水陆并进,并且允许“便宜行事”。这次东征,起先一切顺利,连续攻城略地,直抵平壤城下,就在隋军准备攻城时,官二代杨玄感为报害父之仇,在国内起兵反叛。杨广急令东征军回国平叛,结果高句丽军队随后追击,隋军损失惨重。

image.png

  公元614年,在国内民变中稍有喘息的杨广,再次下令亲征高句丽。可是这次出征开头就不行,各地征召的士兵在中途纷纷逃散,甚至直接加入起义军,很少有人按时到达前线。好在来护儿率领的水军打了大胜仗,准备直捣平壤。这时的高句丽由于长年作战,国力也疲弱到了极点,便遣使向杨广请降,虚荣心得到了满足的杨广于是下令来护儿撤军,来护儿虽心有不甘,也只得遵令执行。

  三次东征,加上隋文帝时期,名将高颖也曾率30万大军征讨高句丽失败,前后动用兵力超过200万,却没有拿下小小的高句丽,却造成了国内政局动荡,乱兵四起,直接导致了唐朝的兴起和隋朝的灭亡。后来,杨广还想发动第四次东征,却因为国内搞得一团糟,无法执行。

  当然,并不是说隋军的作战能力低下,受制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冷兵器时代的攻城作战,如果没有内部接应,本身就是十分困难的,何况千里异域远征。后来,大唐的一代雄主李世民,在登基后的唯一一次御驾亲征,便是率30万大军征讨高句丽,军中还有名将李绩、侯君集等人,照样是惨败而归。最后在唐高宗时期,凭借多年的疲敌之策后,才由大将李绩、薛仁贵率35万大军平定了高句丽,照此算来,前后动员的兵力恐怕有好几百万。

隋唐十八好汉排行榜:秦琼仅排第十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他是史实里隋唐第一猛将:率五骑敌两万

隋末因的三征高丽,以致天下大乱,乱匪四起,各地豪强纷纷举兵造反。 《·卷七十一·列传第三十六》:大业九年(613年),贼裴长才、石子河等众二万,奄至城下,纵兵大掠。须陀未暇集兵,亲率五骑与战。贼竞赴之,围百余重,身中数创,勇气弥厉。会城中兵至,贼稍却,须陀督军复战,长才败走。 这是史书明文记载的,裴长才、石子河造反,聚众两万,还来不及集合军队,便亲自率领五骑前去交战。网络配图 贼兵两万,虽然可能有水分,因为一般的贼兵号称两万,可能还有很多老弱病残在内,一共两万人。可是不管怎么说,除去那些老弱病残,贼兵青壮也最少是在一万人以上。 张须陀只率领五个骑兵,就敢下去迎敌,为大部队争取时间,如果不是个人武勇非常,只怕见到两万人就被吓尿了,哪里还敢出去迎战。 第二场大海寺之战:四进四出只为救部下。 荥阳西面有隋号称天下第一粮仓的洛口仓(在今巩义河洛镇七里村东的黄土岭上)。占领荥阳不仅能取得洛口仓的大量粮食,而且可逼近洛阳。 翟让采纳李密的建议,亲自率兵攻下要塞金堤关(荥阳东北),进逼荥阳城。网络配图 同年10月,隋炀帝急调骁勇善战的齐郡通守张须陀为荥阳通守,率军2万围剿瓦岗军。张须陀是镇压农民军的老手,翟让曾经在他手里打过败仗,这次听说又是张须陀来了,不由心生怯意,打算放弃攻打荥阳计划。李密总结分析张须陀心态与作战特点后说:“须陀勇而无谋,兵又骤胜,既骄且狠,可一战而擒。公但列阵以待,保为公破之。”翟让听后茅塞顿开。 大业十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公元616年12月1日),张须陀率军以方阵进击,瓦岗军与张须陀在荥阳大海寺决战。大海寺创建于北魏前期,在今荥阳老城东、索河之滨。李密带1000人马在大海寺北面的密林里设下埋伏,翟让率本部与张须陀交战。 张须陀强攻翟让,指挥人马掩杀过来。翟让抵挡一阵,退至大海寺。张须陀紧追不放,追击十余里,路越来越窄,树林越来越密,正进李密布置的埋伏圈。李密率伏兵突然杀出,张须陀部大乱,翟让见状率部夹击,张须陀被伏兵层层包围,左冲右突,来回突围四次,终于,张须陀长叹一声:“兵败如此,何面见天子乎?”随后下马力战身亡,时年52岁。 瓦岗军乘胜出击,一举拿下荥阳城。、罗士信率千余残部撤退。翟让派精兵7000人西进,攻克洛口仓。网络配图 此战最终结局是张须陀战死,可能世人都会说成王败寇,其实事实上是张须陀经过力战是突围了的,但因为看到自已的部下依然被敌军包围着,于是又冲入敌阵以解部下之围,就这样来回四次,终于力尽战死。与之相类似的就是小说演义中和了,但典韦和赵云来回冲杀,那是为了自已的主公,但张须陀呢,他这样做仅仅是为了自已的部下,----能跟自已的部下做到同甘苦共命运生死与共的将军,可谓古今少矣! 胆敢率五骑就去和两万的叛军拼命,能在万军包围中四进四出救自己的部下,谁人还敢说张须陀不勇猛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高句丽隋唐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