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野史杂谈

刘备是献帝重重孙为何敢于冒充皇叔?

时间:2023-08-0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小说《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曹阿瞒许田打围 董国舅内阁受诏》中讲述了刘备与献帝的关系,结论是“帝排世谱,则玄德乃帝之叔也。”刘备自此成了“刘皇叔”,这个说法极大地强化了刘备乃汉室正统的观念,使刘备在以后的三国争霸的演义中处在一个比较有利的地位。

大家来看小说中言:

 

刘备是献帝重重孙为何敢于冒充“皇叔”?

 

“次日,献帝设朝,操表奏玄德军功,引玄德见帝。玄德具朝服拜于丹墀。帝宣上殿,问曰:“卿祖何人?”玄德奏曰:“臣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刘雄之孙,刘弘之子也。”帝教取宗族世谱检看,令宗正卿宣读曰:“孝景皇帝生十四子。第七子乃中山靖王刘胜。胜生陆城亭侯刘贞。贞生沛侯刘昂。昂生漳侯刘禄。禄生沂水侯刘恋。恋生钦阳侯刘英。英生安国侯刘建。建生广陵侯刘哀。哀生胶水侯刘宪。宪生祖邑侯刘舒。舒生祁阳侯刘谊。谊生原泽侯刘必。必生颍川侯刘达。达生丰灵侯刘不疑。不疑生济川侯刘惠。惠生东郡范令刘雄。雄生刘弘。弘不仕。刘备乃刘弘之子也。”帝排世谱,则玄德乃帝之叔也。帝大喜,请入偏殿叙叔侄之礼。帝暗思:“曹操弄权,国事都不由朕主,今得此英雄之叔,朕有助矣!”遂拜玄德为左将军、宜城亭侯。设宴款待毕,玄德谢恩出朝。自此人皆称为刘皇叔。”

下面我们更清楚地看一下:

1、高帝刘邦 → 2、文帝刘恒(高帝第四子) → 3、景帝刘启(文帝第五子) → 4、中山靖王刘胜(景帝第九子) → 5、陆城亭侯刘贞 → 6、沛侯刘昂 → 7、漳侯刘禄 → 8、沂水侯刘恋 → 9、钦阳侯刘英 → 10、安国侯刘建 → 11、广陵侯刘哀 → 12、胶水侯刘宪 → 13、祖邑侯刘舒 → 14、祁阳侯刘谊 → 15、原泽侯刘必 → 16、 颍川侯刘达 → 17、丰灵侯刘不疑 → 18、济川侯刘惠 → 19、东郡范令刘雄 → 20、刘弘 → 21、刘备。

按照上面文字中的描述,刘备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九世孙;景帝是刘邦的孙子,所以,刘备是刘邦的第二十一世孙。

刘备是献帝重重孙为何敢于冒充“皇叔”?

根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第二》,刘备是汉景帝第九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子刘贞的后代。小说中的讲述和这个记载大体上是吻合的,小说中言中山靖王刘胜是景帝第七子是不对的。但是《三国志》中没有进一步的详细记载。

下面我们再搞清楚献帝一脉的世系传承,就弄清楚刘备和刘协的关系了。

据《汉书》记载:“孝景皇帝十四男”。其中,皇六子长沙定王刘发,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先祖;皇九子中山靖王刘胜,是蜀汉昭烈帝刘备的先祖;皇十子刘彻,为汉武帝。

《后汉书》记载:“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高祖九世之孙也,出自景帝生长沙定王发。发生舂陵节侯买,买生郁林太守外,外生巨鹿都尉回,回生南顿令钦,钦生光武。”

由《后汉书》的记载我们可以列出从高帝刘邦开始到献帝刘协的传承是这样的:

 

刘备是献帝重重孙为何敢于冒充“皇叔”?

1、高帝刘邦 → 2、文帝刘恒(高帝第四子) → 3、景帝刘启(文帝第五子) → 4、长沙定王刘发 → 5、舂陵节侯刘买 → 6、郁林太守刘外 → 7、巨鹿都尉刘回 → 8、南顿令刘钦 → 9、光武帝刘秀 → 10、明帝刘庄(刘秀第四子)→ 11、章帝刘炟(刘庄第五子)→ 12、和帝刘肇(刘炟第四子)→ 13、安帝刘祜(章帝刘炟之孙,清河孝王刘庆之子)→ 14、顺帝刘保(刘祜之子)→ 15、冲帝刘炳,刘保之子;质帝刘缵,章帝玄孙,前任冲帝刘炳三岁去世,刘缵承顺帝嗣;桓帝刘志,章帝曾孙,承顺帝嗣。因为三人同承嗣顺帝,是同一辈份。→ 16、灵帝刘宏(章帝玄孙,桓帝堂侄)→ 17、少帝刘辩,灵帝刘宏长子;献帝刘协,灵帝刘宏次子。

汉献帝刘协是刘邦的第十七世孙。

结论:汉献帝与刘备相差五代,刘备不是"刘皇叔"。小说作者罗贯中在设计这个情节时,犯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错误。据我的查证,《汉书》及《后汉书》对大汉皇帝世系的记载是清晰完整的,但没有记载刘备的世系传承。

孔融求助刘备,刘备为什么很高兴立马出兵解救他?

求助,刘备为什么很高兴立马出兵解救他?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本期的战争故事见于《》第十一回,发生在黄巾余部围攻北海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麋竺、孔融、管亥、、刘备和。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 曹操父亲曹嵩遇害,曹操大怒,举兵大举入侵徐州。徐州刺史陶谦节节败退,只好派麋竺前往北海向孔融求援。谁知麋竺刚刚来到北海,黄巾余部管亥率十万人马前来攻城。孔融不敌,只能据城坚守。没过几天,太史慈只身突入城中。孔融又派太史慈前往平原向平原相刘备求援。太史慈随即出城,杀出重围,来到平原见到了刘备。 得知孔融被围,刘备立即率领关羽、张飞及精兵三千赶来。在北海城外,关羽提刀出阵。经过几十个回合的单挑,终于将管亥斩落马下。刘备率部掩杀,黄巾大败,降者无数,北海之围遂解。不久后,刘备又向借兵,借到了马步两千及猛将。随后,刘备进军徐州,终于解了徐州之围。 小说中提到的此次北海之战,在历史上的确发生过,不过并非是在北海。据《三国志太史慈传》载,黄巾余部肆虐,时任北海相的孔融率兵征讨,不料却在都昌被黄巾将领管亥围困。太史慈得到消息后,只身步行来到都昌,利用部署的弱点悄悄进入都昌。 孔融见太史慈前来,非常高兴,即命其前往平原向刘备求援。于是,太史慈带着两名出城。经过一番厮杀,太史慈终于突出重围来到了平原,之后便有了刘备率领三千人马解救孔融之事。 与真实的历史相比,小说中提到的刘备解围的经过则是有真有假。据《三国志太史慈传》载:“贼闻兵至,解围散走。”这意味着刘备的确解围成功,至于管亥死于关羽刀下的情节,只不过是作者为了体现关羽的神勇而虚构出来的情节。 小说中出现的这场战事中,还有一个话题引起了三国武评者的浓厚兴趣,那便是管亥的武艺。在《三国演义》当中,管亥只不过是一个一闪即逝的人物,但作者对其武艺的描述却令人印象深刻。小说第十一回是这样描述的:“管亥怎敌得云长,数十合之间,青龙刀起,劈管亥于马下。”从这个描述来看,虽然管亥死于关羽的刀下,但其武艺并不低。纵观小说中曾经与关羽单挑的对手,除了、之外,还没有几位武将能够支撑数十回合。如、这样的名将,在关羽面前也只能支撑几个回合,可见管亥的武艺在小说当中属于一流武将的行列,远胜颜良和文丑。 这场都昌之战,虽然只是刘备军旅生涯中一次很小规模的战事,却对刘备产生来哦极其深远的影响。这一点可以从刘备出兵解围前的一番话中体现出来。《三国志太史慈传》称,等刘备从太史慈口中得知是孔融亲口让太史慈前来向自己求援时,曾经非常动容,情不自禁地说出了这样一句话:“知世间有刘备邪!” 刘备为何会如此激动呢?原因其实并不复杂。此时的刘备已经在中原浪迹数年,寄人篱下。而孔融则是当时的士人领袖,享有崇高威望。这样一位大名士向自己求援,怎能让当时籍籍无名的刘备不激动呢?从后来的结果来看,刘备解围成功后,立即得到了孔融的赏识。 徐州牧陶谦死后,孔融又在徐州官吏面前力荐由刘备继任徐州牧,此举不仅是在还刘备当年解围的人情,同时也对于增加刘备的地位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可以这么说,正是由于孔融的赏识,刘备的名气才慢慢在中原地区传播开来,这也成了刘备早期最大的资本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刘备是献帝重重孙为什么敢于冒充“皇叔”?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