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野史杂谈

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判词与她的一生有何联系?

时间:2023-08-1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判词与她的一生有何联系?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红楼梦里,王熙凤是被塑造最成功最鲜活的人物形象,她在读者心目中留下的印象,恰如红学家所说的: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

  王熙凤出身于四大家族中的王家,她与贾琏的结亲,属于四大家族内部联姻,她年纪轻轻就当上了荣国府女管家,可见她的才能,是公认的出众,尤其是得到了贾母、王夫人等管家主母的认可。

  王熙凤位列金陵十二钗正册,而曹公对正册中每个人物,都有一首完整的判词,总结评价其一生。从王熙凤的判词里,我们也能大致了解她的荣辱一生。

  后面便是一片冰山,上面有一只雌凤。其判曰: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喜爱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苦向金陵事更哀。

  王熙凤判词里的这幅画很有意思,为何是一片冰山而不是别的什么呢?我想曹公大概是想暗示“末世”二字,因为这上面站着一只雌凤,显然是暗指王熙凤。冰山遇热则化,暗示王熙凤生于末世,与判词里的第一句“凡鸟偏从末世来”相符。

image.png

  这就说到了判词第一句:凡鸟偏从末世来,凡鸟二字属于曹公惯用的拆字法,两字合起来即是凤的繁体,指王熙凤。我们知道,凤凰是两种鸟,雄的叫凤,雌的叫凰,而曹公偏偏给了一个女子王熙凤之名,毫无疑问这是对凤姐之才的赞美。

  恰如秦可卿对王熙凤的评价,说她是脂粉堆里的英雄,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她,她是个男子万不及一的。而王熙凤从小也是被作为男孩教养的,小名叫凤哥儿,贾珍也说她从小玩笑着就有杀伐决断。

  末世二字值得注意,曹公不仅用在王熙凤判词里,探春判词里亦有“生于末世运偏消”而贾雨村也是生于末世,这末世二字,不仅暗示王熙凤的生不逢时,似乎还有别的深意。

  再看第二句:都知喜爱此生才,这句话说的是王熙凤的精明和才能。她年纪轻轻就深得贾母、王夫人信任和倚重,做了荣国府的大管家,管理着大小事务,无论是贺吊往还,还是家宴年节,她都能处理得井井有条,几乎从未出过我纰漏,这让贾母、王夫人很是受用。

  也正因为她才能出众,又能在长辈跟前说话逗趣儿,因此她嫁给贾琏没几年,风头就盖过了丈夫,成为贾府中的风云人物。贾母、王夫人健在时,王熙凤有人撑腰,她身居要位,可以说是呼风唤雨,风光无限。

  即便是贾府之人多恨凤姐狠毒,待下严苛,但也正因她的理家,让荣国府依然保持着表面的繁华和内部的秩序,并没有像宁国府那般混乱,贾母、王夫人也才干丢开手,过几年清静舒心日子。

  因此,对贾母、王夫人来说,她们未必不知道凤姐做下的恶业,但多数时候,顾念她为荣国府所付出的心血,也爱惜她的才能,多数时候也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再看第三句:一从二令三人木,这句判词历来有多种解读,脂砚斋说是拆字法,由此可知,这句话里有三个关键字,即:从、令、休。

  从我们可以解释为王熙凤对贾母、王夫人命令的听从,也可以理解为她对丈夫贾琏的顺从,这是刚开始嫁入贾府的王熙凤。对一切都还谨守着大家小姐和豪门媳妇的规范,并未露出其理家大才和对权势金钱的欲望。

  令我们可以解释为她在理家之后的发号施令,当作荣国府大管家,她背后有贾母、王夫人的支持,因此可以对众人发号施令。也可以解释为她与丈夫在过了“蜜月期”之后,开始试着压制和命令丈夫去做事,此时也是琏凤夫妇关系紧张的开端。

image.png

  休字也有两种解释,可以理解为王熙凤的结局,即命休矣。也可以解释为贾琏对王熙凤做下的种种“罪行”终于忍无可忍,最后休弃了她。因此王熙凤才有了哭向金陵的结局。

  王熙凤的一生,按照判词所示,可以简单地分为三个阶段,一个是新婚燕尔,与丈夫贾琏夫妻和睦,恩爱甜蜜的阶段。一个是开始理家并崭露头角,风头大有盖过贾琏之势的阶段。一个是胆子越来越大,获得贾母、王夫人倚重,大展拳脚之时。

  王熙凤虽有管家大才,但却生于末世,冰上岂是长久可依凭之物,待到冰山融尽,她这只凡鸟的结局,不是飞走,而是冻僵。秦可卿死亡时,曾给她忠告和建议,但凤姐此时风头正盛,焉会把一个梦境放在心里,况且她也从不信阴司报应,这也就注定她的结局。

  在王熙凤眼中,管家大权和源源不断的金钱,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可感可知的。她的得意忘形,心狠手辣,也在慢慢消耗丈夫和身边人对她的信任和支持。即便是有大才能,但终因种下的恶果太多,落得凄凉结局。

巴约特格格:清朝第一位出嫁外藩蒙古的公主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第一位养女,出嫁外藩蒙古第一人,28岁嫁人,活了60岁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努尔哈赤于1612年纳蒙古科尔沁部明安贝勒的女儿博尔济吉特氏为侧福晋,开满蒙联姻之先河。那么,第一位出嫁外藩蒙古的公主又是谁呢? 当初,努尔哈赤起兵之时,有一位誓死相随的弟弟叫舒尔哈齐,舒尔哈齐同样是一位智勇双全的枭雄,在建州女真称为贝勒,可以说是建州女真当仁不让的“二把手”,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但是随着努尔哈赤势力的增强,舒尔哈齐与哥哥努尔哈赤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僵化。 当时,舒尔哈向明,而努尔哈赤则是反对的,当时明廷也有意拉拢舒尔哈齐,封他为建州右卫指挥使,以抗衡愈发强大的努尔哈赤。 1609年,舒尔哈齐与哥哥努尔哈赤反目,要带领自己的部众迁到另外一城,努尔哈赤绝不会看到建州女真的分裂,于是便将弟弟舒尔哈齐的长子阿尔通阿和三子扎萨克图诛杀,并将弟弟舒尔哈齐囚禁致死。 舒尔哈齐的继福晋瓜尔佳氏生有一个女儿(舒尔哈齐第四女),名叫荪岱(格格)。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后,便将荪岱接到了汗宫抚养,令其成为了自己的养女。其实,努尔哈赤之所以收自己的这位侄女为养女,并非是他发善心,而是在为满蒙联姻考虑,因为当时许多蒙古部落与努尔哈赤示好,多次提亲,而努尔哈赤适嫁的女儿并不多。 1617年,已经28岁的荪岱格格终于出嫁了,她嫁给了喀尔喀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巴约特台吉恩格德里,所以世人又称之为巴约特格格。28岁在当时来看绝对是大龄剩女了,而荪岱竟然一直未嫁,仔细分析的话,这应该与努尔哈赤和弟弟舒尔哈齐的反目有很大关系。 称汗后,晋封自己的这位堂姐为和硕公主,荪岱格格虽然人生道路崎岖坎坷,但是却比较长寿,她一直活到了六年才去世,终年60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朝选妃都是如何选的呢 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呢

怎么选妃,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清宫剧特别是清朝后宫剧的泛滥,让我们直观的见识了清朝后宫的争奇斗艳嫔争宠,同时也给我们造成了一种认识上的误区:的后宫一定是美女如云的。 其实,在清朝之前,皇帝选妃的标准主要依皇帝个人喜好,多数情况下姿色的确是第一位。 如汉朝选妃就是在每年的八月,由中大夫、掖庭丞、相工在长安、洛阳周边“阅视”13岁至20岁的女子,其筛选的标准主要是“姿色端丽”。 再如的选妃也同样注重姿色,选妃时,曾云集天下美女5000人,每百人为一序,由内监负责循视,结果有4000人因为腕稍短、趾稍巨、声音稍雄或某个部位过于贫瘠等理由被遣送回去,最终只留下1000人。 可见,明朝的选妃更有点像现在的选美大赛。从5000人中脱颖而出的明熹宗皇后,史书说她是“颀秀丰整,面如观音,眼似秋波,口若朱樱,鼻如悬胆,皓牙细洁。” 当然,明朝选妃也有自己的特色,那就是待选女子基本来自贫寒之家,以助帝王节俭,这也是明朝屡屡出贤明皇后的原因所在。 清朝入关以后,在明朝后妃制度基础上,建立起了选秀制度。 所谓“选秀”指的是选“秀女”,其意虽然是美貌女子,但实际上,清朝选秀跟美丑无关,而主要看2大条件是否满足: 第一是看是否在旗。清朝后宫上至皇后妃嫔,下至宫女,都是从中选出来的,这也是清朝独有的后宫粉黛制度。而旗人又分为和包衣(八旗家奴)三旗。 当然,尽管八旗和包衣女子都被叫做秀女,但地位却不能相比。八旗秀女每3年选一次,备选的是后妃或宗室,而包衣三旗则每年挑选一次,虽然也有晋升妃嫔的可能,但多数情况下是承担后宫杂役。 清朝规定:凡是年龄在13-16岁的在旗女子,只要是健康无残疾的,每年都需要参加阅选,没有参加过选秀的严禁出嫁,违者严惩。 第二是看门第。除了讲究旗人出身外,清朝的等级制度也十分森严,跟明朝后妃多出身贫寒不同,清朝的后妃基本“诞育名门”,比如年间的妃嫔册封就规定:公爵、将军之女封为妃,知府、员外郎之女只能封为嫔。 皇帝的皇后隆裕容貌就较为丑陋,但因为她是的侄女,出身,所以被立为了皇后。而光绪最喜爱的,其出身门第也非常高,父亲是侍郎,伯父是广州将军。 在旗和门第,也是清朝选妃的两大标准。那么问题来了:门第高的旗人女子,就一定是丑女吗? 其实这两者并不矛盾,八旗也不乏美女,只不过碍于落下“好色”的不良名声,没有人敢把容貌靓丽作为选秀的标准。如四十三年乌拉那拉皇后丧仪一事,乾隆就曾专门解释说:当初册封乌拉那拉氏“并非以色选爱升”,后来失宠也“并非因色衰爱弛”。 所以,清朝的后妃大多姿色平平,甚至还有部分在现代审美看来有点“歪瓜裂枣”的情况。 通过身份、门第审核后,秀女们会经历第二重考验:阅选,并重点检查一处部位。 阅选当天,八旗秀女需着旗装,严禁穿时装,由该旗参领、领催用骡车于傍晚时分拉入神武门,再步行进入顺贞门外恭候,由按班引入,每班5人,再由宫中嬷嬷“嗅其腋”,即检查腋下部位是否有异味,以免熏到皇帝。 只有通过了这层检查,秀女们才能在第二日进入御花园或体元殿,三四人站一排,供皇帝或太后选阅,选中者叫留牌(写名的牌子),没有选中的则叫撂牌。入围者在经历册封后,整个选妃工作才算结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清朝王熙凤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