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长平之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一说是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四月至九月间,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西北一带)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众所周知,在长平之战中,秦国大将白起击败了赵括。此战,秦国不仅占据了长平这一兵家必争之地,还坑杀了40多万的赵国精锐力量,从而严重削弱了赵国这一竞争对手。在长平之战中,赵国的兵力虽然少于秦军,不过总体上还是旗鼓相当的。那么,问题来了,赵括为什么败给了白起呢?

一
首先,在笔者看来,长平之战中,赵括之所以输给了白起,在于他连续犯了三个错误。就第一个错误来说,根据《史记》、《战国策》等史料的记载,在赵括即将前往战场的时候,赵括的母亲曾表示“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对于赵括来说,年纪不大、资历不深,却喜欢在赵国的将士中摆架子,也即“军吏无敢仰视之者”。更为关键的是,赵括比较贪财,“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二
和赵括相对应的是,他的父亲赵奢则将赵国君主的赏赐分给手下的将士,以此激发将士的潜力,并促进部队的凝聚力。至于吴起、白起等战国时期的名将,也明白这一道理。特别是吴起这位将领,更是和将士们同甘共苦。不过,对于赵括来说,却将赵国君主的赏赐都藏到自己家中。而这,显然不利于赵括在赵国40多万将士中树立自己的地位和威望;对于赵括来说,第二个错误任人唯亲、排斥异己。众所周知,在赵括之前,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来统帅赵国在长平之战中的兵力。但是,赵括来到前线后,立即“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三
对于赵括来说,将很多原来廉颇的手下给替换掉了,从而任用自己的心腹和亲信。如果赵括打赢了长平之战,这样做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赵括自己本来就没有什么威望,却选择在大战之前“临阵换将”,无疑是犯了兵家大忌。在秦国大军这一强大的敌人面前,赵括居然先把自己的将士搞得人心惶惶了,无疑是在自毁长城了。对于战国时期的一流名将,显然不会犯赵括这样的错误。进一步来说,赵括纸上谈兵,缺乏实际带兵经验的情况,是他连续犯错的重要原因。

四
最后,至于赵括所犯的第三个错误,根据史料记载,“军饿,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军射杀赵括。”在长平之战的后期,白起成功切断了赵国大军的粮草运输线,并实现了对赵军的围堵。由此,在赵军缺粮的背景下,赵括亲自率军突围,结果被秦军射杀了。由此,对于赵括来说,作为赵国大军的主帅,虽然亲自出战比较英勇,但是,这无疑是对40多万赵军的不负责任。众所周知,主帅一旦战死,底下的将士因为失去指挥,所以会溃不成军。而在赵括被秦军射杀后,40多万赵军立即就溃败了,并惨遭坑杀。对此,在笔者看来,如果赵括继续坐镇指挥,并不断冲击秦军,虽然难以取得胜利,但至少不会让40多万赵军全军覆没。总的来说,赵括连犯三错,直接导致40多万赵军在长平之战中被坑杀。
赵孝成王为什么要坚持用赵括为将?真相是什么
还不知道和赵母都反对为将,为何还坚持要用、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长平一战,将主力坑杀殆尽,赵国再也无法与秦国抗衡,只能靠联合其他的诸侯国续命,可以说这一战其实已经决定了赵国的未来。这里面有一个关键性人物,那就是赵括,如果不是他的策略问题,那么赵国不会输得这么彻底,其实早在之前,就有很多人反对赵括为将,可惜赵孝成王一意孤行,铁了心的用赵括换,才导致赵国如此惨败,那么赵王为什么明知多人反对,还要坚持用赵括呢,咱们就一起来探讨下这个问题。 有一个方面的原因就是廉颇的表现差强人意,在战争初期,廉颇败绩连连,咱们还原下当时的情况: 五十五年农历四月,王龁向长平的赵国军队发动进攻,赵孝成王命令廉颇迎战,结果斩杀了赵国的副将。 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六月,秦军攻破赵军阵地,将赵国的两个重要据点都尉城和故谷城攻占,还俘虏了四名赵国的尉官。 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七月,赵国的军队筑起围墙,坚守不出,可是秦军发起强攻,夺下赵军西边的营垒,俘虏了两名赵国尉官。 而后廉颇根据地形重新布防,跟秦军对耗。从这些表现来看,赵孝成王是十分失望的,对廉颇的信心就没有那么足了。 从国力相比,赵国与秦国相差甚远,秦国经过变化,国力大大增强,又因为连年征战,国土面积扩张很快,他的一些政策能吸引周边百姓来秦国耕作,粮食产量也要高于赵国。 赵国虽然经过灵王,但是这只是军事上的改革,打仗相持阶段拼得是后勤,这方面秦国要远远强于赵国。 另外赵国派使者到秦国求和,秦国表面上隆重接待使者,让其他诸侯国认为秦赵已经和解,这时候赵国再向其他诸侯国求援,人家就不会帮忙,所以在僵持阶段中,赵国粮食拼不过秦国,向借粮,人家又不借。 基于这种情况,廉颇的这种消耗战的打法,赵国不但没有捞到便宜,反而吃了大亏。所以赵孝成王不得不转换思路,更换廉颇。 这种计策战国时期非常流行,秦国派奸细宣传,秦军最怕赵括为将,而赵括确实有一个好爹,俗话说虎父无犬子,当时确实是赵括的父亲打败了秦军,所以赵王就对赵括抱有幻想,所以敌人的反间计成功了。 至于赵母和蔺相如强烈反对赵括为将,赵王心里多半是认为赵母是不愿意让儿子冒风险,而蔺相如与廉颇关系很好,所以他们都有私心。 综合这些因素,赵王决定试一试,万一能成功了呢?当然他想不到对方的将领换成了白起,更想不到赵括果真是,也没有想到白起居然坑杀了几十万的赵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赵括之死、毛遂失败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历史教训?
之死、失败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在职场跟对领导多重要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小编告诉你。 在历史上有很多的名人名事值得我们去研究,今天李夫子就给大家说两个很憋屈的名人,他们本来可以一世英名、,但可惜跟错了领导,老板不会知人善用,就好比你是新东方学厨师的,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领导就会认为你也能管理大企业,所以领导对你委以重任,没办法,拒绝不了只能硬着头皮上,最终的结果就俩字:“凉凉”! 首先悲剧的牺牲者就是战国时赵国的将军“赵括”!作为名将赵奢之子,他其实并没有将二代的飞扬跋扈和官二代的娇气,而是在他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刻苦努力、勤读兵书;他的人生志向就是:“男儿当战死沙场、”,非常的有英雄气概!那么作为有潜力的英雄人物,按正常路径“英雄应该是怎么炼成的”?通常都是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打败大BOSS,通关全局!就是先打小怪积累经验,逐步换地图升级,最终打败大怪,成为英雄! 但遗憾的是赵王太心急了,赵括根本就没有打小怪的机会,人生第一次上战场就碰到了大BOSS。据史料记载,赵括的一生就指挥了第一次,也是人生最后一次的战役“”!结果就悲剧的成为了“”的负面教材了。关于长平之战,简单的说就是秦国攻打赵国,虽然稍占上风,但赵国主帅是老将“”,老成持重、经验丰富,他在长平布置防线,始终坚守不出;最终秦赵两国形成了长期的僵持局面,古今中外所以的战争实际上考验的都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财政能力;像这种长期的对峙拉锯战,谁都耗不起! 所以作为稍弱一筹的赵国首先就顶不住了,赵王就非常想快刀斩乱麻,可是无奈的是廉颇只是死守,于是赵王就想换主帅,当然也有一种说法,是赵王听信了秦国的谣言,中了秦国的离间计,说最害怕的就是赵括了,于是就决定任命赵括换下廉颇。 同时李夫子也猜测,换赵括当主帅,赵王也许知道赵括的老爹赵奢很厉害,正所谓虎父无犬子,所以赵括一定遗传了他老爹的强大基因,打仗肯定是没问题的! 这里有一点要说明的是,赵括的母亲当时是死活不同意让赵括当主帅的,她就认为赵括那个时候还没有能力去胜任这个职位的,但是圣命难违,而对于赵括自己而言,也年轻气盛,血气方刚,很想一展身手,现在机会来了,自然要把握住!年轻人心高气傲,想立功表现自己,就不会太考虑自己到底行不行的这个问题了,所以他到了前线之后就改变了廉颇坚守不出的战略。 而且在一开始跟秦国交战的过程中,还小胜一场,秦军随后还直接撤退逃跑,这一下赵括就得意起来了,觉得自己比廉颇还厉害;那是意气风发的指挥乘胜追击,但是殊不知这一切都是秦国将领的圈套,当赵括指挥军队追击秦军到埋伏圈的时候,赵括才发现自己中计了,自己的军队已经被秦军包围了,赵括当然不甘心,于是就指挥敢死队自己打头阵,想冲出重围,但是这又谈何容易?最军被围困了长达46天之后,粮草断绝,甚至开始,以人肉充饥,而赵括的最后一搏也是很悲凉的,直接被秦军的一阵乱箭射中而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长平之战可以说赵国是完败的,先不说这场战役如何,单就赵括个人的发展前途而言,他其实是有点冤枉的。本来底子挺好,基础扎实,是未来战场的潜力之星!具有一定的智谋,从这场战役也能看出他也有勇气,而且还熟读兵书!大概唯一欠缺的就是实战经验了。可是赵王并没有给他这个机会,历史也没有给他这个机会。但是假设历史给了他机会,那李夫子坚信他一定可以创造战争神话,而不是成为纸上谈兵的笑话。 当然如果说赵括很冤枉,那还有个人更冤了,他就是“毛遂”,而且赵括和毛遂之间还有千丝万缕的关联。长平之战中赵国的40万大军,可以说是元气大伤,而三年之军又率兵把赵国首都邯郸给包围了,赵王当时心里很慌,就急忙委派他的弟弟到去搬救兵。平原君,据说他的家里光门客、智囊团就多达一千多人,因为这次任务非常重要,所以平原君就想在智囊团当中精挑细选20名最精明能干的谋士一同前往,可是他左挑右选,最终只选中了19个人,还差一个人就是挑不出来。于是接下来就上演了咱们耳熟能详的故事“”。 本来毛遂是属于之辈,跟着平原君混了三年多,平原君都不知道有他这一号人,这一次他自我推荐,平原君才算认识了他这个人,但不知道他到底有多少能耐,他就问毛遂:“有智慧的门客我早都认识了,但为啥你跟了我这么久,我都没听过你?”毛遂也挺自信,回答道:“那是因为以前平原君您没有给过我机会,所以这一次我可以让您见识到我的智慧。”平原君一想也对,就给了毛遂这一次机会!结果毛遂果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当时平原君费尽口舌跟楚议“合纵抗秦”。但是平原君嘴都快磨破了,楚王也没同意,关键时刻,毛遂就站了出来!凭借自己的机智和出众的辩才,从宏观到微观,一条一条地给楚王分析合纵抗秦的战略意义和对楚国的实际利益。 楚王听的是连连点头,很是认可,最终同意了这个方案。于是楚国和赵国结盟共同抗秦,最终解了邯郸之围!而毛遂也因此名扬天下。如果故事能够继续下去也挺美好,可能毛遂就会由一个普通的门客发展成战国史上一个著名的外交家、杰出的政治家了。但是作为毛遂直接领导的平原君和大老板赵王都不这么想,他们觉得还得给毛遂增加一个头衔“军事家”! 为啥是这个头衔?其实是因为刚解了邯郸之围,又来找麻烦了。燕国看赵国还没缓过劲来,于是就派大将栗腹攻打赵国! 赵王又开始头疼了,该派谁去抵御呢?右想在平原君的建议之下准备派“毛遂”挂帅出战!可是当毛遂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立马就急了,连忙请求赵王不要让自己担任统帅,不是因为自己怕死,而是自己实在是没有领兵打仗的才能,可是,赵王真的跟当年用赵括一样,那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毛遂再怎么推辞,赵王都坚决让他统领军队前去应敌!这就好比赶鸭子上架,结果可想而知,在不熟悉的领域,虽然毛遂是身先士卒,殚精竭虑,但最终还是失败了,被燕军杀的是片甲不留!面对失败,作为一个有节操的名士,毛遂暗自神伤,独自走到了山林里,拔剑自刎了,承担了本不应该属于他的责任,试想一下,那一刻毛遂的内心是多么的不甘,忧愁和无奈啊! 上面两个真实的案例告诉我们,在单位跟对领导真的很重要,赵括和毛遂都不是一般人,一个是潜力股、一个是实力派!要不是老板非得给他们挖了一个大坑,他们未来很可能会成就一番事业,也正是因为老板的不知人善用,结果就只能“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而战国时期为何独独秦国能统一天下?这跟君主真的密不可分,如果都是像赵王这样的君主,那再厉害的人才也没用,因为都没埋没了,或者被坑死了!所以以史观今,跟对人、做对事,找准定位才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