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荡平江东,号称小霸王的孙策为什么打不赢三个普通的刺客?
优质回答:
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胶着的时候,孙策就想趁机偷袭许都迎取汉献帝。也就是在孙策暗中准备的这段时间,孙策忽然就被刺客给刺杀了!
当初孙策准备偷袭许都的消息传到曹操那里时,很多人都为此感到不安。

只有郭嘉看似很轻松地说:“以吾观之,必死於匹夫之手。”
听到郭嘉的话语之后,曹操真得就没把孙策当回事儿。曹操就真得那么放心吗?
曹操在攻打袁绍之前,为了避免作战时前后受敌,就采纳了郭嘉的建议抢先打掉了刘备。
而对于孙策呢?曹操则是采取了安抚的策略,并且与孙策家族结成了姻亲。但是在曹操与袁绍相持的紧要关头,孙策还是决定要偷袭许都迎取汉献帝。

郭嘉仅凭一句“以吾观之,必死於匹夫之手”,是否能够让曹操放弃对孙策的担忧?就在郭嘉说完这话儿不久,孙策果不其然就被许贡的门客所杀。
看看郭嘉对于孙策的分析:
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於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於匹夫之手。
这简直就是向曹操请求刺杀孙策的预案书嘛!

曹操是聪明人,当然不必郭嘉说得那么透彻吧?再说毕竟是派人前去刺杀,还是要在暗中进行吧!
《三国志》记载:
先是,策杀贡,贡小子与客亡匿江边。策单骑出,卒与客遇,客击伤策。
孙策虽然“骁雄与项籍相似”,但毕竟是单人独骑,并且又是遭到了埋伏。这里并没有准确说清有多少人,就算是项羽当年,也是好虎架不住群狼!

《江表传》记述的则比较详细。
孙策一个人在打猎的时候,三个许贡的门客伪装成韩当的士兵。孙策后来发觉不对劲,虽然射倒了一个人,但是也被其他人用箭射中面颊。如果不是因为后来其他的随从赶到,孙策恐怕就要死在当场了!
孙策一个人再神勇无比,也是架不住人多和偷袭!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其他网友观点孙策被许贡的三个门客刺杀,身受重伤,并不是孙策武艺不行,而是他中了人家的圈套。有心算无心的情况下受伤是不可避免的。这个圈套并不单单是三刺客混入猎场这么简单,整个刺杀还透着其他的古怪:

正赶之间,只见树林之内有三个人持枪带弓面立。策勒马问曰:“汝等何人?”答曰:“乃韩当军士也。在此射鹿。”策方举辔欲行,一人拈枪望策左腿便刺。策大惊,急取佩剑从马上砍去,剑刃忽坠,止存剑把在手。一人早拈弓搭箭射来,正中孙策面颊。策就拔面上箭,取弓回射放箭之人,应弦面倒。那二人举枪向孙策乱搠,大叫曰:“我等是许贡家客,特来为主人报仇!”策别无器械,只以弓拒之,且拒且走。二人死战不退。策身被数枪,马亦带伤。
这段描写交代的非常清楚,三个门客成功的打入了孙策的狩猎区(他们是如何知道孙策行踪的,又是如何混进猎场的,此古怪一),先以言语迷惑孙策,让他放松警惕,近身后突然发起攻击。按说孙策的反应是非常快的,立马拔剑进行还击。注意!他拔出宝剑后,突然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剑刃忽坠,止存剑把”。(宝剑的剑刃齐把掉落,没有人做手脚谁信,此古怪二)

当然有人可能会认为许是孙策急于拔剑,仓促间把剑弄折断了。其实这种情况是不成立的,匆忙间造成剑的折断只能是宝剑抽出一部分时才会发生,而折断也是从中间折断。孙策的宝剑已经完全抽了出来,在挥砍过程中,发生了宝剑齐根断落的奇事。
这种突发情况,换谁都会猝不及防,而这时负责射箭的许贡家将也发动了攻击,孙策的注意力此时几乎全部在近身的这两个门客身上,因为这两人离他太近了,又拿着长枪,防不住就此交代,孙策宝剑折断,一点进攻手段都没有了,他必须先防住这两个人,所以才会忽略远处放箭的刺客,被射中面颊。如果孙策的宝剑是完好的,以他的本事,拔剑砍人一气呵成不带停顿,运动中,箭很难射中孙策的面颊。

这就是孙策遇刺重伤的原因。
因留下一个新的疑问(刺杀孙策是谁布得局)有些不地道,所以把这个问题捎带着也说上一说。
一个武将的随身宝剑不可能这么劣质,而且还是一个征战武将的宝剑。因此可以断定宝剑真的被人做了手脚。那么是谁组织策划了这一起刺杀事件并暗中给孙策的武器做了手脚呢?
关于这一点,很多的解读将矛头都指向了孙权。因为按获利最大的原则,孙权的嫌疑是最大的。
虽然虹猫也不大喜欢孙权,但孙权的可能性还真不大,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是孙权,他这一招实在是太过冒险了,如果不是张昭和周瑜的力挺,孙权很难顺利接班。他不能确定这两个人会不会支持他。

如果孙权不是策划者,那么又是谁策划了这次事件呢?其实这件事情,书中已经有了暗示。那就是曹操一方组织的。刺杀时间结束后,发生了这么一件事:
将息到二十余日,忽闻张纮有使者自许昌回,策唤问之。使者曰:“曹操甚惧主公;其帐下谋士,亦俱敬服;惟有郭嘉不服。”策曰:“郭嘉曾有何说?”使者不敢言。策怒,固问之。使者只得从实告曰:“郭嘉曾对曹操言主公不足惧也:轻而无备,性急少谋,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
孙策遇刺重伤,消息应该是封锁的,而郭嘉断言孙策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这绝对不是安慰曹操的话,也不是为了解气占口头的便宜,而是他真的在做这件事情,而且已经到了将要动手的阶段。

作为曹操的顶级谋士,是要走一步想两步甚至三四步,袁绍虽然是曹操的最大的最主要的对手,但是新崛起的孙策也不得不防,因此他才会提前布局,按孙策的性格设计来的这个计划,即安排人打入孙策军中。如果在关键时刻孙策帮助曹操攻打袁绍,那就按兵不动,如果孙策帮助袁绍打曹操,说不得就得立马动手。
其中许贡是郭嘉安排的一个眼线,真正能动手的是这三个家将以及混入孙策军中的奸细,这个奸细至少是混到了孙策亲兵的序列,并且有一定的权利。

这样就能解释这三个刺客为何能知道孙策的行踪,为何能让三个刺客混入猎场。
其他网友观点有心算无心,三个武艺纯熟、配合巧妙、一心为主报仇的刺客偷袭暗算了孙策。
孙策确实武艺高强,无愧于小霸王之称。
但是三个刺客先说自己是韩当将军的部下,孙策马上就放松了警惕。等孙策靠近了,三人突然同时发难,两个用枪刺孙策,其余一人射中孙策面部。

孙策这次是出来狩猎的,就带了宝剑和弓箭,他拔剑自卫,宝剑却从把手处断裂,真是天要亡孙策。
所以,孙策在措手不及的情况下,被三个刺客偷袭得手,脸上、身上多处受伤,后来就死掉了。
孙策传位孙权 从孙策将江东之主传给孙权说起
曾经有一种观点认为,魏蜀吴之君,放到任何一个朝代,都有独立建国,并一统天下的能力,和的个人实力,毋容置疑,但是东吴之主,独立当政那么多年,一直是蜀魏争霸的配角,怎么就有这么高的评价呢?从将江东之主传给孙权说起死后,孙策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征服了整个江东,但是不到一年,就被门客刺杀,在讨论继承人问题时,孙策将东吴基业,交给了二弟孙权。然而直到公元222年,孙权称王,在追封孙策的时候,只有个普通诸侯,长沙王,远不像司马家族那样和睦,西晋的开国,,封老爹为文帝、伯伯为景皇帝,为宣皇帝。网络配图 即使如此,史学家们,依旧认为,当初,孙策将东吴之主,传给孙权,是最好的选择。 要讨论继承人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孙策将家业传承下去,主要有那么几种途径: 第一是自己的儿子;第二是家族的兄弟;第三是兄弟的儿子。 在古代,女人是没什么地位的,历史上,名臣名将、甚至皇帝的老婆,在史册里也就一个姓氏,连个名字都没有,除非她的权力足够大,可以左右史官的记载,比如、。 孙策死的时候,只有25岁,但是已经有一个儿子,三个女儿了,过门不到一年,显然这些子女与大乔的关系不大,姐妹的命运都不好,特别是老大,新婚不到一年,老公就死了,而且很可能只是一个妾,地位不高,处境凄凉。 当时东吴内忧外患,整个政权还极其不稳。 先说外部,孙策被刺杀是在公元200年,就这一年,依然有很多大事件发生,首先爆发,曾经的兄弟和曹操,正拼个你死我活,其余诸侯面临着,站队的问题,带着投降了曹操,国舅董承的衣带诏事件爆发,刘备投奔袁绍,外面一片喊打喊杀。 再看内部,孙策征服东吴,靠的是武力,由于本身家族地位不高,而且曾经的老板,还是的,东吴本土势力,对家族具有极强的抵抗心理,从孙策轻易被杀,可以发现,东吴暗潮汹涌。 说的很明确: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者也。 内忧外患,这样的局面肯定不能传位给儿子,主少国疑,危险,于是继承人问题,就只能在孙策的俩成年兄弟之间,选择,第一个就是孙权,18岁,另一个叫孙翊,16岁。 前面有俩集专门讲孙坚和孙策的,还没看过的童鞋,可以关注lishi_cui,回复名字查看,当时有种观点认为,孙坚作为军阀,虽然还是替袁术办事,但是打开了后代的视野,而且孙坚的这几个儿子,确实个个都很优秀。孙翊虽然比孙权要小,性格方面却很像孙策,勇猛果断;而孙权相对要温和的多,孙策死前,托孤,是这么和孙权讲的:率领江东兵众,决战两阵之间,,横行争衡天下,你不如我;但举贤任能,使其各尽其心,用以保守江东,我不如你。简单点理解就是,创业,我比你行,守业还是选你更好。继承人问题,就这样解决了,至于孙策被封为长沙王,就很好理解了,为了政权稳定么,国无二主,如果继承人太多,就算理论上的,很容易被人利用,造成国内动荡。网络配图 老大不是那么好当的,妇人之仁永远也当不了BOSS,从这一方面来说,孙权确实是,东吴之主的不二人选,此后孙坚的其他仨儿子,死的死,散的散,在东吴,当权的只有一家。 确定了领导地位,顺便也消灭了家族内部隐患,下一步要做的,就是稳定江东,而这,一定要提到的人物,就是。 张昭是徐州人,师从白侯子安,学的是《春秋》,在古代,读书人是很受人尊重的,当时也没有圈,所以人们饭后谈论的焦点,都集中在,本地甚至全国有名的读书人,而和张昭齐名的人物,叫。 王朗,在《孙策究竟靠什么夺取江东》有出现过,横扫江东的孙策,在会稽打败了王朗,后来在曹操的中央政府任职,做了,司马家族第三代传人司马炎,就是他孙女的孩子。 按理说,张昭,这么厉害的读书人,举孝廉,当官,是一条很清晰的人生道路,但是张昭统统都拒绝了,连徐州刺史,请他做幕僚,也没去,还差点死在了监狱。 为什么呢,最可能的理由,是乱、小命得不到保障,而且自命清高,当时很多读书人,都喜欢点评政治人物,而且人才选择老板,比现在自由的多,水平那么差,凭什么让我给他卖命,所以张昭拒绝了。 那为什么孙策就请动了呢,难道孙策的能力,就比他们高那么多?当时徐州战乱,张昭逃难才到的扬州,小命随时都有危险,需要找个靠山;而孙老板凭借个人魅力,招聘员工,只谈理想,而且,张昭的地位,比当公务员要重要的多。 在孙策手下,张昭是最重要的头号参谋,基本上大事小事,孙策都会找张昭商议,在孙策托孤时,也是把张昭拉到,和相同的高度: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在孙权继位初期,根基不稳,几乎是张昭一个人力挽狂澜,先向中央上表,再向地方各级官僚发文,稳定民心,为了树立孙权的领导地位,更是亲自扶他上马。此后,孙权开始展露,出色的政治天赋,可能孙权打仗,评价一直不高,因为那么多次攻打合肥,都没成功,但是说到,治国安邦,那天赋,杠杠滴。统治地方,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搞好当地,世家豪门的关系,重用士族,比如空降荆州后,就重用当地豪门,蔡瑁、蒯良、文聘、黄祖都拉进了刘表的权力中心。在江东也有四大家族,分别为:虞魏顾陆,与另一个概念,容易混淆:东吴四大陆朱张,其实就两个家族有出入。虞的代表人物是虞翻,这是位易学专家,曾经是王朗手下的功曹,宁波余姚人,王朗兵败后,投降孙策,他的老爹是日南太守虞歆。网络配图 余姚,从开始,这个家族,在宁波、会稽乃至整个浙东地区,都有巨大的影响力,被人称为江左豪门,在二十四史中,虞氏当官的,就有上百人,还有很多大官,位列九卿,东吴被灭后,虞氏利用家族影响力,帮助西晋,稳定过浙东。 孙策初到江东时,把虞翻扔到了富春,当县令,孙权时,才进入的内阁,可惜虞翻一直没卖孙权面子,还是有说什么,当然,话都是好话,可是忠言逆耳,若干年后,孙权差点把富春给杀了。 另一个叫魏腾,遭遇和虞翻,差不多,也是王朗的功曹,他的爷爷叫魏朗,曾任彭城令、尚书、河内太守,由于受,牵连,免职回家。里,记载了这么一件事:孙策刚到江东,就想杀了他,是孙策的母亲,威胁要跳井,才救的他。 孙权的思路很明确,不愿意合作的,闲置、甚至罢官,削弱家族影响力;愿意合作的,高官厚禄、通婚,孙策的三个女儿,在孙权的主持下,分别嫁给了、顾劭、朱纪。 陆逊,是陆康的侄子,本身就是陆家的族长,庐江太守陆康,被孙策打败,不久去世,此后,家族一蹶不振,死了将近一半人,迁往东吴后,孙权让陆逊重新进入仕途。 顾劭是族长的长子,也是位人才,啊,年轻的时候,名气比陆逊还要大,二十七岁,就做到了豫章太守的位置,顾劭没有陆逊那样的军事才能,但是看人的眼光很准,先后提拔了张秉和殷礼,成了太守,吴粲是太子少傅,丁谞是典军中郎。通婚,历来是家族之间,实现同盟,最好的手段,顾劭的舅舅叫陆绩,是陆康的儿子,而地方官要想和各大家族,搞好关系,最直接的手段,就是通婚,刘表娶的媳妇,就是荆州最大的家族,。原来的江东四大家族,都处理完了,通婚的通婚,打压的打压,现在孙权要重新扶植新的四大家族,于是就有了另外的两家:朱和张。网络配图 朱家的代表人物,叫朱桓,是孙权时期,提拔的,东吴本土将领,三国名将,官拜前将军、青州牧、假节,孙权的第三个女儿,叫,嫁给了朱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朱据,官居骠骑将军、丞相。 最后一个张家,代表人物张温,他的老爹叫张允,是扬州城,有名的大地主,孙权曾任命张允为东曹掾,而张温从小就是高富帅,官拜选曹尚书、太子太傅、辅义中郎将,因为出使蜀国,表现出色,名气很大,最后得罪孙权,而被刺死。 孙策托孤时,给了孙权两张王牌,俩顾命大臣,一个是张昭,治理国内,另一个是,管辖军队,有了他们,再加上,孙权联合的四大家族,东吴国内,基本实现了,权力的平稳过渡。 老祖宗有句古话,叫:新官上任三把火,新领导必须先做点事情,证明实力,获得公司上下的认可,以后开展工作才会顺利,而对于孙权来说,最好的机会,就是对外战争,于是,他选择了杀父仇人,黄祖,下一期我们会继续讲孙权,以及孙权参与过的战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孙策是如何靠千余兵马平定江东的?孙策的成功有哪些因素?
是怎么靠千余兵马平定江东的?孙策的成功有哪些因素?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孙策字伯符,时期的奠基人,亲手打下了江东基业,奈何为人太过张扬,焦躁不知内敛最后死于仇家的暗杀,年仅二十八岁,英年早逝让人惋惜。而孙策平定江东所依靠的仅千余兵马,就这千余兵马得来的也是相当的不容易,孙策十七岁的时候其父死于同的交战中,因孙坚与交好孙策便依附于袁术麾下,孙策治军严谨作战勇猛深得袁术众将所敬佩,袁术也非常喜欢孙策常对人说:“使术如孙郎,死复何恨”但喜欢归喜欢,袁术对他始终有所忌惮,始终不肯重用于他,孙策几经辗转还搭上孙坚用性命换来的玉玺,这才向袁术交换了千余兵马,然后开始他的征战之路,短短几年就接连败刘繇、败、诛许贡,灭严白虎平定江东,崛起之快让人咂舌。那仅凭千余兵马起家的孙策是如何这么快平定江东的呢?下面小编就给大家分析下。 1、依靠孙坚旧部 孙策向袁术换来的千余兵马可不是普普通通的士兵而已,这些兵马都是孙坚旧部,包括了、、、等沙场宿将,袁术手下武将加一块都不如这些人,哪些士兵也都是跟随孙坚南征北战精锐之师,战斗力自然没话说。孙策得到他们可不容易,孙策第一次找袁术要这些兵马的时候袁术并没有答应他,而是把孙策赶到丹阳让其自己招募兵勇,只是孙策刚招募数百人就被贼人袭击损失惨重,再次向袁术求兵还奉上玉玺袁术才肯把这些兵马还给孙策。小编严重怀疑孙策在丹阳的大败是故意的,目的就是演给袁术看,让袁术放心把孙坚旧部还给他,历来丹阳出精兵,而且还是在他叔父吴景的治下,孙策有骁勇无比怎么会被区区贼寇所败。孙策得了这些精锐之师沙场宿将自然战无不胜。 2、本身交游广泛 孙策容貌俊美,年轻的时候热情好客,交游广泛性情豁达,许多人都很仰慕他,记载“术表策为折冲校尉,行殄寇将军,兵财千余,骑数十匹,宾客愿从者数百人。比至历阳,众五六千。”由此可见他的朋友有多少,而且非常具有号召力,刚从袁术那出来的时候仅千余人,走到历阳兵马已经增加到五六千了,有众多豪杰为友何愁大业不成。他还经常拜访有名之士,张纮在当时久负盛名,孙策常常去拜访他,起初他并不愿意为孙策谋划,但日子久了被孙策的诚心打动,便为开始为迷茫的孙策指点迷津,孙策将家眷迁往南方,向袁术求兵到南方发展都是他所指点,孙策起兵后还亲自邀请他出仕。他因交游广泛结识许多人,而这些所结识的朋友名士都成为了他平定江东的助力,为他平定江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3、周瑜的帮助 说起孙策的成功那肯定离不开周瑜的帮助,史料记载“初,孙坚兴义兵讨,徒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有无通共。”可见他们俩的关系有多好。孙策刚刚起兵周瑜就带军队迎接他,给刚刚起步的孙策带来了很大的实质性帮助,周瑜的堂叔做过丹阳太守,借助周瑜的帮助孙策以丹阳作为自己第一个落脚点。由于从属袁术孙策刚起兵的时候很不受江东士族的待见,能够招揽有识之士为己用也是全赖周瑜的帮助,周瑜家世尊贵,家里出过两个太尉,父亲也是高官在江东士族中影响非凡。孙策曾说过:“瑾英隽异才,与孤有,骨肉之分。如前在丹杨,发众及船粮以济大事,论德酬功,此未足以报者也”可见周瑜对孙策的帮助有多大,可以说没有周瑜就没有孙策的成功。 4、治军严谨 他能够平定江东所依仗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治军严谨,三国志记载:“策骑士有罪,逃入术营,隐于内厩。策指使人就斩之,讫,诣术谢。”他对犯错的士兵一律重责绝不轻饶,因此这些士兵都很害怕他不敢犯错。在当时的社会诸侯们十分看不起那些普通农民,他们的军队基本上走到哪抢到哪,跟土匪区别并不大,但孙策不一样他所属的军队纪律严明,与民秋毫无犯深得百姓的爱戴。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孙策此举正是民心所向,所以他占领的地方民心归附的特别快,为他平定江东省去了不少时间。三国中还有一个人的军队纪律同样严明,这个人就是,曹操行军的时候下令士兵不许践踏麦田,自己不小心踩了要自刎以正军法,群臣力劝才改为。曹操和孙策都有共同的认知,乱世之中民心最为重要,所以他俩能成大事。 5、个人能力优秀 孙策能如此成功也源自于个人的优秀能力,他本人久经沙场骁勇无比,在袁术麾下时就在诸将中,袁术打不下的城池都利用孙策去打,而孙策则是攻必克战必胜,也正是如此才引来袁术的忌惮。孙策作战时常身先士卒,张纮常劝阻孙策“夫主将乃筹谟之所自出,三军之所系命也,不宜轻脱,自敌小寇。愿麾下重天授之姿,副四海之望,无令国内上下危惧。”孙策则认为以身作则身先士卒才能让将士用命。放眼整个江东,那些割据诸侯尽是平庸之主,根本没有人可以与孙策比肩,孙策不但麾下人才能力优秀,自身能力同样优秀,江东根本没有人能成为他的拦路虎。 孙策乃一代人杰,可惜英年早逝,如若他没有如此早逝后来三国鼎立的局面可能会被改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