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奇闻 > 世界之最

最长的小楷书法作品《古今经典名著书法长卷》长度达4770米

时间:2023-08-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最长的小楷书法作品有多长?小楷,即是楷体小字。创始于三国魏时的钟繇。经典小楷代表作有:钟繇《宣示表》、《荐季直表》;王羲之《黄庭经》、《乐毅论》;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等。下面就跟一起具体看看最长的小楷书法作品等相关内容。

最长的小楷书法作品《古今经典名著书法长卷》长度达4770米

最长的小楷书法作品

一部总长度达4770米、共计1272万字的书法长卷,2003年8月在河南创作完成,并喜获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颁发的“小楷书法长卷之最”证书。

这部名为《古今经典名著书法长卷》的作品,由大象出版社退休张玉林花10年时间抄写、河南省乡镇企业局干部张转周策划资助完成。内容包括《毛泽东诗词》、《邓小平文选》、《江泽民论“三个代表”》及《诗经》、《论语》、《道德经》等18部中国古典名著。

最长的小楷书法作品《古今经典名著书法长卷》长度达4770米

这部长卷赋予了书法艺术与经典名著新的涵义,不但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还具备深厚的思想性和政治意义。

概述

小楷(xiaokai),顾名思义,是楷书之小者,创始于三国魏时的钟繇,他原是位隶书最杰出的权威大家,所作楷书的笔意,亦脱胎于汉隶,笔势恍如飞鸿戏海,极生动之致。惟结体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仍存隶分的遗意,然已备尽楷法,实为正书之祖。到了东晋王羲之,将小楷书法更加以悉心钻研,使之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国小楷书法优美的欣赏标准。

书写原则

一般说来,写小字与写大字是大不相同的,其原则上是:写大字要紧密无间,而写小字必要使其宽绰有余。也就是说:写大字要能做到小字似的精密;而写小字要能做到大字似的舒朗,故古人所谓“作大字要如小字,而作小字要如大字。”又苏东坡论书有“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有余”的精语。以上这些话怎么讲呢?因为我们通常写大字时,以为地位(面积)宽阔,可以任意挥洒,结果字体变成了松散空阔。写小字则正好相反,因为地空间太小,担心写不下就越难免要尽力局缩,往往局缩过当,反而变成蜷促。这都是自然而然的心理现象,极易触犯的毛病。所以苏公“大小难能”这句话,正是针对这种神情而发,更是经验老到之谈。

小楷作品

最长的小楷书法作品《古今经典名著书法长卷》长度达4770米

写小字的重心与笔画的配合,则与大字无大差异。至于运笔,则略有不同。小字运笔要圆润、娟秀、挺拔、整齐;大字要雄壮、厚重。大字下笔时用逆锋(藏锋),收笔时用回锋;小字下笔时则不必用逆锋,宜用尖锋,收笔时宜用顿笔或提笔。譬如写一横,起笔处或尖而收笔处则圆;写一竖,起笔或略顿,收笔则尖;撇笔则起笔或肥而收笔瘦:捺笔则起笔或瘦而收笔肥,同时也要向左向右略作弧形,笔画生动而有情致;点欲尖而圆,挑欲尖而锐,弯欲内方而外圆,钩半曲半直。运笔灵活多变,莫可限定。尤其是整篇字,要笔笔不同,而又协调一致,一行字写出来,错落有致,却又一直在一条线上,如是则行气自然贯串,望之如串串珍珠项链,神采飞扬。

汉文帝刘恒的书法作品欣赏 对刘恒的评价

被人称作“有德无才”,他既没有像那样横溢的才气,也不能像一样纵横沙场,流传下来的书法笔记也是寥寥无几。但他深信德治可以让社会风气更好,让百姓生活更富裕,让国家更稳定、更繁荣,而事实也证明他的选择是没有错的。刘恒留下的笔墨印记并不多,所以想做一个刘恒书法简介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因为很难考证他的真迹,评析也就无从谈起,下面就从书法的发展情况入手,了解一下刘恒所在的年代里书法的演变情况,这样也能大致猜出刘恒的书法有什么特点。 汉朝的书法主要有三种——篆书、隶书和草书。隶书在西汉时期还沿袭着的风格,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时期,隶书达到巅峰,也产生了众多的风格,从流传下来的石刻中就能看出东汉人对隶书的喜爱。隶书经常使用在官方文书中,因此可以猜出刘恒的书法可能是隶书,而且是带着秦朝的风格的隶书。专属经常用于碑上提额,而西汉的时候碑上提额并不流行。篆书墨迹不多,考证起来难度太大,只能猜测刘恒书法使用篆书进行刻碑的可能性很小。草书更不用说了,他一般不会用在正式场合,而且在汉朝它也只是发展,并没有达到顶峰。综上所述,刘恒书法简介很难考证,他写隶书的可能性较大,但由于没有实质性的文物,只能这样猜测,并不能直接给出结论。 刘恒,字树恒,1959年1月生于北京,是当代杰出的书法家,担任中国书法家学术委员全国中青展评委、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等职务,其墨宝飘逸灵动,而笔力深厚,辗转轻渝,深受当下社会书法爱好者的欢迎。其中行书诗卷手卷纸本拍卖起价高达8万多元,极具收藏价值。现如今的社会,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人们越来越喧嚣浮躁,奔忙于灯红酒绿。而刘恒书法作品好似一阵甘霖,给人以安静祥和,让人们慢慢降下心中的急躁。 刘恒书法作品逸趣横生,内涵丰富,具有一种独有的书卷气息,这与他深厚的史学功底文学涵养密不可分。其书法注重理论涵养,但不拘泥于理论,在实践中刘恒书法作品体现出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不断的开拓创新,领悟时下,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的佳作。2010年荣宝斋出版了《刘恒书法作品集》,这里面收录了刘恒几年来的书法作品,其中包括自作诗书法和古体诗书法,这本作品中还有其他书法大家对他的文章以及书法的评论,也有刘恒自己对书法创作的体会,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优秀鉴赏作品。作为书法大家,刘恒对于青年的书法作品也不吝评价。强调文法句法字形,搞懂句意才能下笔,把握好学习古人和结合当代的关系,创作出属于自己的风格,就可以成为一步优秀的作品。 纵观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历史,有过人才能的不在少数。比如在音乐上有极高的造诣,对音乐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南唐后主李煜,著名词人,在中国诗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著名书法家,首创“瘦金书”,虽然昏庸无能,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在书画方面确实才华横溢。与这些皇帝相比,汉文帝刘恒的才华确实略逊一筹,甚至要拿出一部刘恒作品集都是很困难的事情。但刘恒在治国理政上却有自己的过人之处。他性格宽厚,为人仁慈,善良乐施,这在皇帝之中却是不多见的。可能在私底下,他也会学习一些文学作品,写过一些没有编篡成册的诗词歌赋,但因为种种原因,这些没有流传下来,后人只能想象这个明君写过哪些诗歌,有没有编过刘恒作品集。 前述的几位皇帝,唐玄宗沉迷于音乐和女色,执政后期荒淫无度;南唐后主是个亡国君王,他的很多作品也是表达了一位亡国之君的沉痛哀思;而宋徽宗更不用说了,是北宋最荒淫腐朽的皇帝。虽然他们在文艺上是一个好典范,但一定不是好君王。反观汉文帝,虽然他连刘恒作品集都没有,但在他在位期间,国家富裕,人民生活幸福,社会风气很好,经济发展迅速,举国上下一派繁荣昌盛之景,这才是百姓需要的好皇帝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康熙的书法作品反映了他的什么政治思想

由于年间经济上比较繁荣,所以大清康熙年制的一些东西流传至今,价值不菲。在康熙十九年,经济贸易非常发达,景德镇恢复了御窑厂,继续为国家烧制陶瓷制品,而大清康熙年间,这里烧制比较多的是青花瓷。期就是康熙四十年朝后的时期。而中期是青花瓷最突出的时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清康熙年制的青花瓷青花非常鲜艳,瓶身纹饰非常精细美观,造型也丰富起来。康熙年间的青花工艺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按时间划分的话,第一个时期是康熙元年到十九年,第二个时期是康熙十九年到四十年,第三个时 在早期的青花瓷中,青花瓷的胎体比较重,不光滑,还有小棕眼,瓶底处理的不好,经常底下还会出现跳刀痕,这些都是影响青花瓷的质量和美观的,到了中期,青花瓷的胎体就变化了,变得更洁白和坚硬,杂质比较少,胎体整体就厚薄适中,开始注重把胎体修整的好一些,还研究出了新的亮白釉,使得青花瓷更加美观,通透。这一时期的青花瓷总体上来说比上一个时期好很多,在一些细节方便更加注重了,也发现了一些新的原料和制作手法,使得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工艺得到大大的替身。 大清康熙年制的东西很多,青花瓷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工艺,既可以做装饰品,也有实用价值。所以,大清康熙年制的青花瓷至今在还存在很多完好的展品。 康熙书法 康熙爷不仅仅有治国之才,康熙书法也是为后人称道。康熙的一生有很多书法作品,他的很多书法作品都是反应其政治思想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康熙从小就喜欢书法,只是一直没有系统的练习过,直到他二十多岁,江山稳定了之后,他才开始认真的练习书法。一开始,康熙帝在宫里开设了,专门给学习的“百家讲坛”,皇帝听的是历朝历代的皇帝故事,然后他就问别人,自己要不要也学习学习书法什么呢,人家就跟康熙说,君王不需要学这个书法,写个差不多就行了,君王要并不需要这种“儒雅”气。后来平叛之后,康熙帝意识到,还是要儒雅一点好,于是就让翰林院的人经常作诗作文的呈上去给他看看,方便他自己研究学习。后来由于他底下的大臣们都是糙汉子,他问他们关于文学方面的问题,这些人回答不上来,康熙就特地去找了两个比较有文化的,陪在自己左右。康熙书法和诗文经常向这两位请教,后来干脆安排这两人住在宫里,以供他随时咨询。他的这些行动也表明了他越来越尊重儒家学说。康熙书法也不单单是为了增长自己文化,他的很多书法作品中都透露出其政治思想,比如他曾写下“”的匾额。 所以说,康熙是一个文武双全的皇帝,他演习书法,学习诗文都是在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康熙书法至今还有很多留存,供后世研究学习。 康熙书法欣赏 的皇帝尤其是入主中原后,积极学习文化,使得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在清代帝王中,有许多皇帝对书法有浓厚的兴趣,其中康熙、、的书法是最好的,他们不仅崇尚儒学文明,学习汉人典籍,而且每日的必修课就是书法艺术。宫廷中的书法从康熙时开始走向兴盛,康熙身上其实有部分汉族的血统,从小接受汉文化教育,《康熙字典》就是康熙时期的图书。 图片来源于网络 康熙的书法是从沈荃为师,沈荃是学董其昌书法的,所以受到董其昌书法影响较深,而且康熙一生临摹董其昌的字比较多。康熙的书法清丽洒脱,他的真迹是民间藏书家寻觅的目标,据说上世纪国内艺术品拍卖兴起后,康熙的作品非常抢手。在1995年康熙的《行书》扇面在拍卖会上以4.4万成交。在2001年,康熙的《临米芾行书五言诗》在香港以64.6万港币成交。2002年康熙的《行书》立轴以56.1万元成交。据说后来《御笔朱子诗》以143万元成交,到了2010年,康熙的《笃志经学》匾额以3360万元成交,所以现在康熙的书法都是以千万来成交的。 自康熙三代,我们发现祖父子三代都酷爱书法,并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墨宝。康熙曾说练书法能使人长寿,因为他认为书法是养生之道。康熙能文能武而且活到了69岁,在位61年,仍然不失帝王风范,其乾隆更是活到了89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