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奇闻 > 奇闻百怪

为什么古人的名字有“字”?“字”是什么意思,代表什么?

时间:2023-08-12来源:网络作者:小白8

为什么古人的名字有“字”?“字”是什么意思,代表什么?

优质回答:

名字是一个人的称呼需要,基本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名字。

我们国人的名字一般为三个字、两个字,少数为四个字,古人也不例外,我们现代人的名和名字是同一个意思,但古人的名字中的名和字却是分开的,是什么意思呢?

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诸葛亮、曹操、刘备等人,但是别人称呼他们的时候并不是叫诸葛亮、曹操、刘备,如诸葛亮一般称呼为孔明,曹操则为孟德,刘备为玄德,这里的名便是诸葛亮、曹操、刘备;字则是孔明、孟德、玄德。

既然已经有了名,为什么还要字呢,此外,还有一个别号,一个人,有名、有字、有号,叫起来不是很麻烦吗,古人是吃饱没事干给自己添麻烦?正所谓万物存在皆有理,既然存在了,必然有它的意义。

为什么古人的名字有“字”?“字”是什么意思,代表什么?

图1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

“名”又叫“本名”,在夏朝之前就已经出现,一般出生三个月后即取名,是个人特称。

“字”又称“表字”,因为“字”往往对“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有关联的,与“名”相表里,故又称“表字”。

据考证“字”起源于商朝,商朝创立者商汤,名天乙,字汤。

前面说到名和字是相表里的,它们之间的意义不仅是可以相同的、相辅的,还可以是相反的,例如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字平子,屈原,名平,字原,宋代诗人陆游,字务观,这里的衡和平、平和原、观和游的意思是相同的;意思相辅的则更多了,例如“鸿”、“鸾”是两种吉祥的飞鸟,古人就会取名带“鸿”字,取字为“鸾”,东汉文学家梁鸿,字伯鸾,白居易字乐天,“乐天”与“居易”是相辅的;宋代作家晁补则更有意思,他字无咎,意思就是只有“补”才能没有过错,即“无咎”。

但也有一些取字与名相反的,最熟悉的是朱熹,字元晦,元代画家赵孟頫字子昂,其中的熹与晦、頫与昂意思都是相反的。

为什么古人的名字有“字”?“字”是什么意思,代表什么?

图2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

古人取字多根据古典,冠礼是古人成年的标志,取字和冠礼同时进行,冠礼是在20岁,取字之后便可以结婚生子了,也就标志着可以走向社会了。

古人讲究尊卑有别,等级观念森严,长辈、平辈之间的叫法自然不同,而取字恰恰也是为了区别尊卑,古人的名,常用于自称,字主要方便他人对自己的称呼,平辈或彼此地位相当者,尊称别人用字不用名,如果直接叫别人的名,则是对别人的一种冒犯和不尊重,“指名道姓”、“直呼其名”是贬义词大概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谦称自己用名不用字;对长辈则称名,以表示自己的尊敬与谦恭,另外老师称呼学生、领导对下级,亦可称其名,这样显得更亲切,但一般称呼其字,如果直呼其名恐怕是带有不满情绪了。

据《疏》记载:“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又《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

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

”很好地解释了字与名的用法。

不仅男子长大后需要取字,女子同样也需要,女子在未出嫁之前叫“未字”,到十五岁时到达出嫁年龄,需举行笄礼,并取字供朋友叫唤。

为什么古人的名字有“字”?“字”是什么意思,代表什么?

图3 古代的礼节

古人认为灵魂很重要,而名是代表人的灵魂的,古人认为死后需要避讳的,以免侵犯灵魂,故而死后要避免名,封建观念根深蒂固,于是由死后避讳发展到生前避讳,取一个与名相表里的字,古人的避讳规则中有一条是避名不避字,人们称呼多用姓与字联用,如曹孟德、周公谨、赵子龙、屈原等,这正是避讳的结果。

古人讲究等级观念,时常用名与字来表示家族中的人员长幼,特别是在先秦时期尤为盛行,孔子名孔丘字仲尼,这里的“仲”就是第二的意思,此外,还有伯、叔、季,伯是兄,叔、季是弟,在名或姓之前加上这此类词即可表年长老幼。

秦汉以后,为表达同辈的关系或亲兄弟的关系,逐渐在名或字中用上一个相同的字或偏旁,如平叛安史之乱的名将颜杲卿和他的弟弟颜曜卿、颜春卿都含有“卿”字,和他们同辈的堂兄弟大书法家颜真卿也用 “卿”字,又如宋代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共用偏旁“车”表同辈等,我国很多农村一个村子的人中每一代人的名字都有一个字是相同,大概与此有关。

为什么古人的名字有“字”?“字”是什么意思,代表什么?

图4 《周礼》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

除了名、字,古人还有“号”。

“号”又称别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是对人的一种尊称,起源于周朝,《周礼》道,“号,谓尊其名, 更为美称焉。

”但号可不是人人都必须起的,号多为文人居士为自己所起,起号相对起名、起字少了很多行辈、宗法、字义的限制,因而可以更好地反映起号者本人的感情,有表达自己愤世嫉俗、与世无争的高尚情操的,如陶渊明的五柳先生、周敦颐的濂川先生;有表达蔑视权贵、报效祖国的,如陆游的放翁;有表达住所的美名的,如一李白的青莲居士、宋代苏轼的东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等。

相比名与字,号更能表达作者的个人思想,有着较深的寓意。

虽然字和号已不适应时代要求,但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

文:飞扬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其他网友观点

名字在现代社会,是一个完整的称谓。

但在中国古代社会,名和字则是代表两个不同的含义。

那古代名字中的“字”代表什么呢,就让小尘为大家分享。

中国古代中“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

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

而古人取名后仍要取字又是为什么呢?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点:

取字表示进入成年

《礼记·曲礼》中记载:

“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

因此古代男子到了20岁,由父亲在宗庙主持冠礼,把头发束起来,在头顶盘成髻,这表示可以娶媳妇了,有资格参军与参加祭祀了。

然后由身份高的老人根据男孩的名取字。

有了字的男人,才算是成年男子汉。

女孩子到15岁举行笄礼,取字。

所谓笄就是在头发上插簪子,这表示女孩可以找婆家了。

过去说的“待字”就是待嫁,“未字”就是未嫁,“字人”就是出嫁的人。

为什么古人的名字有“字”?“字”是什么意思,代表什么?

取字是为尊重他人

《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

《礼记·檀弓》:“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

古人认为,名卑字尊。

成年之后,朋友等人如果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有名不能叫,那怎么办?这时字就有了用处,人们以字相称就可以避免称名。

此外尊长者对晚下者可以称名,但晚下者对尊长者、平辈之间不能称名。

只有表示轻蔑时,才可以真呼其名。

近代教育家张謇15岁的儿子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就在信封上以字署名,张謇在给儿子的回信中,就此事说“此事关乎礼教,不可不知。

”可见,未成年是不能称字的,在长辈面前自称字也是不礼貌的。

取字是为了避讳

在古代封建社会,皇权的威严是不容侵犯的,皇上的名字在民间更是不能被直接提及或者被人沿用。

因此古人如果名字犯讳的话,就避用其名而称其字。

如房玄龄等人编撰《晋书》时,为了避唐高祖李渊讳,就避名称字,所以公孙渊就称公孙文懿,刘渊就称刘元海,褚渊就称褚彦回。

为什么古人的名字有“字”?“字”是什么意思,代表什么?

古人取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

因此名与字在意义上有着紧密的联系联系。

正如《白虎通》中所说:“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

”名字之间一般有同义、相关、相对等关系,还有名字共同用典故、析名为字、名加修饰词语产生的字。

名与字的关系大致有下面这些:

名与字互相解说。

例如杜甫字子美,甫与美都是美好的意思;孟郊字东野,郊与野是同义词;张衡字平子,平、衡意思是一样的;诸葛亮字孔明,明就是亮,亮就是明;周瑜字公瑾,瑜、瑾都是美玉;孙权字仲谋,权、谋是同义词;鲁肃字子敬,肃与敬同义;朱元璋字国瑞,瑞与璋原义都是玉器;孔尚任字聘之,聘、任是同义词。

名与字相联表达意义

例如孔丘字仲尼,丘是小山,尼是这座山的名;李渔字笠翁,渔翁常戴斗笠;赵云字子龙、陆云字士龙,全是由云联系到了云中的龙。

元戏曲作家马致远字千里,骏马与千里相连;辛弃疾字幼安,无疾与安相连;唐诗人李贺字长吉,贺与吉相连;岳飞字鹏举,飞与鹏相连;扬州八怪之一的仇英字实父,英是花朵,实是果实,果实相连;明文学家谭元春字友夏,春与夏相连;张岱字宗子,泰山又称岱宗,岱与宗相连。

为什么古人的名字有“字”?“字”是什么意思,代表什么?

名与字意义相对、相反

例如朱熹字元晦,熹是明亮的日光,而晦则是昏暗;赵孟頫字子昂,頫是低头,昂是仰头;唐代诗人王绩字无功,绩是功绩,字却是无功;元代画家曹知白字又玄,白玄是相对的颜色;现代戏剧家洪深字浅哉,深与浅弄到了一起。

名与字共同取自诗文典故。

例如曹操字孟德,取自《荀子》“夫是之谓德操”;唐诗人陆龟蒙字鲁望,取自《孟子》“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东山就是蒙山,主峰叫龟蒙顶;《琵琶记》的作者元末戏曲家高明字则诚,取自《礼记》“诚则明矣”;被称为茶神的陆羽字鸿渐,取自《易经》“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徐谓初字文清,取自成语“泾浊渭清”,后改字文长;钱谦字受益,取自《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

我是小尘,欢迎条友点评和关注哟

刘玄德:从织席贩履到天下无人不知

“得民心者未必得天下!”《追问历史》作者雨的这一论断有它一定的道理。

但小编确信:“得民性者必定得天下。

”民心未必可靠,因为它是属于意识形态和心理层面上的东西,野心家可以通过权力操纵或信息误导来加以控制。

但民心却不然,它是人民大众存在的自然欲求,是人类学的绝对前提。

凡是正常的人,其天性对人权、人道、人情都有着完善的要求,无论野心家如何狡诈地玩弄权术,若不能在这几方面顺应民众要求的话,则终将被人民抛弃,赶出历史舞台。

中的,就是因为他能较好地顺应民性,所以竟能从一无所有开始,最后获得三分天下。

史家们往往过于强调刘备的帝系家世背景,说是人民囿于“正统情结”,才盲目地向往、拥护这位皇叔来澄清宇内,重归一统,这才使刘备具有不可估量的政治号召力。

而就其本人的素质而言,实在乏善可陈,根本够不上英雄的档次。

小编以为这样的论点,未免过于贬低历史的选择了!其实刘备的帝系家世背景,虽说不是一笔乱麻似的糊涂账,但确也属渺茫得难觅踪迹。

有据可查的只知他的祖父刘雄和父亲二代曾做过地方上的小官。

祖辈以上,不仅刘备本人语焉不详,交代不清楚,就是史家都很难厘清。

说是中山靖王之后,那得上溯远至三百年前的西时代,他的第八个儿子曾被封为中山靖王。

刘胜有个小儿子刘贞因对朝廷进贡不诚,被武帝削去了爵位降为平民。

以后这一支系就此沦落,后世再也没孙立起来过。

在炎凉的世态中,像这种遥远、陈旧且已发了霉的招牌,早已失却了广告效应。

从刘备个人身世来说,他自父亲早早亡故后,与母亲只能从事贩履织席这种最下等的劳动来维持生计,这可看出他几乎已沦为流民了。

无产者是拿不出完整家谱来的,且早已被削为平民的家世,也霉变得失却了光泽,帮不上刘备什么忙。

所以他虽曾从师于同郡的卢植先生,而卢植可是当时一位卓有声望的大儒,但他却无法保举刘备为孝廉,可见当时刘备的身份实在太卑下。

后因打黄巾有功,被提拔任安喜尉——那只是一个小地方维持安保一类的小官。

当时州郡派“督邮”到各地去考核,要裁汰一些名不符实、乘黄巾动乱年代冒功混进政府部门的一些官员。

刘备的游民身份,注定了必在督邮大人的“喷嚏”之中。

刘备几次程序性地上访述职,督邮大人连接见一次的机会都不屑赐予。

惹得刘备火起,闹出了一场鞭打督邮挂印而去的壮剧。

从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早期刘备在闯荡江湖时,社会上根本没有人将他的中山靖王之后的家世背景当作一回事,否则势利成性的督邮大人是不敢如此目中无皇族的。

从一个织席贩履、毫无凭借的无产者,能在一个封闭的、讲究门阀的社会里,开辟出一条生路来,且能达到天下无人不知德,这可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刘备一无所有?是的,三国群雄崛起所具备的条件,刘备概不拥有。

但是历史决不会选择一无所有的人,那是因为刘备拥有了三国群雄所绝无仅有的资源:以人为本,顺应民性的理念。

除了武器和地盘,争雄的诸侯也无不把“人”作为他们用以逐鹿天下的重要资源。

但他们之所以重视“人”这个因素,纯粹是工具性的,是把“人”作为兵力和赋税来源这一点上来估量的,而根本没有顺应民性这样的理念。

所以往往为了达到政治一军事上的目的,不惜使用最残忍的手段,进行大规模地屠杀,来取得威慑的效果,以摧毁敌方的抵抗意志,其野蛮和酷烈的程度,简直达到了非人的程度。

比如,他亲手订立一条军规:围而后降者杀无赦。

因此魏军屡屡以屠城的恐怖手段来建立他们的威权。

我们知道,曹操为报父仇东征徐州时,竟在泗水边一次性就坑杀了数万名无辜百姓,连泗水都为之阻塞不流。

人的生命,老百姓的头颅,在他们眼中简直贱如野草,可以随意割除。

残忍到将自己划出了人的范畴,又怎能取得老百姓的真心拥护。

刘备截然不同,他在多方面表现出对民性的高度尊重。

他早期在平原县当县令时,因当时社会几经动乱,从到肆虐,继之各路诸侯又相互不断争伐,社会生态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平原郡自不例外,饥民遍野、嗷嗷待哺的惨状,令人不忍目睹。

刘备官卑职轻,施展不出多大的作为来,只能将自己官府中所有财物,全部捐献出来,用之来施舍百姓,让饥民们能喝上几碗薄粥,不至于活活饿死在街头。

他自己在官府里跟士以下者,即一般的办事人员,同席同食—共同吃大灶,有啥吃啥,决不例外。

且并非一时的“作秀”,而是长期地与群众共渡艰难,毫无难色。

要知道这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封建社会,特别是在三国这样的乱世中,豪强们都在疯狂地掠夺美女和财宝,以求最大限度地满足一已穷奢极欲的享受,可以说几乎找不到如刘备那样的事例。

因不是一、二次的偶然作秀,所以很使周围的工作人员受到感动。

传扬开去,百之,怎么会不衷心地拥护他? 随机文章诸葛亮为何一定要杀魏延?因为反骨吗 真相只有「4个字」世界十大天坑望而生畏,燕子洞天坑深达426米(可跳伞)探寻南极血瀑布之谜,将会更加大出血的血瀑布(是卤水)ufo事件真实外星人事件,媒体报道的外星人真实事件中国速度最快的导弹东风21D,可穿透1500公里防线打击航母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真实的刘玄德:爱开玩笑、爱记仇 甚至睚眦必报

时期的蜀汉千百年在人们的心中一直是一个、谨慎严肃、宽厚仁义的忠厚长者形象。

例如在当阳长坂坡,面对汹汹而来的曹魏骑兵,他坚决不愿意抛弃跟随的十数万百姓。

然而在真是的历史中,他其实也是一个爱开玩笑、爱记仇的普通人,甚至有时还会睚眦必报。

真相一彼有其具话说刘备率军进入四川,占领成都后。

一年遇上了大旱,为了节省粮食和水资源,于是下令禁止酿酒,凡是酿酒者一律处以刑罚。

结果执法人员从百中搜出了酿酒的器具,朝廷里的官员认为,这应该与酿酒者同罪。

不久后的一天,谋士简雍陪同主公刘备外出观光,视察民情,见到不远处一对男女并肩而行,于是对刘备说:“这对男女人准备做些淫乱苟且之事,为什么不抓起来啊?”刘备纳闷问道:“这种事你怎么知道的” 简雍一本正经地说:“因为这对男女持有‘作案工具’!和酿酒者持有酿酒器具的道理是一样的啊!”【彼有其具,与欲酿者同】刘备听后,哈哈大笑,于是赦免了那些拥有酿酒器具的人。

后来简雍来被封为昭德将军。

真相二诸毛绕涿与潞涿君话说那时的刘备刚刚占据荆州不久,应益州刺史的邀请入川抵抗张鲁。

刘璋则亲率领手下文武在涪城举办大型欢迎Party。

觥筹交错,几杯酒下肚,刘备注意到了陪坐在刘璋身边的从事张裕。

此人长着丰茂的胡须,于是刘备打趣道:“当年我住在涿县的时候,的特别多,都是姓毛的,于是涿县县令就说‘诸毛绕涿居’!”(涿字的古音尻,意为臀也,“诸毛绕着臀部居”,借此刘备讥笑张裕胡子多就像“诸毛绕涿居”)看着眼前面白无须的刘备,张裕随即回答道:“当年有一个在潞县做县长的,升官当了涿县县令,后来离职回家,有人跟他写信,想署写君则漏了涿县,想写涿君又漏了潞县,于是就写做‘潞涿君’。

(潞涿君意为“露臀君”,张裕借此反讽刺刘备没有胡须就如同是“潞涿君”)在古代人们以有飘飘长髯为美,例如就被人们誉为“”。

没有胡须的刘备开得了别人玩笑,却不能接受别人的讥笑,大为光火,但碍于双方文武在场,没有发作,但始终怀恨在心。

后来刘备占领益州,张裕投降后散播流言,于是刘备一怒之下,将张裕处死,暴尸街头。

同一个主公,两个谋士,两个玩笑,却造成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结局,除了玩笑的内容外,的根源在于两人与刘备的关系。

简雍,与刘备同为涿郡人,从小就是好伙伴,三十年来一路追随,相当于铁杆骨灰级粉丝,而且为人生性诙谐幽默,,深得刘备的信任;而张裕作为投降过来的益州当地文人,正是刘备为巩固蜀汉政权所打击的对象,加上平日散播谣言,自然最终难逃一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