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们仔细思考一下,就能够明白,雷震子在封神大战后,到底去哪儿了,当了什么职位?
第一,我们来看看,阐教七位肉身成圣的三代弟子:李靖、金吒、木吒、哪吒、杨戬、韦护、雷震子。
这七个人中,李靖作了托塔李天王,总掌天庭兵马;金吒到如来佛身边做事了;木吒到观音菩萨身边为职了;哪吒跟着父亲李天王,被封为天庭三坛海会大神、先锋将;杨戬是诸侯势力,占据一块地方;韦护为西方佛教护法神。
七个人,都有实力,继元始天尊后,负责阐教事务,成为阐教新任教主。
但六个人,都有职务在身了,唯有雷震子无职务。
第二,因此,我们非常合理的推断,雷震子成为了第二任阐教教主。
阐教是仙界教派,逍遥自在,当然超脱三界了。
看诗中说的多明显了,如果不是昊天大帝要求道门三教合议封神榜,道门三教,本就逍遥自在。
何况,像雷震子这种已经得道成圣,超脱生死,而且又实力强大的仙人。
其他网友观点《封神演义》中雷震子封神后到哪里去了?一直以来,众说纷纭,不过,依着雷震子的家庭出身,一定不会是寂寂无名的小角色。
雷震子:凶神转世,血统高贵
《封神演义》中记录的雷震子,面如靑靛,发似朱砂,眼睛暴湛,牙齿横生,出于唇外;身长二丈,力大无穷,肋下生“风”、“雷”二翅,使用一条黄金棍,是周文王姬昌第一百子。
非常霸气,而且,雷震子不是凡人,乃上古凶神刑天转世,法力及其了得。
所以他的修行,不过是恢复前世的修为而已。
这个出生如此雷人,相当于是握着宝玉出生的大人物。
雷震子修为高,兼之能忍,在帮助兄弟武王伐纣的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封神的时候,和李靖、金吒、木吒、哪吒、杨戬、韦护七人一起肉身成圣。
金吒跟了如来,成了五大明王当中的军吒利明王;
杨戬被封为清源妙道真君,关键是不受玉帝管辖;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雷震子不见了!
雷震子是和雷神辛环长得很像,问题是雷震子的兵器是根棒子,而辛环的兵器是把锤子+钻子。
而且,两人法力值差别太大了,在《封神演义》中,辛环和雷震子也交过手,结果被雷震子一棒子打死,死后才封了个雷部正神的职位。
关键是,名门之后的雷震子如果只是个公务繁忙的雷公,就太委屈他了。
是他,是他,他竟然成了七人中地位最高的在道教诸神地位的排名中,是这样的顺序:三清六御。
六御:仅次于三清尊神的主宰天地万物的六位天帝:玉皇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中天北极紫微大帝 、东极青华大帝、南极长生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
“三清”中肯定没有雷震子的席位,不过,雷震子提拔进了“六御”中。
神仙谱系中记载:西:勾陈上宫天皇大帝 ,统御兵戈万雷。
这个称号与雷震子就相关了,更准确的描述是下面这个。
神仙谱系里还说,六御当中有一人是北方北极中天紫薇大帝伯邑考的亲兄弟,伯邑考是谁?他文王姬昌的大儿子,武王的大哥。
他的亲兄弟就是他弟弟了,而他弟弟成神的,封神榜里很有几位,不过都只是周天星宿中的一员,有明确的下落,而且凭他们的德行、本事高不到这个程度。
唯独还有一个本事通天、肉身成圣的雷震子了。
所以,这一分析,雷震子就是勾陈上宫天皇大帝。
所以,不要担心一大张任命文件没有你,真正重要角色的任命都是小众的。
关于《封神演义》中雷震子的去向,其实书中有一句诗已经作了明显的暗示:”两枚仙杏安天下,可保周朝八百年“。
雷震子是封神之战的赢家之一
雷震子是《封神演义》一个完全虚构出来的角色,他原本是天雷将星下凡,降生在燕山之中,在此遇到了避雨的西伯侯姬昌,被姬昌收为义子,成为其第一百个儿子。
雷震子从小就被封神中有名的福德金仙云中子收为徒弟,吃云中子准备的两枚仙杏后,背后生出了风雷双翅,变得青面獠牙,相貌极为吓人。
要封神之战中,雷震子的表现也算可以,立下了不少功劳,尤其是打败了殷商阵营和他同样生了双翅的辛环。
雷震子的实力其实很一般,手中的黄金棍并没有什么特异之处,就一普通的武器,背后的风雷双翅也没有特殊的功能,只是能飞。
这对修为达到了一定境界后普遍可以腾云驾雾的修行中人来说可谓是十分鸡肋的功能。
但雷震子拜师云中子后,无疑也是继承了云中子的福缘,完好无缺的在封神之战残酷的环境中存活了下来。
相比肉身成圣的其他六人,如李靖、金吒、木吒、哪吒、杨戬以及韦护等人,雷震子可以说除了师父外,没有任何优势。
而其他肉身六圣中都有了明确的去处,唯有他既没有上榜封神榜被封天庭职位,也没有十分明确的归处。
我想出现这样的情况,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他是一个完全虚构出来的角色,不在中国正统的神话体系中,作者也不好安排。
要么就是写到最后作者完全忘记了这一角色。
书中只在被云中子收为徒弟时对雷震子的结局有暗示,就是那句"两枚仙杏安天下,可保周朝八百年”。
连代师父元始天尊封神的姜子牙都未能封神,只能享受人间富贵。
我想他最有可能的去处就是作为周朝的守护神而存在,享受周朝皇家的香火。
毕竟他的身份之一还是周朝的创建者姬昌的义子,守护义父姬昌创下的王朝也很正常。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一首诗是《》中封神的开端。
纣王在女娲娘娘的大殿里看见她的雕塑,觉得女娲像妖娆多姿,于是写诗赞美女娲娘娘脸蛋娇如梨花、艳如芍药、衣衫飘飘起舞,甚是好看。
本来赞美女娲美丽也无可厚非,可是最后一句话是“取回长乐侍君王”,就让整首诗的意义发生了变化,分明是亵渎女娲娘娘。
女娲娘娘是人世间的造物者,天地万物的母亲,岂能是可以亵渎的。
女娲娘娘惩罚纣王,派九尾狐迷惑纣王,自此以后,纣王的心性大变,不仅纣王个人命运改变了,还改变了的命运,纣王落得自刎于摘星台,商朝被灭国。
第二首是写给妲己的,妲己就是女娲娘娘派到纣王身边,迷惑纣王的,传说是只九尾狐。
历史上的妲己是之女,长得,纣王对她言听计从、百依百顺,他所做的荒唐事,大部分都是受妲己魅惑,或者是为了博得美人一笑。
最后妲己被周武王打得魂飞魄散,不得超生。
历史上的妲己是和另一位妃子一起上吊自杀的,身体被周武王他们拿来用箭射和用鞭子抽,最后还把脑袋砍下来,挂在城墙上,供人观看。
纣王想到曾经一起的快乐日子,写了首诗来纪念她。
这两首诗都是七言的,和当时的写作方式完全不同,推测应该是后人依据当时的情景写的,以供观赏。
的故事概述 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君王,姓名殷受,也叫殷寿,号帝辛。
早期文献记载,纣王从小就很聪明,而且天生神力,深受父亲帝乙的喜爱,在帝乙死后,将帝位传给纣王,他即位之后,善待百姓,重视农桑发展,深受百戴。
图片来源于网络 纣王在政治上也很有抱负,征讨东夷,阻止东夷向中原地区扩张,并把商朝的领地扩展到淮海一带;讨伐徐夷,把国土开拓至沿海地区;发兵东南夷,保卫商朝安全。
早期的纣王可以说是文武兼备、很有能力的君主。
后期他被妲己等妖姬迷惑,过着奢靡无度的生活,“酒池肉林”说的就是纣王和宠妃们一边玩乐,一边吃喝。
纣王还变得很残暴,对待大臣,下令将他的心脏剖出来供人观赏;对待百姓,他发明了许多酷刑,比如炮烙之刑,将活人绑在滚烫的铜柱子上,脱光衣服,慢慢地烫死;他还搜刮民脂民膏,用来修建豪华无比的摘星楼,说是请神仙来游玩,以此保佑商朝千秋万代,为了修建摘星楼,民不聊生,百姓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凄凉日子。
纣王的种种恶行,导致了他的悲惨结局,最后在摘星楼上自杀,商朝也被周朝灭国。
《封神演义》中为他感到可怜和可悲,封纣王为“天喜星”,专管人间婚嫁喜事。
纣王和纣王的朝代离我们很遥远,纣王的故事却一直流传至今,警惕世人不能放纵欲望、终情享乐。
纣王的全名叫什么名字 纣王,也称商纣王,我国古代商朝时期第三十二位君主,名字为受,姓氏为子。
他一生约活了六十五载,在商朝的首都朝歌被攻克后,商纣王殷受自焚而死。
商朝的最后一位,这个暴虐无情,穷奢极欲的帝辛,自焚结束了他的一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商纣王帝辛的名字很多,纣王是后世因他暴行而对他的称呼之一。
商朝王室的姓氏为子,据史料记载,他的名字为受,受德,为辛。
因为他是商朝的帝王,因此后世也有人他为帝辛。
他臭名昭著、、穷奢极欲、昏庸无能、沉迷酒色,这些大概就是人们对他的印象了。
“商纣王”这个名字是参入后世对他的评价的,商纣王也叫殷纣王。
查询字典,“纣”是指、的商纣王,似乎是他创造了这个字,并且赋予这个字如此讽刺又深刻的意义。
古代的人,最早的时期有名、有表字、有号。
商纣王的名字很多,根据史料记载,也难以找出。
不管曾经的帝王如何如何,荒淫无道或者穷奢极欲,商纣王,这个带上了后世评价色彩的名字。
历史上的,不论丰功伟绩还是虐迹斑斑,都是让后人评价的。
纣王帝辛,这个带有恨意的名字,表现出了后世对他的批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许多割据军阀显赫一时,最后却基本都在乱世中丢掉性命,唯独有一个军阀非常特别,不仅长期偏安一隅不受打扰,平安地度过乱世,而且还被后世加封为王,至今仍被人们当做神灵祭祀供奉。
士燮,苍梧广信(今广西梧州)人,祖籍本为山东,王莽篡汉时先祖为避祸举家搬迁至交州。
经过几代人的发展,士家从初来乍到的外乡人一跃成为当地豪族,邻里无不敬重艳羡。
比如士燮的父亲士赐,就被东廷重用,官至日南郡(今越南中北部)太守。
士燮也很有出息,年轻时就发奋读书,后来辗转前往京城以求学问精进。
在京城,他认识了经学大儒刘陶,并拜入其门下苦修《春秋》精义。
数年之后,士燮被推举为孝廉,补任尚书郎,但很快就因得罪上司而被免职。
其父死后,士燮在家守孝,并被举为茂才,再次踏入官场,任巫一职,中平四年(公元187年)升任交趾太守。
没多久,交州刺史朱符因向下辖各郡征收重税而被义军杀害,士燮便抓住机会向朝廷上书,推荐自己的弟弟士壹兼任合浦太守、二弟士兼任九真太守,三弟士武兼任南海太守。
由于当时朝廷衰微,对交州的影响力有限,因此最终答应了士燮的请求。
就这样,交州七郡之中,士燮兄弟就控制了其中四郡。
虽然士燮在表面上还是归朝廷管辖,实际上因辖境偏远,朝廷政令多有不达,士燮已经成为当地的一方诸侯。
在岭南及越南历史上,士燮的威望之高,丝毫不在南越王赵佗之下。
在朱符死后,朝廷派遣张津为新任刺史,结果这个行为荒诞的刺史到任不久,又被部将杀死。
荆州牧得知后,意图侵吞交州,于是派心腹赖恭前往接替张津之位,同时派吴巨接替已病死的原苍梧太守史璜。
得知此事后,惟恐刘表势力扩大,于是以朝廷名义给士燮送去玺信,委任其为绥南中郎将,总管交州七郡并兼任交趾太守。
此后士燮并没有托大,每年准时派人将贡品送往许都,曹操对其非常满意,以献帝名义封其为安远将军、龙度亭侯,交州地区的太平日子也因此得以继续维持。
士燮经过一番考虑,决定投靠离自己最近的东吴政权,于是他将儿子士廞送到东吴做人质,拜其为武昌太守,其余前往东吴从政的士家子弟也都是清一色的中郎将。
为表忠心,士燮还采取一系列行动支持东吴,比如劝说益州豪族雍闿叛蜀归吴等。
对于士燮的,孙权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拜其为卫将军、龙编侯。
每年,士燮都向孙权进贡当地特产的、琉璃、犀角、象牙、龙眼、翡翠、等珍贵之物,孙权每次都会亲自写回信予以安抚。
就这样,交州地区又在东吴治下平安地度过了十五年光景。
东吴黄武五年(公元226年),士燮去世,享年90岁。
其子士徽因不满失去对交趾的统治权而叛吴自立,随后被东吴大军平定。
东吴随后将交州,北为广州,南为交州,整个士家彻底失去对交州的管理权,昔日豪族至此烟消云解。
士燮统治时期,使交州地区近四十年都几乎没有战火,堪称是三国时期唯一的世外桃源。
此外,士燮喜欢国学,重视儒学传播,时常与前来交州避难的儒家学者一起交流儒家学术,掀起了交州儒学兴旺发达的局面。
末期,林邑国(今越南中南部)出兵交州,曾发掘过士燮的坟墓,却发现其面目栩栩如生,宛如活人一般,便又重新封上坟墓焚香祷告,祈求恕罪。
消息传开后,越南百姓认为士燮已经得道成仙,遂称之为“士王仙”,还专门为他盖了一间庙宇。
越南时期,朝廷正式追赠士燮为“善感嘉应灵武大王”。
此外,士燮还被越南人奉为“南交学祖”,认为他是开当地民智的儒学圣祖。
越南人对其极为崇敬,庙里香火旺盛,至今仍是如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