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奇闻 > 世界之最

出土乐器最多的战国墓葬 曾侯乙墓出土了一百二十四件乐器

时间:2023-08-1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出土乐器最多的战国墓葬在哪里?曾侯乙墓是战国早期曾侯乙的一座墓葬,位于湖北随州城西两公里的擂鼓墩东团坡上。曾侯乙墓呈“卜”字形,墓坑开凿于红砾岩中,为多边形岩坑竖穴木椁墓。无墓道,南北向,墓坑南北长16.5米,东西宽21米,深13米,面积为220平方米。下面就跟一起具体看看出土乐器最多的战国墓葬等相关内容。

出土乐器最多的战国墓葬 曾侯乙墓出土了一百二十四件乐器

历史背景

曾国与史书中的姬姓随国一国两名,始祖为赫赫有名的周朝开国大将军南宫适(括)。曾国是西周初期周天子分封镇守南方的重要邦国。

湖北随州,扼北进中原之门户,历来是兵家必争之要地。在春秋战国时期,它是楚国问鼎中原必经之处,从地势看,随枣走廊和南阳盆地作为当时南北要冲,又是华夏北方中原文化与南方楚文化交汇之地。战国时,这里曾存在过一个小诸侯国——曾国,由于它实在太渺小,以至于在留存至今的史籍中完全找不到对它的记载。然而,随着1978年曾侯乙墓的开启,小小曾国开始在2000多年后名扬四海。墓中共出土各类随葬品约15404件:青铜器宛如刚放入地下,漆木器鲜妍如新,竹简墨迹清晰,尤其是配套完整的编钟、编磬等乐器更是世所罕见。

曾侯乙墓出土的以编钟为代表的万件文物,以在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上的辉煌成就而震惊世界,作为墓主人的曾侯乙也因而备受世人关注,然而曾侯乙史籍无载。

曾侯乙墓万件文物中以车马兵器最多,其种类之全、数量之众、综合功能之强,前所未见。其中射远兵器居多,长杆兵器尤为特殊,且有极为罕见的矛状车軎,这些都是用于车战的武器装备,说明曾侯乙是一位擅长车战的军事家和指挥官。

曾侯乙墓随葬数量庞多的乐器,钟磬铭文中有大量乐理乐律铭文,显示了曾侯乙生前对于乐器制造与音律研究的重视程度。墓内还有大量铸造极精的青铜器珍品,及绘画、雕塑艺术、书法精品,并且大量文物并非冥器,而是曾侯乙生前所用之物,多为他亲自督造,说明他兴趣广泛,具有多方面的才华和较高的艺术鉴赏力。

出土乐器最多的战国墓葬 曾侯乙墓出土了一百二十四件乐器

出土乐器最多的战国墓葬

1978年在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发掘的曾侯乙墓,出土了一百二十四件乐器,计编钟、编磬、鼓、瑟、琴、笙、排箫、横吹竹笛八种。这是迄今发掘的古代墓葬中出土乐器最多的一座。

编钟六十四件,分甬钟、钮钟,还有一件楚惠王送给曾侯乙的铜镩.除铸以外,所有甬钟、钮钟上都有注明音律和音阶名称的铭文。并且分三层悬挂在铜木结构妁钟架上.编磬三十二件。质料主要是石灰石的,也有青石和玉石》石磬分上下两层悬挂在青铜磬架上,每层两组,都是依大小次第排列。北室还发现漆木磬匣三件,匣内无磬,只见磬槽,有大有小。其中有十四条槽的两件,有十三条槽的一件内都刻着编号,从一至四十一。将相同编号的石磬放进梢内,大小正合适。磬匣内编号数目比架上的石磬多九件,可能是备用的磬,没有放入墓内9以特制的石磬匣来看,当时对于乐器的保护是非常重视的。

鼓四件,为木腔皮面,皮已朽烂,仅存鼓腔。计有小扁鼓、建鼓和带环扁鼓。瑟十二件,弦已朽烂,瑟身大多保存较好。形制与已见的战国瑟相同,都是二+五个弦眼。琴二件,弦巳朽烂。琴身都是用块整太雕成,一为五弦,十弦笙五件,笙斗用葫芦做成,笙管为长短不的细竹管。笙管都已残断。可贵的是出土了带有调节音高的点簧物的竹制簧片。

排箫二件,都是用+三裉长短依次递减的细竹管排列.再用剖开的细竹管分三道夹住箫管缠缚而成。其中一件尚能吹出声音,其音阶已超越五声音阶范围。

横吹竹笛二件,都是用天然竹管加工制成,每笛七孔,吹孔和出音孔向上,五个指孔向外。这是目前见到的战国年代最早的竹笛。

出土乐器最多的战国墓葬 曾侯乙墓出土了一百二十四件乐器

这些乐器的造型、制作,彩绘都很精致华美。如瑟,a端浮雕穿插交错的大蟒和两条相对的龙,周身髹深朱红色漆,在首端和两侧的小方格纹地上绘飞鸟图像。

这些乐器出土时,放置似乎有一定部位。编钟、编磐均立架悬挂,编钟靠中室西壁和南部,编磬靠北壁,建鼓靠东壁,瑟、笙、箫、笛列于钟、磬之间。宛若安排了整整齐齐的演奏场面。

战国时期的卫国为什么没有存在感?最后被谁所灭

历史地看,西周时卫国一度是太行山以东最重要的国家,因为它所在的区域正是当年王都所在。周武王灭商后,封自己的弟弟姬封于朝歌(卫国初都,在今河南省淇县),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他看住殷商遗民,除此以外,还可以防控西侵。卫国在军事上的作用,实际上比东部的更加重要,所以西周不仅特意在卫国驻屯“殷八师”,还把卫国东部的帝丘(在今河南省濮阳市西南)选作举行大蒐礼的战略要地,在此检阅和整顿军队、选任将帅、颁布法令。 但是此后的数百年间,卫康叔姬封的后人并没有让卫国壮大起来,卫国始终是一个不温不火的准大国。进入东周时期,卫国周边大国迭起,而卫国又屡遭戎狄袭扰(霸业初盛的时代,赤狄攻入卫国,几乎灭掉卫国),再加之破坏性的内乱此起彼伏,终于成为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小国。 此外不得不说的是卫国的地理位置,它地处中原地带,卧榻之侧列国环伺,且地邻戎狄,是个典型的,这导致它在外交策略上顾忌太多,倏忽变幻,也是卫国逐渐弱小的原因。也正是因为其弱小,,所以秦国统一天下时,一直懒得灭它。 随机文章晏子使楚原文及详细注释翻译须佐之男简介隋朝末年晋阳起兵是怎么回事?晋阳起兵简介鬼不敢欺负的五种人,连鬼都怕的五种人/鬼都避而远之美国发现了一条火龙,特工秘密运回国做实验(找到飞行喷火真相)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乐羊简介:战国时期魏国名将,因大败中山国而成名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为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乐羊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乐羊,生卒年不详,安邑(今山县)人,先祖,战国时期魏国。乐羊初为翟璜门客,后因大败而成名。 人物生平 乐羊起初是魏国相国翟璜的门客。魏文侯十七年(公元前408年),中山国国君姬窟发兵进犯魏国,翟璜举荐乐羊。但是乐羊之子乐舒是中山国的将领,而且曾杀死翟璜之子翟靖。但是翟璜深知乐羊为人,不计恩怨,力保乐羊担任主帅出兵讨伐中山国。 乐羊出兵后,由于敌强我弱,于是施行。消息传来,朝中大哗,群臣诬告乐羊通敌。此时,中山国君杀死乐舒,煮成肉羹送给乐羊。乐羊为表忠心,于是坐在军帐内端着肉羹吃了起来,一杯全部吃完。 魏文侯对睹师赞说:“乐羊为了我的国家,竟然吃了自己儿子的肉。”睹师赞却说:“连儿子的肉都吃,还有谁的肉他不敢吃呢!”随后,乐羊大败中山军,攻占中山国。魏文侯虽然奖赏乐羊的战功,将其封在灵寿,但却怀疑起乐羊的心地来,认为乐羊心地残忍,没有父子骨肉之情。 乐羊死后,安葬在灵寿,乐羊的后代子孙就在灵寿安家落户。 乐羊的故事 乐羊攻克中山国后,回国向魏文侯报告,显出夸功骄傲的神色。魏文侯察觉到这一点,就命令主管文书的官吏说:“群臣和宾客献上的书信,都拿来进上。”主管文书的官吏搬着两箱书信进上来。魏文侯让乐羊看这些书信。书信都是责难攻打中山国这件事。乐羊转身退下几步,向北再拜说:“攻下中山国,不是我的力量,是君主您的功劳。” 历史评价 刘向《战国策》:“乐羊食子以自信,明害父以求法。” 周昙《春秋战国门·乐羊》:“杯羹忍啜得非忠,巧佞胡为惑主聪。盈箧谤书能寝默,中山不是乐羊功。” 《说苑》:“巧诈不如拙诚,乐羊以有功而见疑,秦西巴以有罪而益信;由仁与不仁也。 ” 史籍记载 《战国策·卷二十二·魏策一》 《战国策·卷三十三·中山策》 《·卷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