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四大神龙,在上古时代的传说中有四条神龙凌驾于后来所有的龙族之上,并且是不受神仙一类的约束,四大神龙的级别也是神仙无法比拟的,四大神龙分别是烛九阴、冰夷、应龙、五爪金龙,烛九阴更是远古的第一代龙祖,上古创世神之一,下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上古四大神龙吧。
上古四大神龙:烛九阴

烛九阴,又名烛阴,亦写作逴龙,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其瞑乃晦,其视乃明,是烛九阴,是谓烛龙。据《山海经》中记载,烛九阴是人面蛇身的形象,赤红色,身长千里,睁开眼就为白昼,闭上眼则为夜晚,吸气为冬天,呼气为夏天,又能呼风唤雨,不喝水不进食,不睡觉也不休息。烛龙号称混沌一龙,正是远古第一代龙祖,也是史载的第一个人首龙身的大神。
上古四大神龙:冰夷
冰夷是一条诞生于昆仑山冰雪中的一条上古冰龙。昆仑山是圣山,山上更有盘古死后留下的庞大灵力,而冰夷就是冰雪吸收这些庞大的灵力化成的一条庞大的厉害的冰龙。冰夷高贵无比。人们相信他是最早下界的神灵,主宰大河的广大流域——从昆仑山的冰川一直到渤海沿岸,地盘差不多贯穿了整个中原。冰龙冰夷从冰雪中孕育而出,不仅仅有着得天独厚的控制冰的能力,还吸收了盘古的部分残余灵力,让其实力猛增,在四大神龙中,成为实力仅仅次于烛龙的第二大神龙。冰夷身体恍如冰块,晶莹剔透,在夜间飞行时,它反射的月光足以照亮整座山,光辉耀眼。冰夷也是爪生五趾,是龙之皇者。据说,冰夷主宰大河的广大流域,被后世认为是河伯。
上古四大神龙:应龙

应龙,四大神龙之一,特征是生双翅,鳞身脊棘,头大而长,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齿利,前额突起,颈细腹大,尾尖长,四肢强壮,宛如一 只生翅的扬子鳄。身体庞大无比,擅长吐水,是上古时期,极为古老的神龙。相传,黄帝蚩尤大战之时,应龙曾帮助奉黄帝讨伐过蚩尤;在大禹治水的时候,应龙曾以尾扫地,疏导洪水而立功。应龙可以说得上是对人类贡献极大。
神话中,水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由此可知,应龙是由虺历经3000年逐步变化而来。因此,虽然应龙是上古四大神龙之一,但是并不是从混沌孕育出来的神龙,因此,其地位与实力与烛龙、冰夷差距甚大。
上古四大神龙:五爪金龙

五爪金龙,是神话故事中一只变异而成的神龙!五爪金龙是四大神龙中出现最晚的一只神龙,也是四大神龙中实力最弱的一只。五爪金龙身长数十丈,全身金黄,散发着耀眼的金色光辉。五爪金龙长有四爪,每爪五趾,是龙中皇者。另有传说,五爪金龙长有五爪,每爪五趾。五爪金龙的第五爪藏于胸部,只有当战斗的时候才将第五爪展现出来。五爪金龙的第五爪威力盖天,可移山倒海,毁天灭地,神威无穷。
在神话中,五爪金龙的麟为金黄色,爪生五趾,目如红烛,为龙中王者。五爪金龙是一只变异的龙,全身金黄,有着高贵无比的气势,并且其灵力强大,经常在民间游荡。据说,五爪金龙血液也是金黄色,一滴血液可以让人起死回生,白骨生肉,具有难以置信的奇效。
推荐阅读:
营口坠龙事件 央视纪录片遭质疑
爱达荷州拍到史前灭绝的翼手龙?
世界未解之谜之世界上真的存在真龙吗?
大荒十大凶兽 原来九翼天龙才是最强凶兽
世界上真的有龙吗?电视剧与传说中的龙是否存在
中华上古杰出首领的代表:三皇五帝
何谓: “皇”的原义是“大”和“美”,不作名词用。战国末,因上帝的“帝”字被作为人主的称呼,遂用“皇”字来称上帝,如《楚辞》中的西皇、东皇、上皇等。时又有天皇、地皇、泰皇之名,称为“三皇”。在《周礼》、《春秋》与《庄子》中也始有指人主的“三皇五帝”,《》并对皇、帝、王、霸四者的不同意义作了解释,但都未实定其人名。 三皇五帝是中国在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现在看来,他们都是部落首领,由于实力强大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领导者。为表示其地位之崇高无比,曾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的称号。但是不同史家对“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义。三皇有五说,五帝也有五说。具体三皇是谁,五帝是谁,存在多种说法。基本上,无论是按照史书的记载,还是神话传说,都认为三皇所处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大致上,三皇时代距今久远,或在四五千年至七八千年以前乃至更为久远,时间跨度亦可能很大;而五帝时代则距夏朝不远,在4000多年前。 三皇:三皇是、、、燧人、神农。循环轮回:太古、黄古、远古 三皇五帝世系表 黄帝(一)——玄嚣、昌意 玄嚣——蟜极——高辛(帝喾)(三)——放勋(尧)(四) 昌意——高阳(颛顼)(二)——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重华(舜)(五) 以上(一)(二)......均为五帝先后排序,不加括号的是名字,括号内是后人的称呼,内容摘自《》。均为黄帝后代。 三皇 ①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 ②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 ③伏羲、祝融、神农(同上); ④伏羲、神农、共工(同上); ⑤伏羲、神农、黄帝(《古微书》)。 最后一种说法由于《古微书》的影响力而得到推广,伏羲、神农、黄帝成为中国最古的三位帝王。此外,的纬书中称三皇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后来在道教中又将三皇分初、中、后三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则人面蛇身或龙身;后三皇中的后天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后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娲,后人皇牛首人身,即神农。 五帝 (1)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记》); (2)庖牺、神农、黄帝、尧、舜(《战国策》); (3)太昊、、黄帝、、颛顼(《吕氏春秋》); (4)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外纪》)。 (5)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伪《尚书序》);以其经书地位之尊,以后史籍皆承用此说。于是这一三皇五帝说被奉为古代的信史; (6)黄帝(轩辕)、青帝(灵威仰)、赤帝(赤熛怒)、白帝(白招拒)、黑帝(汁先纪)(《周礼·天官》) 象征 大抵三皇说所指诸人,是中国祖先处于史前各个不同文化阶段的象征。有巢、燧人、庖牺(伏羲)分别代表蒙昧时期的低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神农代表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女娲则是更早的创世纪式的神人,在神话中又和伏羲结合创造人类。五帝说所指诸人,主要是父系家长制的部落联盟盛期及其解体时或原始社会末期实行军事民主制时期的一些部落酋长或军事首长人物。 大部分的意见是燧人氏、伏羲氏、神称为“三皇”,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称为“五帝”,这些说法起源于。 不同说法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皇、地皇、泰皇为三皇,且认为泰皇最贵。那么,泰皇是谁?《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春秋纬》提出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的另一种看法,似乎泰皇即人皇。《尚书大传》和《白虎通义》等,则又主张三皇应为燧人、伏羲、神农,而《运斗枢》、《元命苞》等纬书,除了认同伏羲、神农外,补上了创造人类的女娲。此外,《帝王世纪》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通鉴外纪》又以伏羲、神农、共工为三皇。由此看来,伏羲、神农占了三皇之两席,诸说基本一致,而第三位究竟是谁,分歧较大。 至于五位古帝,说法也各异。《世本》、《大戴记》、《史记·五帝本纪》列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而《礼记·月令》以太皞(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皞、颛顼为五帝;《尚书序》、《帝王世纪》则视少吴(皞)、颛顼、高辛(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此外,又有把五方天神合称为五帝的神话。王逸注《楚辞·惜诵》中的“五帝”为五方神,即东方太皞、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中央黄帝;而唐贾公彦疏《周礼·天官》“祀五帝”,为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纪。 分歧原因 其实,三皇五帝传说的分歧,是我国多民族发展的产物,它曲折地反映了民族融合的进步趋势。早在进入文明时代之前,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就形成了华夏族、以及当时被华夏族称之为蛮、夷、戎、狄等许多兄弟民族。说华夏族为黄、炎之后,这实际上反映了华夏族是由以黄帝、炎帝为代表的两个有血缘亲属关系的氏族经过长期发展而成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神龙政变和狄仁杰有关吗?狄仁杰是偏向哪边的?
和有关吗?狄仁杰是偏向哪边的?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公元705年,女帝体弱多病,在迎仙宫卧床养病。在其身侧伺候的是武则天晚年颇为宠幸的和兄弟。当时把控武周政权的中枢的三人同处一处,这就给了宰相张柬之、崔玄暐与大臣敬晖、桓彦范等人机会。 大臣们联合禁军统领李多祚,宣称二张妄图谋反,树立起大义名义发动政变,率领五百余兵甲冲进宫中。就这样武则天的两个男宠被杀,大臣们干脆将女帝寝宫包围,要求女皇退位。因为这年的年号是神龙元年,因此历史上就将这场政变称之为“神龙政变”。迫于压力,武则天将皇位于当时的太子,也是女帝和的儿子。就这样大唐的国号再一次覆盖在神州大地之上。 那么问题来了,当时的武则天已经风烛残年,且李显已经被确立为太子,那么朝臣们为何还要与李显一道发动神龙政变呢? 其实武则天当政前期,并不想过早确立继承人,因为女人当、又是外姓篡唐,天下各地的不稳定因素实在太多了。借用继承人之位可以调集天下拥李和拥武派的相互争斗,从而达到女帝居中调节的平衡。李显和之子亦是武则天用来分化拥李派系的手段。后期对二张的宠幸,以及放权二张染指朝务,同样是为了调动各方势力而放出的假象。而这一切都需要一个诱饵,一个能真正被各方势力所在意的诱饵只可能是储君之位了。 不过武则天晚年的时候,事情出现了一些变化。当时的拥李派中坚是宰相狄仁杰,可也正是这位大名鼎鼎的宰相同样是武则天坚定的支持者。狄仁杰对武则天处理天下事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狄仁杰之于武则天相当于之于。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荀彧自命汉臣,无法容忍曹操称帝,但狄仁杰却是周皮唐骨,其对武则天称帝并不反对。 当时的狄仁杰不仅在拥李派中占据很大主导,可与同样拥李的五姓世家比肩,而且他是天下清流的代表,名望甚高。汉初为证明自身被贵族所认可,是非敬重坚定拥护自己的贵族,每与人言,必称子房。武则天也是一样,得到清流的肯定显然比玩弄权谋平衡更加重要。于是在狄仁杰的谏言下,武则天将儿子李显接回洛阳,立为太子。在拥李派中,狄仁杰所支持的正是李显。 传言,女帝晚年,对武承嗣、武三思两个侄子非常看好,但却被狄仁杰说服:“姑侄之于母子,哪个比较亲近?陛下立儿子,那么千秋万岁后,会在太庙中作为祖先祭拜;立侄子,那么从未听说侄子当了天子,把姑姑供奉在太庙。”这让武则天立马转变了主义,武家继承大统的图谋就此挫败。 不过狄仁杰死后,武则天对朝局的控制转变为利用二张打压朝臣。没了储君之位作为诱饵的女帝,只得给自己找了一双白手套,一方面继续打压威胁自己的朝臣,一方面缓冲和避免直接冲突。奈何,这一次武则天失算了。 出生微末的二张骤然获取高位,对各方都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他们骄横跋扈,不仅没有缓和武则天同朝臣之间的关系,反而加剧了双方的矛盾。女皇的身体越来越弱,可是二张兄弟却愈发蛮横,他们犯下罪孽却总能被武则天保全下来,这让大臣们人人自危。那时的皇族和武家宗亲虽身份尊贵,却依旧成为二张的攻击对象。于是,为了自保,大臣们发动政变,其首要任务就是将四面树敌的二张武力诛杀。 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虽然初期只是想诛杀二张以自保,但政变本身却需要一面正义的大旗。当时的东宫太子李显因此被宰相们拉来作为名义上政变的首领,于是神龙政变随即演变为逼迫武则天退位。 因为二张树敌实在太多,除了被大臣们拉过来的李显,相王李旦和同样参与其中,且各有分工。武家自从李显成为太子之后,便放下对天子之位的觊觎,转而同李氏皇族拉拢关系、以备不测。就这样,没了太子储君之位诱惑的武家,与武则天也渐行渐远,神龙政变之时,他们出力甚大。 太子李显其实是政变联盟各方中最不想参与的人,早年间的经历已经挫败了这位皇子的雄心,最终又一次被母亲设立为太子也让他心情复杂。自身嫡系势力薄弱的李显并不愿意站在自己的母亲对面,但却又不得不参与政变。因为如若政变成功,参与政变的相王李旦极有可能攫取天子之位;而如若政变失败,则二张必会首先剪除他这位当朝太子。别无退路,懦弱的李显终于在大臣们数次劝说下出现在了神龙政变队伍的最前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