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奇闻 > 世界之最

世界最大的木结构殿宇 太和殿是东方三大殿之一

时间:2023-08-1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世界大的木结构殿宇是什么殿?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明清历史宫殿建筑,东方三大殿之一,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位于北京北京紫禁城(故宫)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故宫奉天殿建成,称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建成后屡遭焚毁,多次重建,今殿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下面就跟一起具体看看世界最大的木结构殿宇等相关内容。

世界最大的木结构殿宇 太和殿是东方三大殿之一

太和殿

故宫所有的宫殿建筑,从建筑規模到屋顶形式,一律保持严格的等级分别。例如殿宇的开间,明代以九间为最尊贵(清代增至十一间),以下则按七、五、三等数目递减;屋顶式样以重檐庑殿为最高级,依次而下为重檐歇山、单檐芜殿、单檐歇山、悬山等。故宫内的建筑就是按照其使用性质和所在位置的不同,采纳不同屋顶形式和房屋间数,以分别重要建筑和次要建筑。太和殿是一座面阔十一间重檐庑殿顶的建筑?它高约35.05米,宽约63米,进深约37.17米,而积2377平方米,与四角单檐攒尖顶的中和殿,重檐歇山顶的保和殿,前后排列在约2米高的工字形台基上,组成一组,俗称三大殿,台基有稳重浑厚的须弥座作基础。前后各有三座石阶,中间石阶以很大的石料雕刻有蟠龙,衬托以海浪和流云的“御路”。台基分为三层,每层的边缘,都用白玉石栏杆围绕,龙民纹饰的望柱下面伸出排水用的浮雕白石螭首、(龙头),这是当作台基的排水管.下雨时,水由1142个龙头冲出,千龙吐水,帆叶网,蔚为大观.太和殿也是人们常说的“金銮殿”。明朝叫奉天殿、皇极殿,清朝顺治二年改叫太和殿。殿内共有七十二根楠木柱,六根蟠龙金漆柱。重檐四阿庑殿顶,彩画为双龙合笼大点金,都是封建社会最尊贵的规格和形式。殿的中间设有槠木金漆雕龙宝座,左右有对称的宝象、角(16,音陆)端.仙鹤、香筒等陈设,都是铜胎嵌丝玦琅制品。象驼究瓶,内装五谷,象征太平,五谷丰登。角端是我国历史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可日行一万八千里,通晓四方语tr,只有明君,它才捧书而至,护驾身旁。

世界最大的木结构殿宇 太和殿是东方三大殿之一

殿内屋顶正中盘龙金凤藻井,倒垂着圆球轩辕宝镜。轩辕镜相传是中国远古时代轩辕氏一黄帝所造。帝王高挂此镜,以示自己是正统帝王。明清两朝曾有二十四个帝王在此登基,宣布即位诏书。每逢元旦、冬至、万寿节(帝王生辰)、册立皇后、派将出征、发布进士黄榜以及赐宴等等,帝王都要在这里举行仪式接受文武官朝贺。

古代功能

如今很多人认为太和殿平时是用于上朝的,本来不是。太和殿本来是用来举行各种典礼的场所,实际使用次数很少,明清帝王上朝的地方重要在太和门、乾清门(为御门听政)、乾清宫(有大事或主要的事情时帝王召见大臣所在地)、还有养心殿(清朝后期垂帘听政)的,并不是平时所说的太和殿。明清两朝24个帝王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帝王登基即位、帝王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帝王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

清初,还曾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风流皇帝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改在保和殿举行,“传胪”仍在太和殿举行。关于帝王上朝的地点,本来不在太和殿,纵观明清,帝王一般都是在太和门、乾清门上朝,称御门听政,而当有比较紧急或主要的事情时,帝王则在乾清宫召见大臣,晚清时期慈禧太后太后垂帘听政,上朝的地点也因此变为养心殿。

建筑风貌

太和殿是北京紫禁城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物。它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长64米,宽37米,建筑面积2377.00㎡,高26.92m,连同台基通高35.05m,为北京紫禁城内规模最庞大也是等级最高,体量最大的建筑。殿前有宽阔的平台,称为丹陛,俗称月台。

月台上陈设日晷、嘉量各一,铜龟、铜鹤各一对,铜鼎18座。龟、鹤为长寿的象征。日晷是历史的计时器,嘉量是历史的标准量器,二者都是皇权的象征。殿下为高8.13m的三层汉白玉石雕基座,周围环以栏杆。栏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龙头,每逢雨季,可呈现千龙吐水的奇观。

其建筑规制之高,装饰手法之精,堪列中国历史建筑之首。而太和殿之上为建筑形式最高的重檐庑殿顶,屋脊两端安有高3.40m、重约4300kɡ的大吻,在中国古建筑的岔脊上,都装饰有镇瓦,这些镇瓦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而有数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宫太和殿上的装饰(共有10个),这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显示了至高无上的主要地位。第一个饰物是一个骑凤仙人,相传原是南朝齐明王,后修道升仙。

世界最大的木结构殿宇 太和殿是东方三大殿之一

仙人之后是十个小兽: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狎鱼、狻猊、獬豸、斗牛、行什。在其它古建筑上一般最多使用九个走兽。这里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只有太和殿才干十样齐全。中和殿是七个、保和殿是九个。其它殿上的镇瓦兽按级递减。天安门上也只是九个。

唐朝最后一位和亲公主是哪位?被遗忘的太和公主

是唐代晚期的公主,她是为了的平安而出嫁番邦,但却鲜少有人知道她的史事。太和公主是第四位被送到回纥(回鹘)可汗的大唐公主,尽管西方敦煌学的研究者对她的评价颇高,但是在我国,她的名气却远不及初唐的、或是盛唐的。 公元821年,回鹘保义可汗请婚,许以亲妹妹、宪宗之女嫁之,尚未成行,保义可汗就死了,永安公主留在唐土,出家做了道士。穆宗的另一妹妹太和公主,则于同年嫁给保义可汗的儿子、崇德可汗,太和公主的姑婆咸安公主,曾在唐廷仓促要求回纥出兵协助对抗吐蕃而被送到吐蕃和亲,可怜的咸安公主作为政治筹码,在回纥待到808年,直到过世为止,前後总共嫁给三位可汗。 太和公主则是唐代最后一位和亲的公主,当时衰弱的唐廷,长安城竟没有足够的设备能够招待所有迎亲的回纥使节团人员,於是有大部分的回纥使者是被安排在边境外,唐朝还得被迫以强势货币来买多馀的贡品(回纥以马匹作为贡品要求唐朝以丝绸来交换),以及公主的嫁妆。好在唐回两国边贸自此和亲之後重新活跃,只是好景不长。一是公主嫁过去才三年,崇德可汗也死了,二是回鹘在战争中先败于吐蕃。 公元840年又大败于其西北部族黠戛斯,盛极一时的回鹘汗国竟然转瞬崩溃。黠戛斯自认是汉将之后,与李氏唐室本为一家,遂派人送太和公主归唐,中途为回鹘残部乌介可汗所劫,企图奉公主南徙至唐朝边境重振河山。这时唐帝国见其衰败若此,便再也不将一度不可一世的回鹘放在眼里,果断出兵予以痛击,抢回公主,一吐咽了将近百年的恶气。乌介可汗不曾料到和亲了这么多年的岳家,竟会从背后给自己来这么一刀,仓惶中率三千人逃走,后为部下所杀,回鹘亡国,众部族离散。唐回两国恩怨,终于了断。 太和公主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故国,悲喜交集,尤其见到宗亲故旧,说起国外所经历的周折、磨难及思乡之痛,欷嘘流涕。唐王朝以极为隆重的礼仪恭候公主来归,在京百官班迎再拜。并进封为定安长公主,以感谢她为国家作出的贡献。而那些未被远嫁他乡执行和亲的她的姐姐妹妹们,在京中养尊处优惯了,有七位公主见她回来享有那么高的荣誉,竟拒不出迎,激起武宗愤怒,差夺了她们的封绢(公主食俸)以赎罪。 对南诏和亲议由来已久,朝中重臣赞同反对各执一词,故好几年未能决。公元880年,镇守西南边陲的地方节度使再申和亲议,被劝说不过,同意以宗室女为安化长公主许婚。南诏王隆舜见求了多年才有结果,十分高兴、慎重,当即派三位宰相前来迎接公主。而最先提出和亲的唐前西川节度使高骈从扬州上书僖宗,说这三人都是南诏重要谋臣,最好将他们毒死,“蛮可图也”。于是三位南诏宰相被毒死。 第二年,南诏又遣使臣来迎公主,还带来一百多床珍异毡毯进献,僖宗找了个托词,说是正为公主准备嫁妆,把他们打发掉了。过了两年,南诏不屈不挠再遣使来迎,僖宗大概也不好意思再推托,只好约定礼使、副使及婚使,择日送公主南下和亲。这一年正是中和三年,即公元883年。《新唐书·南蛮传》的记载是,“未行,而平,帝东还,乃归其使。”最终还是让他们空手而返。 唐末皇帝的谋臣们,总是以蛮夷们不讲信义,劝谏君王对他们也不讲什么诚信,甚至可以先下手为强。像僖宗这样反复无常、将两国外交嬉同儿戏,在一些人眼里还成了维护国家利益和形象的聪明之举。可是他们却忘了唐朝初期是以诚信立国的,大唐盛世期间唐太宗和又何曾背弃与周围邦国的盟约?南绍王隆舜死后,谥号圣明文武皇帝,其子即位,遣使欲与唐朝修好,不答。这时的南诏王国与大唐帝国,都已走到历史的尽头,不复相通。没几年,两国皆亡于内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宪宗女儿太和公主是唐代最后一位和亲的吗?

初立(公元821年),回鹘嗣立的崇德可汗很快就派都督、都渠等2000人来迎婚,纳马2万匹、驼千匹为聘礼,礼仪空前隆重。唐穆宗将册为可敦,出嫁给回鹘的崇德可汗。太和公主自元年(821)远嫁和亲,在回鹘生活了20年。这一时期回鹘内忧外患,天灾人祸交加,可汗彼杀被逐更迭频繁,一些大臣勾引束沙陀、黠戛斯,终于导致回鹘汗国的灭亡。回鹘族帐被迫迁离本土。黠戛斯夺取回鹘牙帐后,太和公主被送还唐朝途中又被回鹘的乌介特勤劫持,后几经周转才返回了内地。太和公主是晚期的公主,她是为了唐朝的平安而出嫁番邦,但却鲜少有人知道她的史事。太和公主是第四位被送到回纥(回鹘)可汗的大唐公主,尽管西方敦煌学的研究者对她的评价颇高,但是在我国,她的名气却远不及初唐的、或是盛唐的。网络配图 公元821年,回鹘保义可汗请婚,唐穆宗许以亲妹妹、宪宗之女嫁之。尚未成行,保义可汗就死了,永安公主留在唐土,出家做了道士。穆宗的另一妹妹太和公主,则于同年嫁给保义可汗的儿子、崇德可汗。太和公主的姑婆,曾在唐廷仓促要求回纥出兵协助对抗吐蕃而被送到吐蕃和亲,可怜的咸安公主作为政治筹码,在回纥待到808年,直到过世为止,前後总共嫁给三位可汗。太和公主则是唐代最后一位和亲的公主,当时衰弱的唐廷,长安城竟没有足够的设备能够招待所有迎亲的回纥使节团人员,于是有大部分的回纥使者是被安排在边境外,唐朝还得被迫以强势货币来买多馀的贡品(回纥以马匹作为贡品要求唐朝以丝绸来交换),以及公主的嫁妆。好在唐回两国边贸自此和亲之后重新活跃,只是。一是公主嫁过去才三年,崇德可汗也死了。 二是回鹘在战争中先败于吐蕃,公元840年又大败于其西北部族黠戛斯,的回鹘汗国竟然转瞬崩溃。黠戛斯自认是汉将之后,与唐室本为一家,遂派人送太和公主归唐,中途为回鹘残部乌介可汗所劫,企图奉公主南徙至唐朝边境重振河山。这时唐帝国见其衰败若此,便再也不将一度的回鹘放在眼里,果断出兵予以痛击,抢回公主,一吐咽了将近百年的恶气。乌介可汗不曾料到和亲了这么多年的岳家,竟会从背后给自己来这么一刀,仓惶中率三千人逃走,后为部下所杀,回鹘亡国,众部族离散。唐回两国恩怨,终于了断。激起武宗愤怒,差夺了她们的封绢(公主食俸)以赎罪。网络配图 太和公主以后,唐代还有没有过和亲之议?有是有的,只是未能实行。翦伯赞主编《中外历史年表》(1961年中华书局),记公元883年(唐中和三年)十月事:“以宗女为安化公主,妻南诏王。”这位南诏王,是南诏国第十二世国王隆舜。查《中国历史大辞典》(2000年上海辞书)“隆舜”条,亦有“中和三年(833),唐以宗室女安化公主妻之”之句。其实这两种重要的工具书都说错了。安化长公主只是许婚,并未成婚。 对南诏和亲议由来已久,朝中重臣赞同反对,故好几年未能决。公元880年,镇守西南边陲的地方节度使再申和亲议,被劝说不过,同意以宗室女为安化长公主许婚。南诏王隆舜见求了多年才有结果,十分高兴、慎重,当即派三位宰相前来迎接公主。而最先提出和亲的唐前西川节度使高骈从扬州上书僖宗,说这三人都是南诏重要谋臣,最好将他们毒死,“蛮可图也”。于是三位南诏宰相被毒死。第二年,南诏又遣使臣来迎公主,还带来一百多床珍异毡毯进献。僖宗找了个托词,说是正为公主准备嫁妆,把他们打发掉了。过了两年,南诏不屈不挠再遣使来迎,僖宗大概也再推托,只好约定礼使、副使及婚使,择日送公主南下和亲。这一年正是中和三年,即公元883年。《新唐书·南蛮传》的记载是,“未行,而平,帝东还,乃归其使。”最终还是让他们空手而返。网络配图 唐末皇帝的谋臣们,总是以蛮夷们不讲信义,劝谏君王对他们也不讲什么诚信,甚至可以先下手为强。像僖宗这样反复无常、将两国外交嬉同儿戏,在一些人眼里还成了维护国家利益和形象的聪明之举。可是他们却忘了唐朝初期是以诚信立国的,大唐盛世期间唐太宗和又何曾背弃与周围邦国的盟约?南绍王隆舜死后,谥号圣明文武皇帝,其子即位,遣使欲与唐朝修好,不答。这时的南诏王国与大唐帝国,都已走到历史的尽头,不复相通。没几年,两国皆亡于内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