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像最多的陵墓在哪里?石像生是帝王陵墓前安设的石人、石兽统称石像生,又称“翁仲”。是皇权仪卫的缩影。这种做法开始于秦汉时期,此后历代帝王、重臣沿用不衰,只是数量和取象不尽相同。下面就跟一起具体看看中国石像最多的陵墓等相关内容。

石像概述
石像生作为王公大臣陵墓前的仪卫性雕刻,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特有的一种表现形式。及至明代,朱元璋通过数十年的鞍马征战,在南京建立了明王朝,石像生作为皇权的象征,成为此时陵寝制度中的主流形态,石像生艺术也因此达到了最为鼎盛的时期,产生了众多优秀的石雕作品。其中汤和墓石像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追求,反映了明初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生活,作为涓涓细流汇入到中国雕刻艺术的长河之中。由于地域因素的制约,对汤和墓石像生的研究并不多,仅有的数篇文章对汤和墓石像生的种类、数量加以记录,鲜有对其艺术风格进行深入的探讨。
石像作用
石像生也是皇权仪卫的缩影。明时,凡是举行大典的时候,除文武百官及军事仪仗排列两侧,还将人工驯养的狮子、大象等动物装在笼里,放在御道两旁,以壮皇威。皇帝死后,需要相同的排场,所以就在陵前设置了石像生。
泰陵因风水地形关系,原设计中没有设立石像生一项。后来因为与典制不合,采取了向南展拓大红门和北向移建龙凤门等措施,才在大碑楼与龙凤门之间安设了石像生,分列神道两旁。它们是石狮、石象、石马、石雕文臣与武将各一对。
石像生作为陵寝建筑这一大规模的纪念性建筑组群的一部分。其配置并无定制。修建泰陵时,因为风水的原因而未设置。直到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皇帝为了表示孝心,不顾大臣的反对,强行建置了五对石像生其间引起了他与臣工抵牾的波折。

石像专家点评
天津大学建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其亨先生,是国内外知名的“风水”专家。我们看一下他是怎样看这个问题的:“作为泰陵建筑总体布局的序列起点,大红门南对元宝山,元宝山东西两翼,又有东、西华盖山的耸峙,成为陵前气势雄伟的天然屏障和对景,而大红门两翼,则东有九龙山、西有九凤山迤逦延展,大红门正扼于两山天然豁口中间,前后地势在敛聚中又呈宏廓,南易水更分岔在这山口,南北汇流,因天然水势,大红门前筑五孔白石拱桥,后修石水桥,再于门前疏密得宜构筑了东、西、南三座五间六柱十一楼石牌坊,更增强了这陵区入口的空间界面。天工人巧的结合,显示出非同凡响的气概。这种精心布局,如果苟且迎合皇帝旨意,展拓向外,则必成败笔”。
石像最多的陵墓
石像生最多的陵墓在皇陵神道两侧相对排列的石雕人物、离兽等,统称石像生•秦始皇曾以他生前大将翁仲之像立在他的陵前,所以,也有人把陵墓前的石人像称为“石翁仲”。帝王陵前神道上排列石像生仪仗队的历史,由来已很久了。自秦、汉以后又有了一些发展,可惜的是,唐代以前,帝王陵墓多遭毁坏,石雕几乎荡然无存.因此,陵前这支仪队仗的数目有多少,已无从查考。现今,汉墓前的石像生,保存较好的有汉武帝茂陵陪葬的霍去病墓石刻可供参考。唐代W以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保存得较为完整,石像生共有十八对(外国王宾像不在此数内)。宋代谱陵的石像生也不过十余对。到明、清时期才形成陵前置十八对石像生的规格。北京明十三陵、清东陵和西陵的主神道两侧都是排列了石人石兽十八对。在安徽省凤阳县西南8公里,距明中都城西南5公里,有座明皇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父母的陵墓。在这座陵墓前,有三十二对石像生,加上华表,共有三十六对,恰恰比规定的十八对增加一倍,这是现存陵墓前石像生最多的一座。现在这些石像生是独角兽二、石狮二、石马及控马人二、石虎二、石羊二、石人二等,其中缺石马一对,只存31对。石像生立于洪武二年(1369年),应是元朝人所雕琢,所以带有元代风格。皇陵碑立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文为明太祖朱元璋亲撰。全文1105字,楷书。内容包括家史、朱元璋青年时为僧史、明幵国史和其他等四个部分据考证,皇睃碑文对《元史》、《明实录》、《明史》等史籍,具有证史、补史、校勘史的作用。
明皇陵简介

明皇陵位于安徽省凤阳县城南七公里处,明皇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其父母和兄嫂而修建,初建之时占地约2万余亩,于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始建,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竣工。洪武二年,荐号英陵,后改称皇陵。
明皇陵主要有皇城、砖城、土城三道,殿宇、房舍千余间,陵丘、石刻群等。明末以来,人为破坏和风雨侵蚀,宫阙殿宇废为遗址,现仅存陵丘及石刻群。
明皇陵与南京明孝陵和北京明十三陵为同一制度,明皇陵虽非帝王之陵,但“宫阙殿宇、壮丽森严”,享殿、斋宫、官厅数百间,皇陵神道总长257米,石像生32对,皇陵碑文为朱元璋亲撰,石象生数量之多、刻工之精美为历代帝王陵之冠,其艺术风格绝妙,堪称上承宋元,下启明清的大型石雕艺术精品。
一代奸雄曹操竟出动一个师的兵力 搬空陵墓中的金银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古时候帝王为什么要去泰山封禅?一共有多少帝王在泰山封过禅?
封禅(fēng shàn),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远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禅的传说。 古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间的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去祭过天帝,才算受命于天。在泰山上筑土为坛祭天,报天之功,称封;在泰山下梁父或云云等小山上辟场祭地,报地之功,称禅。这是古代帝王的最高大典,而且只有改朝换代、江山易主,或者在久乱之后,致使天下太平,才可以封禅天地,向天地报告重整乾坤的伟大功业,同时表示接受天命而治理人世。 6 封禅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宋真宗自汴京出发,千乘万骑,东封泰山。改乾封县为奉符县;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封泰山女神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顶唐摩崖东侧刻《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诏撰《封祀坛颂》、撰《社首坛颂》、陈尧叟撰《朝觐坛颂》,各立碑山下。现唯王旦《封祀坛颂碑》尚存于岱庙院内。 (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第三位(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在位),第三子,母为。初名,后改、。赵恒好文学,善书法。著名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即出自他《励学篇》,其目的在于鼓励读书人读书,参政治国,使得宋朝能够广招贤士治理好天下。有《御制集》三百卷,今仅存《玉京集》六卷。《全宋诗》录其诗二十二首。 5 封禅 唐玄宗于开元十三年(726年)十月率百官、贵戚及外邦客使,东至泰山封禅。封禅礼沿袭乾封旧制。封禅后, 封泰山神为“ 天齐王”,礼秩加三公一等,玄宗亲自撰书《纪泰山铬》,勒于岱顶大观峰,并令中书令张说撰《封祀坛颂》、侍中源乾曜撰《 社首坛颂 》、礼部尚书苏?撰《朝觐坛颂》,均勒石纪德。 (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即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宝十五年(756年)在位,因而退位,是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极盛时期的皇帝。第三子,故又称,母窦。唐玄宗在位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为,他勤于政事,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唐朝政权。唐玄宗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但是在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等;且宠爱杨贵妃,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 4 封禅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 唐高宗率文武百官、 扈从仪仗,武后率内外命妇,封禅车乘连绵数百里,随行的还有突厥、于阗、波斯、 天竺国、倭国、新罗、百济、高句丽等国的使节和酋长。十二月云集泰山下,派人在山下南方四里处建圆丘祀坛,上面装饰五色土,号“封祀坛”;在山顶筑坛,广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号“登封坛”;在社首山筑八角方坛,号“降禅坛”。次年正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坛”祀天;次日登岱顶,封玉策于“登封坛”;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禅坛”祭地神,高宗行初献礼毕,武后升坛亚献。封禅结束后在朝觐坛接受群臣朝贺,下诏立“登封”、“降禅”、“朝觐”三碑,称封祀坛为“舞鹤台”、登封坛为“万岁台”、降禅坛为“景云台”,改元乾封,改奉高县为乾封县。 唐高宗(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 ,字为善,唐朝第三位皇帝(649至683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是为唐太宗嫡三子。与唐太宗嫡长子太子、嫡次子魏王为同母兄弟。贞观二年(628年)六月出生于东宫的丽正殿。唐高宗即位后先后灭西突厥(657年)、灭百济(660年)、灭高句丽(668年)。高宗时期唐朝版图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三十二年。唐高宗在位34年,于弘道元年(683年)驾崩,年五十五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3 封禅 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十二日,光武帝率群臣至奉高,遣派役夫 1500 余人整修山道,驺骑3000余人在登封台上垒方石。十五日开始斋戒,二十二日在泰山下东南方燔柴祭天。礼毕,乘辇登山,至岱顶少憩后更衣行封礼。二十五日禅梁父山,改年号为建武中元。 (公元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即汉光武帝(公元25年—57年在位),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今湖北枣阳)人,出生于陈留郡济阳县济阳宫 。中国王朝的建立者,庙号“世祖”,谥号“光武皇帝”。刘秀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有作为的开明君主,面对断壁残垣、江山破碎的社会状况,他勤于国政,改革开拓,终于使东汉王朝在废墟中恢复和发展。 2 封禅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汉武帝率群臣东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顶立石。之后,东巡海上。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禅礼仪:至梁父山礼祠“地主”神;其后举行封祀礼,在山下东方建封坛,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书;行封祀礼之后,武帝独与侍中奉车子侯登泰山,行登封礼;第二天自岱阴下,按祭后土的礼仪,禅泰山东北麓的肃然山。封禅结束后,汉武帝在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贺,并改年号元鼎为元封,割泰山前嬴、博二县奉祀泰山,名为奉高县。此后,汉武帝又曾五次来泰山举行封禅仪式。 (公元前156年7月14日 -公元前87年3月29日),即汉武帝,西汉第七位皇帝,政治家、战略家。汉武帝在各个领域均有建树,但在位后期穷兵黩武,又造成了,因此留下负面影响。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汉武帝下罪己诏。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 1 封禅 秦朝统一中国后,始皇帝于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东方,先到邹峄山,行祭礼,刻石颂秦功业。同时召集齐、鲁的儒生稽考封禅礼仪,众儒生诸说不一。始皇帝遂自定礼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阳登山。在岱顶行登封礼,并立石颂德。自泰山之阴下山,行降禅礼于梁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时祭文和祭礼秘而不传。其实质则为巩固皇权,粉饰太平,带有一种君权神授的意味。 秦始皇(前259年农历十二月初三—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又名赵正(政)、秦政,或称祖龙,之子。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叱咤风云富有传奇色彩的划时代人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