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探索 > 未解之谜

古印度人发明出了史前宇宙飞船?千年前文字证明资料出土了

时间:2024-12-1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古印度人发明出了史前宇宙飞船?千年前文字证明资料出土了。人类对于太空的探索自古到今一直都没有停止,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嫦娥奔月的传说,明代还有一位科学家为了原始火箭的诞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古代人看来月亮上充满了神秘色彩,在天空的那一边究竟是什么呢?在几千年前的人类社会中这种问题是难以想象的,人们只能幻想出漫天的神佛来安慰自己的好奇心,直到近代以来美国人登上月球之后我们才在宇宙探索史上前进了一大步。

那么难道近代人真的是第一批发明出宇宙飞船探索太空的吗?大部分人的回答是肯定的,但是在1943年,印度南部的迈索尔市梵语图书馆却从一座倒塌的庙宇地下室中却发现了一部珍贵的古代梵文本简稿件,这部稿件中大约有6000多行的篇幅来具体描绘了上古诸神驾驶的一种战神之车,这种战神之车非常神奇,能够在宇宙中自由翱翔,而在这六千多行的文字描述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关于战神之车的具体构造、驾驶注意事项还有驾驶员的服装和素养等等,对战神之车的燃料也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战神之车的时速非常快,如果换算成现在的计算方式,大约每小时5700多公里。


古印度人发明出了史前宇宙飞船?千年前文字证明资料出土了


这在今天看来也是非常不可思议的,古印度人究竟是如何发现并研制出战神之车的呢?很多考古学家认为战神之车或许只是来自于印度人的一种空想而已,他们并没有制造出实物,也或许是在史前外星人曾经光临地球,被古印度人误以为是神,而他们驾驶的飞碟则被他们尊为战神之车,但是这些说法都没有强力的证据,然而不久之后,在印度南部的古城甘吉布勒姆神庙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关于战神之车的新的线索。


在诸多神庙中,除了供奉印度的各派神灵之外,还供奉了一种飞船的模型雕塑,虽然飞船的模型各种各样,但是却都被称作战神之车,这让考古学家们非常感兴趣,联想到那份六千行的梵文书稿,考古学家们决定根据文稿的提示和发现的模型开展具体的研究,研究结果发现这确实是古印度人制造的一种类似于飞行器一类的模型,但是仿制出来的飞行器非常的低劣,和现代技术根本没法比,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否定古代印度人超人的智慧和文明,因为他们发现宇宙飞船的时间比我们早了上千年。

虽然在古代文明中,飞船总是与神话联系起来,但是古印度人却探索出了驾驶飞船的最基本的技术,这已经让人觉得十分不可思议了,在对飞船进行后期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们甚至还发现古印度人竟然为飞船安装了绝缘装置、电子装置、抽气装置、螺旋翼、避雷针,其中任何一门技术都足够让后人感叹,很多专家对此存有质疑,认为几千年前的人类社会还处于原始时代,怎么可能繁衍出如此先进的文明呢?因此很多人认为是外星人来访地球。


古印度人发明出了史前宇宙飞船?千年前文字证明资料出土了


但是我们现代人对古代文明确实知之甚少,我们只能靠已出土的文物资料来想象古代文明,殊不知这仅仅是冰山一角,或许远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真的创造出了一个超级先进的文明社会,只是不被后人所知而已,至于千年前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我们也只能通过后期的考古发现来探寻了。

万历帝王是如何幸免一场文字狱的?

自古文人容易惹祸。 有的人是,文人一般是祸从笔出,比如年间著名大儒吕坤。 这人本来是山西按察使,干的是对国家公务员进行监督、考查以及检举的工作,可他却喜欢“”,在职期间不好好干他的本职工作,却去搜集什么历史上“贤妇烈女”的事迹,然后写了一本名叫《闺范图说》的书。 想必写得不错,连宦官陈矩都爱看,出宫时在书店看到了,也买了一本带回宫里,不幸被看到了。 为什么说不幸呢?因为郑贵妃看到后,麻烦事便接踵而至。 郑贵妃一看,这书不错啊,但还有点,还可以更好,便叫人增补了十二个人——关键是,她把自己的“事迹”增补了进去,而且还亲自写了一篇序文。 很明显,她想借这本书抬高自己的地位。 人家吕坤收集的,可是历史上的贤妇烈女,就算她是这样的女人,但也不是历史上的这种女人,但是她不管。 这叫有权任性。 有权不任性,要权有屁用! 做了这些事情后,郑贵妃又指使伯父郑承恩及兄弟郑国泰,重新刊刻了一个版本,这样一来,《闺范图说》就有了两个版本,经常被人混淆。 这是万历十八年发生的事,一直到万历二十六年,长达八年的时间里,一直都没事。 再说了,这是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材料,是号召妇女们向史上那些好女人学习的书,又不是黑材料。 但还是出事了。 事情出在万历二十六年五月。那时的吕坤,已是刑部侍郎,他给皇上大人上了一道疏,名叫《天下安危疏》,请做两件事情,一是节省费用,二是停止横征暴敛。 这是好事啊,有大臣忧国忧民,提醒皇上不要走偏,是好事啊,人也是好人啊。 你要做好人,有人偏不让你做好人,自古以来都不乏这种人。 不让吕坤做好人的人,是吏科给事中戴士衡,不知他是与吕坤有仇呢,还是想借此立个功,积累往上爬的资本,反正吕坤的上疏,让他逮着了机会,他便上疏弹劾吕坤,说他先写了一本《闺范图说》,现在又上什么安危疏,显然没安好心嘛,尤其是之前那本《闺范图说》,很明显是想拍郑贵妃马屁嘛——“潜进《闺范图说》,结纳宫闱”。 戴士衡所说的那本《闺范图说》,显然是指郑贵妃指使人重新刊刻的那本,不是吕坤的原著。 吕坤不想平白无故蒙冤,立即上疏为自己辩护:“先是,万历十八年臣为按察使时,刻《闺范》四册,明女教也。后来翻刻渐多,流布渐广,臣安敢逆知其传之所必至哉?……伏乞皇上洞察缘因《闺范图说》之刻果否由臣假托,仍乞敕下九卿科道将臣所刻《闺范》与(郑)承恩所刻《闺范图说》一一检查,有无包藏祸心?” ——皇上明鉴,我写的不是这本,请皇上让人一一对照,我写的真的不是这本;有人说是我写的,有包藏祸心之嫌。 皇上大人不想追究,因为事情牵涉到郑贵妃,他不想因为一本破书,而搞得家庭不和,便装聋作哑,你们爱闹就闹去吧,不信能闹翻天。 这两位倒是不闹了,却有其他人唯恐天下不乱——一个自称“燕山朱东吉”的家伙,估计是吃饱了没事干,需要找点事消消食,便为《闺范图说》写了一篇名叫《忧危竑议》的跋文,以传单的形式,在京师到处散发。 实际上,“朱东吉”这个人是不存在的,是写这篇跋文的人,杜撰的一个名字,取的是“朱家天子的东宫太子一定太吉”的意思。 这篇跋文一问世,就像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一块石头,因为按照它的分析,吕坤写《闺范图说》的目的,是想讨好郑贵妃,而郑贵妃重刊的目的,是为自己的儿子夺取太子之位埋伏笔。 跋文还说,吕坤的“安危疏”,为什么要专门讨论历代嫡庶废立事件呢?这是影射“国本”问题啊——吕坤疏言天下忧危,无事不言,惟独不及立皇太子事,用意不言自明。 更恶毒的是,跋文地指吕坤与外戚郑承恩、户部侍郎张养蒙,山西巡抚魏允贞等九人结党,依附郑贵妃。 此文一出,举世哗然,很多人不明真相,纷纷指责吕坤,原来这人包藏祸心啊,还大儒呢。 吕坤又忧又怕,借口生病辞了职,回家避难去了。 明神宗看到《忧危竑议》后,虽然也很恼怒,但冷静一想,我若大张旗鼓地追查作者,再继续“顺藤摸瓜”,对相关人员一一进行处理,势必掀起一场血雨腥风,到时候连郑贵妃和她家人都跑不脱。 他若这样做了,历史肯定会重重地将他记上一笔——瞧啊,咱们的万历,也会搞。 这样的“名垂青史”,他可不想要。 这样一想,他便感觉,亲下谕旨说,你们别闹了,《闺范》一书,是朕赐给郑贵妃的——她是朕的爱妃,难道朕送本书给她都不行吗? 至于的戴士衡对吕坤的弹劾,实属诬告,不处理肯定不行,还有全椒知县樊玉衡,在戴士衡上疏之前曾上疏请立皇长子为皇太子,并指斥郑贵妃,也是唯恐天下不乱,这两人,很可能搞事情,《忧危竑议》也可能是他们写的,樊玉衡不处理也不行,便把这两人抓来审问,以“结党造书,妄指宫禁,干扰大典,惑世诬人”罪名,分别发配广东雷州和廉州。 至于吕坤,他本来是冤枉的,而且已患病致仕,就别管他了,随他去吧。 那以后,吕坤再也没有当过官,一心在家闭门著述、讲学,又活了二十年,其主要作品包括《实政录》、《夜气铭》、《招良心诗》、《呻吟语》、《去伪斋集》等十多种,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刑法、军事、水利、教育、音韵、医学等各个方面,成为明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其思想价值日久弥新,至今仍在闪闪发光,不仅在内地、香港和台湾影响重大,而且在日本、美国、韩国、 哥伦比亚、埃及等国都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其家乡河南宁陵县,还曾于2006年召开吕坤思想研究专题座谈会。 不知这算不算因祸得福? 吕坤若地下有知,不知会不会感谢那些,给了他“因祸得福”机会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闯王李自成是哪个朝代的 解析闯王闯王李自成的资料介绍

李自成是哪个朝代的:闯王李自成,末期著名的造反家,攻破北京,逼死崇祯。百姓有云:吃他娘,喝他娘,打开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李自成(1606~1645年),原名鸿基。陕西米脂人。称帝时以李继迁为太祖。人称闯王、李闯。明末农民军领袖之一,大顺政权的建立者。 李自成少年喜好枪马棍棒,父亲死后任明朝负责传递朝廷公文的驿站卒,负责照看马匹。明朝末年的驿站制度有很多弊端,明思宗崇祯元年(1628年)全国三分之一的驿站被裁撤,李自成因丢失公文被裁撤,失业回家,并欠了债。 同年冬季,李自成因缴不起举人艾诏的欠债,被艾举人告到米脂县衙。县令宾将他“械而游于市,将置至死”,后由亲友救出后,年底,杀死债主艾诏,接著,因妻子韩金儿和村上名叫盖虎的通姦,李自成又杀了妻子。两条人命在身,于是同侄儿李过于崇祯二年(1629年)二月到甘肃甘州(今张掖市甘州区)投军。 当时,杨肇基任甘州总兵,王国任参将。李自成不久便被王国提升为军中的把总。同年在榆中(今甘肃兰州榆中县)因欠饷问题杀死参将王国和当地县令,发动兵变。 李自成-征战 李自成起义后转战汉中,参加了王左掛的义军。1629年,后金第一次入塞,北京震动,大将被皇帝凌迟处死。1630年王佐掛被朝廷招降,李转投奔张存孟。1631年4月,张存孟在陕北战败,也降明。李自成率余部东渡黄河,投奔了他的舅父“闯王”高迎祥,称“闯将”。也有这一说(:历史考证李自成并非另一闯王高迎祥的部将). 崇禎七年(1634年)后金军第二次入塞,是年六月,陈奇瑜乃引军西向,约会陕西、郧阳、湖广、河南四巡抚围剿汉南农民军。高迎祥、、罗汝才、李自成等部见明军云集,误走兴安(今陕西省石泉以东的汉江流域)车箱峡。峡谷之中為古栈道,四面山势险峻,易入难出,唯一出口为明军所截,“马乏多死,弓矢皆脱”,情势危殆,李自成用顾君恩之计,贿赂奇瑜左右人士,向官兵诈降。此时陈奇瑜释放李自成等人,派五十多名安抚官将义军遣送回籍,甫出栈道,自成立刻杀安抚官复叛。 1635年高迎祥、张献忠、老回回、罗汝才、革裡眼、左金王、改世王、射塌天、横天王、混十万、过天星、九条龙、顺天王等十三家七十二营起义军在河南召开滎阳大会,李自成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方略。会后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率部攻下南直隶凤阳,掘明皇室的祖坟,焚毁曾经出家的“皇觉寺”,杀宦官六十多人,斩中都守将朱国相。因争夺俘虏,李自成与张献忠失和,李自成分军西走甘肃。 1636年后金改清。清军第三次入塞。高迎祥进攻西安时兵败被陕西巡抚所杀。李自成便被推为“闯王”,继续征战四川、甘肃、陕西一带。《明史》称其为“闯贼”。 崇桢十年(1637年),杨嗣昌会兵10万,增饷280万,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策略,限制起义军的流动性,各个击破,最后歼灭。此举在二年内颇见成效。张献忠兵败降明,李自成在渭南潼关南原遭遇、孙传庭的埋伏被击溃,带著刘宗敏等残部17人躲到陕西东南的商洛山中。 崇桢十一年(1638年)八月,清兵从青口山(今河北迁安市东北)、墙子岭(今北京密云东北)两路毁墙入关,发动了第四次入关作战。杨嗣昌为贯彻其“安内方可攘外”的战略,力主与清议和,但遭到宣大总督、勤王兵总指挥卢象昇的激烈反对。崇禎和战不定,急调洪承畴等人东去勤王,李自成大难不死。 李自成-称王 1639年张献忠在谷城(位于湖北襄樊)重新反叛,李自成从商洛山中率数千人马杀出。1640年李自成趁明军主力在四川追剿张献忠之际入河南,收留余民,郑廉在《豫变纪略》载李自成大賑饥民的盛况:“向之朽贯红粟,贼乃藉之,以出示开仓而賑饥民。远近饥民荷锄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 自此李自成军队发展到数万,提出“均田免赋”口号,即民歌之“迎闯王,不纳粮。”崇禎十四年正月二十日(1641年1月)攻克洛阳,杀万历皇帝的儿子福王朱常旬,从后园弄出几头鹿,与福王的肉一起共煮,名为“福禄宴”,与将士们共享,“发藩邸及巨室米数万石、金钱数十万賑饥民”。称“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 之后在一年半之内三围省城开封未果,最后一次1642年决黄河堤冲毁开封,城中平民遇难者甚眾。先后杀死陕西总督傅宗龙、汪乔年。与此同时明朝对战事不利,3月,洪承畴降清。11月,清军第五次入塞,深入山东,掠走36万人。 1643年1月李自成在襄阳称“新顺王”。5月张献忠克武昌,称“大西”王。10月,李自成攻破潼关,杀死督师孙传庭,占领陕西全省。1644年1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以党项人李继迁为太祖,建国号“大顺”。11月,张献忠在成都称大西皇帝。 李自成-入京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率军五十万东征北京,二月初二(3月10日),在沙涡口造船三千,渡过黄河,攻下汾州(今汾阳)、阳城(今晋城市阳城县)、蒲州(今永济),隔日攻下怀庆(今河南焦作),杀卢江王载堙。初五日(3月13日)攻克太原,牛勇,王永魁等督兵五千人出战尽歿,初八日以守将张雄作内应,炮轰破城,蔡懋德自縊死。在太原休整八天。十六日,克忻州(今山西省忻州市),官民迎降,代州(今属忻州)守关总兵周遇吉凭城固守,双方大战十餘日,遇吉因兵少食尽,退守寧武关(今山西宁武境)。 周遇吉悉力拒守,最后火药用尽,开门力战而死,全身矢集如蝟毛,夫人刘氏率妇女二十餘人登屋而射,全被烧死。三月初一日(4月7日)李自成克寧武关,前后死将士七万余人,伤亡惨重,《罪惟录》记“后贼陷京师,多有手足创者,皆经战寧武者也。”,李自成下令屠城。当晚,大同总兵姜瓖投降,宣城总兵王承胤降表亦到,又连下居庸关、昌平。崇楨急调辽东总兵、蓟辽总督王永吉、昌平总兵唐通、山东总兵刘泽清入卫京城,并号召在京勋戚官僚捐助饷银。 三月十五日(4月21日)大顺军抵达居庸关,监军杜之秩、总兵唐通不战而降,十七日进高碑店、西直门,以大抱轰城,入午攻打平则门,彰义门,西直门。三月十七日半夜,守城太监曹化淳率先打开外城西侧的广宁门,农民军由此进入今复兴门南郊一带。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派在昌平投降的太监杜勋入城与崇禎秘密谈判。据《小腆纪年附考》卷四载,李自成提出的条件为:“闯人马强眾,议割西北一带分国王并犒赏军百万,退守河南……闯既受封,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剿辽藩。”双方谈判破裂。 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书张縉彦主动打开正阳门,迎刘宗敏率军,中午,李自成由太监王德化引导,从德胜门入,经承天门步入内殿。此时崇桢带著太监上煤山瞭望,又返回乾清宫,大臣皆己逃散,最后崇禎前往景山自縊,李自成下令予以“礼葬”,在东华门外设厂公祭,后移入佛寺。二十七日,葬于田贵妃墓中。 李自成入住紫禁城,封宫女竇美仪为妃。大顺军进城之初,兵不满二万,李自成下令:“敢有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京城秩序尚好,店舖营业如常,“有二贼掠缎铺,立剐于棋盘街。民间大喜,安堵如故”。但从二十七日起,大顺军开始拷掠明官,四处抄家,规定助餉额为“中堂十万,部院京堂锦衣七万或五万三万,道科吏部五万三万,翰林三万二万一万,部属而下则各以千计”,刘宗敏製作了五千具夹棍,“木皆生棱,用钉相连,以夹人无不骨碎。”城中恐怖气氛逐渐凝重,人心惶惶,“凡拷夹百官,大抵家资万金者,过逼二三万,数稍不满,再行严比,夹打炮烙,备极惨毒,不死不休”,“牵魏藻德、方岳贡、丘瑜、陈演、李遇知等,勋戚冉兴让、张国纪、徐允帧、张世泽等八百人追赃助饷。”谈迁《枣林杂俎》称死者有1600餘人。李自成手下士卒抢掠,臣将骄奢,“杀人无虚日,大抵兵丁掠抢民财者也”。四月十四日,西长安街出现告示:“明朝天数未尽,人思效忠,定于本月二十日立东宫为皇帝,改元义兴元年。”十三日,由李自成亲率十万大军奔赴山海关征讨吴三桂,留守北京者为刘亮与李侔。 据说李自成入北京后,从宫中搜出内帑“银三千七百万锭,金一千万锭”,“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十?)两,”(《明季北略》卷二十)。时人许重熙在《明季甲乙两年汇略》借谈迁之口谓曰:“损其奇零,即可代两年加派,乃今日考成,明日搜括,海内骚然,而扃钥如故,岂先帝未睹遗籍耶?不胜追慨矣。”但可度并不高。计六奇认为:“予谓果有如此多金,须骡马一千八百五十万方可载之,即迴圈交负,亦非计月可毕,则知斯言未可信。”据梁方仲估计,1390年至1486年,中国国内白银总产量只有三千万两上下。明亡前,虽有大量白银流入,但也只有四千五百万两。 李自成-覆灭 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率兵六万,与驻守山海关将领吴三桂进行一片石战役。战至四月二十二日,吴军渐渐不支。吴三桂乃降于清朝摄政王多尔袞,两军联手击溃李自成,主将刘宗敏受伤,急令撤退。二十六日(5月31日)李自成逃到京城,仅三万余人,怒杀吴三桂家大小34口。二十九日(6月3日)李自成在北京武英殿称帝,以李继迁为太祖,追尊七代考妣皆為帝后;立妻高氏为皇后,使代行郊天礼[24]。次日逃往西安,由山西、河南两路彻退。临行前火烧紫禁城和北京的部分建筑。多尔袞命吴三桂不得入京城,直接追击李自成军,五月初二日在定州清水河(今河北省定州市),李自成再次大败。五月初三日(6月7日)多尔袞军入主北京城。七月李自成军渡黄河败归西安,不久,弃西安,经蓝田,商州,走武关。由於南明弘光帝朝廷的建立和大顺军的节节败退,很多投降大顺的原明朝将领复投南明或清朝,李自成於是疑心日盛,终于妄杀李岩等人,致使人心离散。 元年(1644年)十二月,清军出击潼关,大顺军列阵迎战,清军因主力及大抱尚未到达,坚守不战。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以红衣大炮攻破潼关,李自成採避战的方式流窜,经襄阳、邓州,入湖北,声言欲取南京,水陆并 试图与武昌的明朝总兵联合抗清,左良玉东进南京去南明朝廷“清君侧”征讨马士英病死途中。四月李自成入武昌,但被清军一击即溃。五月在江西再败,后在湖北通山县南九宫山被忠於明朝的程九伯地方武装杀死,尸首不知何处,自成牺牲后,大顺军悲怒交集,立即扫荡九宫山区,对当地团练予以报复性打击。大顺军餘部称李自成為先帝,其妻高氏為,李锦推举李自成三弟李自敬为首领。 另说李自成兵败后脱逃,在湖南省石门县夹山寺削髮為僧,名奉天玉和尚,至十三年(1674年)圆寂於该寺。又说李自成隐居到甘肃兰州青城。 虽然目前李自成死地之谜众说纷纭,但在湖北通城周边先后发现上千件李自成以及大顺的相关文物,其中更有数十件直书李自成死于湖北省通城县九宫山,相信不久的将来,历史会还李自成死地之谜一个真正的清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