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探索 > 未解之谜

中国超自然部队749局 神秘的中国749局

时间:2023-08-1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早在20世80年代,美国实施了一个代号为"烤架之火"的"绝地计划"。部队里的成员个个身怀特异功能,有人能通过意念杀死山羊或与死人通话。其实中国也有这样专门研究超自然现象的机构(中国749局)。

1.png

中国通灵部队-749局

陆川在他导演的一部中国3D奇幻冒险片《九层妖塔》中,提到了一个神秘的组织——749局,引起了众多媒体的好奇。后来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在主持人的追问下,陆川解释说,749局其实在中国真实存在过,是当年中共科工委下属的一个专门研究超自然现象的保密单位。他自己当年军校毕业后,在那里工作过两年,还看到过超自然现象的视频录像,颇受震撼!

陆川的这个说辞可信吗?在陆川的百度百科资料中显示,他确实有军校学历,毕业于南京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后服务军队两年。对这个学校有点了解的就知道,这所军校是培养外事人员和秘密工作者的,所以该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去国家安全部和总参等秘密机构工作的人比较多。

网上搜索一下,你会发现在749局确实也是是存在过的。资料显示,749是当年科工委底下的一个保密单位,它的密级比兄弟单位507所还要高一个等级。就在西三环北京航天桥附近。官方明面上曾介绍称,这是一个负责"航天情报研究"的研究所。实际上有资料显示,749局就是中国的通灵部是专门从事超自然现象研究的机构。

资料原文:"1971年中美关系缓和之后,我国逐渐了解到了美国超自然研究的一些具体情况,也开始进行类似研究,一部分科学家起草了组建我们自己的超自然研究机构的计划书,并在1974年得到了中央的批准。此机构没有具体名称,只有一个编号749,起初下属于国防部,后来隶属于国防科工委。"

中国749局其实还有一个兄弟单位(507所),当年也是聚集了一批超能人士进行遥视,透视,通灵和未来预测的工作。

什么是御林军?历史上哪些部队可以被叫做御林军?

人们一般都把的侍卫亲军称为“御林军”。实际上,中国历史上,从来也没有哪一支正规军被官方命名为“御林军”。 御林军只是对皇帝亲卫部队的一种称呼,而并非正式的军队编制。如果以不太严格的标准,历代守卫宫廷的部队、甚至守卫都城的部队都可以称为御林军。如果严格标准,那么只有皇帝直属、驻扎在皇宫之中、负责保卫皇帝安全的部队才能被称为御林军。御林军一词可能是从“羽林军”讹传而来,羽林军是很多朝代都有的正式军队编制,但是羽林军只是皇帝亲卫部队的一个部分,不能代表全部的禁卫部队。 西汉时期,京师有南北两军,南军负责宫廷防卫,北军负责卫戍京师,严格地说都不算御林军。只有郎中令统帅下的“郎官”,才是皇帝的贴身侍卫。将郎中令的统兵职权扩大,改称光禄勋,并设置期门、羽林两军,为光禄勋统率期门的名称,在西汉之后很少见到,时期一般称“虎贲”。而“羽林军”这称则长期存在,其名称含义是“为国羽翼,如林之盛”。 魏晋南北朝时期,制度混乱,一般来说,比较稳定的政权都设置禁军,保卫宫廷。少数民族政权多以本族人中的亲贵子弟来充当皇帝卫士。以禁兵和骁果来负责宫廷警卫。时期比照汉制,设置南衙禁军和北衙禁军,南衙禁军归文官指挥,主要由府兵组成。北衙禁军则归皇帝直接指挥,主要职责就是保卫皇帝,士兵全是职业兵,编制为六个军,分别是左右羽林军、左右神武军、左右龙武军,后来又增加了左右、左右射生军。五代时期的军阀们都有自己的亲兵部队,这些军阀一旦称王称帝,他们的亲兵部队就成为了御林军。将所有的野战部队全划为禁军,皇帝的警卫任务则由殿前司下属的“班直”卫士来承担。蒙元从起,就设置了“怯薛”制度,以勋贵子弟组建怯薛(蒙语番值宿卫之意)军,是皇帝(大汗)的贴身护卫。怯薛军战斗力强悍,是真正的精锐部队,随着蒙元的对外征服,怯薛的威名甚至远播至西亚、东欧。 卫所的“京卫”当中,有二十六个卫是皇帝直属的亲军,其中有“羽林右卫”、“羽林左卫”等名号。他们可以被称为禁军,但是直接负责保卫皇帝安全的主要是的大汉将军、神枢营的红盔将军和明甲将军等。 清朝驻京的八旗部队称“禁旅八旗”,带有禁卫军的性质。不过驻京八旗中只有上三旗的士兵可以守卫紫禁城,下五旗则只负责皇宫之外的京城防务。因此,驻京八旗中的上三旗就可以称为御林军。 随机文章汉武麾下李陵力战匈奴之可信度太阳墓地位置,一排排木桩围绕成太阳(楼兰因太阳墓灭国)蚊式战斗机用的什么木材,专用巴尔沙木制造(速度碾压德军战机)距离产生美感的刺猬效应,哪怕是最亲密的夫妻也应有私密空间魁札尔科亚特尔的神话,祭司知识掌管昏星和晨星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邵荣:统军能力是明太祖朱元璋部队前三,最后造反被杀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邵荣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说起手下诸将能征善战者,大家首先就会想起和,其次就是剩余的几位开国公爵:、冯胜、邓愈;如果要是再对诸将统军能力做一个排名的话,前三名会有谁呢?徐达和常遇春肯定能进前三的,那么剩下一个名额应该给谁? 其实剩下的这个人并不在六公爵之列,因为他早在明朝建立六年前就死了,这个人就是邵荣。大家先不要向我扔板砖,说我乱给排名,其实这个排名是朱元璋老大亲自认定的,其可信度相当的高。在《明通鉴》中有这样的记载: 太祖自起兵,所任部将最著者,徐达、常遇春于荣为三,而荣尤宿将善战。 这句话中的荣就是邵荣,全句的大意是:自从朱元璋起兵,他的部队中指挥作战能力最优秀的就属徐达、常遇春和邵荣三人,而邵荣在其中也是特别突出的。也就是说邵荣的领军作战能力已经超过了常遇春,甚至不输于徐达。 但是这样一位优秀的将领,却没能出现在明朝开国功臣之列,因为在明朝建立六年前,即1362年七月谋反失败被杀。那么这样一位前途无量的将领,为什么要参与谋反?史料中对其原因的记载是这样的: 在元末农民战争时期,朱元璋为避免武将因权利过大、功劳过高,从而威胁到自己的领导地位,于是就让所有领军外出的将领的家属迁居到应天(南京),对外说是照顾部将妻儿生活,其实是将其作为人质攥在自己手中。 但是部将也是人,也有之时,那些将领因为长期在外作战不得回家和妻子温存片刻,所以就有些人心生不满,而邵荣就是之一,但是他是唯一一个把不满宣泄出来的将领。1362年邵荣在平定叛乱回到应天后,即同赵继祖合谋发动叛乱,但是事情走漏风声被朱元璋先下手为强,二人纷纷被缢死。 从上可以看出,邵荣是因为长期不得发泄私欲,而在“欲火攻心”之下做出了造反的决定。但是这个原因未免太过牵强了,因为即使朱元璋严禁将领在出征时带妻子同行,但是却并没明说不能再统军时接触其他女子。如果邵荣真的是因为想发泄私欲,大可在外找一位漂亮女子即可,为何要干这种有杀头风险的事呢? 所以以上记载的原因只是浮于表面,而不是邵荣反抗朱元璋的真正原因,如果我们从邵荣之前的经历看起,就能了解邵荣反抗朱元璋的动机是什么。 邵荣是郭子兴起兵抗元的元老,比朱元璋先到元帅郭子兴手下当差,但是在相同功劳的情况下,只因为朱元璋娶了郭子兴义女为妻,所以就成了砌墙的砖头——后来居上,先邵荣一步成为郭子兴部队的三把手——左副元帅。后来郭子兴死后,红巾军政权领袖韩林儿又任命郭子兴儿子郭天叙领元帅一职,再之后郭天叙也被元将杀死,朱元璋就成为了部队元帅。 就这样,邵荣一步落后,步步落后,从一开始是朱元璋的上级渐渐变成平级关系,再到现在又成了朱元璋的下级。虽然朱元璋对他关照有加,但是因为之前郭子兴的次子郭天爵,因为“谋反”之罪被莫名其妙的杀死后,邵荣就嗅到了危险在向自己接近。 到了1359年,韩林儿又任命朱元璋为江南诸省行左丞相兼江南行枢密院同佥,同时升任邵荣为江南行省平章政事兼江南行枢密院同知,简单来说就是朱元璋有江南诸省政务处理权,而邵荣则拥有了江南红巾军的领导权(即此时朱元璋所部)。此时邵荣和朱元璋在名义上又成了平级关系,但是军队实际控制权仍在朱元璋手中,而邵荣就成了被架空的“光杆司令”。 而邵荣也明白这一点,他仍然按照之前的态度认朱元璋为领导。后来因为朱元璋所部抗元有功,又被韩林儿晋封为公。1361年,朱元璋改江南枢密院为大都督府,任命邵荣为中书省平章政事,乃诸将之首。 随着朱元璋一路水涨船高,邵荣的地位也随之渐渐提高,但是就其因为地位越来越高,让邵荣渐渐产生了这样的想法:这本该就是我应得的,而且就连朱元璋的位子也应该是我的,只不过他的运气好罢了。 所以在1362年,邵荣平叛了苗族军队元帅李佑之、贺仁得的叛乱后,回到应天就与参政赵继祖合某商议推翻朱元璋领导,然后自建政权。但是由于计划泄露,被朱元璋所知,二人双双被抓。朱元璋并没有急于杀死二人,而是请二人喝酒,席间问他们:“我等一起在濠州举事,历经磨难才有今日,你二人为何谋反我?”邵、赵二人只是喝酒不说话,随后朱元璋下令把他们勒死。 就这样,功劳地位还在徐达之上的一代名将邵荣,只因为心中的不平衡,而毁掉了自己后半生的荣华富贵,不然的话将来明朝“开国六公爵”或许就应该是“开国七公爵”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