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探索 > 未解之谜

李自成宝藏之谜央视网(探索发现之李自成宝藏之谜3)

时间:2023-08-0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李自成宝藏之谜央视网消息: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建军介绍,经过多年的发掘,目前已经确定了大顺军墓葬群的范围,包括东西两个部分,总面积达到了4平方米左右。

李自成宝藏之谜央视网

这个墓葬群是一个规模比较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也是我国考古史上第一次发现的大型砖室墓葬群。大顺军墓葬群的发现,填补了山西地区史前时期墓葬的空白,对研究当时的社会生产、经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大顺军墓葬群中出土的随葬品非常丰富,其中包括青铜器、陶、金银器、玉器、漆器、骨器、石器、象牙、玛瑙、琥珀、玻璃等。

这些随葬品大多是用于祭祀的礼器,也有少量用于日常生活的器物。墓葬中还出土了大量的铜器、铁器、陶器、瓷器、漆器、玉器、骨器、金银器、石器、木器、象牙、琥珀、玻璃等。其中铜器有鼎、豆、壶、盘、勺、罐、杯、盆、灯、镜、香炉、熏炉、水盂、酒具、兵器、乐器、杂器等。铁器有刀、剑、矛、戟、斧、钺、钩、戈、弓、箭、弩、弓箭等。

铜器有鼎、盘、壶、杯、盆、罐、灯、镜、香炉、兵器、乐器、杂器等。陶器有鼎、盘、壶、盆、罐、灯、镜、香炉、兵器、乐器、杂器等。

其中鼎、盘、壶、盆、罐、灯、镜、香炉、兵器、乐器、杂器等为青铜器中的精品。商代铜器的造型多样,纹饰丰富,装饰手法独特,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商代铜器中的铭文是研究商代历史的重要资料,也是考古学家研究商代社会生活的重要依据。商代铜器铭文的内容主要包括:1、祭祀、礼仪、军事、天文、地理、医药、卜辞、乐舞、饮食、丧葬等方面的内容。

李自成宝藏之谜央视网

这些内容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

标签:铜器杂器墓葬群

古代伊比利亚板岩牌匾可能是家谱记录

文中提到的雕刻牌匾和关键地点的分布。1:科梅达·伊格雷亚;2:Freixa;3:护送;4:安塔·格兰多·赞布杰罗;5:Perdigões;6:Cebolinho 1;7:巴塞罗那;8:皮奥蒂拉。(图片:uux.cn剑桥大学出版社)(神秘的地球uux.cn)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Sandee Oster):Katina Lillios教授及其同事在《欧洲考古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提供了一项统计评估,该评估可能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和伊比利亚铜器时代(公元前3200-2200年)雕刻的板岩牌匾可能是记录祖先的最早的非语言形式之一。通过对地理、牌匾设计和坟墓大小等多个因素的统计分析,他们推测这些牌匾可能是一个人祖先和与重要祖先关系的家谱记录。自19世纪以来,在伊比利亚半岛的各种坟墓和墓穴中发现了雕刻的石头或板岩牌匾。这些石板通常是手工大小的物体,上面雕刻着精致的几何设计。今天,从已知地点发现了大约1626个斑块。许多人对斑块的目的提出了理论,包括葡萄牙历史学家和医生奥古斯托·菲利佩·西蒙斯(1835-1884)提出的最早解释之一。西蒙斯推测,这些牌匾被用作护身符、徽章、徽章和崇拜对象。另一种流行的理论是,牌匾代表女神或她们的祖先。然而,事实上只有大约4%的斑块具有任何形式的“眼睛”或“鼻子”,这使得这一理论不太可能。另一种理论认为,这些石板是由试图描绘猫头鹰的孩子们制作的。然而,由于缺乏猫头鹰般的特征,如喙或眼睛(也只有4%),这一理论也站不住脚。此外,由于儿童是大多数历史社会中人口最多的群体,如果这些是儿童制作的猫头鹰石板,那么它们更常见是有意义的。最后一种理论认为,这些石板可能是家谱记录,类似于纹章标志如何表示一个人的祖先,牌匾也是如此。对于Lillios教授来说,导致这一假设的火花是一个特别独特的斑块,“如果说这项研究中有任何真正的火花,那就是2003年里斯本地质博物馆的一个特定斑块的研究。“这是一块两面都有雕刻的牌匾;一面是一幅完整的草稿或素描,另一面是一块完成的牌匾。有趣的是,两面有不同数量的水平线;这些水平线划分了经典牌匾的底部。“这表明,一边是错误的(寄存器行数不正确),另一边是更正。这向我表明,水平行数不仅是一个美学特征(因为草图似乎间隔均匀),而且必须正确完成。“意识到这个斑块确实是一个错误,并进行了纠正,这让我有信心推动项目向前发展,并提出了斑块记录了某种必须正确记录的信息的假设。”Lillios教授和她的同事分析了657个经典斑块来检验这一假设。这些斑块的特征是有一个“顶部”,通常装饰着倒v形、射线和项圈。这些牌匾也有一个“基座”,各种图案(寄存器)水平排列,如之字形、三角形或人字形。在“底部”和“顶部”之间有一条带子,有时没有填充,或者描绘了小三角形或八字形(短而平行的线)。根据研究人员的说法,基础设计可能表明了特定的血统或宗族。同时,登记册(图案行)的数量代表了与创始祖先的家谱距离。因此,一个出生于“之字形氏族”的人,与该氏族的创始人相隔四代,可能会有一块底部有四个之字形登记册的石板。根据Lillios教授的说法,这些设计可能在成为家谱记录之前就已经自然进化了,“我们在更早的物质文化中没有看到这些牌匾的设计,比如陶瓷。然而,它们似乎有可能出现在衣服或身体涂料上,这是人们表达个人或群体身份的常见方式,但显然并不经常保存。“所以,一开始,可能只是有一些家族或血统与他们有着特定的设计(三角氏族、锯齿氏族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人决定可以操纵这些设计来生成更精确的信息,就像欧洲纹章学的工作方式一样。”古代DNA研究不能用来证明这些假设,因为大多数埋在石板上的人没有保存完好的骨骼遗骸。相反,研究人员使用统计分析来确定板岩登记簿、地理分布和坟墓大小之间是否存在关系。研究人员发现,登记册的数量与距阿连特茹(最早的板岩起源地)的距离之间存在相关性。这意味着,随着后代家庭向外辐射,他们的登记号码也会随之增加。此外,还发现纪念碑/坟墓的大小与石板的数量呈正相关。由于建造更大、更华丽的坟墓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因此埋葬在这些坟墓中的人很可能来自富裕或精英家庭。研究人员发现,坟墓越大,埋葬在坟墓里的有盘子的人就越多,这表明牌匾不仅记录了家谱,而且特别记录了精英的家谱。利利奥斯教授详细阐述道:“并非每个死亡的人都被授予了一块牌位,这一事实告诉我,这是为一批特定的人准备的。我认为,用传令学作为一种有用的类比,我们正在观察一种或另一种精英,他们希望管理婚姻或财产,甚至有权被埋葬在集体坟墓中,以维持自己的地位或权力。”。“我有时会想象这些集体坟墓就像社区档案馆,人们在必须做出重要决定时可以查阅。”展望未来的研究,Lillios教授希望一个更不受干扰的坟墓可能有助于反驳或证实这一假设,“对个人和与他们一起埋葬的牌匾的考古研究将是证实或反驳这一假设的主要方式。“我们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是,这些坟墓是长期使用的集体坟墓,所以放在那里的尸体和物品经常受到严重干扰。但可以想象,未来可能会找到一个相对不受干扰的遗址。”

罕见!秦始皇帝陵发现帝国第一陪葬墓

从2011年开始,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对秦陵外城西侧展开详细的考古勘探工作,面积约50万平方米,发现9座大、中型墓葬,整齐有序,东西一字排列。从2013年开始,对其中的QLCM1(简称1号墓)进行了持续发掘。目前已经基本完成了墓道、墓室和3座车马陪葬坑的发掘。M1发掘现场1号墓位于秦始皇帝陵园外城西侧约440米处。平面呈中字形,坐南面北,由南、北墓道与墓室三部分组成。墓道两侧有三座车马陪葬坑。墓葬南侧、西侧有壕沟环绕;北侧为断崖;东侧为古河床,形成相对独立的墓园。1号墓全长约100米,总面积约1900平方米。墓室呈长方形,上口南北长29、东西宽28米;墓底南北长12、东西宽9.6米,深15.6米。墓壁有三层台阶,墓室分布大量木炭。墓上曾存在着封土。墓室正中剖面墓室中心棺椁塌陷、朽坏严重,遗迹堆积厚约20-40cm。初步判断,有两椁两棺。人骨残留较少,可见头向朝南,直肢葬。将主棺椁整体打包提取到实验室,搭建了室内考古发掘平台,正在进行室内清理。墓室正射影像图室内考古发掘平台墓内出土大量陶器、铜器、玉器、铁器以及金银质地的小型明器。陶器器形有茧形壶、缶、罐、豆、盆等。青铜器有鼎、豆、钫、壶、盘、甑、灯以及编钟、琴轸等。玉器有玉圭、玉壁及小玉鼎等。兵器有铁剑、铁甲、带廓铜弩机、铜戈等。小型明器有金银骆驼、舞袖俑、吹奏俑、百戏俑、马俑、骑马俑、猎犬、银盒等。另有金带钩及数量较多的铜半两。墓中出土陶器墓中出土铜器墓中出土小件器物金带钩北墓道直通墓底,为主墓道。在北墓道清理出一辆四轮独辀木车,木车遗迹保存完整。木车总长约7.2米,上带有完整方形彩绘车盖,东西宽2.6米,南北长4.2米,红色鲜艳,保存完好,已清理出铜质盖弓帽19个,均套于盖弓上,盖弓遗迹保存较好;车盖下压有方形木架,当为车舆。上有曲尺形、圆柱形铜构件。车舆两侧共有4个车轮,附有大型铜质车軎。车衡与车辕十字相交,衡上有两个车轭,均保存完整。墓道中出土四轮车车伞检测陪葬坑P1位于M1南墓道西侧,相距约1米,南北长8.3、东西宽5.5米,深4.2米,为木椁式结构。发现三个盗洞,遗迹和遗物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残留四马驾独輈木车一辆,犬类动物遗迹一副,遗物主要是青铜车马器。陪葬坑P1发掘现场陪葬坑P2位于M1北墓道东侧,相距约1米,南北长9、东西宽6米,深4米,木椁式结构。出土四马驾独輈木车一辆,马骨保存基本完整,均佩带马勒等马具,处于驾车状态;木车已朽,车上可见盖弓帽、辖軎、弩辄、角柱饰等青铜构件,同时保留有少量彩绘遗迹。陪葬坑P2发掘现场陪葬坑P2出土彩绘陪葬坑P3位于M1北墓道东侧,与P2相距约17米,南北长27、东西宽5米,残存深度约2米,面积135平方米,为三个陪葬坑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发现盗洞13处,对陪葬坑造成巨大破坏。根据残留遗迹来判断,埋藏5组车马(一组为羊车),包括独輈木车4辆,双辕木车1辆。马头均朝北,车在马后。第一组为2马驾独輈木车;第二组为双辕木车,车马残长约5.6m,车前驾5马,分两排,前排2马,分列左右最外侧,后排3马并列居中,中间一马左右两侧各有一道木质车辕,两辕相距0.75m,残长约0.6m和1.15m,上有对称分布的铜环;第三组为2马驾独輈木车;第四组为4马驾独輈木车;最后一组为六羊,并列一排,骨骼保存完整。身上装饰有类似于驾马的铜节约、带扣、铜环等青铜马具,显示出处于驾车状态——当为羊车。羊骨身后车辆被破坏。坑内出土器物主要是车马器,包括盖弓帽、铜泡、节约、辖軎、车轙、角柱饰、衡末饰、轭顶饰、铜环、马衔鏣,以及铜盆、铁斧、铁铤铜镞等器物。陪葬坑P3发掘现场陪葬坑P3出土2马独辀车陪葬坑P3出土双辕车陪葬坑P3出土六羊羊骨检测羊身上的配饰通过对墓葬及其陪葬坑的发掘,取得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收获和新认识。首先,填补了秦代高等级贵族墓葬考古的空白。1号墓为一座大型中字形竖穴土圹木椁墓,是目前已发掘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好的秦代高等级贵族墓葬,填补了秦代高等级贵族墓葬考古的空白,是研究秦代高等级贵族丧葬制度乃至中国古代帝陵制度的极具价值的考古资料。其次,帝国第一陪葬墓见证历史变革。此墓从属于秦始皇帝陵的特征显著,与秦始皇帝陵整体规划设计紧密相关,时代为战国晚期到秦统一;墓主等级极高,是帝陵规制下的帝国第一陪葬墓。它见证了夏商至战国晚期王陵集中公墓制的消亡,昭示了战国晚期到宋元明清帝陵独立陵园制的形成与确立,折射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由血缘政治到地缘政治的巨大历史变革, 极大地丰富了对秦帝国统一前后物质文化以及所代表的制度文化的认识,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第三,多种形式、多种形制和多种用途的车辆,集中出土于一墓,极其罕见,对研究秦汉时期丧葬用车及陪葬用车提供了独一无二的资料。墓道中的四轮独辀车是目前考古所发现的唯一一辆埋藏于墓中的四轮车实物,初步判断,它与棺柩下葬密切相关,可能是下葬时运输棺柩的载柩车。就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属于一种非常少见的丧葬现象。陪葬坑中出土的5组车马(含羊车),形式形制不同,用途迥异,集中反映了男性墓主生前出行的盛况,展现了秦帝国时期陪葬车马形制与组合的新变化、新形式,是中国车制变革和发展演变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同时,丰富了车马陪葬坑的内涵,对认识墓主的身份也提供了一定的参考。第四,秦文明、中华文明开放包容、文化自信特性的体现。1号墓保存较好,出土文物种类较多、数量较大,等级质量较高,其中不少为首次发现,尤其是小型金属俑的立体造型艺术,与兵马俑的艺术风格相似,代表了秦代极高的艺术水平和高超的制作技术,对于秦人、秦国、秦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也是研究当时文化交流、文化融合,研究华夏文化由多元到一体演进、升华的历史实证,体现出秦文明、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特点。这也是秦人对外来文化因素积极吸纳、拿来为我所用的文化自信的一种物化表现。总之,1号墓的发掘是近年来秦始皇帝陵考古的一项重大收获。它反映了处于变革时代的秦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制度上的变革、礼仪上的变革以及技术上的变革,是研究战国晚期乃至于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丧葬制度、社会生活和文化交流的一个绝佳的范本。(供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