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探索

神17航天员第一次出舱,持续7.5小时的太空行走,到底有多凶险?

时间:2024-03-0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持续7.5小时的宇宙行走

2023年12月21日,汤洪波与唐胜杰进行了宇宙行走。

这是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的首次出舱活动。

对汤洪波来说,这是第二次宇宙行走。

唐胜杰是首次漫步宇宙,而且是迄今为止年龄最小的宇宙漫步者。

神17航天员首次出舱,持续7.5小时的宇宙行走,到底有多凶险?

宇宙行走的唐胜杰

走出天宫漫步宇宙,听起来似乎很浪漫。

但在幽深黑暗的宇宙中,两名宇航员持续7个多小时的活动,不但任务繁重,而且劳动强度大,更为关键的是不能出现任何差错。

此次宇宙行走,宇航员重要进行了太阳翼的修复试验。

宇航员要进行极为细致的巡检和维修,不但要按照指令操作修复,还要对整个外部结构观察和拍照记录。

宇航员的作业地点,位于太阳翼和舱体之间,相对于其他区域,这是一个阴影区,所以作业带有巨大的挑战性。

神17航天员首次出舱,持续7.5小时的宇宙行走,到底有多凶险?

而且太阳翼本身很薄,具有柔性的结构,既有空间限制,动作幅度也不能过大。

宇航员在宇宙中,需要持续完成20到30个动作,操作细致也很紧凑。

阴影区域的光线不好,每一个动作又要连贯且一步到位,不能出现失误和找错位置,整个过程是有一致性的。

最关键的是,作业有没有一步到位,无法进行二次验证。

神17航天员首次出舱,持续7.5小时的宇宙行走,到底有多凶险?

长达7个多小时的作业中,两名宇航员在舱外,另一名宇航员江新林在舱内协作。

此外,空间站上搭载的机械臂,也在配合宇航员完成操作。

在地面上,还有大量的科研人员密切配合。

整个作业过程,是舱内和舱外,天上和地下的协同配合,维修任务顺利完成,标志着我国的舱外活动能力和水平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未来,这可以更好的保障空间站的安全平稳运行。

神17航天员首次出舱,持续7.5小时的宇宙行走,到底有多凶险?

可能有人很奥秘,空间站这样精密的设备,不都是一次性百分之百的设计好的吗,为何还要冒着很大的风险进行空间维修呢?

理论上确实不用维修,可在实际运行中,还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未知情况。

神17航天员首次出舱,持续7.5小时的宇宙行走,到底有多凶险?

宇宙维修作业的必要性

年前进行的宇宙作业,是试验性维修作业,听起来似乎是不必要的,但是在航天领域,这样的定期维护却是必不可少的。

从空间站整体运行的角度看,宇宙中的其他碎片垃圾与日俱增,空间站运行的时间越长,跟细小碎片发生碰撞的概率也越大。

神17航天员首次出舱,持续7.5小时的宇宙行走,到底有多凶险?

哪怕是轻微的碰撞,也可能会对空间站的运行带来损伤,正是因为这种因素存在,所以才需要进行计划性的舱外维修作业。

根据业内人士介绍,宇宙维修作业也分为两大类。

一种情况是根据计划提前设计好的维修,另一种情况则是计划之外的维修。

去年12月底进行的宇宙作业,属于非设计状态下的维修。

类似的维修作业,甚至是一些突发性的维修作业,此前在国际空间站上也发生过。

神17航天员首次出舱,持续7.5小时的宇宙行走,到底有多凶险?

还在2007年时,国际空间站的一处太阳能电池板突然出现了破损撕裂,整个破损的区域长达60厘米,这对空间站的安全运行构成了严重威胁。

于是在2007年11月,宇航员进行宇宙行走,对这处破损区域进行了修复作业,整个过程惊险又刺激,难度相当高。

神17航天员首次出舱,持续7.5小时的宇宙行走,到底有多凶险?

首先,发生损害的区域,距离宇航员的工作舱很远。

此前国际空间站宇航员进行宇宙行走,活动距离最多不超过半小时路程,而此次宇航员需要走1个小时才干到达裂缝区域。

其次,宇航员在作业过程中可能会遭遇电击,太阳能电池板有100多伏电压,整个操作过程不能出现丝毫的失误。

神17航天员首次出舱,持续7.5小时的宇宙行走,到底有多凶险?

彼时执行任务的,是斯科特·帕拉金斯基和道格拉斯·惠洛克两名宇航员。

为了防止电击,帕拉金斯基执行修复用的金属工具,外层缠绕了三层绝缘胶带。

而宇航员的手套外面,又加装了一副绝缘手套。

原来笨重的宇航服,就已经让操作很困难了,再加上额外的东西,宇航员的操作更是难上加难。

有人形容,这简直就是戴着拳击手套绣花。

整个作业过程中,还发生了两次意外。

一次是用来剪电线的工具,不小心从帕拉金斯基的手里掉落了。

好在因为失重的缘故,宇航员又抓住了它。

神17航天员首次出舱,持续7.5小时的宇宙行走,到底有多凶险?

几小时后,一把尖头的老虎钳又丢了,这次帕拉金斯基未能抓住它,只能看着这把钳子越飘越远成为宇宙垃圾。

如果这把钳子没有因为引力而掉落大气层的话,它现在就还在地球的轨道上飘着呢。

整个修复作业进行了7个多小时,中间光是往返破损处就花了两个小时。

但好在最后修复完成,电池板又能正常工作了。

国际空间站最近的一次舱外作业,是2019年进行的冷却系统修复。

整个舱外作业也是由两名宇航员进行,修复作业持续了6.5个小时。

由于作业复杂,地面科研人员将此次修复称之为心脏搭桥手术。

神17航天员首次出舱,持续7.5小时的宇宙行走,到底有多凶险?

所以,不管是未知的突发情况,还是计划中的修复作业,舱外活动对宇航员来说几乎是必修课。

我国的天宫空间站已进入常态化运行阶段,未来也会遇到类似上述的情况。

因此对宇航员来说,每一次的宇宙行走和舱外作业,都是技术和经验的积累。

而一旦出舱作业,就得进行宇宙行走。

这个过程不要说进行作业劳动,单单是离开空间站,就像是在跟死神跳舞。

神17航天员首次出舱,持续7.5小时的宇宙行走,到底有多凶险?

宇宙行走有多复杂和可怕

先来看宇宙环境,我们平常所知宇宙中没有大气,仅仅是一方面,事实上宇宙可不仅仅只是没有大气。

宇宙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辐射,有太阳风喷射出来的高能粒子,有紫外线、红外线以及射频辐射,还有来自宇宙深处的其他高能粒子。

神17航天员首次出舱,持续7.5小时的宇宙行走,到底有多凶险?

地球因为有磁场的存在,隔绝了大部分的辐射。

而进行宇宙行走的宇航员,辐射值如果超过临界点,宇航员轻则会患上放射病,严重的会危及生命。

没有大气的真空环境,一个人如果直接暴露在其中,15秒内就会因为缺氧而失去意识,半分钟内就能致人死亡。

而且没有大气压和引力,人体内的血液也会飘散起来,这样从血管到组织再到皮肤,人体全部都会由内向外膨胀。

神17航天员首次出舱,持续7.5小时的宇宙行走,到底有多凶险?

即便做好防护,长时间呆在失重的环境下,人体也会发生前庭功能障碍,短期症状包括恶心、呕吐以及晕眩等等,这也是宇航员经常会患上的运动病。

在长期失重的环境里,体内一些元素的排泄和流失会增加,身体还会出现骨质疏松以及肌肉萎缩等症状。

最终还有一点,那便是温度的变化会异常剧烈。

在太阳直接照射的情况下,周围温度可超过100℃。

而在绕行地球的过程中阻隔了阳光,温度又会瞬时下降到零下100℃以下。

神17航天员首次出舱,持续7.5小时的宇宙行走,到底有多凶险?

因此宇航员一旦进行宇宙行走,冷热交替的情况下即使有宇航服的保护,对人的身心也是相当大的考验。

2008年,我国宇航员翟志刚进行了首次宇宙行走,彼时持续的时间为20分钟。

2021年,刘伯明和汤洪波进行宇宙行走,舱外任务持续了7个小时。

神17航天员首次出舱,持续7.5小时的宇宙行走,到底有多凶险?

宇宙行走持续的时间越长,对宇航员的身心和经验,以及所穿宇航服都是极大的考验。

尤其那厚重的宇航服,当作宇航员极为关键的维生系统,它更是宇宙行走的关键所在。

这套服装有什么特别之处

在宇宙中,空间站是宇航员的维生系统,它可以制造出类似于地球的环境,让宇航员长时间的工作和生活。

一旦宇航员走出空间站,等于脱离了前者的保护,这时候独立的宇航服,就成了主要的维生系统。

神17航天员首次出舱,持续7.5小时的宇宙行走,到底有多凶险?

别看是一套衣服,它所包含的技术,甚至比空间站的一些其他设备还要复杂。

翟志刚当年所穿的第一代飞天舱外宇航服,从内到外整整有6层。

整套服装既要散热通风,也要调节温度和压力,同时还要具备耐高温、耐磨损、防辐射、耐燃烧、耐腐蚀等功能。

它的重量可以达到130公斤,与其说是衣服,实则是微缩版的航天器维生系统。

如果宇宙行走持续的时间长,服装内还要配备饮水和食物。

神17航天员首次出舱,持续7.5小时的宇宙行走,到底有多凶险?

宇航员在出舱活动期间可以小便,但基本不能大便,所以在宇宙行走之前,宇航员通常会吃一些低纤维、高能量密度的食物。

由于船上宇航服后摸不到脸部,有的服装里还配备了搔痒工具。

目前我国研发的舱外宇航服,可以让宇航员宇宙行走持续8个小时。

即便有了衣服的保障和防护,宇航员也需要经过特殊的训练,才干进行宇宙行走。

神17航天员首次出舱,持续7.5小时的宇宙行走,到底有多凶险?

怎么在地面练习宇宙行走

地面训练需要模拟出失重的环境,目前常规的方式是在水池中进行。

我国拥有亚洲最大的训练水池,它的直径为23米,深度10米。

训练时宇航员在其中既不会上浮也不会下沉,进而能够模拟出失重的环境。

在这种环境下,脚无法行走,需要通过手抓住物体来移动,这就需要宇航员拥有较大的耐力和上肢肌力。

神17航天员首次出舱,持续7.5小时的宇宙行走,到底有多凶险?

水池中的训练服,重量可以超过两百公斤,高强度持续性训练,宇航员起初会累到连手都抬不起来。

可即便进行了严苛的训练,真正迈向宇宙后,宇航员面临的最大威胁还是各种各样的未知性。

宇宙中的环境相当恶劣,稍微的差错都有可能威胁到宇航员的生命。

神17航天员首次出舱,持续7.5小时的宇宙行走,到底有多凶险?

结语:宇宙行走出现过哪些险情

迄今为止,宇宙行走还没有出现过人员伤亡,但却遭遇过一系列的险情。

1965年列昂诺夫第一个进行宇宙行走,由于宇航服突然发生故障,整套服装膨胀起来,体积变大差一点让他无法返回舱内。

到了1977年,苏联宇航员罗曼连科准备宇宙行走。

等他即将离开空间站时,另一名宇航员竟然发现他没有系安全带。

好在这名宇航员赶忙把他拽了回来。

后来发现,罗曼连科事前系了安全带,但不知何故安全带松开了。

神17航天员首次出舱,持续7.5小时的宇宙行走,到底有多凶险?

1990年的和平号空间站内,宇航员在气闸舱内的气压还未完全下降时就打开了舱门,气体的突然涌出损害了门的铰链,之后只能通过应急气闸舱关闭了舱门。

最近的一次事故,发生在国际空间站上。

2013年,来自意大利的一名宇航员在宇宙行走时,宇航服的头盔突然漏水,差一点将其淹死。

好在这名宇航员拽住安全绳,及时返回了空间站才逃过一劫。

综合来看,安全、轻便、适应性强,是未来舱外宇航服的研发重点。

宇宙行走的关键是为了执行任务,而协助宇航员行走的这套维生系统,既要有良好的维生能力,同时也得让宇航员执行任务更顺利。

神17航天员首次出舱,持续7.5小时的宇宙行走,到底有多凶险?

随着航天技术向着纵深领域不断迈进,宇宙行走的经验在积累,技术同样也会持续进展。

参考资料:

《神舟十七号航天员第一次出舱 完成天和核心舱太阳翼修复试验》 中国新闻网 2023年12月21日

《为何要进行空间站舱外维修作业?航天专家解答》 央视新闻 2023年12月22日

《最惊险宇宙行走!空间站太阳能板裂缝修复成功》 中国日报网 2007年11月5日

《航天员为啥要出舱?宇宙行走有多难?》 科技日报 2021年7月6日

《宇宙行走:体验一种危险的浪漫》 中国航天报 2021年9月6日

12星座阁婚纱摄影长沙 古摄影十二星座婚纱艺术中心旅拍

走进12星座阁婚纱摄影长沙,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的童话世界,在这里,每一对新人都是王子和公主,每一帧照片都是一段动人的故事。白羊座:热情似火,爱意浓烈白羊座的新人,热情奔放,爱意浓烈。他们选择12星座阁婚纱摄影长沙,是因为这里可以将他们的热情与爱意完美地展现出来。在摄影师的镜头下,他们亲密相拥,深情对视,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饱含着浓浓的爱意。金牛座:稳重踏实,执子之手金牛座的新人,稳重踏实,执子之手。他们选择12星座阁婚纱摄影长沙,是因为这里可以将他们的稳重与踏实完美地展现出来。在摄影师的镜头下,他们并肩而立,相视而笑,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透露出坚定的信念。十二星座婚纱裙双子座:活泼灵动,妙趣横生双子座的新人,活泼灵动,妙趣横生。他们选择12星座阁婚纱摄影长沙,是因为这里可以将他们的活泼与灵动完美地展现出来。在摄影师的镜头下,他们嬉戏打闹,互相逗趣,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充满着欢声笑语。巨蟹座:温柔体贴,呵护备至巨蟹座的新人,温柔体贴,呵护备至。他们选择12星座阁婚纱摄影长沙,是因为这里可以将他们的温柔与体贴完美地展现出来。在摄影师的镜头下,他们互相搀扶,深情凝视,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流露出浓浓的深情。狮子座:华丽高贵,睥睨天下狮子座的新人,华丽高贵,睥睨天下。他们选择12星座阁婚纱摄影长沙,是因为这里可以将他们的华丽与高贵完美地展现出来。在摄影师的镜头下,他们身穿华服,傲视群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彰显出风范。

菊苣芽球的培育技术

一、选用适宜的品种生产菊苣芽球的品种,应选择囤栽软化后芽球为乳白色或乳黄色的类型。从荷兰引进的科拉德、梅切丽斯、特丽劳夫,从日本引进的沃姆、白荷,从英国引进的艾切丽尼莎,从巴西引进的巴西白菊苣等。二、培育肉质直根1、播种:华北地区7月下旬至8月上旬高垄直播。垄距4O一5O公分,每垄种单行,或垄距6O一7O公分,每垄种双行。干籽条播或穴播,播深l.5一2公分。每亩用种子2OO一3OO克。2、播种后管理:播种后若未遇降雨,应在齐苗后至定苗前连续浇水3一5次,注意及时定苗。单行种植株距2O一25公分,双行种植株距3O一35公分。定苗时在行间沟施一次腐熟优质有机肥,每亩用量l一l.3吨,施肥后浇一次大水,然后中耕蹲苗。进入肉质直根膨大期(叶丛封垄后)增加浇水次数和浇水量。3、肉质直根收获与贮藏:华北地区一般于l1月上旬收获肉质直根。切去地上部叶从(注意基部留2一3公分叶柄茬),按肉质直根大小分级,入窖贮藏。贮藏期间窖温为O一3摄氏度,可随时取肉质直根囤栽。三、菊苣芽球生产技术1、准备工作:囤栽可于阳畦,温室,拱棚,地窖,空闲房屋内进行。用沙质大田土或粗河沙、锯末作囤栽基质,基质厚3O公分以上,整平待用。有条件的可铺设地热线,保证软化期间适宜的温度。2、囤栽方法:将肉质直根-根挨-根密集的码栽,根与根之间留2公分左右缝隙以便于管理和提高芽球品质。注意根头要露出土面。囤栽后要立即浇1次透水,水后2一3天插拱棚覆盖,遮光保温,促进芽球软化。3、栽后管理:囤栽后床内温度以l5一2O摄氏度为宜。一般2O一25天后即可形成乳白色至乳黄色的芽球。温度lO一l2摄氏度时,需要3O一4O天。如温度偏高,则芽球松散,商品质量下降。囤栽后床内蒸发量小,一般不需浇水。所以,囤栽后应避免高温高湿,防止引起芽球腐烂。4、收获:优质的菊苣芽球呈乳黄色,苞叶肉厚且紧凑,长l2一l5公分,最粗直径6公分左右,单芽球重lOO克左右。收获时,从芽球基部切下,剥去有斑痕、破折、烂损的外叶,用包装盒保鲜膜封装或小塑料袋封装。每袋4一5个或2一3个小包装,上巿销售。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