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一直悬浮在宇宙中的吗?
有人认为这颗星球在宇宙中停滞不前,有人则觉得它也是在飞驰中的小飞船,并认为它以一种均匀的速度不停地旋转,犹如一个持续不断的时光机。
那么谁的观点更接近事实呢?
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探讨一下吧!

一、地球到底有多快?
图片来源网络。
为了更好地描述地球飞舞的速度,我们不妨将视野放得更宽一些,从宇宙的角度去看。
地球的目标是绕太阳跑起来的,而太阳则是一个绕银河系中间跑的小点,那么我们可以先计算出地球和银河系的距离。
银河系的直径约2.5万光年,为了方便启发记性,我们可以大约理解为它每年都能够跑32.8万光年的距离。
而地球则以每小时11.2万千米的速度带着我们在小银河中飞奔。
要想知道地球每小时的速度,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想象:
如果我有一个特别神奇的光速相机,那么它就可以在每秒也就是1/3600小时的时间内,将它周围紧贴地面的所有东西拍摄一遍。
而从前往后翻看的时候,相机又能以每秒72千米的速度返回原地。
如果我们给这个相机装上一个望远镜,在每小时将所有拍好的图像展示一次的时间里,它又可以将卷轴快速地反向翻看一周。
那么在这个被翻看的70多千米的过程中,相机所花的时间就相当于地球前进的一秒钟。
那么想要知道地球每小时的速度,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个相机的速度来进行换算。
所以地球的速度就是每小时3600倍这个相机的速度,也就是每小时3600*72=11.2万千米。
那么为什么地面上的一切物体看起来都很稳定呢,而不是被甩飞呢?
这和万有引力定律有很大的关系。

笔者认为。
地球以如此之大的速度在飞快旋转,所带来的离心力会逼近物体几乎不可见的高度。
而在这个可见和不可见之间,地球的万有引力一点也不手软,迅速地让这一切回到正常的运动状态,即地面摆放的那种稳定的机械平衡。
所以本质上,地球和一切落地的物体都在向同一个方向坠落。
笔者认为。
地球上空的万物一直是地球上最伟大的存在,而地球为��物提供的大气层,又是地球上最伟大的存在,它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保护着地球上的一切生命。
从烈日到寒风,无所畏惧的陆地生物,也因为大气层的保护而能够在地球上自由来回,偷换季节。
所以要想保护大自然的多样性,我们就必须要想方设法保护大气层的完整性。
二、为什么地球不会一直向下落呢?
那么为什么地球不会一直向下落呢?
这要从地球在银河中前行的奔驰速度说起。
银河系是5500亿颗星球和少量双星星系的大家族,它以上至70亿颗恒星,下至比我们太阳还要暗淡数倍的红矮星,堪称是宇宙中最有代表性的星系之一。
银河系绕银心运转,运行一圈大概快20亿年。

那么银心距离地球约3.2万光年,也就是说地球以每小时11.2万千米的速度飞驰,它只不过是银河种子中的一粒微尘。
既然地球一直在向金银心大家沿着水平运行,那么它为什么不会一直向下落呢?
笔者认为。
地球与太阳、地球自转等因素造就了我们感知当下全为重力。
笔者认为。
地球自身的自转,便产生了离心力,平衡了万有引力,从而形成了我们的重力。
所以只要银河系运行时速高于地球自���的速度,地球便不会坠落。
并且银河系和大家以每小时37.3万千米的奔驰速度往前奔跑,也就是说地球不仅不会坠落,而且它也会不停地向上移动。
那么这有没有可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呢?
笔者认为。
以现今的技术来看,我们不用担心这一点。
所以尽管地球那么快,但仍然无法让我们站在原地不动。
那么太阳系会不会受到银河系的速度影响呢?
三、太阳系受到银河系的速度影响吗?
那么太阳系受到银河系的速度影响吗?
是的,它受到了,而且影响还不小。
从下到上太阳系的构造依次为太阳——行星——小星系、彗星云——星际介质、星系极光。
那么在这样一个大家庭中,谁的作用最大呢?
当然是太阳了。
太阳是太阳系的种子,它以每小时约27.4万千米的速度绕着银河系的银心运行,而它从不孤单,身边还有八颗行星、五颗矮行星、几十颗卫星、无数的小天体、还有一个巨大无比的光环云团。
这些行星、卫星、还有光环云团和太阳都以太阳为中心,一起绕着银心跑。
而每当太阳在银心前方,就如同在拖着太阳系的人在前面跑一样,太阳系便会更轻些,运行速度也会更快一些。
而每当太阳在银心后方,太阳系则会变得沉一些,运行速度会变得更慢一些。
笔者认为。
太阳系会受到银心各个方向的影响,这是因为它是伟大的银河系中大家庭中一个成员。
但这种影响只是微不足道的,所以我们在太阳升起太阳落下的时间并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笔者认为。
当我们了解到银河系运动的同时,我们也能够想象到它的未来。
即使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缓慢变换的,但是作为有序系统中的一部分,为了生存和繁衍的星系们,总会在某一时间或某一空间互相接触甚至发生碰撞。
只有经过无数次的接触与融合,新的星系才会得以形成,这也是银河系经历的一步一步演化。
尽管我们已经知道了银河系在未来的必经之路,但我们所处的太阳系也不会轻视自己的客串角色。
现在的银河系和仙女座星系分别以每小时55.8万千米和每小时84万千米的速度奔跑,距离它们再次碰撞只有40亿年的时间。

但那时的我们,早已不在原址上。
结束语。
当我们站在地面上仰望星空的同时,不妨也试着去想象宇宙中的星辰们。
尽管我们所处的家每年都会朝一个方向迈出一些微小的步伐,就好像谁都看不出来,但它的轨迹和生命会在某一天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而即使我们的太阳系和银河相遇,那也只是时间和空间下的一瞬间,又或者它的余烬会给我们展现怎样的星空呢?
不过,这都是遥不可及的未知星空,我们要做的还是珍惜眼前的美丽。
太阳系中的固态行星、气态行星是怎么形成的?
石球和气球是我们对太阳系行星的形象称呼,其实它们分别代表的是固态行星和气态行星。之所以会有固态和气态的区别,直接的原因就是距离太阳的不同距离所致,它们的形成历史与太阳系早期的状况和发展演化过程密不可分。星云物质星云是宇宙间除了恒星和行星外,最常见的一种天体物质组成形态,如果从相关的宇宙照片可以看出,它们的形状千变万化,虚无缥缈,组成了一幅幅美观而又优美的宇宙背景画面。从组成来看,星云是由大量的星际尘埃、氢气、氦气和其它一些电离气体构成,也就是其中充满着微小的固态物质和轻气体。虽然看上去“浓烟滚滚”,实质上这些星云物质的含量比较稀薄,密度非常低,我们之所以能够看到它们,一方面是在非常大的空间尺度上去观察;另一方面是在星云物质之外的物质浓度更低,在恒星光线作为背景下,比较容易看到它们与周围更加空洞的空间的反差。关于星云物质的来源,目前天文界比较主流的观点认为,它们的来源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宇宙大爆炸释放出的大量星际物质构成了星云主要物质来源。当宇宙大爆炸发生之后,从中释放的原生物质,如氢核和氦核则在宇宙中均匀分布,由于它们之间的引力非常微弱,还远远不能克服宇宙向外扩散的膨胀压力和辐射压,无法汇聚在一起,但是奠定了所有宇宙所有星体和物质形成的基础,包括星云。二是宇宙的逐渐冷却使星云物质慢慢聚集。宇宙中由大爆炸之后一段时间内的背景辐射是以高能辐射为主,随着宇宙空间在大爆炸能量的推动下逐渐膨胀以后,整体温度也在不断下降,这种高能辐射就会逐渐变为微波背景辐射。氢核和氦核在此情况下,拥有了相应的原子,之间的引力也慢慢地超过膨胀压力和辐射压,在原子相互引力的作用下开始形成许多物质密度较高的区域,原始星云因此而产生。三是在恒星的发展演化过程中不断积累形成的。恒星在生命周期的晚期,都会在辐射压的作用下发生膨胀,然后又在内核引力作用下发生塌缩,在塌缩过程中,有一些外围物质会继续向外膨胀,形成气壳,构成了恒星周边区域的星云物质。当恒星相继经历白矮星、黑矮星直至消失之后,这些星云物质被保留了下来。太阳的形成太阳是宇宙中再普通不过的一类恒星了,但是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与其它恒生的产生却是基本一致的,离不开上述星云物质的孕育。在太阳还没有形成之前,其所在的空间区域内,分布着众多由气体和星际尘埃所组成的星云物质,这些星云物质的浓度相对较高。据科学家们推测,这些较为浓密的星云物质,有很大的可能是在此处的“上一任”恒星生命结束之时残留下来的,恒星的残骸以及最后喷射出来的物质,加上此前在恒星引力作用下围绕着恒星运转的众多气体和微小颗粒共同组成这块“生命的摇篮”。这些浓密的星云物质,在50多亿年受到外界恒星引力波动的影响下(科学家们推测受到较近区域超新星爆发的影响面较大),组成物质之间开始进行着持续不断地碰撞,使得某些区域的星际物质浓度变得更大,于是形成了质量相对较大的若干核心区域,其中在太阳所在位置,这个区域的空间大小和互相碰撞聚合的物质规模非常大,然后在万有引力和动量守恒定律的支配下,周围更多的气体物质和星际尘埃一部分被吸入这个核心区域,中心质量越来越大,一部分围绕着这个核运转,随时在中心质量增大的过程中,被持续吸进中心区域,在此过程中,不断的碰撞使得核心的温度缓慢升高,形成了太阳的“胚胎”。当太阳“胚胎”核心区域的温度上升到1000万摄氏度时,便会激发其中组成物质氢的核聚变反应,两个氢原子中的四个质子和中子聚合成一个氦原子,同时释放两个正电子,在此过程中,由于质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亏损,从而释放出大量的能量,真正意义上的恒星就此诞生,为整个恒星系注入了源源不断的能量来源。行星的形成在太阳形成的同时,其周围一定范围之内的区域,其实也在进行着和太阳形成早期一样的星云物质聚合过程,在太阳系内,应该是形成了众多那样的“核心区域”,都有着较大的质量,都有着许多星际物质围绕其运行的情况。只不过太阳那个核心区域太大了,所吸引的星云物质占据了极大的比重,相对来说,其它区域的“核心区域”规模就小很多。虽然这些核心区域规模较小,但也持续不断地发生着星际物质的碰撞和聚合的过程,中心温度也越来越高,而且一些核心区域也在引力的作用下进行着“零存整取”,互相之间也有几率相互碰撞和整合,于是逐渐在太阳这个绝对核心的周围,形成了若干个规模相对较大的核心区域,在引基础上产生了温度很高、密度很大的固态行星体,这些固态行星又慢慢演化为各个行星的固态内核。之所以会最后形成不同类型的行星,原因在于固态内核形成之后,依靠万有引力所吸引周围星际物质的不同所致。刚才提到了,虽然太阳形成的时候,其核心规模很大,所吸引区域星云物质的占比极大,但是在太阳系这一大片区域之内,仍然有一些星云物质没有被其引力所捕获,而是围绕着太阳作周期性的运转,这些星云物质成为了其它行星形成以及壮大的物质基础。太阳诞生以后,由于核聚变反应,向外释放着大量的光和热,其中就包含着以大量带电粒子所组成的高速粒子流,它们以每秒200-800公里的速度向外辐射运动,这些等离子流被我们形象地称为“太阳风”。在太阳风的“吹拂”下,氢、氦等质量较轻的气体被送到距离太阳较远的地方,于是在太阳系外围的那些行星固态内核,从星际空间中所捕获到的物质,后期都是以气体为主,于是形成了浓厚的大气层,继而在巨大气压的作用下,下部的气态物质被压缩成液态,表面呈现气态,气态行星就这样形成了。而在距离太阳较近的轨道,那些行星的固态内核只能吸引较重的一些元素,逐渐聚合成固态行星。总结一下在一个恒星系统中,其行星和恒星基本上是在同一个时间段内形成的。无论是气态行星还是固态行星,它们的起点相同,但过程不尽一致,气态行星的形成,依靠的主要是太阳风的力量,将没有被恒星所吸入的较轻物质中吹到了较远的轨道,然后再凭借行星内核万有引力的努力,将这些较轻的气体吸到了自己的怀抱,从而不断发展和壮大自己的力量,这也是为何在一个恒星系统中,气态行星都是在距离恒星很远的轨道上形成的根本原因。
艮-新研究表明银河系或有20亿颗行星像地球
一项新研究表明,天空中大约每37至70颗类日恒星中也许就有一颗正孕育着一个“外星地球”。 研究人员说,研究结果暗示,我们的银河系中也许存在着数十亿颗类地行星。 这些新的计算结果基于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收集的数据。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在2月轰动全球,它发现了超过1200颗太阳系外潜在行星,包括68个可能与地球大小类似的行星。 美国航天局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的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关注的主要是位于其恒星宜居带内、与地球大小类似的行星。宜居带是指,允许星球表面存在液态水的区域。 研究人员分析开普勒4个月来收集的原始数据后确定,在所有类日恒星中,预计有1.4%到2.7%的恒星拥有类地行星,这些类地行星的直径是地球直径的0.8至2倍,且位于其恒星的宜居带内。 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天文学家约瑟夫·卡坦扎里蒂说:“这意味着,存在许多与地球大小类似的星球,在银河系中有20亿颗。在数量这么多的情况下,其中有一些行星也许存在生命甚至是智慧生命的概率比较大。这还只是我们所处的银河系,另外还有500亿个其他星系。” 在研究了开普勒收集的3至4年的数据后,科学家们预言,将发现总共12个类地星球。他们还说,其中有4个已经在数据公布后的4个月内被陆续发现。科学家们预测,银河系中可能总共有500亿颗行星,尽管它们不全都是大小与地球类似且位于其恒星宜居带内。 以上就是关于新研究表明银河系或有20亿颗行星像地球的全部内容,声明如下:本文内容及图片素材部分来源于网络,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