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探索 > 未解之谜

蒙托克怪兽长着鹰嘴,实为死去树懒腐烂的尸体

时间:2024-05-0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2

蒙托克怪兽是在美国纽约蒙托克发现的,浑身没有毛发,光滑皮肤略微发紫,疑似死前被殴打过。

最可怕的是蒙托克怪兽长着一张鹰嘴,牙齿也非常的锋利,这个长得四不像的怪物被人怀疑是外星人遗留下的生物。

一、蒙托克怪兽实为树懒腐尸

蒙托克怪兽是在美国纽约长岛蒙托克地区发现的,蒙托克怪兽浑身没有毛发,一身皮厚实而光滑,嘴的形状看起来像鹰嘴,牙齿非常尖锐,和曼哈顿怪兽尸体十分相似。

有人猜蒙托克怪兽其实是去壳的大海龟,也有人猜它是大形的啮齿类动物,有人从它的牙齿研判,猜它是狗或是浣熊,当地的动物中心也没有明确解释。

蒙托克怪兽有细长无毛的尾巴,后肢呈青白色,粗短强壮,前肢掌部辐射细长指状物体,右前肢有布带状东西缠绕。

胸腔下方有一深色暗痕,疑似旧疮。

蒙托克怪兽尸体皮肤风干发皱,颈项至臀背皮肤紫黑色面积超过85%,像是被殴打过,侧鬓延伸至脖颈有毛发,毛发中有两颗疑似肿瘤物体。

蒙托克怪兽尸体在水中长时间浸泡导致身体毛发脱落,但尸体上依旧能够发现留有少量毛发。

由于动物的口鼻处滋生许多细菌,导致口鼻处最先腐烂因而造成鸟喙的假象。

而蒙托克怪兽则为一只死去树懒的腐尸,同样由于浸泡于水中导致毛发脱落,身体浮肿。

解析历史上真实的张邦昌:实为被冤枉的千古小人

读过古代通俗小说《说岳全传》以及听过评书《传》的朋友们一定会对这个名字十分熟悉。

根据《说岳全传》出版的连环画《张邦昌卖国》上点岁数的朋友都看过。

在《说岳全传》里面有两大奸臣,前期是张邦昌,后期是。

张邦昌在书中出场时是武状元考试的主考,岳飞作为武举参加考试,结果处处被张邦昌刁难,在岳飞枪挑小柴桂之后,张邦昌,要将岳飞斩首示众,幸亏牛皋等兄弟相救才幸免于难。

而后张邦昌又成了金国的内应,用计将北宋的全部家底都作为礼物给了金人。

又把康王诓去金营为质。

最后又把让徽、钦二帝诓进金营,加速了北宋的灭亡。

因为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在民间家喻户晓,因此卖国求荣的张邦昌也就成了遗臭万年的逆贼。

以至于张邦昌的家乡,今河北东光县大龙湾乡一直拒绝承认张邦昌是大龙湾人。

可见其臭名昭著让家乡人都颜面无光。

其实小说归小说,历史归历史,小说只能代表作者心中的历史,和真实的历史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拿张邦昌其人来说,就是典型的被小说给黑了一把。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张邦昌是个什么样的人呢?通过一些历史资料我们可以看到,张邦昌其实是个谨小慎微之人,是绝对是没有胆子卖国的,而他莫名其妙地被推到一个的位置,从而遭到,万民唾骂,最终也因此而丧命,可以说他是当时最衰也是最冤的一个官。

历史上的张邦昌是进士出身,在徽宗朝历任尚书右丞、左丞、中书侍郎,到钦宗继位时被拜为少宰,这些职务都属于副宰相。

由此张邦昌进入了北宋政坛的高层,参与重大决策。

张邦昌虽说是副宰相,不过当时的副宰相也多,而且朝纲由以为首的“六贼”把持,所以张邦昌显得也不怎么起眼。

他第一次走入后人的视野里是陪伴康王赵构到金国为质。

此时正是金国大军压境之时,金国军队围困开封时要求北宋派一位亲王过去当人质,于是康王赵构,也就是未来的宋高宗主动请缨到金国为质。

同时带去了一支使团,带队的就是张邦昌。

张邦昌和赵构在金营里呆了几个月,可以说也算是患难之交了,但张邦昌万万没想到的是最终他竟然阴差阳错死在他现在保的这位康王的手里。

后来宋金议和,北宋用越王赵偲替换康王赵构为质,最终北宋王朝在付出了千万两白银以及北方三镇的代价后终于让金国撤兵,迎来了短暂的安宁。

但,仅仅大半年之后,金军又,气势更盛。

在元年,即公元1126年八月,金军第二次南侵,一路,在十一月攻破开封外城,徽、钦二宗也被金军掳走。

当然他们被俘并不像小说中所写的那样是张邦昌使坏,实际上这事和张邦昌没一毛钱关系。

当时金军将开封城刮地三尺,值点钱的东西几乎都被搜刮走了,钦宗赵桓自然,他听从大臣李若水的建议到金营谈判,结果赵桓被金兵扣留,而后他的皇位被金人废掉。

接着金军又命令徽宗以及皇室所有成员出城,又将他们都关押起来。

至此立国160余年的北宋王朝算是彻底over了。

金军在俘虏了北宋两位皇帝后,需要再立一个傀儡政权,找出一个听话的宋人傀儡,以便安抚局面,又能满足自己的利益。

这套把戏800多年之后的日本鬼子也喜欢使。

不过金军认识的宋人毕竟有限,于是便让内部自己选出一个。

但有个条件,这个傀儡皇帝不能,一定得是异姓人。

留守开封内城的大臣们都犯了难,谁都知道这个位置意味着什么,谁愿意担这个千古骂名?因此人选迟迟也出不来。

而金人却没有那么好的耐性,金军统帅完颜宗翰,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金国大太子粘罕发出了最后通牒,要么赶紧选出个人来,要么金军就杀进城里屠城。

他这么一威胁果然管用,结果人选还真出来了。

尚书员外郎宋齐愈在自己的手心上写了三个字给别人看,看到这三个字大点人都如获至宝,一致同意,这三个字就是“张邦昌”。

宋齐愈和张邦昌有私仇,因此关键时刻踹了他一脚。

张邦昌见自己被选中如五雷轰顶,他本身就是个胆小怕事的人,也没有任何,哪敢去座这个大位呢?他的反应是很激烈的,据金人笔记记载,张邦昌哭倒在地,要头撞柱子寻死,被救下。

但也迟迟不肯答应。

金人也终于失去耐心,你不是不愿意吗?那就别怪我们不客气了,三月初七你要再不答应我们就屠城了。

群臣见状劝他说开封城的百万老百姓的身家性命都在你手,你要不答应金人杀进来恐怕就要血流成河了。

张邦昌也不愿意看到这样的场面,也想因为自己的原因让百万百姓遭殃,所以万般无奈之下只好从命。

于是在公元1127年三月初七即皇帝位,国号“大楚”。

当皇帝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但对于张邦昌来说却是个十足的噩梦,那一天他是在痛哭中登上大宝,他似乎预见到了自己的下场比徽钦二宗更惨。

此时金兵大肆搜刮了开封城好几个月仍然不满足,张邦昌一怒之下亲自去和金人交涉,结果还颇有成果,金人终于停止了对开封城的搜刮,也没有毁坏赵家宗庙。

而金兵始终没有屠杀开封百姓,这对于从蛮荒之地杀来还有完全开化的他们来说也属难得了。

这其中张邦昌的斡旋也起了很大作用。

另一方面张邦昌也主持了开封城重建的工作,使得老百姓的生活逐渐恢复正常。

于是金兵带着两位以及数不清的金银财宝心满意足地走了。

张邦昌也正式开始了他的傀儡皇帝生涯。

说是皇帝,其实和看家护院的管家也差不多,张邦昌不敢进皇宫,只是在上书省办公。

升殿后不敢坐御床,只在御床西边摆个小凳子。

不敢使用皇帝专用词汇,“朕”改为“予”,“手诏”改为“手书”。

平时不敢穿龙袍,金人来了之后才穿,走后立即脱下来。

他也不在正殿办公,不举行例会,不接见大臣,大内里所有门户都加锁封批,封条上写着“邦昌谨封”。

然而即使如此,每天仍然在诚惶诚恐中度过。

直到金兵撤走,渡过黄河,回到燕京附近的时候才长出一口气,宣布退位。

又找到了流落于民间的孟,请她出来垂帘听政。

接着又派人去找康王赵构,请他回来继位。

在公元1127年五月,赵构在河南商丘继位,张邦昌前去朝觐,并献上了传国玉玺。

赵构投桃报李,免除了张邦昌的一切罪名,还加封他同安郡王,又擢升为太傅。

但张邦昌的好日子并没过多久,围绕着如何处置他朝廷内部起了很大的争执,宰相李纲力主杀掉张邦昌,李纲是个忠臣,与张邦昌也无私人恩怨,他极力想杀张邦昌不过就是作为一个正统的臣子不能忍受张邦昌的僭越行为,认为这样的人都不杀,就是对皇帝权威的蔑视。

持这样观点的还有很多人。

不过最后赵构还是网开一面,将张邦昌贬到潭州即湖南地区安置。

张邦昌到了潭州没几天,赵构突然降圣旨,将张邦昌赐死。

原来有人弹劾张邦昌曾在深宫大内和宫女过夜,这个罪名比他自立为帝还要大,不死是不行了。

最终张邦昌只得在潭州天宁寺自缢身亡。

至于说张邦昌到底有没有犯这样的生活作风错误,这恐怕就和岳飞的罪名一样实属“莫须有”了。

试想张邦昌当皇帝的那些天里,每天都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怎么可能敢在大内皇宫与宫女过夜呢?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恨张邦昌想除之而后快的有的是,他们买通一个宫女向皇上参奏一本不是难事。

而且这个事件也没有经过任何调查取证,起码岳飞还被像模像样地审判了几天,最后才正式宣判。

而张邦昌连审都没审一下就直接赐死了,不得不说是比岳飞还要冤。

由此可见政治斗争的残酷无情,太老实的人的确不适合当官,张邦昌就是被别人摆了一道,最后没有了利用价值只能用他的人头来立威了。

更悲催的是张邦昌死后也不得安宁,岳飞被冤杀但很快就被平反了,而张邦昌被赐死后不但没平反,反而被越描越黑。

《宋史》把他打入了奸臣传里。

而描写岳飞的小说和影视作品里张邦昌都是的大奸臣。

一个忍辱负重,舍己为人的忠臣就这样被轻率地被历史定了性,真是不亦悲哉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懿宗李漼简介 唐懿宗实为唐朝间接的亡国之君

唐朝第十八位:李漼(“漼”,拼音:cuǐ),母元昭皇晁氏。

始封郓王。

宣宗爱夔王滋,欲立为皇太子,而郓王长,故久不决。

大中十三年八月,宣宗疾大渐,以夔王属内枢密使王归长、马公儒、宣徽南院使王居方等。

而左神策护军中尉王宗实、副使丌元实矫诏立郓王为皇太子。

癸巳,宣宗病死后,被宦官迎立为帝,是为唐懿宗,改元“咸通”。

在位14年,终年41岁。

曾用年号:大中、咸通;死后葬简陵,谥号昭圣恭惠孝皇帝。

唐懿宗李漼,是唐朝最后一个以长子即位而且是最后一个在长安平安度过帝王生涯的皇帝。

然而,懿宗在位15年,骄奢淫逸侏儒俑,不思进取,宠信宦官,迎奉佛骨,面对内忧不知其危,遭遇外患不觉其难,把宣宗在位期间重新点燃起来的一点希望之光彻底熄灭了。

大中十四年(860),即懿宗即位的第二年,二月安葬了宣宗,十一月改元为咸通。

使用这一年号,据说是因为宣宗所作的一首曲子中有“海岳晏咸通”的句子。

懿宗改元时记得他的父皇,但君临天下以来的言行举止却几乎看不到宣宗的影子。

咸通之政与大中之政相比也是相距遥遥,不可以道里计。

《新唐书》的作者说懿宗是“以昏庸相继”,正是对他的综合评价。

沉湎游乐——懿宗在位期间,对宴会、乐舞和游玩的兴致远远高出国家政事,对上朝的热情明显不如饮酒作乐。

懿宗在宫中,每日一小宴,三日一大宴,每个月在宫里总要大摆宴席十几次,奇珍异宝,花样繁多。

除了饮酒,就是观看乐工优伶演出,他一天也不能不听音乐,就是外出到四周游幸,也会带上这些人。

懿宗宫中供养的乐工有500人之多,只要他高兴,就会对这些人大加赏赐,动不动就是上千贯钱。

他在宫中腻烦了,就随时到长安郊外的行宫别馆。

由于他来去不定,行宫负责接待的官员随时都要备好食宿,音乐自然也不能缺少。

那些需要陪同出行的亲王,也常常要备好坐骑,以备懿宗随时可能招呼他们外出,搞得大家苦不堪言。

《》中说,懿宗每次出行,宫廷内外的扈从多达十余万人,费用开支之大难以计算,这成为国家财政的一项沉重负担。

对于懿宗的“游宴无节”,担任谏官的左拾遗刘蜕提出劝谏,希望皇上能够以国是为重,向天下展示出体恤边将、关怀臣民的姿态,减少娱乐。

对此,他根本听不进去。

咸通四年(863)二月,懿宗竟将高祖献陵以下到宣宗贞陵十六座帝陵统统拜了一遍。

司马光说:“拜十六陵,非一日可了。

”陵墓坐落在关中渭北高原上,1986年春天,笔者因隋唐学课业随师门高谊乘坐专车考察关中唐帝十八陵(个别陵还没有到),还足足用了近两周,古时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还要带上众多的随从、祭祀物品,必定不是三两天可以来回的。

游歌舞,成为懿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在他的表率作用下,整个官场也都弥漫着穷奢极欲、醉生梦死的风气,晚唐著名诗人诗中有“咸通时代物情奢”的说法,他所咏“瑶池宴罢归来醉,笑说君王在月宫”,正是对这一世态最好的描绘。

任相不明——懿宗即位之初罢免了令狐绹,改任了白敏中。

白敏中是前朝老臣,但在入朝时不慎摔伤,一直卧病在床无法办公。

他三次上表请求辞职,懿宗都不批准。

白敏中有病,正中下怀,懿宗可以借故不理朝政,和其他的宰相朝会讨论政事也是敷衍了事,他心思根本不在这里。

所以有位担任右补阙的谏官王谱说:“白敏中自正月卧病,已有四个月了。

陛下虽然也和其他的宰相坐语,但未尝有到三刻(古代一昼夜为一百刻)的。

这样,陛下那有闲暇和宰相讨论天下大事呢?”这番话使懿宗很不舒服,竟把王谱贬出朝廷去任了个县令。

负责行使封驳权力的给事中认为王谱是谏官,论事不应当贬斥,就按照唐朝的制度退回了这一命令,没有下发。

懿宗就将此事交给宰相复议,那些宰相不顾国家体制,认为王谱不仅是对皇上劝谏,也涉及到宰相白敏中,竟然同意把王谱贬职。

懿宗在位期间,一共任用了21位宰相:令狐绹、白敏中、萧邺、夏侯孜、蒋伸、杜审权、杜悰、毕、杨收、曹确、高璩、萧寘、徐商、路岩、于琮、韦保衡、王铎、刘邺、赵隐、萧仿、崔彦昭。

由于懿宗自己对政事兴致不高,宰相的事务性权力还是很大,本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问题是大多数宰相不是碌碌无为者,就是爱财如命、为人不堪之辈。

像咸通初任宰相的杜悰,是德宗朝宰相杜佑之子、宪宗的驸马,本人并不具备实际才干,尸位素餐,人送外号“秃角犀”。

咸通五年任相的路岩拉帮结派,招纳贿赂,奢肆不法,还把政事委托给亲信属下小吏边咸。

一个叫陈蟠叟的官员向懿宗报告说,如抄了边咸家,可佐助国家两年的军费,被懿宗痛斥了一番,从此更是无人敢言。

路岩和稍后任相的驸马都尉韦保衡沆瀣一气,二人“势动天下”,当时人称他们为“牛头阿旁”,意思是像厉鬼一样“阴恶可畏”。

懿宗朝的宰相贪污腐化相当严重,长安城中的居民把其中的曹确、杨收、徐商、路岩等几个宰相的姓名编了一首歌谣说: 确确无论事,钱财总被收。

商人都不管,货赂(路)几时休? 懿宗朝的这些宰相,毫无大臣风范,更加重了唐王朝的统治危机。

不惜官赏——与宣宗爱惜官赏不轻易授人不同,懿宗对于官赏毫不在乎。

他赏人官职、赐人钱财,常常是兴之所至、随心所欲。

伶官李可及,善音律,尤能转喉为新声,音辞宛转曲折,听者忘倦,京师市井商贾屠夫像追星一般模仿他,呼为“拍弹”。

懿宗爱女同昌公主死后,他谱写了《叹百年舞曲》,词语凄恻,闻者涕流,使皇帝的思念之情深受抚慰。

懿宗因此很宠爱他,把他封为威卫将军。

授以伶官朝廷官职,这是唐朝从没有的先例。

太宗时对工商杂色之流的任职做了严格限制,对这些人仅限于赏赐财物,从来不准超授官秩。

文宗时想授予一个乐官王府率的职务,也因为遭到谏官的强烈反对而改授为地方州政府的长史。

懿宗授予李可及朝廷官职,宰相也提出过意见,但是他根本不听。

李可及的儿子娶妻,懿宗赐他二银樽酒,其实里面不是酒,而是“金翠”。

另外,取士是唐朝以来最为士子看重的入仕之途,尤其是进士科在唐朝享有崇高的声誉,所以唐人有所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

本来是每年春天由礼部负责考试选拔,懿宗的亲信则不需要参加礼部考试,直接以“特敕赐及第”的方式被授予进士出身。

在殿试还没有像赵宋时期已经制度化的唐朝时期,这一做法显然是出于懿宗个人的爱憎。

皇帝的敕书代替了礼部的金榜,君主成为赐进士及第者的座主,因为皇帝的恩崇而“登龙门”,所谓“禁门就是龙门,圣主永为座主”,在懿宗时期成为人们嘲讽的话题。

爱慕虚荣——懿宗是一个极端爱慕虚荣、好大喜功的皇帝,这从他尊号的数字之多就可以看出。

尊号,就是为了表功名德,每逢皇帝加尊号,一定要举行隆重的仪式,要向全国颁布诏书,同时举行大赦。

咸通三年正月群臣给懿宗上了“睿文明圣孝德皇帝”的尊号,但是他感觉还不满足,到咸通十二年正月,再上了12字的尊号:睿文英武明德至仁大圣广孝皇帝。

唐朝的皇帝中,高祖、太宗都没有在活着的时候加尊号,此后皇帝上尊号基本上都是4字或者6字,有的达到8字或者10字。

玄宗曾给自己加了“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孝德证道皇帝”14字的尊号,并给列祖列宗一律追加了尊号。

后来武宗也有14字尊号:仁圣文武章天成功神德明道大孝皇帝。

肃宗时群臣加尊号“乾元大圣光天文武孝感皇帝”,但他在上元二年(761)九月二十一日下诏去掉了“乾元大圣光天文武孝感”10字的尊号,只称“皇帝”。

后来宪宗的尊号也是10字:元和圣文神武法天应道皇帝。

可以看出,懿宗的尊号字数几乎可以赶上玄宗和武宗,但是就政绩或者治国才干而言,不要说无法与玄宗同日而语,就是武宗他也比不上。

亲信公主——懿宗对待宗室亲属的态度,从对同昌公主的溺爱就可见出他与宣宗严格要求宗室的情况明显不同。

同昌公主是他宠爱的飞天青玉佩郭淑妃所生,选韦保衡为驸马。

公主下嫁之日,懿宗倾宫中珍玩以为资送,他还在京师的广化里赐给公主一处宅院,门窗均用杂宝装饰,井栏、药臼、槽柜等都是金银制作,连笊篱箕筐都是用金缕编织而成。

床用水晶、玳瑁、琉璃等制作,床腿的支架雕饰也是金龟银鹿,其他如鹧鸪枕、翡翠匣、神丝绣被、玉如意、瑟瑟幙、纹布巾、火蚕绵、九玉钗等均来自异域。

另外赐钱500万贯,其他的金银珠宝不计其数。

同昌公主家有一种“澄水帛”,长约八九尺,似布又比布细,色亮透明,光可照人。

夏日炎炎的时候将其挂在房子里,满座皆觉凉爽,暑气全无。

据说澄水帛中有龙涎,故能消暑。

同昌公主用红琉璃盘,盛夜光珠,家里晚上光明如昼,驸马家里人晚上玩叶子戏,丝毫不受影响。

公主出嫁的第二年,不幸染病,不治身亡。

懿宗迁怒医官用药无效,将其中两人处死,还把他们满门都下到大牢。

一时间朝野议论纷纷,宰相刘瞻希望谏官能上疏进谏,但谏官迫于皇帝的淫威,无人敢于火上浇油、引祸上身。

刘瞻无奈,只好自己上疏替医官辩护。

果然,懿宗大怒,立即罢了刘瞻的相职,同时,还把与刘瞻关系密切的朝廷官员数人贬斥到岭南。

懿宗为公主举行了隆重的葬礼,陪葬用的衣服玩具,与生人无异,又用木料雕刻了数座殿堂,陪葬的陶俑和其他随葬品一应俱全,龙凤花木、人畜之众,不可胜计。

发丧出葬长安东郊那天,懿宗与淑妃亲御延兴门送行并恸哭,又出内库各数尺高的咸通九年(868)刻印的《金刚经》卷子金骆驼、凤凰、麒麟,以为仪仗。

场面宏大,京城士庶都停业观看,送葬的队伍长达20余里。

懿宗又赐给送葬的役夫100斛酒和30头骆驼满驮二尺宽的大饼,作为饭食。

懿宗不顾国家对待公主的礼制,随心所欲,对内忧外患则全然不放在心上,一个昏君的嘴脸暴露无遗。

崇佞佛教——武宗灭佛以后,佛教势力受到沉重打击。

宣宗即位后,又陆续恢复了寺院。

到懿宗时期,佛教势力又迅速发展起来。

他本人沉溺其中,广建佛寺,大造佛像,布施钱财无数。

在懿宗的倡导下,大规模的法会道场空前兴盛,长安佛寺中的经声佛号又开始响彻捧真身菩萨起来。

佛经的大量需求刺激了印刷术的发达,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品之一就是咸通九年(868)刻印的《金刚经》卷子,今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

现存国内最早的印刷品,也是佛家的“陀罗尼经咒”。

从法门寺地宫发现的“捧真身菩萨”和“银金花双轮十二环锡仗”等,也是敕造于咸通年间的精美文物。

懿宗崇佞佛教的高潮是继宪宗之后又一次举行了大规模的崇佛活动——法门寺迎奉佛骨。

咸通十四年(873)三月,懿宗安排迎奉佛骨的诏书一下,立即招致群臣的劝谏。

大臣们一致的理由是此举劳民伤财,而且有宪宗迎奉佛骨之后暴死的前车之鉴,均认为此举不祥。

懿宗对此充耳不闻,他对大臣们讲:“朕能活着见到佛骨,就是死了也没有什么可以遗憾了!”这次迎奉佛骨的规模,比起宪宗时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从京师到法门寺沿途之上,禁军和兵仗绵延数十里,场面之壮观,远远超出皇帝主持的祭天大典。

四月八日,佛骨舍利迎入京城,在宫中供奉三天后,懿宗允许送到京城的寺院让百姓瞻仰。

虔诚的信众不惜点燃自己的手臂或者在头顶上燃香奉礼,富豪之家则举行法会,不惜花费巨资,他们甚至以水银为池,以金玉为树,招集高僧大德,又请来戏班子载歌载舞。

宰相以下朝廷百官也竞相施舍金帛,数量相当可观。

这次迎奉佛骨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直到僖宗即位后才把佛骨送归法门寺。

懿宗如此坚决地迎奉佛骨真身舍利,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为百姓祈福”,实际上他是为给自己带来福气,是为了“圣寿万春”,也就是为自己祈求平安。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佛骨真身舍利并没有给这个倒行逆施的皇帝带来福荫。

佛骨迎入京师后的当年六月,懿宗又一次病重。

七月十六日,懿宗就已经“疾大渐”,到了无力回天的地步。

难怪旧时史家有人评价说:“佛骨才入于应门,龙已泣于苍野。

”意思是说懿宗迎奉的佛骨刚刚进门,载着他灵柩的丧车就已伴着众人的哭泣到了墓地。

咸通十四年(873)七月十九日,41岁的懿宗在咸宁殿结束了他骄奢淫逸的一生。

第二年二月,被安葬在简陵(位于今陕西富平)。

这时大唐帝国末世的挽歌已是隐约可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