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探索 > 未解之谜

曹操掌握最高权力为何至死不敢称帝?

时间:2024-11-2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奸雄之智曹操不要皇帝名号的玄机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颇受争议的一个人物,他出身卑微却志向远大,凭借着过人的权谋和智慧,在东汉末年的董卓之乱中脱颖而出。董卓死后,曹操接受荀?、程昱所议,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迎接汉献帝至许昌,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历史,把15岁的小皇帝变成自己手中的傀儡,使自己的发号施令变得名正言顺。依靠天子这张王牌,曹操在政治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从此他挫袁绍、平吕布,逐步统一了黄河流域,官拜丞相,封魏王,成就了一番霸业,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对于曹操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一部《三国演义》将其描绘成了大奸大恶的代表,而且影响深远。相比之下,与他同时代的许邵用“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来形容更显客观。曹操的一生可谓是戎马倥偬、刀光剑影,历经无数次的征战杀伐,最终达到了权力的顶峰。然而,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世人:此时的曹操,可以说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他可以轻松地废掉小皇帝并取而代之,可是为什么在25年的时间里,也就是从公元196年“挟天子”直到公元220年去世,曹操始终没有跨越这一步呢?推究起来,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曹操不想背上乱臣贼子的骂名。东汉末年,汉室衰微,天下大乱,但朝纲伦常依然在形式上存在着,儒家文化的忠、孝、仁、义等理念依然是当时的价值标准,何进、董卓等把持朝政后都不敢贸然称帝。曹操虽然具有不同于其他军阀的雄才大略,但依然摆脱不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在他争夺权力、对外征战的过程中一直以朝廷的名义进行,以天子的名义兴师问罪,使自己站在正义的一面,取得道义上的支持。曹操平定董卓、吕布叛乱打的正是朝廷这张王牌,如果曹操废掉汉献帝,登上皇帝宝座,那他跟董卓、吕布还有什么区别呢?董卓、吕布可是当时天下公认的残暴之人,是人人欲得而诛之的对象,曹操的智慧谋略都远在这二人之上,当然不愿成为千夫所指的罪人。
虽然曹操竭力宣称自己是奉天子诏,但天子权力被架空,却也是路人皆知之事。孙权、刘备早已唾骂他“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但曹操并不惧怕这种责骂,因为当时天下分裂,群雄并起,相互之间的责骂和攻讦本属正常,曹操同样以乱臣逆贼的名义指责他们,他所惧怕的乃是留下历史的骂名,那可是有口难辩、影响深远的。因此曹操一直保持宰相的身份而不敢随便僭越称帝。据《魏氏春秋》记载,夏侯敦曾对曹操说:“天下咸知汉祚已尽,异代方起。自古已来,能除民害为百姓所归者,即民主也。今殿下即戎三十余年,功德著于黎庶,为天下所依归,应天顺民,复何疑哉!”王曰:“‘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由此可见,曹操为自己所设的标准是非常高的,他是想做周文王那样的圣人,成为千古传诵的对象。在历史的长河中,这种亘古流传的圣人称号比一个身背骂名的皇帝的称号美好得多了!
曹操在《述志令》中进一步明示:“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意思是说齐桓公和晋文公作为“春秋五霸”的霸主,称霸之后还名垂千秋,就是因为他们仍然以周王朝为尊。言外之意,如果两者之一取代了周王朝,就不会是这个结果了,而曹操也正是想借机澄清,尽管他势力非常大,但他决无二心,他并不是想篡汉的“奸雄”,而是一心辅佐幼主的“能臣”。这所有的一切都说明曹操深受儒家正统文化影响,不想背上千古罪人的历史骂名,而是想做一个流传千古的圣人。
第二,从当时形势来看,曹操生前还不具备称帝的条件。虽然当时曹操已经取得汉王室的绝对控制权,但他的势力还是局限于中国北方,孙权和刘备还在东南、西南虎视眈眈,国家还未统一,天下并不太平。如果曹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贸然称帝,势必成为众矢之的,让刘备、孙权抓住把柄,带领天下英雄讨伐他,这样,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便不复存在,就会陷于政治和道德上的被动,甚至引起新一轮军阀混战。虽说曹操此时兵精将广,但以乱臣贼子的身份与天下豪杰对抗,却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反而有可能使自己的大好形势得而复失,这显然是对曹操不利的,所以他对称帝一事非常谨慎。
但是,曹操的许多部下都曾劝说过他称帝,孙权也曾劝曹操废汉建魏,但曹操的态度却是截然相反的。据《三国志》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孙权上书给曹操,表示愿意俯首称臣尊奉曹操为帝,曹操当即识破了孙权的伎俩,笑说:“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也就是说,一旦自己称帝,势必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曹操的识见实非一般。曹操清楚:只要紧紧靠着汉献帝这棵大树,谁也奈何不了他,谁也动不了他,否则便是自取灭亡。曹操被封为魏公、魏王之后,内部的反对派和外部的敌对派凡有所行动者,都得不到好下场,就证实了这一点。
第三,曹操坚持实用主义,并不看重虚名。曹操是一个志向远大、雄心勃勃的人,年轻时即打算建功立业有所作为,然而生逢乱世、朝政废弛,才华得不到发挥,因而走上了军阀争战的道路。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统一天下,安邦定国,其他的都是手段,只要有利于他实现这个目的,什么方法都可以用。选择“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他非常高明的手段,这一选择让他在军阀混战中处于极大的优势。他的这种实用主义还表现在用人上,他的用人原则是不问出身,唯才是举,荀攸等人正是因此而被招到他的麾下,帮助他奠定了霸王功业。
这种讲究实际、不务虚表的作风在是否称帝的问题上得到了极致的体现。曹操平定北方之后一步步剥夺了汉献帝的权力,直到完全成为他的傀儡,成为他发号施令的道具。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以荀?之死为代价受封魏公及九锡,并把全国合并为九州,最大的冀州归他管辖,魏郡也是最大的郡。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操逼迫献帝诏令他设置只有天子才可使用的旌旗,头戴悬垂有十二根玉串的礼帽,乘坐专门的金银车,套六马。至此,曹操既把持了朝廷的一切大权,也具备了身为天子才能有的装束礼仪,此时,陈群、桓阶、夏侯敦等人都劝曹操称帝,然而曹操不为所动,坚持不做皇帝。
其实此时的曹操称不称帝只是一个名号的问题,天子的诏令由他口授,官员的任命由他授意,朝廷的政策由他决定,他是以丞相的名义做皇帝的事,曹操已经成为事实上的皇帝,何必去计较“皇帝”这个称号呢?汉献帝刘协倒有“皇帝”的名号,可又有什么用呢?曹操在《述志令》中说:“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意思是自己做到宰相已经非常尊贵,已经非常满足了。成为事实上的皇帝,曹操当然满足了,已经享受到了皇帝的各种待遇,也就没有必要去公然登基称帝了,那样反而会让刘备、孙权抓住把柄,陷于被动,实在是没有必要!如果一定要这个皇帝的名号,那就让自己的儿子去做吧,所以曹操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后来的历史也证明,曹操的确是为自己的儿子称帝做好了准备。
总之,曹操在要不要称帝这件事上处理得非常聪明,他以丞相的名义做了应该由皇帝做的事,在形式上维持了儒家的伦理纲常,在实际上实现了自己的野心和欲望,既让刘备、孙权抓不住把柄,又为自己的儿子日后称帝准备了条件。

以上就是关于曹操掌握最高权力为何至死不敢称帝?的全部内容,声明如下:本文内容及图片素材部分来源于网络,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历史上康熙真的有一个哥哥吗?一生不敢回皇宫

蒙古出土家谱,原来有一个神秘哥哥,一生不敢回皇宫,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清朝时期出现了九子夺嫡的现象,不禁让人感叹,自古无情帝王家。九子夺嫡的出现让康熙非常伤心,康熙还没有驾崩,就看到了自己的骨肉相残,结果导致了皇子对皇位的争夺。可以说几乎所有的皇参加了九子夺嫡,只不过胜利者是。 帝入关之后,就对皇位接班人是非常看重的。不过清朝没有,他们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这一点与汉人王朝是不一样的。作为清朝第一位入关的,顺治帝的身上存在很多谜题,时至今日在顺治的身上,这些谜题也没有揭开。 举个例子来说,顺治帝为什么会英年早逝,已经他为什么会突然驾崩,这些在史书中的记载都是寥寥数笔的。对于顺治帝的死,《实录》的记载非常简短,仅仅是一句话“丁巳,夜,子刻,上崩于。”这就让人匪夷所思了。 作为清朝的皇帝,顺治帝的死仅仅记载了一句话,这肯定是不正常的。顺治帝的身上有没有疾病都没有记载,这就难免让人相信顺治帝出家了。对于顺治帝的记载是非常少的,其次对于顺治帝皇后的记载也是如此,这就更加让人诧异了。 众所周知的是,顺治帝有一位爱妃,她就是董鄂妃。此人的知名度要比顺治的皇后知名度高。顺治的第一位皇后叫做博尔济吉特氏。纵观史书,无论是野史还是正史,对博尔济吉特氏的记载都是非常少的。那么博尔济吉特氏到底怎么样呢? 博尔济吉特氏起源于,在古代的时候,博尔济吉特氏是蒙古族皇族的氏族名称。清朝时期,满清与博尔济吉特氏进行了多次联姻,同时博尔济吉特氏出了很多皇后。比如孝端文皇后,她是的皇后,其次,她是顺治帝的第二位皇后。 在顺治帝的皇后中,有一位废皇后,她是顺治的表姐。当初顺治能够继位,与博尔济吉特氏有很大的关系。皇太极死后,留下了孤儿寡母的顺治和皇后。为了能够让顺治继位,孝庄想了很多办法,甚至是有传言说孝庄太后对皇太极不忠。 不过这些都是野史的传闻,根本没有事实依据。顺治6岁的时候被母亲孝庄和叔叔共同扶上皇位。多尔衮之所以让顺治继位,原因就是顺治继位对多尔衮是最有利的。顺治登基之初,多尔衮身为摄政王,主管一切军政大事,这时候的顺治还是小孩子,根本不可能亲政。 在多尔衮的压抑之下,顺治的生活是很憋屈的。多尔衮为了控制顺治,在顺治11岁那年,就给顺治安排娶亲。这个年龄要比其他都要早。于是顺治就娶了自己的表姐,也就是第一位皇后博尔济吉特氏。作为清朝入关的第一位皇后,皇后的典礼肯定是非常隆重的。 可是,随着多尔衮的去世,顺治开始亲政。亲政之后的顺治将博尔济吉特氏废除。从此,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任皇后,从史书中消失了。不得不说博尔济吉特氏与顺治的关系是异常微妙的。可是在废除博尔济吉特氏时,当时的她已经怀有身孕。 顺治之所以废除皇后,不是因为董鄂妃,这时候董鄂妃还没有出现,顺治给了一个理由就是皇后太奢侈。吃饭时的筷子都要用金子打造的,于是顺治废后,在朝廷大臣的反对之下,顺治仍然坚持废后。那么博尔济吉特氏被废之后,她去了哪里呢? 蒙古国的边境小城翁贡,出土了一份清朝的家谱。这份家谱不仅记载宗族人员的学员脉络,还用满文附上一件重要的信息。就是这位废后到了蒙古之后,为顺治生下了儿子。可是顺治直到驾崩,也没有承认自己的儿子,于是博尔济吉特氏给儿子起名为博尔济吉特·吴贤。由于得不到认可,只好让儿子随自己的姓氏了。不过对于这份家谱的真假,后人说法不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朱祐樘:唯一只娶一个老婆的帝王,至死不肯碰其他女人

还不知道唯一只娶一个老婆的,一生只宠她一人,至死不肯碰其他女人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历史上的皇帝向来都是后宫佳丽三千,一是为了给整天处理政事的皇帝放松消遣,二是为了皇室的开枝散叶,生下合适的皇位继承人。但是历史上有这么一位皇帝,他一生只娶了一位妻子,独宠一人,而他专情的背后是有原因的。 这位皇帝就是历史上的,名为樘。他是的第九位皇帝,于1487年-1505年在位,年号弘治。除了感情方面十分专情,他在处理政事方面也广受好评,在位期间被称为“”。明孝宗为人宽厚,厉行节俭,勤于政事,十分民主,重视法律的修朱祐樘订,力求挽回明朝腐败的政治局势。在位期间重用忠臣,驱逐奸佞,虽然后面十分重用宦官,但是立刻改过自新。明朝年间的朱国桢就说:“三代以下,称贤主者,、与我明之孝宗皇帝。” 而这样一位在事业在爱情方面都做得十分优秀的皇帝,在童年期间却有着悲惨的遭遇,而也是因此,才让他看到更多关于后宫关于朝廷的黑暗面,激励着他发愤图强,一定要铲除朝廷的黑暗势力以及不再让后宫腥风血雨。 明孝宗的生母是当时广西土司的女儿,纪息叛乱后,不料自己的女儿纪氏却被俘入宫中。到了宫中的纪氏奉命管理皇室的账目,而恰好某天经过,看到聪慧又漂亮的纪氏,于是便宠幸了一晚。事后,纪氏竟怀上了龙子,也就是后来的明孝宗。风声走漏了出去以后,引得当时最受宠的妃子的嫉恨,她下令一位宫女去为纪氏堕胎。而纪氏向来与人为善,宫女不忍心下此毒手,于是传告万贵妃纪氏肚中的只是一颗肿瘤。 而为人谨慎的万贵妃并不就此放心, 又将纪氏打入冷宫。于是纪氏就在阴郁中生下了明孝宗。这个消息也是不胫而走,万贵妃马上命令一位门监去溺死皇子,门监也不忍心,毕竟当时皇室还没有龙子。于是门监偷偷将明孝宗藏起来抚养,就这样,明孝宗吃百家饭长到了六岁。 而后,明孝宗也被发现,朝廷中没有皇子,因而被马上立了太子。不料自己的生母,以及抚养自己长大的门监却因此暴毙,不用想也知道是为谁所害。明孝宗就是在后宫尔虞我诈的环境下长大,不过还好他看到人性善良的一面,才激励着他变得更加善良。 身为太子时期的明孝宗就立了太子妃。这位太子妃就是后来的,她出生于1470年,兴济人。其父是当时的生张峦,原是普通家庭一。可见当时张氏并不是出生名门,但是出生于,所以家教良好,性格也活泼机灵。她算不上是娇贵的大小姐,所以很懂得在皇帝面前的分寸,也十分会讨明孝宗的欢心。 张氏陪伴明孝宗从太子到皇帝,虽然有几次大臣曾建议明孝宗广纳贤妃,以为皇室开枝散叶,但是也被明孝宗以宪宗的陵墓尚未完工不宜选妃为由拒绝了。两人的关系很恩爱,据史料记载,两人在宫中同起居,如民间伉俪,无事时两人便一起吟诗作赋。张氏也曾问起明孝宗为何不肯立妃,明孝宗则答道不愿让自己的骨肉忍受被他人摧残之苦,只希望自己爱的人能够在一个安定和平的环境下生存。 明孝宗一生只娶了张氏,没有再立过别的妃子,对于张氏也是极为宠爱。帝王爱情鲜有人夸赞专一,而明孝宗却在其中,是为后人的典范。人的出生环境真的能影响人一生的作为,如果你是明孝宗,可以做到如他这般专情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