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21日,评选了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秦始皇帝陵1号墓格外引人注目,墓中出土了金舞袖俑、金银骆驼、玉璧等一批重要文物以及目前考古发现中唯一一辆四轮独辀车。
这不禁让我们再一次对秦始皇陵的神秘产生好奇,今天小编就带大家分析一下秦始皇陵里到底还有多少未曾面世的珍宝,以及为啥不敢挖。



1.秦始皇陵基本概况
秦始皇陵的规模超过所有帝王的陵寝,历时39年、70余万人的努力才修建完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
陵园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78个故宫的大小。

它的建造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开始建造。
历时26年,从秦始皇登基到一统,确定了陵墓工程的规模和格局。
第二阶段修建时期,截至秦始皇驾崩,陵墓的主体工程修建完毕。
第三阶段收尾工程,始皇死后至秦二世又修建了两年,皇陵主陵由地表以上的封土堆和地下的地宫两部分组成,地表的封土堆高约76米,封土地下隐藏的秦陵地宫又分为外层和内层。

秦始皇陵南面背山,东西两侧和北面形成三面环水之势。
为了满足风水宝地依山傍水的特征,秦始皇还特地命人开凿出了五处水源,俗称五爪金龙"。
当专家们拿到卫星拍摄的秦始皇陵俯拍图时,巧合地发现从华工到娇山这个地方,山脉的走势就如同一条巨龙,而秦始皇陵所在的位置,恰好就在巨龙的眼睛上。
在古人的认知当中,陵墓的选址有很大的讲究,结合了风水学在里面,并不完全是封建迷信,磁场、地理位置等因素都是风水的一部分。
2.秦始皇陵到底有什么?
第一件传国玉玺,其方圆四寸,上钮交五龙,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以作为皇权的信物,虽然偶有史料记载其被历代皇帝转手、批注,不断相传,但是根据史料记载,流传出去的传国玉玺不一定为真,秦子婴元年 公元前207年冬,子婴将玉玺献给了刘邦,改号为汉传国玺。
但《应氏汉官》与《皇甫世纪》都记载汉传国玺上的字为受命于天,既寿且康,并非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八个字,说明第一手就出现了问题,献的很有可能是假的。
后来,到了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命人到长乐宫找太后索取玉玺。
太后怒而掷玺于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黄金补之。
说明这玉玺形态也发生了变化,传下去的并不一定为真。
再后来的说辞就更不太可信了,宋代之后,也都没有消息。
民国偶有假消息传出,但时至今日未曾现身。
所以,真的传国玉玺很有可能还在秦始皇陵,陪伴他度过漫漫长夜。

第二件和氏璧,《史记》称和氏璧为天下所共传宝也。
就是完璧归赵典故里的那块玉璧,秦国从赵国抢夺过来后,有说被制成了传国玉玺,也有说就保存在皇宫的,不过随着秦国的灭亡,和氏璧再也没有面世过。
古往今来,收到了许多文人雅士的追捧,初唐诗人杨炯在《夜送赵纵》中写到: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五代时期蜀道士杜光庭在《录异记》中记载岁星之精,坠于荆山,化而为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卞和得之献楚王,后入赵献秦。
始皇一统,琢为受命之玺,李斯小篆其文,历世传之。
足可见其精美。

第三件泰阿宝剑,由欧冶子和干将两个铸剑师合铸的十大神剑之一,《越绝书》中记载了详细的故事,原为楚国至宝,后被始皇帝得到,而项羽在火烧阿房宫时找了许久都没找到。

第四件九鼎,由大禹制成,象征天下归一。
《史记·封禅书》中写道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
皆尝亨上帝鬼神。
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 。
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
说明,这九鼎很有可能被始皇帝带到了陵墓中。

第五件先秦典籍,《易经》失传的《连山易》和《归藏经》,最早、最完整版本的《黄帝外经》和《黄帝内经》等等,还有各种颠覆性的史料。
每一本的文字记录都将是国宝级的。


第六件秦始皇青铜棺柩。
《汉书》、《史记》均有记载,始皇下铜而致椁,意思是棺椁内外都是纯青铜制成。
另外,青铜棺椁上面应该覆盖了类似马王堆辛追夫人棺椁上的帛画,寓意永生,夜明珠、珍珠和翡翠镶点其上,足可见其精美。

第七件天文星宿图。
《史记》中记载,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秦始皇陵的顶部绘有28星宿图,28星宿对应的四象四神四兽的思维,将是我国对于最早天文学研究的又一佐证。

第八件十二金人。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二十六年 公元前221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
意思就是统一六国后,为防止人民反抗而尽收天下之兵所铸成之十二个大铜人像。
据传是秦始皇用来防止金属流通,收集天下金属所铸,也有传说是秦皇用大禹九鼎所铸。

3.秦始皇陵为什么不能挖?
第一钱的问题。
墓道在封土堆下面,地宫距地表有35米的距离,差不多10层楼那么高,这样的土方工程,一边挖一边还要做支护、降水,我们现在的建筑工程,20米已经是很深很深了,顺利的话基本上需要2年的工期,而且工程造价要在5亿左右,这一笔不小的支出。
其次,挖掘就要做保护措施,搭设网架,防止雨淋等自然灾害,但秦始皇陵南北长500米左右,宽485米左右,一是技术上很难实现,超过36米的跨度就是超危大工程了。
更何况这距离10倍不止,花费的金额恐怕要过10亿。
更不要说挖出来后,建博物馆这类花销了。

第二时间的问题。
按照工程进度,3-5年是可以的,但是我们要做的是考古,按照专家这种毛刷式的挖掘,上百年都有可能。
兵马俑已经挖了三十多年,还只挖了五分之一,而秦陵面积是兵马俑的50倍,这么一算,要是真挖开秦始皇陵,估计要几百年的时间。

第三保护技术的问题。
秦始皇陵有太多的稀世珍宝与史料,而这些竹简常年深埋地下,一旦打开陵墓,遇到空气瞬间氧化,那么我们将丧失挖掘的意义,无法探寻那段足可以颠覆历史的记录。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由吴晗和郭沫若等人带头对明定陵的挖掘,足可证明是历史上最失败的一次挖掘行动,由此周总经理也是下令,帝王陵墓不允许挖掘。
再比如兵马俑,原本是彩色的,氧化后全是土色了,所以我们现在的技术还没有达到能够开挖的条件。

第四安全的问题。
不光是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这么大的基坑,开挖下去,一旦对地宫产生影响,造成塌陷,那对于人的生命将是毁灭性的。
此外,按照文件记载陵墓内有大量的机关、水银,危险重重,对于考古人员也是一种生命的威胁。

一方面,我们希望秦始皇陵能够重现天日,让我们看到更多的先人智慧,一方面,我们也同样希望始皇帝陵墓能够有足够的保护,不至于被人为破坏而叹息。
那么,究竟该不该挖呢,请大家打在评论区吧!
#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历史##秦始皇##传国玉玺##历史冷知识#
考古学家发现古时候张飞石像别再说张飞长得黑!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后汉书·人物列传——申屠刚传原文及翻译
·申屠刚传原文 申屠刚字巨卿,扶风茂陵人也。七世祖嘉,文帝时为丞相。刚质性方直,常慕史?、之为人。仕郡功曹。 平帝时,专政,朝多猜忌,遂隔绝帝外家冯、卫二族,不得交宦,刚常疾之。及举,因对策曰: 臣闻王事失则神?怨怨,奸邪乱正,故阴阳谬错,此天所以谴告王者,欲令失道之君,旷然觉悟,怀邪之臣,惧然自刻者也。今朝廷不考功校德,而虚纳毁誉,数下诏书,张设重法,抑断诽谤,禁割论议,罪之重者,乃至腰斩。伤忠臣之情,挫直士之锐,殆乖建进善之旌,县敢谏之鼓,辟四门之路,明四目之义也。 臣闻成王幼少,摄政,听言不贤,均权市宠,无旧无新,唯仁是亲,动顺天地,举措不失。然近则召公不悦,远则四国流言。夫子母之性,天道至亲。今圣主幼少,始免襁褓,即位以来,至亲分离,外戚杜隔,恩不得通。且汉家之制,虽任英贤,犹援姻戚。亲疏相错,杜塞间隙,诚所以安宗庙,重社稷也。今冯、卫无罪,久废不录,或处穷僻,不若民庶,诚非慈爱忠孝承上之意。夫为人后者,自有正义,至尊至卑,其势不嫌,是以人无贤愚,莫不为怨,奸臣贼子,以之为便,不讳之变,诚难其虑。今之保傅,非古之周公。周公至圣,犹尚有累,何况事失其衷,不合天心者哉! 昔周公先遣伯禽守封于鲁,以义寒恩,宠不加后,故配天郊祀,三十余世。秉政,辅翼少主,修善进士,名为忠直,而尊崇其宗党,摧抑外戚,结贵据权,至坚至固,终没之后,受祸灭门。方今师傅皆以伊、周之位,据贤保之任,以此思化,则功何不至?不思其危,则祸何不到?损益之际,孔父攸叹,持满之戒,老氏所慎。盖功冠天下者不安,威震人主者不全。今承衰乱之后,继重敝之世,公家屈竭,赋敛重数,苛吏夺其时,贪夫侵其财,百姓困乏,疾疫夭命。盗贼群辈,且以万数,军行众止,窃号自立,攻犯京师,燔烧县邑,至乃讹言积弩入宫,宿卫惊惧。自汉兴以来,诚未有也。国家微弱,奸谋不禁,六极之效,危于累卵。王者承天顺地,典爵主刑,不敢以天官私其宗,不敢以天罚轻其亲。陛下宜遂圣明之德,昭然觉悟,远述帝王之迹,近遵孝文之业,差五品之属,纳至亲之序,亟遣使者征中山,置之别官,令时朝见。又召冯、卫二族,裁与冗职,使得执戟,亲奉宿卫,以防未然之符,以抑患祸之端,上安社稷,下全保傅,内和亲戚,外绝邪谋。 书奏,莽令元后下诏曰:“刚听言僻经妄说,违背大义。其罢归田里。” 后莽,刚遂避地河西,转入巴、蜀,往来二十许年。及隗嚣据陇右,欲背汉而附。刚说之曰:“愚闻人所归者天所与,人所畔者天所去也。伏念本朝躬圣德,举义兵,龚行天罚,所当必摧,诚天之所福,非人力也。将军本无尺土,孤立一隅,宜推诚奉顺,与朝并力,上应天心,下酬人望,为国立功,可以永年。嫌疑之事,圣人所绝。以将军之威重,远在千里,动作举措,可不慎与?今玺书数到,委国归信,欲与将军共同吉凶。布衣相与,尚有没身不负然诺之信,况于万乘者哉!今何畏何利,久疑如是?卒有非常之变,上负忠孝,下愧当世。夫未至豫言,固常为虚,及其已至,又无所及,是以忠言至谏,希得为用。诚愿反复愚老之言。”嚣不纳,遂畔从述。 建武七年,诏书征刚。刚将归,与嚣书曰:“愚闻专己者孤,拒谏者塞,孤塞之政,亡国之风也。虽有明圣之姿,犹屈己从众,故虑无遗策,举无过事。夫圣人不以独见为明,而以万物为心。顺人者昌,逆人者亡,此古今之所共也。将军以布衣为乡里所推,廊庙之计,既不豫定,动军发众,又不深料。今东教日睦,百安,而西州发兵,人人忧忧,骚动惶惧,莫敢正言,群众疑惑,人怀顾望。非徒无精锐之心,其患无所不至。夫物穷则变生,事急则计易,其势然也。夫离道德,逆人情,而能有国有家者,古今未有也。将军素以忠孝显闻,是以士大夫,慕乐德义。今苟欲决意徼幸,此何如哉?夫天所?者顺,人所助者信。如未蒙?助,令小人受涂地之祸,毁坏终身之德,败乱君臣之节,污伤父子之恩,众贤破胆,可不慎哉!”嚣不纳。刚到,拜侍御史,迁尚书令。 光武尝欲出游,刚以陇蜀未平,不宜宴安逸豫。谏不见听,遂以头轫乘舆轮,帝遂为止。 时内外群官,多帝自选举,加以法理严察,职事过苦,尚书近臣,乃至捶扑牵曳于前,群臣莫敢正言。刚每辄极谏,又数言皇太子宜时就东宫,简任贤保,以成其德,帝并不纳。以数切谏失旨,数年,出为平阴令。复征拜太中大夫,以病去官,卒于家。 后汉书·申屠刚传翻译 申屠刚字巨卿,扶风郡茂陵人。七世祖,为文帝时丞相。申屠刚性正直,常羡慕史鱼酋、汲黯的为人。做了郡功曹的官。 平帝时,王莽专政,朝廷多有猜忌,王莽就将平帝祖母冯族与母卫族隔绝,不得到京交往做官,申屠刚常疾恨在心。等到后来被举为贤良方正,因而上书对策说:臣听说朝政有失则天地之神就会怨怒,奸诈邪恶就会捣乱,所以阴阳乖错。这是老天所以谴责告诫帝王,想教失道之君主,豁然觉悟过来,使那些心怀奸邪之臣子,畏惧而自责改正。现在朝廷不考查功绩不比较德行,而是接受那些虚伪的诽谤或赞誉,几次下达诏书,张设严酷法令,以抑制诽谤,禁锢议论,罪之重者,乃至腰斩。这是挫伤了忠臣的情义,挫伤了忠直之士的锐气,与建立进献善言之旌幡,悬挂敢于进谏之钟鼓,开辟四方进言之渠道,明察四方使下情上达的旨意是背道而驰的。我听说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听纳群言,礼贤下士,均分权益,广布恩宠,不分新旧,一律待之以仁爱亲近,行动顺乎天地,举措不失常规。 然而近则有召公不高兴,远则有管蔡商奄四国的流言蜚语。那母子的关系,在天道上属于至亲。今圣上年幼,只有九岁,即位以来,至亲分离,外戚杜隔,恩泽不及舅家。而且制度,虽任用了英雄贤俊,还是要援用姻戚,这样亲疏相交错,就可杜塞间隙,这是用来安宗庙,重社稷的方法哩。现在冯、卫两族无罪,被久废而不录用,或者远处穷乡僻壤,还不如老百姓,这不是慈爱忠孝侍奉皇上的意向。那为人之后的,自然有正义,无论是至尊或至卑,其势不相嫌弃,所以人没有贤愚,莫不为之怨恨,奸臣贼子,行动就很方便了,不隐讳的变故,是很难预料的。现今辅导天子诸侯子弟的保傅,不是古代的周公。周公是至圣,尚且还有牵累,何况有的事失其本衷,不合乎天心呢?以前周公先派遣伯禽到鲁就国守封,以离断父子亲情,以忠义割断恩宠,使自己的尊宠不加于后代,所以鲁以周公是大圣之后代,郊祀配天,一如天子之礼,达三十多世。 霍光秉理朝政,辅助年少的昭帝,修善政进人才,表面上看很忠直,然而重用其宗党,摧残抑制外戚,结交权贵垄断朝政,做得非常牢固,霍光死后,其子谋反霍家被灭门。现在的师傅都以、周公的权位,据有贤良保国之大任,以此而思教化,那么功劳有什么不能达到?如果不思虑其危险,那么祸患有什么不能到达?损失与利益的关系,也喟然长叹,保持得太多就将倾覆,这是非常慎重和警戒的。因为功劳冠于天下的人是心中不安的,威望惊震了皇上的人是不安全的。现在是承接于衰乱之后,继重大破坏之世,国家财力穷竭,而赋税繁重,虐吏干扰夺其农时,贪夫侵夺其财产,百姓穷困贫乏,疾病流行人命夭折。盗贼成群,动辄拥众逾万,兴军而行,拥众而止,自建番号,攻犯京师,焚烧县邑,甚至讹传弩箭射进了皇宫,宫中宿卫惊惧。自从汉朝建立以来,都没有过。国家微弱,而奸谋不能禁止,尚书上指出的六极的效用,危于累卵。 王者顺从天地,掌管官爵主持刑法,不敢以高官私授其宗亲,不敢以天罚来减轻其亲人。陛下应顺从圣君之明德,昭然觉悟,远则遵循帝王之轨迹,近则遵守孝文帝之帝业,布施五常之教,接纳至亲,立即派遣使者迎回中山太后,置之别宫,定时去朝见。又召回冯卫二族,授与散职,使他们能执戟,亲自充当宿卫,以防患于未然。上安社稷,下全保傅,内和亲戚,外绝邪谋。书奏上去后,王莽令元后下诏书说:“申屠刚所言都是离经妄说,违背大义,应罢官回家。”后来王莽篡位,申屠刚就躲避到河西,转到巴蜀,往来二十多年。等到隗嚣占据了陇右,想背汉而归附于公孙述。 申屠刚向隗嚣说“:我听说人所归者天所予人所叛者天所去。我想本朝光武帝躬行圣德,兴举义兵,恭行天罚,所到之处无坚不摧,这真是天之福..,不是人力能做到的。将军本来没有尺土,孤立一隅,应当推诚相见奉顺而行,与朝廷同心并力,以上应天心,下酬人望,为国立功,可以永年。嫌疑的事,圣人是不为的。以将军之威望,远在千里,动作举措,能不慎重吗?现在玺书几次下达,委以国是昭示信用,想与将军共同吉凶。老百姓共事,还有至死不违反诺言的信用,何况是万乘的君主呢!现在你到底怕什么想什么,这样久疑不决呢?一旦有非常之变,上负忠孝,下愧当世。预言没有到达时,当然是虚语,但一旦到达,又来不及了,所以忠言至谏,希望得到接纳。愿你反复思考我的诤言。”隗嚣不纳,最后叛汉从公孙述。 建武七年(3),有诏书征申屠刚。申屠刚将归,又写信给隗嚣说:“我听说一意专行的人很孤立,拒绝纳谏的人容易阻塞,孤立阻塞的政治,是亡国的先兆。虽有明圣的资质,还委屈自己服从众议,所以才能考虑周到没有遗策,举动适当而无错事。圣人不以自己的独见为高明,而以万物为心。顺人者昌盛,逆人者灭亡,这是古今共同的道理。将军以百姓身份为乡里所推荐,起兵之初,并无预定之计,兴兵动众之后,又没有深谋远料。现在东方政教日益亲睦,百姓平安,而西州发兵,人人怀有忧虑,骚动恐惧,不敢正言,群众疑惑,人怀顾望。非但没有精锐进取之心,且其祸患无所不至。物穷就将产生变故,事急则计易形成,是形势造成的啊。背离道德,违反人情,而能有国有家者,古今是没有的。将军素来以忠孝闻名,是以士大夫不远千里而来,为了仰慕共享德义。现在如果想决意侥幸行事,那忠孝德义还有什么呢?天保佑者昌顺,人帮助者信申。如没有天佑人助,让小民百姓遭受涂炭之祸,毁坏终身之德义,败乱君臣之节,污伤父子之恩,众贤破胆,不可不谨慎啊!”隗嚣不接受。 申屠刚到洛阳,拜为侍御史,又迁为尚书令。光武曾想出外游览,申屠刚以陇蜀尚未平定,不宜宴安逸乐。意见未被接受,就以头顶住车轮,光武于是停止游览。当时内外许多官吏,多半是自己选举出来的,加以法理严察,职事过苦,尚书近臣,甚至也被鞭捶仆地牵拽于前,群臣莫敢正言。申屠刚每每极力劝谏,又多次说皇太子应当进入东宫,选任贤保,以成其德,光武都不接纳。因他多次切谏有违旨意,几年后,外放为平阴令。后来又征召回朝拜为太中大夫,以病辞去官职,在家去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