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巡行天下,乘船来到我国现今的南部,当船行驶到洞庭湖口时,天地变色,狂风乍起。
眼看秦始皇乘坐的船就要被风浪掀翻,船上的人都慌作一团,此时秦始皇大喝一声,取传国玉玺。

随即秦始皇就将传国玉玺投入了湖中,风浪逐渐平息,船队竟真的得救了。
而传国玉玺的下落也成了谜,想要在茫茫湖底找到一枚玉玺谈何容易?

然而几年后,秦始皇巡行途径华阴市,有一个神秘人却将传国玉玺再次奉给了秦始皇,就这样,玉玺再次回到了秦始皇手中,而神秘人却也消失了。
传国玉玺真有这样神秘的力量吗?

这样的神话传说编造的痕迹很明显,显然是当时秦始皇的御用文人故意而为之,就是为了神化玉玺、巩固皇权。
此后这个玉玺就成了皇帝掌握大权的一个信物,想要当皇帝的人无一不想得到它。

一直到今天,传国玉玺几经流转,下落成谜,这块曾经轰动一时的美玉究竟会在哪里呢?
但是对于它的前尘却依旧有迹可循,这块璞玉是如何卷入到滚滚历史长河中的呢?它与和氏璧又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关系,一块环状和氏璧如何做成方形传国玉玺的?

«——【·和氏之璧·】——»
传国玉玺在现在看来是无价之宝,这种价值远超它本身,更珍贵的在于它所蕴含的历史意义。
在最初的时候,它甚至一度被两任楚国国王拒之门外,直到秦始皇时期,它的美名才逐渐远扬,成了人人趋之若鹜的瑰宝。

早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个人叫卞和,他偶然在山里发现了一块玉璞,之后就献给了当时的楚厉王,但是楚厉王并不精通玉石。

于是他叫来玉工辨认,玉工表示这就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楚厉王大怒,当即命人砍了卞和的左腿。
卞和仍不死心,到下一任国王楚武王登基之后,他又抱来了这块石头进献,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卞和的右腿又被砍了。

之后楚武王的儿子楚文王登基,有一天就来到了楚山脚下,听见有个老人哭的撕心裂肺,感觉他受了天大的委屈。
没错,这位老人就是卞和,楚文王得知事情的缘由之后,觉得卞和十分执着,几十年抱着这块石头,甚至为了失去了双腿,当即决定也不让玉工看了,直接把石头砸开见分晓。

结果石头一打开,惊呆了众人,果然是一块十分精美的玉石,楚文王感动于卞和的执着,于是就给这个玉起了个名字,和氏之璧。

此后和氏璧一直被收藏在楚国的后宫,战国时期,因昭阳有功,珍藏了几百年的和氏璧就被赏赐给了他。
这样大的喜事必须要请客,昭阳就在湖边宴饮宾客,喝的正尽兴,窗外一声喊快来看,有大鱼。

这一下就中了调虎离山之计,等众人再返回宴客厅的时候,和氏璧早已不见了踪迹。
这块传世的美玉就这么失去了踪迹,然而没想到的是,多年以后,它竟然又出现在了千里之外的赵国,甚至还差点引发了一次外交危机。

«——【·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的故事很多人肯定都听说过,也十分敬佩蔺相如的有勇有谋。
此时的赵惠文王因为得到了和氏璧心情十分的好,然而这一消息却传到了秦昭襄王的耳朵里。

于是秦昭襄王就虚情假意地表示要用15座城换和氏璧,也是因此才有了价值连城这个成语。
蔺相如在送和氏璧到达秦国之后,就看出了秦昭襄王心不诚,根本没打算用15座城换,想空手套白狼。

于是蔺相如就用计将和氏璧又悄悄送回了赵国。
虽然蔺相如费尽心机保住了和氏璧,但是也暴露了赵国的软弱,之后秦国和赵国之间大战小战不断,最终在长平大战,赵军大败,四十多万大军被俘虏,赵国一蹶不振。

公元前228年,秦军攻下了赵国首都邯郸,和氏璧也自然而然成了秦国的囊中之物。
«【·和氏璧改头换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他下令将和氏璧雕琢成了一个印章,并且让李斯在上面写了8个字。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之后又在印章的上端雕了五条龙,也叫印钮,并且下令,之所别人的印章只能叫印,而皇帝的就叫玺,并且代代相传。
于是和氏璧就变成了传国玉玺,成了皇权的一种象征。

然而秦国的一统并没有维持多久,秦国的亡国之君子婴就将传国玉玺献给了刘邦,玉玺开始在汉朝皇帝流转。
但是西汉末年王太后不满王莽专权,玉玺摔坏了一个角,后来又传言说这个角被用黄金补齐了,这也成了后来辨别玉玺真伪的一个凭据。

之后就是东汉、曹魏、西晋、东晋,因为天下大乱,传国玉玺也是到处流转。
在之后就是宋、齐、梁、陈,一直到清朝,这枚传国玉玺经历了千年的朝代更迭,人世变换,但是当紫禁城里最后一位皇帝颓然退场时,它也随之销声匿迹了。

虽然帝制已废,但是这枚饱含历史风霜的文物所代表的是几千年的历史变迁,有很重要的文化价值,因此考古学家们也一直没有放弃寻找。
然而直到现在也未寻到它的踪迹,渐渐地人们开始怀疑玉玺的真实性。

人们对卞和抱玉的故事的真实性存疑,它最早记载于《韩非子》当中,而韩非子最擅长寓言故事,比如守株待兔。
因此人们认为卞和抱玉也很有可能能是个寓言故事,是编造出来的,为那些怀才不遇的人抱不平。

不过除了《韩非子》,在《战国策》和《史记》中也有记载。
除此之外,甚至连卞和这个人是否真实存在都不确定了,根据史书记载中的故事,他至少经历了楚国的三代王朝,其中一位楚武王更是执政了50年。

在平均年龄低下的古代社会,卞和的寿命能达到这么高的水平吗,因此很多人认为卞和可能是虚构的人物。
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和氏璧是怎么改造成传国玉玺的?

肉倍好,谓之璧
什么意思呢?
圆形的玉器,它的半径是圆孔半径的三倍,这样的玉器才被称为璧,并且它也比较薄,这样的玉璧,中间还有孔,它是不可能雕刻成四寸见方的玉玺的。

虽然很有道理,但是也很大胆,这个观点直接否定了和氏璧和传国玉玺之间的关系。
但是在《韩非子》中还有这样一段话: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当初楚文王让人把玉璞剖开之后,立刻就将其命名为了和氏之璧,也就是说,他是将这整块石头命名的,而不是后来经过打磨、雕刻的和氏璧。

通过这个解释,和氏之璧是有可能被打造成传国玉玺的。
如今它究竟在哪谁也不知道,专家根据经验推断,或许在秦始皇的陵墓中会有答案。

但是这些怀疑也都是专家根据各种史料猜测推断出来,和氏璧、传国玉玺,它们究竟有着怎样的千丝万缕,是否真的存在,只有等到它们现于人前的时候,一切疑问才能真相大白。
参考:
央视网《《百家讲坛》国宝迷踪(第三部) 8 传国玉玺下落之谜》,2020-7-30
中国新闻网《秦始皇传国宝玺之谜:千古疑团何人解? 图》,2009-4-7
未解之谜是怎么回事?万历帝王北斗七星葬式解析
为自己营造的陵墓固然是辉煌无双,他们下葬的姿势更是别有讲究。从夏商周开始,不同文化系统的氏族就有着独特的葬式,在已经发掘的古墓葬里,有仰卧、屈肢、双手胸前交叉等多种葬式,葬式是辨别墓主的属性的一个重要方法。到现在开的明墓并不多,皇帝陵墓只有皇帝的定陵被打开,是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足有48年的时间。定陵地宫的挖掘震惊世人,打开万历的棺木,却发现他在棺材中没有一般的仰面而卧,而是呈“北斗七星”的姿势。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网络配图 明万历皇帝的定陵地宫被打开,除了揭秘了墓中并无传说中的重重机关,同时出土了大量明朝晚期最精美的宝物之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几位主人下葬的姿势。他们的姿势很是特别,在现在所发掘的古代墓葬中是的,仰面朝天,右手扶着自己的面颊,被称为“北斗七星”式的葬式。 这神奇的“北斗七星”葬式具体是什么样子呢?据材料说,出土的万历皇帝棺材里,万历的尸体已经腐烂,只剩下骨骼,但是还能清楚地看到他的姿势。他的身体头朝西、脚朝东,整体是仰卧在棺材里的棉被上,但是四肢的位置很有特色。头是仰面朝天,但头顶有些微向右偏;右胳膊向上弯曲着,右手放在脸旁边,扶着自己的面颊;左胳膊向下弯曲,左手放在自己的小腹位置,还拿着一串念珠。两只腿也各不相同,左腿正常伸直,右腿却向外弯曲,两只脚各向外。两位合葬的和孝端皇后的葬式也不是一般的仰卧。孝靖皇后和万历皇帝类似,下肢弯曲,左臂弯曲下垂,手扶在腰上,右臂向上弯曲,手在头旁边。孝端皇后左臂与孝靖皇后一样,右臂却垂直向下,两只脚交叠在一起。 网络配图 按理来讲,他们下葬的姿势应该是一样的,可能是因为在尸体入棺之后的运送过程中出现颠簸,导致了最后出现姿势的差异。据记载,从紫禁城到定陵一路上,路途遥远,抬棺材的绳子断了好几次,棺材的一角也曾掉到地上,这样出现姿势的不同也就不足为怪了。孝靖皇后的姿势应该是本来的姿势,整体看来,她的整个身体就像是天上北斗七星的形态。 这个奇怪的姿势到底为什么出现在的身上呢?北斗七星,是北半球天空常见的星座,斗柄指向北极星,历来为国人所重视。很多中国古代的风水、天象,都是与北斗七星密切相关的,甚至每颗星都被赋予了名称,斗身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斗柄是玉衡、开阳、摇光,几颗星的方位及运行对于古人来说是很重要的材料。更重要的是,北斗七星被赋予了政治上的意义。古人认为,皇帝的居处正对着天上的紫微星,这也就是为什么明清两代的皇宫被称为“紫禁城”的原因,而北斗七星在星宿理论中是属于紫微星垣的,也就是人间帝王在天上的对应物,他们在天上就住在北斗星附近。所以,他们要以北斗七星的形制下葬,就更易于他们走到极星天边,为死后去向天上的帝所提供了更便捷的通道。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从出土的帝王墓葬来看,只有定陵万历皇帝的葬式是这样的,其他却都并未如此。这也许是因为明朝皇帝格外重视这一点,所葬的明孝陵虽然没有开掘地宫,但是从地上建筑来看,并不是像一般的陵园呈笔直左右对称的,而是弯弯曲曲,不成直线。这一方面是顺从梅花山的地形,因地制宜,更重要的则是陵园神道也是形似北斗七星的样子,这在中国的帝里也是唯一的。从明孝陵的神道可以看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格外重视北斗七星的形制,把自己的墓道建成弯曲状,那么万历皇帝作为他的子孙,以北斗七星的葬式下葬,也就不足为怪了。定陵是唯一一座被开启的明帝陵,一般认为,其他明朝皇帝的葬式也都应该与他一样,呈北斗七星状。 网络配图 在万历皇帝统治明朝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昏庸腐朽不理朝政,明王朝渐渐走向衰败腐朽,直至无药可救。而他却没有体会到亡国的苦果,仍是安然入土了他之前为自己营造的地下宫殿,以北斗七星的葬式长眠在定陵地宫中。大明王朝可以说是他断送的,他却享乐一生;继位的皇帝努力想要励精图治,试图阔斧地改革,拯救这个王朝,但是病入膏肓的明王朝已经无法治愈,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躺在定陵里的万历皇帝,不知道是否会不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的未解之谜是怎么回事?身世是否牵扯秦国丞相吕不韦
给后世留下了四个谜团:第一个是他的长相之谜,史学界围绕他身形是猥琐还是高大英武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第二个是性格之谜,秦始皇是凶狠残暴还是雄才大略,在史学界也有不同的声音;第三个是求仙之谜;第四个是私生子之谜。然而,在所有的谜团之中,最引人关注的,当属秦始皇私生子之谜。那么,秦始皇究竟是不是私生子呢?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个最有作为的帝王之一,他统治下的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尽管秦始皇在中国一直以一个暴君的形象存在于史书中,在中国民间也是残忍的化身,是无情的代名词。但是西方的历史学家们却不这样认为,在他们看来,秦始皇是“中国的”:从他13岁继承国君的王位,22岁在故都雍城举行了成人加冕仪式正式亲政开始,直到他39岁出兵击败了山东六国中最后一个诸侯国,完成统一中国的历史大业时止,在短短的十七年之内,便迅速地结束了战国时期长达几百年的诸侯混战之局面,接着又不失时机地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统一的法令和措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政权。这种气魄,并非一般的帝王所能与之相比,所以,在西方的历史学家们看来,秦始皇完全可以和法国的拿破仑相提并论。然而,正像许多对中国历程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人物喜欢留下一些难以解开的谜团让后世的人们去琢磨一样,秦始皇也给后世留下了许多难以解开的谜团,可以说,秦始皇给后世留下的谜团,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的帝王都多。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秦始皇遗留的许多谜团已经被历史学家们拆解,但是对于私生子的问题,却是一个两千年以来史学界一直无法破解的难题。 秦始皇究竟是纯正的皇室血脉(是否是庄襄王嬴之子),还是丞相和的私生子,是一个困扰了中国历史学家们长达两千多年的难题。在《吕不韦列传》里对秦始皇的身世问题做出了详细的阐述:吕不韦是当时阳翟的一个大富商,搞贩卖发了财,迅速成为当时在全国少数几个富可敌国的大商人之一。但是,在拥有了巨额的财富之后,吕不韦并不满足,他认为,要想永保子孙后代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只有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方可做到,于是他准备利用这些财富进行政治投资。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见了当时在楚国为质、很不得志的秦昭王的嬴子楚。凭借着商人特有的直觉,吕不韦认为此人是一可居之奇货,于是将所有的宝全部押在嬴子楚身上,企图借助他来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嬴子楚本来对于皇位继承之事已经彻底失去了心,但是在听到吕不韦的计划之后,顿时对他,声称只要吕不韦帮助自己继承王位,他必将拜吕为相。在得到嬴子楚的承诺之后,吕不韦遂出资千金,为其设计,并将自己原本已经怀有身孕的赵姬送与庄襄王。最后,在吕不韦的努力下,正为没有儿子而苦恼的终于同意收嬴子楚为义子,从而为嬴子楚继承王位铺平了道路。秦昭王死后,安国君即位,子楚被立为太子。但是,做了几十年太子的安国君在位没几天便死了,子楚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秦国的王位,史称庄襄王,也就是秦始皇的父亲。称王之后,庄襄王并没有忘记当初的诺言,拜吕不韦为相,封赵姬为皇后。自此,吕不韦终于实现了心中的理想。 之所以秦始皇系吕不韦私生子在后世被传得沸沸扬扬,很大部分原因就是受以上这段文字所影响。可令后世史学家不解的是,同为重要的史料来源之一的《战国策》却并没有吕不韦献赵姬的这段记载。这在史学界产生了争论:有的学者认为,《战国策》喜采个人隐私,既然不载这件事,显然是当时没有这种传闻;有的学者认为,《战国策》本身并非正规史料,其可信度自然无法与《史记》相比,所以应按《史记》的记载来认定秦始皇的身世;还有学者对《史记》中记载秦始皇“大期而生”这句话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此为基点来论证秦始皇并非吕不韦的私生子。看来,秦始皇身世之谜要想得以彻底解开,还有待史学家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