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探索 > 宇宙探索

宇宙“新世界”:粉红色的星球!

时间:2023-08-06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在太阳系边缘有着一颗矮星2012VP113,它是由美国卡内基科学研究所天文学家斯考特·谢泼德发现的。据了解,该星球是一颗粉红色的星球,它的直径为450公里。2012VP113位于冥王星更外侧的太阳系边缘地区,科学家曾认为那里没有行星。这个由粉红色冰和岩石组成的行星在围绕太阳运转。

  这些“新世界(600628,股吧)”一个比一个特别:有些巨大的气态行星让太阳系内最大的木星都相形见绌;还有些行星的冰冷岩石上则几乎感受不到恒星的阳光。

  其实,奇怪的行星一直在被发现,越来越多行星的轨道和成分让科学家感到难以理解。光是银河系内可能就有1万亿颗行星。所以,我们对于系外行星的了解可能连冰山一角都谈不上。以下有九颗我们已知的最奇特系外行星——它们也只是我们对宇宙无垠的惊鸿一瞥。

   最“恐怖”:奥里西斯(HD209458b)  整个星球像被烧焦一样

  这颗行星拥有众多“第一”的记录,比如第一颗被发现的气态巨行星(而且是首次通过多种方法发现)、第一颗发现拥有大气层、大气中有氢气层的行星等等。不仅如此,它也是目前唯一已经探测到大气层中拥有氧气和碳的行星。这颗行星的正式命名“奥里西斯(Osiris)”是古埃及神话中的冥王的名字,他是文明与生命的赋予者。

  

宇宙“新世界”:粉红色的星球!

  ▲奥里西斯(右)和木星大小对比

  奥里西斯围绕的恒星距离地球150光年,位于飞马座中。它的轨道半径约700万千米,公转周期只有3.5天——如此近的距离让奥里西斯的表面温度极高。这颗星球就像被烧焦了一样,它的大气正在以惊人的速率蒸发。

  奥里西斯很可能只是一颗气态行星完全蒸发后剩下的核心。科学家为这类行星重新归类,称为“幽冥行星(ChthonianPlanet)”。这一命名来源于希腊神话中的地狱神灵,在着名的美国恐怖小说作家H.P.Lovecraft创造的克苏鲁(Cthulhu)神话中,它化身成了蠕虫身体、有触手的恐怖怪物。

  

宇宙“新世界”:粉红色的星球!

  ▲小说家H.P.Lovecraft创造了克苏鲁神话体系。

   最“原力”:塔图因(Kepler-16b) 两个太阳,致敬《星球大战》

  研究行星的科学家曾提出了一种理论假设:环双星行星(CirumbinaryPlanet),也即一颗行星围绕两颗恒星运动。这样的行星还真被找到了,开普勒16b就是这类行星中一位成员。它被命名为塔图因(Tatooine)。如此命名是为了向《星球大战》致敬,“塔图因”是天行者卢克的家乡,那里能看到两个太阳。不过,卢克的家乡是适合居住的,而开普勒16b是一颗极其寒冷的气态行星,可能无法孕育生命。

  

宇宙“新世界”:粉红色的星球!

  ▲《星球大战》剧照

  塔图因距离地球200光年,它围绕天鹅座内的双星系统“开普勒16”运动,公转周期为229天,比地球上的一年大约短三分之一。塔图因是第一颗通过凌日法(当行星运动到恒星和观察者之间时,行星会遮挡住恒星,观察者会发现恒星的亮度变低)被发现的环双星行星,科学家们观察到双星系统中一颗恒星变暗了,而另一颗的亮度没有改变。

  

宇宙“新世界”:粉红色的星球!

  尽管它并不处于宜居带中,但科学还是通过模拟运算,提出了行星上有生命的可能性。开普勒天文望远镜的首席研究员WilliamBorucki表示:“鉴于我们的银河系中,大部分恒星都属于双星系统,这项发现意味着(这类行星上)孕育生命的机会比单一恒星周围的行星要大得多。这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证实了科学家已提出数十年,但一直没被验证的理论。”

   最“地球”:开普勒22b(Kepler-22b) 生命能否存活是核心问题

  科学家一直在致力于寻找适宜居住的类地行星,所以“最地球”的头衔想必会不断更新。开普勒天文望远镜最早的一批发现中,最有潜力成为第二个地球的是“开普勒22b”。开普勒22恒星位于天鹅座,而这颗距离地球超过600光年的地外行星位于该恒星的宜居带内。

  开普勒22b大小大概是地球的2倍,被认为是一颗“超级地球”。它的公转周期则与地球相似,有可能存在液态水。如果它的大气所带来的温室效应影响与地球相似,那它的表面平均温度会达到22℃。

  

宇宙“新世界”:粉红色的星球!

  ▲开普勒22b被认为是一颗超级地球。

  科学家认为,开普勒22b拥有一个与海王星相似的小型岩石地核,这个核心覆盖在“海洋”之下。生命能否存活在这颗行星上?这依然是研究人员争论的问题。

  

宇宙“新世界”:粉红色的星球!

  ▲开普勒22b与太阳系内行星对比

  实际上,接近地球的系外行星不止开普勒22b。2015年,NASA宣布发现了一颗1400光年外的行星开普勒452b,其半径是地球的1.6倍,公转周期385天,年龄约为60亿年。

  开普勒452b位于宜居带内,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像地球的行星,于是它被媒体称为“地球2.0”“地球的表亲”。可惜,NASA的发现很快就受到了质疑,因为开普勒452b可能根本就不是个岩石行星,最新的研究甚至认为它未能通过统计学上的确认——这颗行星可能根本不存在。

  

宇宙“新世界”:粉红色的星球!

  ▲有潜力成为宜居星球的行星越来越多

   最“长寿”:玛士撒拉(PSRB1620-26b) 诞生在大爆炸10亿年后

  我们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行星,位于距离地球12400光年的天蝎座球状星团M4——这个恒星集团被认为已经存在了127亿年,这颗古老的系外行星被认为是和那些恒星一起诞生的,仅仅在大爆炸的10亿年后。相比于地球的年龄(45亿年),它是名副其实的老寿星。

  年龄大并不是这颗恒星唯一的独特之处。它也是一颗“环双星”行星,而且是第一颗被发现的环双星行星。它所环绕的两颗恒星也都不一般:一颗是脉冲星,另一颗是白矮星。科学家在研究这个双星系统时,预言其中存在第三颗星体,而且这位“第三者”还不是一颗恒星。

  

  ▲从玛士撒拉的方向看它的两颗恒星(远处左侧白点为脉冲星,右为白矮星)

  2003年,哈勃太空望远镜终于发现了目标。NASA的发布会上,这颗最老的行星被冠以“玛士撒拉(Methuselah)”的名字——玛士撒拉是《圣经》中最老的人。

  在最初发现时,科学家还不能确定它到底是一颗行星还是一颗褐矮星。它最终被认定是一颗行星后,天文学家得出了结论:行星的出现并不是一个罕见的现象,在宇宙早期它们可能到处都是。

   最邻近:比邻星b(Proximab)  霍金生前要探索的目标

  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是比邻星(ProximaCentauri),它是半人马-α三星系统中的一颗,距离地球4.22光年。2016年,欧洲南方天文台宣布比邻星的宜居带中存在一颗行星“比邻星b”,它成为了距离我们最近的系外行星。

  对于它是否宜居,科学家提出了不同观点。首先,它围绕的比邻星是是一颗红矮星,比太阳冷得多,而且它极有可能像月亮一样被潮汐锁定,可能会受到恒星耀斑的严重影响。

  

宇宙“新世界”:粉红色的星球!

  ▲比邻星b的假想图。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天文学教授ScootGaudi表示,“这颗行星正在被大量的高能辐射‘轰炸’,它需要一个足够强大的磁场,才能保护大气层。然而,并没有明显证据显示它有这样的磁场。”

  尽管还有不少未知因素,但比邻星b是在我们“自家后院”中发现的,这会成为寻找近距离系外行星的基石。这颗跟地球差不多大小的星球给了我们继续探索的希望。俄罗斯富豪尤里·米尔纳(YuriMilner)联合着名物理学家霍金开展的“突破摄星计划”,目标正是比邻星b。

  

宇宙“新世界”:粉红色的星球!

  ▲霍金已逝,不知突破摄星计划未来会如何进展。

   最“扎堆”:七大奇迹 (TRAPPIST-1planetarysystem)全部都有大气特征

  宇宙中还有像太阳系一样,一颗恒星有许多颗行星的情况吗?答案是肯定的。位于智利的凌日行星和星子小型望远镜(TRAPPIST)就发现了七颗地外行星,它们在围绕一颗超冷红矮星运动。这颗恒星距离太阳约40光年,被命名为TRAPPIST-1。

  这七颗行星也被形容为“七大奇迹”——它们(编号从b到h)被认为全部都有大气特征,6颗(c,d,e,f,g,h)表面温度适宜,5颗(b.c,e,f,g)的大小与地球相似,而且其中有3颗(e,f,g)被确认位于宜居带内,表面可能存在液态水——TRAPPIST-1f被认为是一颗岩石行星,很有可能有拥有一个液态海洋。这些行星的发现,创造了太阳系外宜居带内的行星数量记录,也成了我们寻找外星生命的首选目标。

  

宇宙“新世界”:粉红色的星球!

  ▲7颗行星与地球大小对比

  “七大奇迹”的轨道距离很近,离恒星最近的行星只需要1.5天就能完成公转一周,最远的也才20天。当f和g彼此最接近时,他们的距离只是地球到月球之间距离的3倍,所以站在TRAPPIST-1f上,会看到月亮两倍大小的TRAPPIST-1g。

  

宇宙“新世界”:粉红色的星球!

  ▲TRAPPIST-1行星系统与太阳系相似

   最“黑暗”:(TrES-2b) 比煤炭还黑只能反射1%恒星光线

  行星本身不发光,我们如果能观察到它们,主要是因为它反射了恒星发出的光。不同行星对光的反射率不同,所以呈现的明暗也不同。科学家通过凌日法发现的最暗行星,是位于天龙座,750光年外的TrES-2b。它还没有一个正式命名,不过科学家形容它“比煤炭还黑”。

  TrES-2b最初由跨大西洋(600558,股吧)系外行星调查项目(TrES)的天文望远镜观察到,开普勒天文望远镜上天后,又对它的参数有了新的修正。它是颗气态巨行星,大小与木星相似,却比木星黑得多。科学家发现TrES-2b表面的反射率比黑色涂料的反射率还低,反射的恒星光线还不足1%。相比之下,木星能反射超过三分之一的太阳光。

  

宇宙“新世界”:粉红色的星球!

  ▲NASA艺术家想象的黑暗星球。

  目前科学家还不清楚为什么它这么黑。有的科学家认为TreES-2b没有反射云层,另一些认为它的大气中含有大量能吸收光的物质,如汽化的钠、钾和钛氧化物,但这些都不能完全解释为什么它如此之黑。那么它一点光也不会发出吗?也不尽然,TreES-2b距离它的恒星只有300万千米,本身也被剧烈炙烤——高温让它能发出微弱的红光。

   最“粉嫩”:葛利斯504b(GJ504b)  令人联想到深色的樱花

  NASA科学家发现的最年轻也是最有趣的行星之一,是位于室女座的葛利斯504b。它距离地球57光年,如今只有1亿~2亿年的历史。

  科学家并不是用凌日法,而是直接通过天文望远镜成像发现了它。红外成像显现出来的葛利斯504b是一颗暗粉色的星球,比其他的气态巨行星的云量要少。

  

宇宙“新世界”:粉红色的星球!

  ▲这颗粉色的行星让科学家对行星的演化有了新的了解。

  发现团队成员之一的MichaelMcElwain说:“如果我们能前往这颗巨行星,我们会看到一个仍在形成的新世界,散发着一种暗红色的光芒。这会令人联想到深色的樱花。根据当前的模型,气态巨行星通常与恒星有一定距离才能形成,但这颗粉嫩的行星与恒星的距离远远超过理论距离。”对这颗系外行星的研究,可以让科学家对于行星的起源和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最“昂贵”:巨蟹座55e(55Cancrie) 内部很有可能由钻石组成

  这颗热气腾腾的岩石行星最初被称为“钻石星球”。巨蟹座55e距离我们40光年,其直径约为地球的2倍,质量则是地球的8倍多。它的表面温度达到了4900℃——因为它与恒星的距离比水星到太阳的距离还近26倍,公转周期只有14天。

  这颗行星的正式名称是詹森(Janssen),这个名称是由荷兰皇家气象与天文学协会提交的,以纪念荷兰眼镜商人、第一台光学显微镜的发明者扎卡赖亚斯·詹森(ZachariasJanssen)。

  

宇宙“新世界”:粉红色的星球!

  ▲巨蟹座55e是否有熔岩一直是科学家争论的问题

  科学家认为这颗行星上有熔岩流。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的胡伦宇称:“如果这个星球上有熔岩,就会覆盖整个表面……但是厚厚的大气层中会将熔岩隐藏在我们的视线之外。”由于这颗处于高温高压下的行星还含有大量碳元素,科学推测它的内部很有可能是钻石组成的——说它是“最贵之星”也不为过。

表现主义:艺术家通过作品着重表现内心的情感

(Expressionism),现代重要艺术流派之一。20世纪初流行于德国、法国、奥地利、北欧和俄罗斯的文学艺术流派。 1901年法国画家朱利安·奥古斯特·埃尔韦为表明自己绘画有别于印象派而首次使用此词。后德国画家也在章法、技巧、线条、色彩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大胆地“创新”,逐渐形成了派别。后来发展到音乐、电影、建筑、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 表现主义是艺术家通过作品着重表现内心的情感,而忽视对描写对象形式的摹写,因此往往表现为对现实扭曲和抽象化的这个做法尤其用来表达恐惧的情感,因此,主题欢快的表现主义作品很少见。从这个定义上来说马蒂斯·格吕内瓦尔德与格雷考的作品也可以说是表现主义的,但是一般来说表现主义仅限于20世纪的作品。 表现主义从来不是一个完全统一协调的运动,其成员的政治信仰和哲学观点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他们大都受康德哲学、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强调反传统,不满于社会现状,要求改革,要求“革命”。 在创作上,他们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摹写,要求进而表现事物的内在实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和人所处的环境的描绘而揭示人的灵魂;要求不再停留在对暂时现象和偶然现象的记叙而展示其永恒的品质。 它在诗歌、小说和戏剧领域都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其诗歌的主题多为厌恶都市的喧嚣,或暴露大城市的混乱、堕落和罪恶,充满了隐逸的伤感情绪或是对“普遍的人性”的宣扬。它的特点是不重视细节的描写,只追求强有力地表现主观精神和内心激情。代表人物有奥地利的特拉克尔和德国的海姆、贝恩等。 其小说的人物和故事都是现实生活的异乎寻常的变形或扭曲,用以揭示工业社会的异化现象和人失去自我的严重的精神危机。代表人物有奥地利的卡夫卡等。 其戏剧内容荒诞离奇,结构散乱,场次之间缺少逻辑联系,情节变化突兀,生与死、梦幻与现实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 。多用简短、快速、高声调、强节奏的冗长的内心独白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大量运用灯光、音乐、假面等来补充语言的效果。代表人物有瑞典的斯特林堡、德国的托勒尔、美国的奥尼尔、捷克的恰佩克、英国的杜肯、衣修午德以及爱尔兰的奥凯西等。 随机文章为何说唐太宗和隋炀帝有颇多相似之处揭秘日本与那国水下金字塔,是远古1.2万年前MU文明巨型小行星带含太阳系98%小行星,或为第十行星爆炸形成美国黑鹰战斗机简介,最先进海军直升机(531万美元一架)美国RGM-84反舰导弹,生产7000多枚服役20多个国家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武则天到底有没有通过杀死自己亲生女儿来争宠?

一直以来,“为夺取后位,杀死了自己的亲生女儿,嫁祸”的说法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个说法也得到了正规史学著作的传扬。那么,“武则天杀死了自己的亲生女儿”究竟有无其事呢?武则天在中国历史上横空出世,是一个历史奇迹。但是,成功地获得皇位的武则天,身后却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围绕武则天的评价,妖魔化一直占据着传统史学的主流地位。在一系列妖魔化武则天的历述中,“武剥天杀死了自己的亲生女儿”就是典型的事件之一。 从简至繁的记录变迁 大约在永徽四年,武则天为高宗生下一个公主,但中途不幸夭折。公主之死,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最开始的记载是很简单的,《唐会要》卷三“天后”条下是如此记载的:“昭仪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杀之,上遂有废后之意。”当时的武则天是昭仪,属于九嫔之首。这是她跟所生的第二个孩子,第一个是长子李弘。 网络配图 根据《唐会要》的这个记载,武则天和高宗所生的公主确实夭折,因为不知道死亡原因而且死得突然,所以称作“暴卒”。武则天充分利用了公主之死,采用悲情主义的诉求方法,把公主之死的责任推给自己的情敌王皇后。高宗看来是受到了武则天的影响,开始萌生废黜王皇后的念头。 《唐会要》一书,虽然是北宋编辑的,但是吸纳了时期苏冕四十卷的《唐会要》和时期崔铉的《续会要》,所以保存国史资料比较多,向来为学者所重。这里的记录,也相对稳重。当时,王皇后联合与武则天斗法,武则天悲情主义的战斗技巧适合当时的情况,因为毕竟是母亲丧女,说一些丧失理智的话是可能的,而高宗看见受伤的母亲,也很可能同情心上涌。 但是,高宗新生公主夭折一事,《》却没有任何正面提及,但是在武则天皇后本纪的“史臣日”中,写下了这样的文字:“武后夺嫡之谋也,振喉绝襁褓之儿,菹醢碎椒涂之骨,其不道也甚矣,亦奸人妒妇之恒态也。”其中,后一件事是指武则天残酷对待失败了的王皇后和萧淑妃,而前一件事“振喉绝襁褓之儿”,可能就是指扼杀亲生女儿的事。为什么这件事没有写入《旧唐书》的正文,而是用“史臣日”的方式表达出来,没有确凿证据女儿,推测起来大概这个时候已经有了武后杀亲生公主的说法,但是不能落实,只好用这种更具有个人意见的方式表达出来。 《旧唐书》这种比较概括的说法,到了《新唐书》中凌空一跃,变成了非常具体生动的描写。《新唐书·后妃列传》的文字是这样记载的:“昭仪生女,后就顾弄,去,昭仪潜毙儿衾下,伺帝至,佯为欢言,发衾视儿,死矣。又惊问左右,皆曰:‘后适来。’昭仪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后杀吾女,往与妃相谗娼,今又尔邪!’由是昭仪得入其訾,后无以自解,而帝愈信爱,始有废后意。”在这里,公主之死的过程详细而生动。 《》的记载,直接继承了《新唐书》,文字如下:“后宠虽衰,然上未有意废也。会昭仪生女,后怜而弄之,后出,昭仪潜扼杀之,覆之以被。上至,昭仪佯欢笑,发被观之,女己死矣,即惊啼。问左右,左右皆曰:‘皇后适来此。’上大怒曰:‘后杀吾女!’昭仪因泣诉其罪。后无以自明,上由是有废立之志。” 仔细比较,《资治通鉴》这段文字基本采自《新唐书》。皇后看望新生公主,离开以后,武则天偷偷杀掉公主,然后伪装现场。唐高宗到场,武则天假装欢笑,掀开被子,发现公主已经死亡。询问左右,大家都说刚才皇后来过。于是皇帝大怒,认为是王皇后“杀吾女”。王皇后自然无法解释,于是皇帝开始产生废立皇后的念头。以上基本情节,两书都是相同的,而且细节越发生动详细。 但是,细节越生动越详细,越发引人怀疑。且不说《通鉴》对《新唐书》这种细节修改,已经使得过程发生变化。我们要问的是,倾向合理化的修改,意图是什么呢?在中国古史研究中,曾经有过一个“层累地构造学说”,意思是古代的历史随着时间而越来越清晰,恰好证明是后人缔造的结果。文学史上也有类似的问题,作品在流传的过程中被不断地加工和创造,最后的模样与初始状况相去甚远。宫廷秘史就符合了这种规律呢!所有的当事人都没有留下记录,那么后人是通过什么途径反而获得了更多的细节呢?所以,在今天,当我们面对的历史事实,有着一个由简至繁的描述过程的时候,我们至少可以提出疑问。 王皇后在武则天入宫前已失宠 网络配图 现在的史籍记录,不论是《唐会要》还是《新唐书》,对于王皇后地位的危机,多强调是小公主之死带来的后果。具体而言,就是唐高宗从此开始有了废后的念头。其实,王皇后的危机不是从小公主之死开始的,而后来王皇后的被废,也没有证据显示公主之死发挥了作用。 王皇后的危机,在武则天入宫之前已经显现。王皇后出身太原,在当时是天下一等士族。王皇后虽然出身名门,名正言顺,但是她跟高宗的关系似乎从很早开始就存在问题。高宗与萧淑妃连续生育一儿两女,证以《唐会要》的说法“时萧良娣有宠,王皇后恶之”的记录是有根据的。武则天二进宫,是王皇后引进的,而王皇后的动机很难说是光明正大的,因为她召武则天入宫,依然是与萧淑妃争宠的继续,“欲以间良娣之宠”。只不过事与愿违,武则天“既入宫,宠待逾于良娣,立为昭仪”。王皇后引狼入室,萧淑妃的恩宠虽然解除,但是武则天后来居上,王皇后依然不得宠爱。 唐高宗不喜欢王皇后,才是王皇后的真正危机所在。也正是因为皇后有如此危机,她的舅舅柳爽才在永徽三年七月,酝酿确立太子之事。《新唐书》本传记录到:“王皇后无子,后舅柳爽说后,以忠母微,立之必亲己,后然之,请于帝,又爽与褚遂良、韩瑗、、于志宁等继请,遂立为皇太子。”显然,皇帝开始并没有同意皇后的请求,但是长孙无忌等朝中重臣纷纷出动,皇帝只好妥协同意。而立李忠为太子,文字记载很清楚,就是为了稳定王皇后的地位。而这个时候,武则天与唐高宗的第一个儿子尚未出生,更不要说公主之死了。 网络配图 确立李忠为太子,并没有挽回壬皇后的地位危机。就在太子确立以后不久,唐高宗与武则天的第一个儿子出生。这个儿子被命名为李弘,而李弘这个名字本身就意味深长。以来,道教为主的社会传播渠道,一直盛传“老君当治”、“李弘当出”的谶语,宣传李弘为真命天子。根据唐长孺先生的研究,唐高宗和武则天给自己的儿子命名为李弘,就有应谶而为的意思。而当时李忠已经确立,这不正暗示着对李忠的不认可,也就是对王皇后的某种不承认吗?如果说王皇后的地位危机来自武则天的攻击:不如说来自唐高宗很久以来对她的冷淡,而唐高宗命名儿子为李弘,其实已经预示着皇后的更大危机。明确地说,这个时候,唐高宗如果还没有换皇后的念头,这些问题都无从解释。 在李弘出生的这个时期,武则天与王皇后、萧淑妃的联盟斗争已经有一段时间,而胜利的一方属 于武则天。上文引证《唐会要》武后传、《旧唐书》武则天本纪和《新唐书》王皇后传说明,各书在描述双方斗争的时候,立场有所不同,但是武则天的胜利却是公认的。所以,武则天作为当事人,唐高宗对待王皇后的看法以及皇帝与皇后关系的幕后因缘,都是应该的。王皇后从来没有得过高宗的恩宠,对于高宗而言,王皇后早就是昨日黄花。所以,废黜王皇后在唐高宗这里根本没有感情障碍,障碍只在朝中大臣而已。对于唐高宗感情脉搏的武则天,对于已经失败的王皇后的继续打击,有必要付出亲生如女儿生命这样沉重的代价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