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理 > 世界地理 >

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的发现可能暗示“失败恒星”棕矮星周围隐藏着系外卫星

时间:2024-04-19 01:03 来源:网络 作者: 小叶

【帆叶网探索分享关于太空,恒星,棕矮星,系外卫星,NASA,科学,地球,美国,月相关的知识】

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的发现可能暗示“失败恒星”棕矮星周围隐藏着系外卫星


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看到的一颗棕矮星及其红外发射的插图。(图片来源:uux.cn/NASA、ESA、CSA、LEAH HUSTAK(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


(神秘的地球uux.cn)据美国太空网(Robert Lea):天文学家利用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惊人地发现了来自棕矮星或“失败恒星”的甲烷排放


研究人员表示,这一发现表明,这颗棕矮星具有极光的特征,甚至可能被一颗未被发现的外月球环绕。


JWST棕矮星的发现令人惊讶,因为这些寒冷而孤立的世界预计温度不足以让甲烷发出红外光。


这一发现是JWST研究12颗棕矮星项目的结果。他们认为,这些失败的恒星可以产生类似于地球北极光和南光的极光,以及木星和土星上看到的极光。这颗孤独的棕矮星附近没有恒星,这可能意味着它上面的极光是由一个隐藏的活跃月球产生的。


研究小组调查了距离地球47光年的冷棕矮星CWISEP J193518.59–154620.3(W1935)。虽然W1935的质量受到了很差的限制,从木星的6到35倍不等,但它的表面温度约为400华氏度(204摄氏度)。这大约是你烤巧克力饼干(失败的布朗尼?)的温度。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团队负责人兼高级教育经理杰基·法赫蒂在一份声明中表示:“预计巨行星和棕矮星中会有甲烷气体,但我们通常会看到它吸收光线,而不是发光。”。“一开始我们对自己看到的东西感到困惑,但最终,这转化为对这一发现的纯粹兴奋。”


为什么有些恒星会失败?


棕矮星有一个不幸的绰号“失败的恒星”,因为尽管它们像恒星一样直接由坍塌的气体和尘埃云形成,但它们没有足够的质量在核心触发氢与氦的核聚变。


这是一个定义主序星的过程,因此从技术上讲,质量大于最大行星但小于最小恒星的棕矮星“无法”达到这一状态。


Faherty和同事们在用JWST观察几颗棕矮星时,注意到W1935很相似,但有一个有趣的区别:它正在释放甲烷,这是以前在失败的恒星周围从未见过的。


W1935模型显示,这颗特殊的棕矮星也有所谓的“温度反转”。这是一种行星大气层在更深层次变得更冷的现象。这通常发生在围绕恒星运行的行星上,这些恒星从上到下加热大气层,但W1935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棕矮星是孤立的,没有外部热源。


团队成员、赫特福德大学科学家Ben Burningham在声明中表示:“当模型清楚地预测到温度反转时,我们感到惊喜。”。“但我们也必须弄清楚额外的高层大气热量是从哪里来的。”


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的发现可能暗示“失败恒星”棕矮星周围隐藏着系外卫星


韦布的NIRCam拍摄的木星合成图像,显示了木星的光环及其两颗卫星阿玛尔西亚和阿德拉斯特。木星两极周围的蓝光是极光。(图片来源:uux.cn/NASA、ESA、CSA、Jupiter ERS团队;Ricardo Hueso(UPV/EHU)和Judy Schmidt进行图像处理。)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研究小组将目光投向了太阳系的气态巨星木星和土星。这两个气体巨头都有甲烷排放,而且都有温度反转的大气层。


对于木星和土星来说,甲烷排放和温度反转的原因是极光,这让Faherty和团队得出结论,这就是JWST在W1935附近探测到的。最大的问题是,是什么驱动了W1935的极光?


这是一个问题,因为太阳风——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流——是木星、土星和地球极光的主要驱动力。这些带电粒子撞击行星的磁场,沿着磁力线传播,与大气中的粒子相互作用。这会加热大气层的上层,并导致地球两极附近的光发射。然而,由于没有主星用恒星风吹出W1935,这一过程不可能是孤独的棕矮星极光的主要驱动力。


然而,木星和土星的极光有一个次要的驱动因素,即带电粒子由于其活跃的卫星向太空喷出物质而流入气态巨星。例如,木星的卫星木卫一是太阳系中火山喷发最多的天体,向太空喷出数十英里的熔岩,而土星的卫星恩克拉多斯则向太空喷出间歇泉,其中含有水蒸气和其他物质,当它撞击太空时,这些物质会同时结冰和沸腾。


因此,W1935的极光没有恒星或恒星风,这表明这颗棕矮星可能被活跃的月球环绕。


在科学家首次确认棕矮星的存在之前,还需要更多的证据。在此之前,这些初步迹象让我们得以深入了解JWST自2022年夏天开始将其对宇宙的观测发回地球以来的影响力。


Faherty总结道:“每次天文学家将JWST指向一个物体,都有可能出现一个令人震惊的新发现。”。“当我们开始这个项目时,甲烷排放并没有出现在我的雷达上,但现在我们知道它可能存在,而且它的解释非常诱人,我一直在关注它。这是科学发展的一部分。”


该团队的研究成果今天(4月17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