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个十二面体和一个二十面体在德国波恩Rheinisches Landesmuseum展出。来源:uux.cn/Kleon3/Wiki Commons,CC BY-SA
(神秘的地球uux.cn)据对话(Natasha Harlow):考古学家经常被描述为对他们的发现感到“困惑”或“困惑”。但是,事实上,专家们很清楚大多数历史文物是为什么而创造的。但这条规则也有一些例外。
以下是一些有趣的神秘物品。它们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了为什么挖掘过去仍然对专业人士和公众都很有吸引力。
1.新石器时代的石球
主要在苏格兰发现的、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约公元前3200年至2500年)的精心雕刻的石球就是这样一个谜。
已经发现了超过425个球。它们通常有板球大小,由各种各样的石头制成。它们的表面被雕刻成凸起的圆盘,有时有深切口,形成高浮雕的旋钮和裂片。装饰采用螺旋形或同心形的形式,与那个时代的陶器和纪念石相呼应。

三个苏格兰的例子,在格拉斯哥Kelvingrove美术馆和博物馆。来源:uux.cn/Johnbod/Wiki Commons,CC BY-SA
一些是在墓葬中发现的,另一些是在定居点发现的。它们很少(如果有的话)是相同的,而且大多数都是单独发现的,所以它们似乎不是一个集合的一部分。有些似乎在他们的一生中受到了严厉的处理。
这些石球的最初用途一直备受争议,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最早的发现。许多都是偶然发现的,或者在艺术收藏中几乎没有出处,很少在考古环境中发现。
它们是用来威慑捕食者和害虫的导弹吗?战争武器?玩具?或者也许是测量重量、家用饰品、记忆装置、移动巨石的滚珠轴承或纱线支架?我们仍然无法找到答案。
2.罗马十二面体
这些有趣的物体最近成为头条新闻,林肯郡诺顿迪士尼的一项新发现引发了人们对其功能的广泛讨论。
Dodecahedra可以追溯到英国罗马时期(公元43–410年)。在前罗马帝国的西北各省发现了大约130个,每个省份都是用铜合金精心制作的。
在古代艺术或文学中,这些物体没有任何表现形式。它们不符合标准尺寸,很少穿着,这可能暗示了它们的用途。尽管扶手椅专家会告诉你,他们的奶奶用扶手椅编织手套,但考古学家还没有决定它们的用途。
3.新石器时代的粉笔鼓
1889年,在北约克郡Folkton的一个儿童坟墓里发现了三个雕刻的粉笔圆柱体。Folkton Chalk Drums有几何装饰,看起来像是眼睛、鼻子和眉毛。1993年,在西萨塞克斯郡的拉万特发现了第四个未经装饰的鼓。另一个高度华丽的例子是2015年在东约克郡的Burton Agnes发掘的。
Burton Agnes鼓与一个粉笔球、一个骨钉和三个孩子的遗体一起埋葬,其中一个孩子的年代为公元前3005-2890年。

Folkton鼓在大英博物馆展出。来源:uux.cn/Jononmac46/Wiki Commons,CC BY-SA
鼓上的图案是新石器时代石球上也发现的美学传统的一部分。尽管名字叫粉笔鼓,但它不太可能作为乐器演奏,也不显示出与打击乐器相关的磨损。
一些研究人员将它们的周长与一种被称为“长脚”的标准长度测量方法联系起来。一些人认为它们在石头上指的是易腐容器,如有盖的木制罐子或篮子。其他人则试图将几何标记与天文观测联系起来。但他们出现在精心埋葬的儿童的坟墓中,似乎暗示了一个更敏感的解释。
4.青铜时代的“锁环”
青铜时代是一个非凡的淘金时代。高度装饰性的个人饰品是用金片和金属丝制作的。这些小的penannular(开口)戒指可以追溯到青铜时代晚期(约公元前1000-800年),在爱尔兰、英国和法国部分地区都有发现。
它们经常成对出土,可以是普通的,也可以有精致的几何雕刻。

在英国拉特兰发现的一个锁环。来源:uux.cn科尔切斯特和伊普斯维奇博物馆服务中心,CC BY-SA
最近的解释表明,它们可能是鼻环、耳环或发饰。这些解释都不是非常令人满意的,因为它们设计的各种元素会使戒指佩戴困难或不舒服。
我们需要的是背景——比如最近在土耳其的Boncuklu Tarla发现的在头骨附近发现的带有面部珠宝的墓葬。
5.罗马诺英国化妆品研磨机
美容研磨机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小型铜合金套件。一半是“研钵”(一种长而弯曲的有凹槽的容器),另一半是“杵”(可以是杆状的尖头,也可以是拱形的“摇杆”形状)。它们通常具有用于悬挂的环和人或动物形状的末端。
水鸟和牛是常见的装饰图案,也出现在其他罗马-英国容器上,如杯子和水桶。在某些场景中,Phallic的象征意义促使人们将其与生育率联系起来。
化妆品套装通常是英国的,在欧洲大陆很少有。它们可以追溯到铁器时代晚期到罗马早期(约公元前100-200年),分布在整个景观中。
使用磨损分析表明,这些物体是通过横向研磨作用摩擦在一起的。它们可能已经被整个罗马帝国使用的扁平大理石调色板所取代,尽管这些调色板的工作方式根本不同,使用金属勺或石器以圆形运动将成分混合在一起。
这里的奥秘不在于功能,而在于正在制备什么物质。建议包括药物、春药、化妆品和麻醉品。迫击炮的内含物从未被成功地分析过。在这种情况下,业余发现者可以通过抵制清洁化妆迫击炮的冲动,转而将其带到前面进行检查,从而对考古学家有很大帮助。
母系氏族文化遗址在什么地方是怎么回事?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什么事情
文化遗址 陕西临潼姜寨第一期文化遗存属仰韶文化时期。姜寨遗址的村落布局清楚,保存完整,是典型的氏族村落遗址。通过姜寨发掘报告的详尽介绍,以及作者的深入分析,重现了一幅古老而真实的氏族生活图景,也使我们得以了解母系氏族社会的组织结构⑨。 姜寨原始村落的整体布局,可分为居住区、烧制陶器的窑场和墓地三部分。居住区位于村落中央,周围有壕沟环绕。村东壕沟外即是墓地。窑场范围不大,位于临河的岸边。生活区、生产区和墓地连接在一起,是姜寨村落的显著特点。 居住区周围的壕沟分为三段,规模较小,围沟内侧每隔一定距离设置一座小房子作为哨所,以加强防御能力。村落东部有供村民出入的两个寨门,但因门内房屋密集,加之出门即是3片墓地,所以不大可能是重要的通道。从村落的总体布局推断,经常出入的正门应设在西南边。那里有30米宽的通道,也没有什么建筑遗迹,出去就是临河岸边。人们取水,驱赶牲畜饮水或到河里捕捞鱼虾都很方便。制陶坯的作坊和烧制陶器的窑场也在附近。人们制坯、烧窑、用水都十分便利。居住区内房屋布局的最大特点就是围成圆圈:北边的房屋门朝南开,东边的房屋门朝西开,西边和南边的房屋门则分别朝东和朝北开。总之,四周房屋的门都朝向中央。一个空旷的广场,面积有5000平方米左右。就其地势而言,广场周围略高,中央逐渐低平,有人们踩踏过的土路面。广场西边有两片是牲畜夜宿场。 在姜寨第一期的村落遗址中发现完整和比较完整的房子120座,灶坑261个(包括零星的灶坑)。圆圈状布局的房屋建筑群由大、中、小型三种房子组成5个单元。每个单元均由小型房子围绕着大、中型房子组成。整个村落内房屋布局井然,可见氏族纽带的联系相当牢固。 小型房屋,数量最多,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多为半地穴式,少数为平地起建的。室内面积一般为15平方米左右,大的有20多平方米,小的仅8—9平方米。门内正中有一个灶坑,兼作炊事和取暖之用。 第14号房子,方形,半地穴式。面积为14.9平方米。门向朝西略偏北。有斜坡门道,宽0.6米,仅容一人出入。进门正中有带灶圈的灶坑一个,浅圆形穴。房内南边的前半部基本上摆满了各种日常用物,计有陶盆2件、陶钵3件、陶罐5件、陶甑1件;石斧1件、石铲2件、石磨棒2件、石球2个;骨鱼叉2件、骨镞、骨笄各1件,还有装饰品。在一件弦纹罐中还藏着朽烂的粮食。房子的北边已被破坏,仅在灶坑旁发现一件陶器。由此不难判断,室内剩下的较大空地就只有北边宽1.5米左右的一块地方,最多只能容三四个人睡卧之用。 第46号房子,半地穴式,正方形,面积近10平方米。门向南,有斜坡门道,并有门槛和门棚设施。门道很窄,宽仅0.5米,能容一人出入。门内有浅穴灶坑一个。室内东部及西南角的居住面上放置着大量的生活用具,计有尖底瓶4件,陶钵4件,陶罐5件,陶盆、陶瓮各1件。另在门槛东侧放置有平光石头一块,室内东侧有土墩两个。除去这些生活用具所占的面积,室内剩下的面积便只有西侧及靠后的约3—4平方米的一块地方,充其量也只能居住三四个人。 其它凡属因火烧毁而幸存室内摆设的小型房子大多如此。从这些房子内的用物放置情况看,它们都是住人的居室。通常是一边放什物,一边睡人。在小型房子内居住的应是以女方为主所组成的对偶家庭及女方幼小的子女。对偶家庭的基础是男女双方或长或短时间的结合。它是一个生活单位,但不是一个生产单位。这样它就不能完全独立,必定要同一个较大的家庭组织——家族(即本文所称的母系亲族)联系在一起,并成为其组成部分。 中型房屋,面积一般在20—40平方米左右。房屋方形,半地穴式,和小型房屋一样有灶坑,屋内放有许多什物,不但可以住宿,也可以在里面做饭。中型房屋和小型房屋的不同之处有二点:一是睡觉的地方比较宽敞,能住下远比对偶家庭人数为多的人;二是床位往往分为左右两半,不像小型房子多在一边。 第36号房子,方形,半地穴式。门向东,面积40平方米左右。门道呈斜坡状,无门槛,门道入口处有石头3块。门内有3个坑组成的连通灶,灶之间火道相通,规模较大。连通灶两侧各有高出居住面10厘米的土台(土床),面积皆在5平方米左右。根据室内的土床大小,估计可睡七八个人或十来个人。 第29号房子,方形,半地穴式。门向西,面积24平方米左右。屋内有浅穴灶坑一个。室内西南部及门槛附近放置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多件,计有石斧、石核、尖状器、石球各1件,砥石2件,陶罐5件,陶钵5件,陶瓮和陶器座各1件,还有石墩1块。这样,房内留下左右两片不大的空地,大约各可睡四五个人,全室能住七八个人。 中型房子在村落的东、南、西、北部都有分布,如第17号房子和第29号房子建在北部,第36号房子建在西部,第111号房子建在南部等。而他们的周围都有一些小房子。看样子像是由一座中型房子和若干小房子组成一个单元,居住着由若干个对偶家庭所组成的一个母系家族。大型房屋,整个村落内基本上同时存在的一共有5座,除北部两座外,东、南、西部各有一座。大型房屋远较中小型房屋为大(如第1号房子有124平方米)。大型房屋的平面均呈方形,有门道、灶坑和灶台,灶坑都是大型连通灶。室内面积远较中小型房屋为大,灶坑两旁都有低平的土床,面积因房屋的大小而异,约10至18平方米不等,这样一所房屋内可住二三十人。由于房屋较大,床位后面有很大一片空地,除了一些必要的摆设外,还可以容纳较多的人集会议事,举行节日庆祝活动和宗教仪式等。居住在大型房子里的可能是氏族首领所在的家族成员或是氏族内的老年人和未成年者。 姜寨原始村落内分别由大、中、小型房屋组成的5 个单元,很可能是5个母系氏族。东组位于居住区的东边,门向都朝西。北组在居住区北边,门向都朝南,个别略偏东。西北组位于居住区的西北,门朝东南,有个别的门朝正南。西组房屋位于居住区的西边,门朝东,有个别的门朝东北。南组房屋居南,门朝北,有个别的门朝西北。每两组之间,有的隔着比较大的空间,西组和南组之间就是如此。有的显然靠的比较近,但是门向不同,所以组间的界限还是比较清楚的,每组房屋的数目若以保存较好的东组和北组各有22座为标准,其它各组大体都在20 座左右。可见布局很有规律。 每组之中,大型房屋一座,中型房屋至少两座,余者为小型房屋。按大房子住20人左右,中型房子住10人左右,小型房子住三四人推算,每组房屋所住总人数应为90—110人。因为实行女方居住的婚姻制度,所以有将近20人(与小房子数目相等)是外氏族的男子,同样本氏族男子到另氏族居住。这样,5个氏族的人口总数可能有500人左右,也就是整个姜寨第一期文化村落的人口数字。 依据5座大型房屋的兴建过程分析,它们分属两个胞族,即:东组、北组、西北组为一个胞族,南组、西组为一个胞族。这从东组和南组大房子均遭损坏,又经重建,使用时间较长,可以得到印证。东组第1号大房子之下还压有第141号大房子。第141号房子是第1号房子的前身,说明两座大房子长期为一个氏族使用。这种情况也可作为东组氏族的一种标志。南组第103号大房子的正前方5米处,在地层较深的位置还有142号大房子,门向朝北,规模宏大,第142号房子应是第103号房子的前身,而且都为南组氏族所使用。由此可以得知,第141和第142号房子是整个村落中最早的两座大房子,为东组和南组最初的两个氏族所使用。这两个氏族互相通婚,成为一个通婚组。以后随着人口的增长,东组氏族派生出北组和西北组两个女儿氏族,南组氏族派生出西组一个女儿氏族。这样,由东组氏族和南组氏族各自加上派生氏族,形成了以东组氏族为代表的胞族和以南组氏族为代表的胞族。比胞族更高的社会组织应是部落。一个部落往往由两个胞族组成。姜寨一期文化村落中的两胞族,随着社会的发展很自然的会组成一个部落。 陕西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也是一处典型的氏族村落⑩总面积约5 万平方米,包括居住区、制陶窑场和公共墓地三部分。居住区的周围有一条深、宽各五六米的壕沟,它很可能也是防御设施,沟北边是氏族公共墓地,东边是窑场。在居住区和沟外的空地上,分布着多种形式的窖穴,当是氏族的公共仓库。居住区内已发现四五十座房屋,布局颇有条理。在居住区的中央,有一座规模很大的长方形房屋,面积近160 平方米,坐北朝南。屋内有4 根柱子,后边两柱南北轴线及东西轴线均设隔墙,将后部辟为3 间。大房子被分隔成若干居室,便于利用。前半间面积最大,有大型火塘,很可能是氏族集会、共餐的场所,也是氏族首领等老年妇女以及未成年者的住处。后半部分的3 间,则是老年男子的居室。大房子周围环绕的小房子,空间狭窄,但是有火塘,可供取暖、照明、烧水之用。火塘侧旁西部或西北部地面多偏高,且有光滑的硬面,估计是供人睡眠的地方。半坡氏族村落的形态与姜寨氏族村落极其相似,使我们对母系氏族社会的认识更为深刻。 陕西华县元君庙遗址⑾,尚保存一片基本完整的仰韶文化时期的墓地,为探索母系氏族社会制度提供了系统的资料。元君庙墓地共发现墓葬57 座,其中45 座墓葬可分为6 排。墓区的整体布局有一定规律。死者均无葬具。葬坑皆为竖穴墓。随葬物品仅是最简单的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品。各墓多随葬陶质炊器、盛器及水器,用骨、蚌料制作的装饰品,劳动工具的数量及品种都不多。有的墓即使随葬陶器较多,也往往仍伴有劳动工具,说明墓主人并未脱离生产活动。可见死者生前所处的经济地位大致是平等的。尸体或遗骨均按仰身直肢放置,头向西,随葬品皆摆放于墓穴东部。埋葬方式的一致,反映死者生前的共同信仰和传统习俗。 元君庙墓地的年代和所属文化范畴大体一致,墓区分为甲、乙两部分,合葬墓多见,上述事实清楚反映当时存在部落、氏族和亲族的社会结构。 元君庙甲、乙墓区同时期的死者被葬在各自的墓区。葬在甲、乙墓区的死者生前分别属于由不同血缘纽带维系的氏族。通常,凡是存在氏族的地方必定会有部落。元君庙的两个氏族应属互婚关系,进而联合成部落,自在情理之中。两个氏族的墓地毗邻,二者亦当属近亲范畴,很可能是自同一母亲氏族内分离出的两个女儿氏族。 元君庙墓地中,有28座合葬墓。在18座长辈带着晚辈的合葬墓中,3座墓是成年妇女与小孩的合葬墓,15 座是异性成年与小孩的合葬墓。大多数合葬墓内的成年人中,既有女性,也有男性。由此可以推断,元君庙氏族存在着小族的亲族单位。以合葬墓为代表的小于氏族的亲族,由不同辈份的成员组成,有的甚至还可以确指至少包含三代人。 亲族成员之间的关系较氏族成员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所以,他们不仅葬于氏族的墓区,还合葬于同一墓穴。 已经确定的18座长辈连带晚辈的不同辈份成员的合葬墓,占元君庙部落墓地查明性别、年龄的25座合葬墓的72%,也相当于全部28座合葬墓的64.3%。由此可见,不同辈份成员合葬墓是元君庙部落的通行葬制。可知亲族已成为氏族内普遍存在的基层组织单位。元君庙墓地的同性成年人和小孩合葬墓,以及包括异性成年不同辈分的合葬墓,清楚反映亲族的世系是按女方计算的。 墓420,是母亲和她的两个女孩的合葬墓。两女孩分别随葬骨笄、骨珠和蚌饰。母亲死在两女儿之后,入葬之时,特地将女儿骨殖迁出,使母女3人合穴。这座合葬墓明确显示,子女随从母亲。生前如此,死后也是如此。 墓457,合葬3人。一个30—35岁成年女性为一次葬,一个15—17岁年轻女子及另一个30—35岁成年女性皆为二次葬。一次葬的成年女性随葬4件钵和弦纹罐、绳纹罐、小口尖底瓶各1件。二次葬的成年女性随葬3件钵和1件碗,还有骨笄、骨珠、骨针、蚌刀各1件。年轻女子的随葬品最少,只有1件钵。这是两个女性长辈和她们的同性晚辈合葬墓。两个女性长辈的身份均高于年轻女子。据对元君庙194个体的人骨鉴定,20—40岁之间死亡的人最多,计106人,占统计总数的54.6%强。只有25人能活到40—50岁,仅占总数的12.8%。当时没有一个人能活到60岁。老年人见多识广,深知本族的习俗和传统,又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生产知识,对亲族的贡献很大,非诸多早逝者可比,自然在亲族中占有较高地位。 墓穴结构的差异,随葬品的多寡,也反映妇女和老年男子社会地位高于一般男子。 元君庙墓葬,皆为土坑竖穴墓,结构一般比较简单。但墓457,具有二层台。墓内埋葬两个成年妇女和一个年轻女子。 墓429,是一座用红烧土块铺砌墓底的土坑竖穴墓。内葬两个少女,其中一人前额涂有大片红色颜料,其耳旁头顶处发现骨珠785 颗。 墓458,也是一座带二层台的土坑竖穴墓。二层台上铺砌石块,环绕墓主人,形若石椁。内葬一位50 岁左右男性老人。 这3 座结构特殊的墓葬,墓主人为女性,或男性老人,当不是偶然的现象,它反映妇女和老年男性的社会地位较高。 元君庙墓地埋葬的妇女拥有的随葬品普遍多于男性。女性单人墓及母子合葬墓共10座,随葬3件陶器的墓仅一座,只占总数的1/10;随葬6件或更多陶器的墓有9座,所占比例高达9/10。男性单人墓及合葬墓10座,随葬6件陶器以上的墓只有4座,占总数的4/10;随葬6件以下陶器的墓6座,占总数的6/10。在女性单人墓及母子合葬墓中,有两座墓的随葬品在12件以上,墓420更多,达21件。而男性单人葬及合葬墓中,却没有一座墓随葬陶器超过12件。而且还有两座墓的随葬陶器不足3件。显而易见,这是女性社会地位一般高于男性的反映。 墓458,墓主人是一位年龄50岁左右的男性老人,随葬陶器6件。墓449,两位墓主人也是50岁左右的男性老者,随葬陶器6件。男性单人墓和男性合葬墓随葬陶器一般较少,个别随葬陶器较多的墓葬,墓主人又是老年男性,恰好反映男性老人居尊的地位。 某些女孩获得成人待遇,也说明妇女的地位较高。佩饰骨笄、骨珠是成年女性的装束。但是,墓405内,一个10岁左右的女孩,随葬骨笄、骨珠及蚌刀;墓429内,一个10岁左右的女孩随葬骨珠,并与另一女孩享受铺砌红烧土墓底的成人待遇;墓420的两个女孩也都在10岁左右,亦随葬骨笄、骨珠和蚌饰。半坡遗址,墓152的女孩随葬品非常丰富,计陶器6件,包括3件钵,2件罐和1件小口尖底瓶;石珠69颗,石球3个和1件玉石耳坠。钵内有粟粒遗痕。不仅如此,墓内还设置木板制作的葬具。陕西宝鸡北首岭仰韶文化墓地⑿也有为女孩随葬骨珠的实例。但是元君庙、半坡和北首岭三处,均未见男孩按成人待遇随葬的例证。可见,女孩受到成人待遇并非偶然,它清楚反映,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存在着重女轻男的习俗。永宁女子不出嫁,因为她们是传宗续代的根种,还能经常招引外氏族男子为自己的氏族劳动。这当是母系氏族社会重女轻男的深刻的社会根源。发掘所获的确凿资料使这一观点得到充分印证。 元君庙两个氏族墓地共存于整个部落墓地之中,埋葬习俗也大体相同,这表明两个氏族的信仰、文化、生活方式都是相同的,氏族联盟——部落的结合也是十分牢固的。 随机文章我是飞行员见过ufo,美国战斗机飞行员发现超速行驶的UFO帕金森定律的解释,无能领导任用能力低下的助手致组织臃肿神奇的镜子效应,相互喜欢的人就会产生镜子效应(死心塌地)水星为什么没有生命,昼夜温度相差600度(水星上没有水资源)本初子午线是什么的分界线,并不是东西半球分界线/80%的人有误解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柏林墙修建之后的日子里是怎么回事?东西德国是什么样子的
1961年8月13日,前东德(民主德国)建立了隔绝东西柏林的“反法西斯防卫墙”。从此勃兰登堡门内外的两个柏林成为两个世界。1961年8月13日到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共存在了10316天。1990年6月,东德政府决定引入西德来拯救陷入崩溃边缘东德经济。在之后的几个月内,由于经济无法改善,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频频升华,1990年9月20日,全世界再也没有东德政府。 1990年后德国人努力想要使东西德分裂遗留下来的痕迹尽快消失。柏林墙只剩下区区数米,共和国宫和其它许多地方也被拆除。让其“使分裂消失”。那又是为什么柏林墙能够被推翻了呢? 经济不平衡:西德的经济状况明显比东德的好很多。美国人把西德的管理权很快移交给了德国人,1947年美国实行“”,大量资金注入西德。1949年6月《联邦德国宪法》通过,西德建立了既发挥市场竞争活力又注意社会平等、福利保障的“社会市场经济”和“福利国家”体制。1950年联邦德国的工业超过战前的水平,从1950年到1965年联邦德国累计投资2281亿美元,促成经济高速增长,从此开始了15年的“莱茵奇迹”。 苏联的策略是“榨取德国赔偿本国”,它向德国方面提出100亿美元的赔偿。战后的德国没有能力偿还这样巨额的战争赔款,苏联便拆除德国的工厂设备,利用德国的专家、技术人员和战俘无偿进行实物赔偿。为此苏联从它的占领区拆走了80%的重工业设备。1950年民主德国加入“经互会”,70%的出口面向“经互会”国家进行“账面卢布结算”的“内部交流”,脱离国际前沿,缺乏竞争机制,走上封闭式的经济发展道路。 无处不在的监控:东德设立了“斯塔西”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情报机构,为东德1800万人口中的600多万人建立了秘密档案,3人之中必有1人被监控。在“线民政治”大行其道的80年代,告密成了东德居民的日常生活。此时,不仅有来自政府的“老大哥在看着你”,还有来自社会的“老大妈在看着你”。社会的分崩离析同样体现在家庭之中,即所谓“老婆(公)在看着你”。 物资不完善:西德相对优越的生活水平和经济状况是吸引大量东德人外逃的重要原因,这是事实。不过东德政府不顾经济状况,一直沿用不合理的经济制度,采用脱离国际前沿、缺乏竞争机制的生产方式,也未能全面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居然还通过修筑高墙阻止人们出逃,并且野蛮镇压人民的基本诉求。据统计,建墙后1961-1980年“只有”17.7万人成功逃离,每年约为八九千。从49年民主德国建立开始,走着去西柏林并且一去不返的人实在太多了:1953年,40万东德人涌向西德;1954年,20万;1955-1959年,每年25万;1960年20万……12年里,东德失去了1/6人口,留下的东德人在1989年为了他们的言论和出行自由而走上街头。同时他们也抗争,为了最终可以拥有那些西德有的消费品。 确实,政府是需要真正保障人民的幸福生活的,需要求真务实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样才能让人民获得幸福感,才能让人民真正安定 随机文章萨尔贡二世简介惊人的史前文明的骗局,50亿年的火花塞是为了利益而造假火星土星双星会月,三者呈三角形位于东南方(肉眼可见)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120多万颗或许存在外星文明俄罗斯白杨洲际弹道导弹,唯一美国无法拦截的导弹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