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理 > 中国地理

世界上最干旱的地方 利马600多年未曾下过雨 称无雨之都

时间:2023-08-0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世界上最干旱的地方就是利马,600多年来都未曾下过雨,也被称之为是无雨之都。水是属于生命之源,只要有水的地方,就可以让任何物种快速生长。本来在每一个地方雨水都比较主要,可以通过下雨的方式来净化空气,能够保持空气的湿润,还可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有的地方常年雨水比较多,但有的地方也是属于比较干旱的,多年来不下雨。

世界上最干旱的地方

利马这是属于秘鲁的首都,也被称之为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地方,根据相关的资料可以了解到600多年来从来没有下过雨,这个地方已经被称之为是无雨之都。这座城市古代悠久,曾经在15世纪开始创建,据听说自从创建以来从来没有下过雨,也没有下过雪,更没有下过冰雹等等。这里的年降水量差不多只有15毫米左右。

世界上最干旱的地方 利马600多年未曾下过雨 称无雨之都

利马常年不下雨的真相

利马这座城市常年不下雨的真相,重要是和当地的气候有着巨大的关系,这个地方处于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属于干旱干燥。再加上气流下沉的影响,导致这个地方只能出现水雾,而从来无法形成雨。因为这里常年不下雨,因此这里的房子没有房顶,一般都只是会用厚纸板制作起来。这一个城市相对来说人口比较多,已经达到了800多万人次,这里的人们生活比较优雅。

世界上最干旱的地方 利马600多年未曾下过雨 称无雨之都

利马一年四季如春

利马这座城市虽然多年来不下雨,但是这里从来不缺水,因为每年都会有很多湿润的气候在这里导致一年四季如春。在这一座城市当中,经常会被大雾笼罩,从而会变成很多水汽悄悄的进入到泥土当中。也给植物提供了更多的水分,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这里是一个风景比较美丽的城市冬暖夏凉,近几年来旅游业进展的速度比较快。

世界上最干旱的地方 利马600多年未曾下过雨 称无雨之都

解析:唐宪宗是唐朝后期还能延续100多年大功臣

通观中晚期的君主,最有闪光点的,当是。在对付的历史问题上,他审时度势,连连用兵,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在形式上将帝国重归一统,被称为“中兴之主”。唐宪宗名,为的长子。在六七岁时有一则近乎传奇的故事:祖父因他聪慧,很是宠爱,有次将他抱坐在膝上,逗着玩的问道:“你是谁家的孩子,坐我怀中?”回答出乎唐德宗但又在情理之中:“我是第三天子。”从此使唐德宗对他更加。 走上皇位伊始,出于权力争夺的需要,出于对支持他的势力的交代,他严厉的制裁了“二王八司马”革新集团。然而,他并非全面否定革新的内容,尤其是打击藩镇,加强中央集权。实际上,他的步子比革新集团走得更远,采取的措施更为凌厉,获得的效果也更为瞩目。唐宪宗与藩镇割据斗争的序幕,是在西川拉开的。 在听命于朝廷的西川节度使韦皋病逝后,其属支度副使刘辟仿照其他藩镇的做法,自为留后,然后报请中央政府批准。时唐宪宗才登位,万事还没有理出个头绪,从而任命了刘辟为西川节度副使、知节度事。然这个姑息的做法,遭到了右谏议大夫韦丹的反对,他说:“今赦免刘辟的罪行,势必群起仿效,朝廷将只剩下东、西二京之地,谁还会服从朝廷!”韦丹的意见,代表了朝廷中强硬派的看法,唐宪宗同意他们的看法,只是苦于时机尚未成熟,由此机变的任命韦丹为东川节度使,以钳制西川。 然未等韦丹上路,在元和元年(806年),刘辟已提出了得陇望蜀的要求,请求批准他兼领三川之地。此时,唐宪宗已在皇位上坐稳了,一口拒绝了他。刘辟对此作出的反应是,调兵遣将,将前东川节度使李康坐镇的梓州团团围住,准备自命他的僚属卢文若为东川节度使。对刘辟的叛乱行为,唐宪宗决定出重兵讨伐。可朝中的公卿百官,绝大多数认为巴蜀地势险要,难以攻取。唯有宰相杜,支持唐宪宗讨伐,并推荐虽资望稍浅但具文韬武略的神策军使高崇文领军前往。这个主张,随即得到了翰林学士李吉甫的赞同。 唐宪宗对藩镇割据形成强硬态度,杜黄裳起了关键的作用。他曾对唐宪宗分析说:唐德宗在饱经患难后,对藩镇采取了姑息的政策,停止了使用武力。藩镇节度使亡故后,朝廷多派中使(宦官)前去观察军情,看谁合适继任。而那些欲自立者,往往贿赂中使,使他们回朝叙职时多多美言。不知底细的唐德宗,对这些人大多给予了委命,从而再也没有朝廷所派出的节度使。今国家振立纲纪,必须以法度制裁藩镇,如此,天下才可得到治理。这话切中了时弊,也切中了唐宪宗的心怀。对西川的战争,唐军以压倒的优势在推进。在高崇文的指挥下,唐军兵分二路,与山南西道部队相呼应,直捣西川的治所成都。全线溃败的刘辟,在逃往吐蕃的途中被生擒,押往长安斩首。 西川归于中央后,唐宪宗调河东节度使严绶,会合天德军,讨伐抗拒朝廷的夏绥(今陕西靖边)节度留后杨惠琳,再次获得了连锅端的大捷。西川与夏绥问题的解决,空前的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威望,并产生了极大的威慑力。据当时国情,真正割据,赋税专有的5个藩镇是河北三镇(卢龙、成德、魏博),淮西,淄青。这5个藩镇经常互为同盟,抗拒朝廷。 在连连得手的情况下,唐宪宗决意解决河北诸镇长久父子相袭的弊端。他选定的切入口是成德镇,把握的时机是节度使王士真死,其子王承宗自为留后。宰相们却认为不妥,理由是河北诸镇旧弊,加上各镇盘根错节,不可轻率从事。然宦官土突承璀为争取权力,以王承宗进攻德州(今山东陵县)为由,说动了唐宪宗下令征讨。尽管集结的部队不少,也取得了一些胜利,然由于互相之间的各种矛盾,致使劳师糜饷,久讨无功。此时王承宗也有些捉襟见肘,提出以缴纳贡赋、接受朝廷委派官吏,作为妥协条件。唐宪宗见无力再征讨,以此为台阶,正式任命他为成德节度使,撤走了征讨部队。后来,唐宪宗再次对成德镇采取行动,王承宗又以悔过自新、遣送质子、交割二州版图为条件,使官军撤退了事。因而,成德镇实际是唐宪宗时唯一未能啃下的骨头,可王承宗的表面归顺,多少为唐宪宗的形式统一,提供了一块遮羞布。宰相李绛等人就此提出了一个先易后难、先北的战略。 他们认为:河北诸藩的形势与当初的西川、镇海截然不同,不能被当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为什么呢?因为西川、镇海都不是长期割据的地方,而且周边各道都在朝廷的控制之内,刘辟和李琦丧心病狂、单独叛乱,部众其实都不服从,只是被他们的财货利益所诱,所以朝廷军队一到,他们立刻。可河北诸镇的情况却大不相同,他们的内部势力,外部势力又像藤蔓一样相互交错,辖下的将士和百只知有镇帅而不知有朝廷。好言相劝,他们不听;武力威胁,他们不服。朝廷如果对他们采取强制措施,到头来只会弄得自己丢脸。别看河北诸镇平日里钩心斗角,一旦朝廷要打破他们的世袭制,他们立马会,因为他们要维护相同的子孙利益。 所以,李绛等人极力主张:暂时承认王承宗,对河北诸镇采取安抚政策,然后把主要精力拿来对付淮西的吴少诚。之所以这么做,他们的理由是:淮西的情况与河北不同,却与西川和镇海相似,周边地区都是效忠朝廷的州县。因此,吴少诚一死,朝廷马上可以另行委任节度使,如果不从,立刻发兵讨伐。先把淮西平定,等到河北的刘济、田季安一死,有机可乘了,朝廷再动手也不迟。 对成德镇休战之后,唐宪宗欲将兵锋指向河北的另一个藩镇-魏博镇。时魏博节度使田季安死,其子田怀谏被拥立为节度副使,以牙内兵马使田兴为步射都知兵马使。唐宪宗在宰相李吉甫的支持下要用兵,然另一宰相李绛认为,田怀谏是乳臭未退的毛孩子,肯定控制不了局面,不久将发生内变,因此不必用兵。最后照着李绛的主张在等,结果真的等来了内变。唐宪宗遂任命领导内变的田兴为节度使,使魏博镇也在形式上归顺了中央。 对唐宪宗平藩生涯而言,最为辉煌的,当是平定淮西节度使吴元济,人称“淮西大捷”。这场战争足足打了四年,影响波及全国。宪宗后来任命裴度为宰相,继续挑起平定淮西的重担。裴度对宪宗说:“淮西是朝廷的心腹之疾,不能不除;而且朝廷既已出兵,两河藩镇都在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以决定他们的下一步行动,所以中央绝不能半途而废!”到了元和十二年五月,淮西已打了将近三年,出兵九万余人,耗去军费粮饷无数,却未建尺寸之功。宪宗忧心忡忡地召集宰相们商议,李逢吉等人都认为中央已经师老财竭,再次建议全面停战。只有裴度默不作声。宪宗问他的意见,裴度说:“臣愿亲往前线督战。” 宪宗又惊又喜:“卿真能为朕走这一趟?” 裴度说:“臣誓与贼人不共戴天!臣观吴元济上表,其已势穷力蹙,只因诸将心志不一,不能合力围歼,所以未降。臣亲赴前线后,诸将恐臣夺其功,必争相出战。”八月初三,裴度从长安出发,宪宗亲登通化门为他送行。裴度说:“臣要是消灭敌人,就还有机会见陛下;可要是敌人在,臣永远不回朝廷。” 宪宗闻言,忍不住。元和十二年八月二十七日,宰相裴度抵达淮西前线。两项重要决策决定了这次淮西战役的胜利。一、撤销宦官监军。二、重用大将。李愬雪夜袭蔡州,中国历史上经典的长途奔袭战例。 十月十八日,李愬命人将吴元济押送京师。当天,淮西各州的叛军余部两万多人相继归降。脱离了李唐中央整整三十多年的淮西,终于克复。 十一月,宪宗李纯登兴安门接受献俘,斩杀了吴元济,向宗庙社稷献祭。唐宪宗从此废除了淮西节度使一职。李愬后来被任命为魏博节度使,在唐朝后期河北三镇60来位节度使中,仅有4名为中央任命,李愬就是其中一个。 平藩的最后一个大胜利,是平定淄青李师道。在吴元济兵败身亡后,各藩镇再度向朝廷献忠心,纷纷表示质子割地。李师道做了同样的表示,然不久就反悔了,继续与朝廷分庭抗礼。唐宪宗早就想解决淄青镇,遂乘势调宣武、义成、武宁、横海与魏博五镇之兵进行会剿。还未等,淄青军都知兵马使刘悟响应官军,杀了李师道。从而淄青十二州全归顺唐廷,分割为三个节度使,郓、曹、濮三州为天平节度使,淄、青、齐、登、莱五州仍为淄青平卢节度使,沂、海、兖、密四州为泰宁节度使。成为朝廷的直接任命的藩镇,直至唐末。 唐宪宗平藩的巨大功绩,使他成了后最伟大的君主。他的再造统一,尽管相当部分(如河北藩镇)是流于形式,然毕竟使唐帜重新飘扬于全国大地,也使唐祚得以多绵延了一个世纪。唐宪宗死后,即位元年,河北三镇再次由于各种原因悉数脱离中央。直至唐朝灭亡也没再回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南越国历史:秦军苦战多年的岭南为什么被汉朝轻易拿下?

在后,继承了秦国留下的大部分人口、土地和国家制度。同时也继承了并吞周边的国家战略。在汉的目标中,有不少是周边民族构成的区域小国,也有很多是先秦贵族和官吏们建立的混合型国家。从地域面积与实力来看,就是他们当中最强的那个。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看似最强的对手,却是汉朝兵锋中迅速倒下。那些看似非常有利的优势,在最后时刻都没有帮助到南越国自己,相反还成为了他们迅速灭亡的催化剂。 众所周知,在消灭中原一带的六国后,就将攻略的箭头指向南北两个不同的方向。由三秦主力兵组成的主力军团,向北攻击盘踞河套的匈奴势力。至于投降的六国残兵,则编组成新附者军团,向南方的百越势力展开大规模进攻。 将新投降的部队转用于次要战场,是古代战争中的常用手段。在后来的鸦片战争中,清军就曾征调时作打服的金川虎头兵出战。这种做法既可以打死敌军除外患,又能打死我军除内乱。但就现实层面来说,将宝贵的关中子弟,消耗在南方群山和瘴疠中,显然是并不划算。 南方的征服战争,注定是一场漫长而艰苦的治安战。的本意也并不想在短短一代人时间里,就将战争结束。一方面,将六国的旧兵实质性的流放到和中原隔绝的南方。一方面可以借机殖民,在建立了稳固的殖民点后再徐图进取。他料想不到的是自己谋划已久的万世帝国,在身没后就成了一堆残垣败瓦。 中原的乱局,使参加南征的数十万军民,在一夜之间就失去了大后方。不要说粮食和补充兵,就连回中原的后路也被完全切断。这些人应该以何种态度,来面对从旧主的尸体上站立起来的汉王朝呢? 身为南方军最高指挥者的南海郡尉赵佗,做出了非常具有野心的选择。一面以重兵布置在屏障南方的五岭,遮断通向中原的道路。一面趁机扫除秦国残留在南边的其他竞争对手。在极短的窗口期内,完成对南方地区的整合。当汉朝在中原崛起之时,五岭以南的荒僻之地,形成了以中原移民为核心、兼有百越各部的南越国。 正因为新国家的核心人群是中原移民,北方的家天下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南越国的外交政策。在去世、擅政的关键时刻,南越王赵佗果断发兵攻打汉朝的边境。他们还威压东北方向上的,进一步控制领内各部落。最终自称“南越武帝”,企图与汉朝分庭抗礼。 虽然这个帝号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但南越国这个试图以中原统治者的最高尊号来树立统治合法性的举动,却彰显了和汉朝周边其他国家的不同。这种中原和本地蛮族二元化国家建构,最终带来了南越自身的毁灭。 建国初期的南越国版图 赵佗死后,继任南越王赵胡为了表示对汉朝的服从,将王子赵婴齐派到长安为质。赵婴齐在长安为充当宿卫,还娶了邯郸女子樛氏为妻。将本国女子许配外人,在今天的某些国人看来可能是一件不值得摆上台面的事情。但在中国历史上,利用外嫁女子来争夺彼国国内的亲中原势力,是帝王们秘而不宣的长计。这些埋伏在彼国宫廷内的长线,最终效果远比耗费巨大的军事行动来的深远的多。 樛氏的存在就是这种套路的典型例子。原本为了巩固中原移民和本地族群的团结和联系,赵婴齐在南越时已经娶了一位当地的女子橙氏,并生下了儿子。这本是外来统治者和本地族群建立坚固的血缘关系的妙棋。但汉武帝利用赵婴齐在长安的机会,在赵婴齐身边安插了樛氏这枚新的棋子,于是将南越统治者整顿内部团结的棋局完全打乱。 赵婴齐去世后,背靠着强大的汉朝,樛氏顺利将自己的儿子赵兴推上了南越王的王座。自己堂而皇之的成为南越的。对于企图坚守独立的南越国,这绝不是一个好消息。作为从中原来的外人,想巩固自己在南越的绝对统治,樛太后唯一的选择是完全成为汉朝在南越的利益代言人。,很快汉武帝就派来了规模庞大的使者团队。使者安国少季是樛太后在长安的旧识,魏臣勇猛能战,终军能言善辩。这就是汉朝为樛氏准备的一套完整的朝臣班子。 在这些人的说服下,南越王赵兴很快就下定了引汉朝势力对抗本土旧臣的执政方针。先行朝贡之礼,然后尽撤边关,最后甚至将南越朝廷的高级官员人事任免权都交给汉朝。自己则侧身汉武帝的羽翼之下,安安稳稳的做一个太平王。 但作为南越国二元政治结构的基础之一,本土势力是绝不能允许赵兴这样将国家拱手送给汉朝的。一旦长安的代表掌握了主导权,这些在南越握有绝对发言权的本土酋长,就被迅速被边缘化到的地步。 被看作是本土百越族群利益代表的就是南越丞相吕嘉。按照《汉书》的记载,这应该是一位经历从赵佗到赵兴四朝时代的百岁人瑞。显然吕嘉只是赐给百越某位大酋长的汉名而已,历代前来访问的汉使对拥有这个名字的人的变化并不真的有所分辨。不论如何,赵兴想要获得汉朝的彻底支持,就需要铲除这位最大的反汉派领袖。 赵兴所用的手段是利用宴会的时机,由汉朝使者和随从将吕嘉暗杀当场。如果刺杀真的成功,倒不失为后来在西域屡屡发生的政治暗杀开了一个好头。但事机不密,暗杀终于失败。在这个阴谋失败后,汉武帝索性大展阳谋,派遣前济南国相韩千秋率领2000精兵赶来。他们打着出使的名义,准备展开武装推翻吕嘉等本土派势力的行动。 听到消息的吕嘉一派,抢先发动政变。本土派的军队攻入王宫,杀死了赵兴和其母樛太后。随后立橙氏子赵建德为王。面对已经赶到的小股汉军,南越人用诱敌深入的战法,将汉使及2000人马都歼灭在都城番禺外40里的地方。 至此,汉武帝柔性解决南越国的计划全盘失败。两国终于陷入全面武装冲突。 在武装力量方面,汉朝相比南越构成了绝对优势。南越很不走运的一点在于,冲突爆发的当口正是汉朝武装的巅峰期。在讨伐南越的差不多十年前,汉武帝发十万、步卒数十万,北出长城。大军深入大漠,一举击破了匈奴的主力部队,书写了中国军事史上“”的神话。 汉朝的全国军队,分为京师兵、郡国兵和边军三类。其中京师兵又由三秦子弟组成北军,由山东各地郡国抽调的精锐组成南军。他们是汉朝依赖为国本的总预备队。 郡国兵是汉朝在各地的地方军。大部分成年人都要应征为国家当兵,时间约在2年左右。这些义务兵中的青壮者为正卒,也就是继承自秦代的材官制度。一个人年过23岁,就要去京师驻扎1年,并在地方上再服役1年。在郡国服役时就称为材官,如果有财力装备战马,则称为骑士。在南方驻守和作战时则称为楼船。所以,这些京师兵和郡国兵,正是人兼具军事经验和精力的年龄,可谓汉朝最具战斗力的精锐。 此外还有在战事扩大时的紧急征召制度,形式灵活。既有招募的勇士,也有征发来自各地的刑徒和贱民,称为谪徒。 由于汉朝在实际上已经统领了原先战国七雄所覆盖的区域,也就非常自然的把过去七国军队的技术与组织,结合使用。无论是秦国残余,还是三晋特色的中原部队,甚至是南方故地的山地精锐,都成为汉朝军队的一部分。加上原先七国各自分配的资源,被统一划归汉庭掌控。让汉朝在中国军事发展史上,处于一个突飞猛进的阶段。 为了进攻南越,汉朝还不得不利用其秦军南下时开辟的水路。汉朝将先秦时期发展出的各种内河船只,造的更为巨大。战船按照大小和用途分为戈船、桥船、斗舰、艨艟等。其中最具特色的便是由先秦运量船发展而来的楼船。这些大船高十余丈,实际上是在两个船体支撑的平台上,大减的水上碉堡。船上的每一层,都有不同用途。第一层用于藏,第二层是弓箭手所在的发射平台,第三层是眺望敌军的观测点。弓弩手们利用楼船带来的居高临下的优势,很容易杀伤小艇上毫无防护的敌人。汉武帝特意在长安附近挖掘了昆明池,用于训练水军。尽管这种做法类似于在游泳池里学游泳,却也在短时期内培养出了一支基本上能操作战船的初级力量。 南越国军队,大体继承了先秦的军队体系。秦朝消灭六国之后,在中央置郎官、卫士等宿卫精兵,在外留驻地方军。军队也按照等级和用途,分为轻车、材官、骑士、楼船等。其出征南方的部队则以材官和楼船为主。按通常的说法,在在平地则善用轻车,在山险则多用材官,在南方多水的地方用楼船。因为骑士行动迅速,轻车冲击力强大,材官两者都不如,却擅长弓弩远射,山地步战。到了水网交织的地方,则完全成为水军的天下。 南越国的主力部队从根本上来说 还是一支先秦军队 和汉朝相比,南越国军队的根本劣势在于他本身只是一个先秦军队的继承者,而没有大的融合与发展。其次,在岭南地区的他们,没有一个好对手。除了偶尔和汉朝边军爆发的冲突外,南越国主要对付的是百越蛮族。百越的战士精通在山地丛林中战斗的技巧,但他们一直不是一个整体。从铜器时代到铜石混用的小邦、部落,应有尽有。 相反,汉朝却始终面临着来自北方的匈奴的巨大威胁,并且在一系列其他内外战争中,面对过各种先秦时期留下的军事后裔。源自亚历山大东征带来的的技术浪潮,也通过西域和匈奴的吸收,最后影响到了汉朝自己。 公元前112年秋天,汉武帝发天下水军和谪徒10万人,分五路进军攻伐南越。以对匈奴战争里成长起来的伏波将军路博德为帅。楼船将军杨仆,从豫章沿浈水南下。以南越降将郑严、田甲从零陵出发,率领小型船组成的舰队进攻南越西部诸郡。又遣人发懂巴蜀罪人和西南夷各国兵,从今贵州东向包抄南越国后方。 杨仆率领的水军有数万之众,驾驶的又是大型船只,在运输大部队和补给方面有相当优势。他们先用楼船军攻破豫章通向南越国的门户浈阳峡,再沿浈水一路南下。南越军队出动了小型楼船和独木舟船队,但都无法对配备了强弓硬弩和坚固防御的楼船造成实质威胁。楼船队攻陷番禺北20里的石门时,还顺便夺取了很多南越船只,并获得了南越在此储存的大批粮食。南越军再次出动反扑,仍然被汉军楼船击退。控制整个要塞后,汉军加紧休整,等待其余四路人马的到来。 伏波将军路博德的进军路线更长且更艰险。由于南越的部队已经习惯了在山林里进行小股伏击,让陆地进军的对手感觉非常难受。路博德率领的这路人马,大部分是罪人和谪徒,战斗力较弱不说,行军速度也比较缓慢。他索性甩开大队人马,而只带几千精锐就前往石门和楼船将军会师。 在仔细考察了南越王都番禺的防御工事和兵力部署后,两位将军决定不等其余人马抵达,就展开攻城行动。进攻依然以楼船将军率领之数万人为先锋,直抵番禺城下。吕嘉等南越贵族,率军紧闭城门,凭城死守。汉军的楼船以高度优势,猛攻王城的东南角。路博德则在城市的西北扎营,派人招降城中守军。 在今天广州市番禺区发掘的南越国都城遗址上,人们发现了很多石渠和水道的遗迹,以及用于控制水流的闸门遗址。这些水道在城池攻防作战中,成为了汉军水师进攻的绝佳途径,也是守城一方的巨大软肋。汉军有专门用于狭窄水道攻防的艨艟战船,船上张挂牛皮来遮挡箭矢,以猛士操桨突进。城市周遭的小型水渠,也让汉军步兵可以以此为缺口突入。精锐军士则趁天色昏暗,以楼船为平台,翻过番禺并不高大的城墙。到天黑为止,汉军已经攻入番禺,并趁乱放火烧城。 番禺古城的水渠遗址 路博德在对匈奴的战争中,积累了名声。并广为南越军民所知。在东南方向破城的时候,失去了抵抗希望的亲汉派官兵,便纷纷向路博德营垒投降。路博德则一面就地赐给投降者官印,一面命他们再进城招降同僚。这样投降的南越官兵不断增加,吕嘉的防御已经完全崩溃,率领少数心腹和南越德一起,乘船逃走。 复盘番禺城之战,可见缺乏人力的南越国,无法真正建造如中原一样的高大城塞。况且紧靠手里遗留的先秦技术,实际上已经大大落伍。在让敌人深入到番禺城下的时候,就已经输掉了战争。 南越国最合适的策略,应当是将汉军阻止在浈阳关以北的狭窄地形上。因南越的边境多水路,粮食补给不成问题,在险要处屯集重兵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然而南越的兵力配置,仍然是照搬先秦遗风。依照京师兵、地方军、边地戍卒这样中原地区的兵力部署,将宝全部压在了并不坚固的王城。这种部署思维,更多是用于对地方部族的压制,而不是面对一个来自外部的敌人。一旦被兵力占优势的敌人突破险要,失败就无可避免。 南越国的失败,不仅仅体现在军事策略层面。在政治上,他们身上浓厚的中原影响,也直接为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除了在早期企图建立帝号外,对于自身的现实定位也不够清晰。在同时代中,先秦残余势力还在汉朝周围的半岛与西南地区都有分布。除了南越国之外,都无一例外的选择融入当地习俗,彻底成为蛮族统治者。这让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比实力最强的南越国要延续的持久。 随机文章长剑10巡航导弹威力,杀伤范围2公里能瞬间摧毁万吨级舰艇中国五大淡水湖是哪五个,鄱阳湖水域面积3914平方公里(水鸟天堂)揭秘印刷术是谁发明的,唐朝发明印刷术/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人在宇宙中能存活多久,人暴露在太空中会怎样(活不过2分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遗迹有哪些,神庙遗迹/古城遗址(第一个古文明)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