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探索 > 未解之谜

白虎-满清宫廷四大未解之谜 太后下嫁 狸猫太子

时间:2024-11-1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太后下嫁就是太后下嫁摄政王。太后是指清太宗皇太极之妃、世祖福临的生母,卒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被谥为孝庄文皇后;摄政王即指摄政睿亲王多尔衮。孝庄文皇后系多尔衮之兄嫂,弟妻兄嫂,按照汉人道德观念来看,是一件太不光彩也太不文明的事。有清一代,对此讳莫如深,求其明文记载则无有也。但清末才刊行的《苍水诗集》有句云“上寿称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即是指太后下嫁这件事说的。诗作者张煌言是清初人,与多尔衮同时,所说当有所本。另据《朝鲜李朝实录》仁祖二十七年(1649年,清顺治六年)二月壬寅,亦有“皇父摄政王多尔衮”这样去“叔”字改称“皇父”的记载,它间接地透露了多尔衮称皇父“已为太上”与太后相对称,正是太后下嫁的一个旁证。何况多尔衮之改称“皇父”不但明载于《清实录》与蒋良骥《东华录》等书中,即当时流传到今的许多档册和文告中,于抬写皇上处,一并抬写摄政王,而摄政王之上,或冠以“皇叔父”,或冠以“皇父”字样。

白虎-满清宫廷四大未解之谜 太后下嫁 狸猫太子

资料图:孝庄太后

我们也不要忘了另一个事实:满洲入关以前的社会性质虽已由奴隶制迅速向封建制过渡,但很早很早以前女真人的落后习俗,如弟娶兄妻、妻姑侄媳的一些群婚制的残余,延续到入关初年,也是不足为怪的。那么,太后下嫁这件事是可以相信确有其事的。

二、顺治出家

史载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皇贵妃董鄂氏薨。世祖福临哀悼殊甚,为之辍朝者五日。旋即下谕追封为皇后。董鄂氏仅仅是个贵妃,为什么要这样滥加谥号,并晋封她为皇后呢?

« 1

以上就是关于满清宫廷四大未解之谜 太后下嫁 狸猫太子的全部内容,声明如下:本文内容及图片素材部分来源于网络,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帝王刚死太子就召小妈侍寝 却意外成就千古一帝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太子是一个弱智 为什么宋理宗会把江山交给一个低能儿呢

还不知道:为何选弱智做太子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1253年,年近五旬的宋理宗眼见生子无望,只好下诏将自己的侄子赵孜立为皇子,改名,封为忠王。七年后,宋理宗不顾宰相的反对,将赵禥立为皇太子,入居东宫,成为王朝的继承人。宋理宗虽然没什么大的作为,但为人精明,然而他选择的太子却是一个弱智!那么宋理宗为何把江山交给一个低能儿呢? 赵禥是南宋第六位,即,他在位十年,毫无作为,整日,于1274年病死,他虽然不是南宋的亡国之君,但却是南宋亡国的罪人!更让人的是,赵禥是个弱智!根据史书记载,赵禥的父亲是荣王赵与芮,生母出身低微,是一名陪嫁女。生母在怀上赵禥后,曾被迫喝下打胎药,结果影响了胎儿的健康。 赵禥出生后,先天不足,身体十分虚弱,“手足皆软弱,至七岁始能言”。然而,赵禥却成为南宋皇室的“宝贝”。原来宋理宗以宗室的身份继承皇位,他早年有过两个儿子,但全部夭折,宗室里面虽然有不少孩子,但他还是想选择与自己血缘相近的人。荣王赵与芮是宋理宗的亲弟弟,所以赵禥是他的侄子。 宋理宗对侄子赵禥寄予厚望,先是赐名为赵孟,接着又让其进入内小学读书,完全是按照皇子的标准培养。可是赵禥的表现却让人失望,这也不能完全怪他,毕竟先天不足。1260年,宋理宗打算册立太子,在询问群臣建议时,遭到了丞相的反对。吴潜说:“忠王无陛下之福”,还希望皇帝选择其他宗室子弟。 但是宋理宗十分坚决,他先是免去了吴潜丞相的职务,接着就册立忠王赵禥为太子。为了弥补赵禥的能力,宋理宗可以说是。宋理宗要求赵禥每天鸡鸣头遍问安,鸡鸣二遍回宫,鸡鸣三遍时与群臣一起讨论政事,然后在老师的教导下,研习经史子集。宋理宗每天还要抽出时间,亲自考察功课。 怎奈赵禥天资愚笨,老师们反复开导,他仍然,经常惹得宋理宗发怒。总而言之,宋度宗好的没学会,对于酒色之事却无师自通,“帝自为太子,以好内闻,既立,耽于酒色。” 宋度宗做了皇帝后,一天清晨前来谢恩的妃嫔居然有三十多人。这样的人做皇帝,南山怎么能够保住呢? 宋理宗在位四十年,他虽然不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但他却很精明。当时正值多事之秋,宋理宗也很清楚侄子的能力,他为何还选弱智的赵禥做太子呢?其实宋理宗是有私心的!宋高宗、宋理宗都是选择宗室子弟做太子,宋高宗就能够任人唯贤,从而选择了。而宋理宗则按照血缘关系,挑选了与自己关系最近的人,这就是任人唯亲。 1264年,宋理宗病死,皇太子的赵禥继位。此时宋度宗已经25岁,但他完全无法处理朝政,大权落到了的手中。宋度宗只知道在深宫之中享乐,完全不顾国家安危,当然他也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1274年,荒淫无度的宋度宗病死,此时南宋王朝也已经岌岌可危了。 参考资料:1.《》;2.《续》;3.《癸辛杂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