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叶网探索分享关于休闲养生,孩子,高考,4类,考生,有很,高的,自杀,风险,父相关的知识】
01、高考后,这4类考生有很高的自杀风险
02、孩子高考考砸了,父母怎么积极引导?
03、高考后可以放松,但不能放纵
今年的高考临近,很多考生不能放松下来。尤其是那些感觉自己会考砸了的考生,他们心理压力很大,每天都焦虑不安,愁眉苦脸。
遇到这种情况,父母该如何引导?
每年高考结束后,以及高考成绩公布后,总会发生一些考生自杀的悲剧。
而且,就算学生考上了比较理想的大学,可每年都有不少大学生因为无法适应大学生活,长期旷课、频频挂科、甚至得了抑郁症、双相障碍等而休学、退学,哪怕是“北清复交”这样的名校也不例外。
今天这篇文章想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向考生父母们分享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议,尽量防止此类悲剧上演。
01
高考后,这4类考生有很高的自杀风险
对于莘莘学子而言,高考是人生的重要节点,是寒窗苦读12载的成果检验,还是个人前途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不少考生将高考看得非常重要,一旦考得不好,就容易陷入灾难化思维,“我的一生都毁了”、“我这么多年的努力都白费了”、“我对不起父母和老师,也不敢看见同学们,太丢人了”。
应该说,孩子面对高考失利这种较重大的打击时,在短时间内情绪低落、思想内容偏负性,甚至有点灾难化思维,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如果孩子心身比较健康,跟父母的亲子关系也比较良好的话,在父母的陪伴、安慰和积极引导下,他们很快就会慢慢走出来,重整心情,积极面对接下来的路。
可孩子到底是否属于这种情况?父母就要密切留意、仔细分辨了。
一般来说,如果有以下这几种表现,就意味着孩子本来就有一定的精神心理问题,考砸后有可能出现自杀念头,甚至实施自杀,父母一定要高度重视:
第一,孩子在平时的学习中,早就有过分看重学习成绩、名次的表现,甚至把学习成绩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比如他们偶尔从前3名退步到前10名时会非常沮丧,觉得自己很丢人、很失败;有的还会很生气愤怒,把责任归咎于老师、同学或父母,比如指责父母不给自己报补习班。
这些孩子对学习意义的理解很可能是扭曲的,优异的学习成绩是他们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的唯一来源。而且,他们很可能持有“一考定终身”的错误观念。
那这些孩子的观念是怎么来的?他们很可能遭受过叠加性心理创伤,内心有自卑、敏感的一面,希望通过优异的学习成绩来证明自己。而表现优秀时,他们又反复受到大人们的过度夸奖,非常兴奋,不断追求这种感觉,形成了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
这部分孩子看上去很优秀,是“别人家的孩子”,但抗压能力很有可能比较弱,难以接受一时的失败。一旦重大考试失利,他们会非常焦虑、恐慌,认为天都要塌了,严重自我否定,就有可能产生自杀念头。
第二,孩子以前有过自残、自伤行为,如果高考考砸,其产生自杀念头的可能性很高。
自残、自伤行为是精神心理问题的重要体现。这部分孩子肯定遭受过叠加性心理创伤,内心压抑、痛苦。自残、自伤不是他们不自爱,而是其快速释放负性情绪,暂时得以从痛苦中解脱的一种方式。
也就是说,他们的压力本来就很大了,精神、情绪已经濒临崩溃了。一旦高考考砸,这有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令他们情绪崩溃。
此时,他们可能会再次疯狂自残、自伤,如果这已经无法有效释放压力的话,他们就有可能承受不住痛苦,选择自杀。
不过,有些父母根本不知道孩子有过自残、自伤行为。比如去年“成都49中高中生自杀坠亡”事件中,小林在自杀前曾疯狂自残。我相信这不是他的第一次自残,但其父母毫无察觉,直到孩子自杀离世了,父母都觉得难以置信,无法接受。
所以,父母一定要细心留意孩子平时的言行举止,如果手臂、大腿等身体部位上不时出现刀痕、伤疤,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轻信孩子“我只是不小心磕伤了”的说辞。
第三,如果孩子本来就得了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的话,高考后更要密切观察,如果考得不理想,要慎防病情恶化。
这种情况比较好理解,而且往往不用别人说,父母也会密切留意孩子的状态,可能根本就不敢让孩子独处。
不过,即使这部分孩子显得不太在意高考成绩,甚至成绩公布后考得还不错,家长也不要掉以轻心。
因为我们在临床中发现,有的患者长期受到疾病折磨,早已下定决心寻死,他们完成高考,只是把这看作一个必须完成的仪式,甚至可以说是终极使命。
我们前不久分享的案例小虹,她病情复杂,曾被诊断为双相障碍、抑郁症及强迫症等。在接受我们的深度心理干预前,她说前来求治并不是为了康复,而是为了能回校学习、参加高考,但高考结束后她就自杀。
我问,为什么?
小虹说,因为活着太痛苦了,只有死才能解脱;但考上一个好的大学是她父母的夙愿,父母养育她、培养她,她认为必须报答父母,完成他们夙愿,而且她也想证明自己。
幸好,后来经过系统化深度心理干预后,小虹已经成功康复,高考前就打消了自杀念头,现在已经快大学毕业,步入社会了。
第四,孩子考砸了,本来情绪很低落,甚至自我封闭;但突然情绪好转,说自己“想通了,放下了”,还表现得很懂事,这有可能是他们的刻意伪装。
而刻意伪装的目的,很有可能是为了令身边人放松警惕,他们偷偷实施自杀时更容易成功。
这种情况其实属于“微笑型抑郁症”,患者有意隐瞒内心的想法和意图,非常凶险。
所以,遇到这种情况父母要留个心眼儿,要意识到“事出反常必有妖”,不要对孩子过于放心了。
02
孩子高考考砸了,
父母怎么积极引导?
如果孩子高考考砸了,父母该如何积极引导,让孩子恢复积极、平和的心态?
第一,父母利用“良性沟通三部曲”——共情、倾听及积极引导,引导孩子从低落情绪中走出来,恢复理性的认知。
首先,父母不要指责孩子,也不要讲一些正确的废话,比如“让你平常不努力,现在考砸了,后悔了吧”“事已至此,你难过有什么用”这样的话。这不但无法缓解孩子的负性情绪,还可能会让孩子更加自责,并且恶化亲子关系。
父母先学会与孩子共情,理解孩子的感受,引导孩子将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如果孩子是觉得高考考砸了,理想实现不了了,人生很失败的话,父母要引导孩子从一生的角度去看待高考,别再持着“一考定终身”的落后观念。
高考的确是人生中的一大转折点。在整体上看,如果考得好,我们选择大学、专业的自由度更大,可获得的整体教育资源更优质,知识、技能等个人综合水平能得到更好的提升,从而获得更好的择业机会。
但这只是整体上的,对于每个个体,情况有可能完全不一样。高考不能决定个体的一生,即使高考失利,也有很多路可以达到目标。
比如考研。2020年,浙江有一位“励志哥”苏文在网上走红。苏文高中成绩优异,如无意外能考上国内名牌大学,但他考砸了,成绩排在全班倒数第一,最后只去了一所二本院校。
上了大学后,他一度比较颓废,心里也郁闷。但一次高中同学聚会上,他发现很多老同学都在大学里过得很精彩,获得一些奖项。他很羡慕,也非常不服气。很快,他调整好心态,以考研为目标努力学习,最后从二本院校考上了考上北京大学研究生!
除了考研之外,还有复读。俞敏洪参加了3次高考,最后创立了新东方;马云也参加了3次高考,屡败屡战,最后创立了阿里巴巴。
哪怕是高中辍学的“小混混”,只要愿意努力和付出,加上科学的办法,一样可以再次参加高考。我曾经接诊过的患者皓轩,他高中时期滥用止咳水、曲马多,甚至吸食冰毒出现精神病性症状,最终辍学,整整耽误了5年光阴!
病情康复后,皓轩决定参加高考,这让我都吓了一跳!但我很开心,利用临床心理干预为他建立了高效学习状态,这有助于他备考。
皓轩花了半年的时间奋力复习,最终考上了大学。他现在已经毕业了,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工作,正准备考研,还结婚生子了,生活非常幸福。
就算不复读、不考研,也可以在参加工作时不断学习,通过其它方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所以,就算考得不好,也千万不要以为这就是比别人落后了、就是走弯路了。相反,如果我们积极应对,这条路上的挫折就是帮助我们积累逆商、抗压能力的宝贵机会!
第二,等孩子的情绪比较平和后,父母再和孩子一起复盘高考考砸的因素,商量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
在此之前,父母最好先掌握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学习障碍的相关知识,才能更好地找到深层次原因。
因为高考失利的孩子,很有可能有学习障碍,最常见的是考试焦虑症,小考成绩很理想,一到大考就发挥失常。
而考试焦虑症的形成原因,往往因为孩子遭受过与学习相关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并且很可能也有过分看重成绩的观念。
那高考考砸了,接下来是如何选择?是复读一年,还是去读那所不太理想的大学?
如果复读,那就一定要找到并且解决导致高考失利的深层次原因,比如解决考试焦虑、过分重视考试成绩的问题。否则孩子复读时心理压力更大,学习状态更差,第二次高考有可能考得更差。这会形成重大的心理创伤,孩子甚至会得精神心理障碍。
如果选择还是去上大学,那孩子就要接受那所学校、或者所学专业不是自己喜欢的。这一开始确实会令人不开心,孩子去了之后,可能会觉得那所学校哪哪都不好。
但只要有终身学习的心态,塑造高效的学习状态,我们可以考研,到喜欢的大学去读研究生;或者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水平,增加求职时的竞争力,争取进入喜欢的行业。
父母跟孩子一起分析每条路的利弊、相应的解决办法后,要让孩子作出选择,而不是父母替孩子做决定。这样可以让孩子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努力奋斗的动力更强,就算遇到了挫折,也不容易把责任归咎于父母。
03
高考后可以放松,
但不能放纵
除了上述情况之外,还有一些隐患也值得父母留意。
比如填报志愿时,如果孩子不顾专业、院校等因素,执意选择离家非常远的城市,这有可能是亲子关系比较恶劣,孩子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远离父母。
可能有的父母觉得这有啥关系?孩子大了肯定要离开父母的,上学离家远,培养孩子独立能力那更好。
培养孩子独立能力不是不行,但最好在父母的积极引导下逐渐独立,否则孩子在外遇到了重大难题,却不想找父母求助,这就很容易遭遇重大挫折,甚至可能发生极端或悲剧事件。
所以,如果父母觉得自己跟孩子的关系确实比较僵化,那最好趁着暑假积极修复亲子关系。不然等到孩子上大学了,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少了,那时再想要修复亲子关系就更难了。
而关于学校以及专业的选择,父母可以在充分了解信息、尤其是社会的基本发展趋势后,为孩子提供一些建议,但主要选择权还是要交给孩子,不要软硬兼施让孩子去读父母认可的专业。
否则孩子上了大学后,因为不喜欢自己所读的学校、专业,很可能会出现厌学等严重的学习障碍,频频挂科,甚至被学校退学。这时,孩子有可能把所有的责任都归咎于父母。
还有,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高考后的暑假是唯一一个没有作业、没有学习压力、且时间最长的暑假。卸下高考重担后,很多考生都想好好放松一下,这完全可以理解,父母们也可以适当支持。
但要注意,孩子们可以适当放松,但不宜放纵。像频繁喝酒、到网吧通宵、日夜颠倒地打游戏、到夜店蹦迪,甚至滥用药物等,这就是放纵。
如果孩子在暑假里肆无忌惮地放纵惯了,他们很有可能无法及时调整好状态,难以适应大学开学后的生活。
尤其是有的孩子把大学生活想得过于轻松,以为混混日子就能通过考试。殊不知很多学校、专业的学习压力还是比较大的,而且更加强调个人的综合能力。学生想脱颖而出的话并不容易,哪怕只是想各科考试及格,也要付出不少的努力。
所以,如果孩子无法适应大学节奏,仍沉迷于网络游戏、黑白颠倒的话,这就很容易频频旷课、挂科,严重的还可能被退学。
另外,部分孩子在上了大学后可能非常迷茫,找不到下一个奋斗目标,甚至产生消极的人生观,认为活着毫无意义,患上了北大徐凯文教授说的“空心病”。
所以,总的来说,高考后的暑假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期,既要适当放松,但也要守住底线,对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有所准备。
比如,父母跟孩子约法三章,开学前的作息时间可以比上学时宽松一些,但注意不能连续几天黑白颠倒;对于娱乐、玩游戏的时间,可以约定每天的时长,合理放松。
那余下的时间,父母要找一些有趣的、有意义的、积极的事情让孩子参与,比如全家一起出去旅行,或者让孩子做一些社会服务活动、暑期工;又或者让孩子上一些其感兴趣的、但以前没时间上的兴趣课程;还可以提前跟孩子去了解、游览未来的大学,大学所在的城市,跟师兄姐交流等等。
如果有条件,父母尽量多陪伴孩子,争取走进孩子的内心,与孩子成为“亦师亦友”的关系。这样才能在孩子上大学后,父母仍参与孩子的成长,并为孩子的心身健康保驾护航。
父母还可以引导孩子思考积极下一个具体的目标,在大学期间,我们希望达到什么目的?有哪些可以做的、有意义的事?
如果谈得再深一点,亲子之间甚至可以考虑探讨人生的意义,以及奋斗的最终目的。不过这个话题确实比较宏大,如果孩子暂时不感兴趣,可以先不谈,而是先走好眼前的路,抱着“积极努力,顺其自然”的坦然心态,在不断探索中,最终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
上大学是孩子走向成年人的重要标志,也是孩子开始独立生活的转折点,但并非所有的孩子都能在这个过程中顺利蜕变成“大人”。
这主要取决于原生家庭的环境,父母是否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孩子在之前的十多年里,是否塑造出了良好的性格和较好的抗压能力。
可以说,高考后的这个暑假,是父母能给予孩子心理滋养、精神养分的最后一个机会。希望父母要好好把握,引导真正走向人格独立、思想独立。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