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影片叫《2012》,不知道各位看过没有?地震、火山暴发、海啸。主人公一家人坐上飞机,逃往中国。在一路之上,他们看到机场被地震所毁、城市被火山引燃、大地动摇开裂……然而这一切,他们都是幸运的旁观者。

如果在大地震发生前赶上飞机,是不是就可以捡回一条命?
简单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其一,地震的本质是什么;其二,地球圈层的位置和组成是什么样子的。

之前在帆叶网上看过相关的资料,首先,我们需要清楚地震始于地壳深处能量的释放,以人类目前对地震的研究情况来说,很多地震的发生都是由于板块活动造成,而且人类也暂时做不到对地震进行准确预测。
从大的方面来说,地球圈层其实就由内圈层和外圈层(生物圈、水圈和大气圈)这两个部分构成,地震的波及范围是内圈层和生物圈,而飞机的飞行位置则是外圈层中的大气圈。

相信很多人在飞机上都体验过对流带来的机身摇晃感,但不管地球地壳中的活动有多剧烈,都不太可能对大气层的各位置的活动情况带来影响。
而且,大气圈层也具有垂直分层结构,而飞机一般都长时间在平流层底部和对流层顶部空间区域飞行,这里距离我们的地面高度达到六千米以上。

所以,如果在一次大地震发生之前,一部分人很幸运的赶上了飞机,那么只要这架飞机已经起飞,便不会受到地面振动的影响,而飞机上的人也不会受到生命的威胁和其他意外伤害。
但是如果因为地震的原因而引发了火山爆发,那可就糟糕了。因为火山爆发,会产生大量的火山灰和火山炮。这些东西都会影响飞机的正常飞行。后面的事情我们也难以想象了。

在《2012》还引发了超级地震和板块大漂移,甚至西藏的位置都位移到了东南亚,这个变化大的有些夸张,这种情况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发生的,但超级火山的喷出的火山灰绝对会影响飞行器,比如前几年冰岛火山喷发时,大量的飞机改道,甚至停飞!
如果飞机降落或者起飞的地方发生了地震,那么机场的塔台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要知道,塔台对于飞机而言可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如果你的飞机还没有起飞,正在准备滑行起飞,那么突如其来的地震也会给飞机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赵国大将李牧是怎么样攻击匈奴的?有的是何计策
是赵国大将,起先一直驻守代地和雁门,防备匈奴并护卫赵国北部边境,他在驻地权力很大,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税赋充作军费,“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虽说他善待兵士,部队勤于操练骑射,时时留意烽火台的动向,派出很多侦察兵刺探匈奴敌情,但他对于匈奴来犯所秉持的“坚壁清野、固守不战”的方针,使赵王和部分军民觉得,李牧他好象什么都没有做。 就这么过了好几年,赵国没什么损失,可也没打击匈奴经常来犯的气焰,赵王发话催了,李将军,你倒是打一打呀,李牧却依然如故,赵王一生气,竟找人换下了李牧,新上场的选手挺听话的,匈奴一打来常常主动应战,可是也常常吃败仗,伤亡不小也就罢了,频频征战还害得边地百姓荒废耕种和放牧,赵王一寻思,这样下去是不行的,还得把李牧叫回来才镇得住。 说来好笑,战国这些个名将,只要被君主穿过小鞋,君主回过头来再请他们出山的时候,总会傲娇地使出同一个手段:称病不出,是这样,是这样,李牧也是这样,赵王一看软的不行,就准备霸王硬上弓,李牧是个见好就收的人,哎呀大王,我逗你玩呢,我哪能不去呀,你答应我一个条件我马上就去,李牧气定神闲,让我去,就得按我的法子治军守城,别人不得干涉,赵王只得依了他。 李牧回到代地雁门,仍然是犒赏军士,拒不出战,又过了几年,匈奴虽说没捞着什么好处,却打心眼里瞧不起李牧,觉得他怯懦畏战;赵国士卒吃好喝好、天天操练,却无用武之处,每回匈奴来犯只有跑回来关城门的份儿,个个心里憋了一肚子火,早已到了不要赏赐也愿意的地步。 时机成熟了,这事就好办了,李牧精选战车一千三百乘,战马一万三千匹,步兵五万,弓弩手十万,进行战前准备,先派百姓放牧,引诱匈奴深入抢掠,匈奴一开始只来了小股部队,赵国军民假装不敌,丢下数千人畜让匈奴人去抢,匈奴单于闻之,放心率众深入赵境,本想来抢到嘴的肥羊,却正好钻进老狼李牧布置好的包围圈。 赵军左右两翼发动攻击,弓弩手轮番发射,可在稍远距离射杀匈奴骑兵,且因准备充分命中率是比较高的;战车来回穿插可阻挡匈奴骑兵攻势并将匈奴骑兵部队切割成小块;赵军步兵和骑兵配合,在近身搏斗中将被打蒙了的匈奴骑兵一一剿灭。 此战的战果是斩杀十余万匈奴骑兵,单于败逃,游牧部落联盟被打散瓦解,赵国边境保持了十几年的太平日子,“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由这句话是不是也可以看出,也是赞同将襜褴、东胡、林胡等游牧部族划归匈奴的呢?) 这场战役对后世的影响深远,成功展示了在以步兵军团为主、少量骑兵为辅的情况下,如何对抗并致胜以机动灵活性著称的骑兵军团。 除了抵御匈奴的战功,李牧在征讨其它诸侯国的战役中也是屡屡获胜,特别是廉颇出走魏国之后,李牧已经算是赵国硕果仅存的常胜将军了,赵悼襄王派李牧攻燕,拔两城,后来秦国伐赵,杀赵将扈辄,斩杀十万赵军之后。 赵国派出了大将军李牧抵抗,在宜安与秦将桓齮对峙,大破秦军,桓齮战败后逃亡,李牧因战功封为武安君,但是,看官们还记不记得说白起的时候,作者讲过武安君这个爵位是个不祥的爵位,秦国的武安君白起是无罪而被杀的,赵国的前任武安君是被人刺杀的,一代抗匈名将李牧,下场也已经昭然若揭了。 此后秦国并没有停止进击赵国的步伐,但赵国幸亏有李牧,又一次阻挡了秦国兵团的攻势,不仅如此,李牧还成功防备了的韩魏两国,但后,赵国元气大伤,又经连年征战,君主昏聩,此时的赵国已经气若游丝,秦王政十八年,王翦率军伐赵,赵国的军事顶梁柱李牧却被冤杀,三个月之后赵国灭亡。 关于李牧之死,光战国策就有三种说法,有说秦王派人进赵国向赵王进谗言的,也有说赵王佞臣设计陷害的,还有说是秦将王翦自己使的反间计,的记载是,秦王使了反间计使赵王起疑心,赵王先是临阵换将,李牧不从,而被赵王派来的人抓住斩首的,我个人见解。 史记的这个记载比较符合里面各类人物的性格特征,反间计一般是政客用的多些,军事天才们比较倾向于战场的事战场来解决,相对于秦王,名将王翦怕是不屑于使反间计的;战国那时候还没有后来的“父子君臣、”之说,这个国家对我不好,我可以跑到别的国家去,前面就有出走魏国的廉颇这个例子,李牧作为军功至伟的大将,岂会在被人陷害之后毫不反抗束手就擒,反抗不遂被抓住杀掉的可能性大些。 数百年后,至隋唐以来显赫一时的名门望族赵郡,就自称是李牧的后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诸葛亮在蜀国唯一不敢惹的一个人
在志的作者陈寿写给西的奏章中,陈寿对蜀汉丞相治理蜀国的政绩评价极高,认为诸葛亮治理蜀国时:“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达到了:“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的完美程度。 但是,诸葛亮不是一个真正执法如山的执法者,因为所谓无恶不惩,那只是对于普通人罢了,而一旦遇到硬茬,诸葛亮是绝对不敢去碰的,非但不敢碰硬,反而还要不遗余力的为这个硬茬辩护。诸葛亮遇到的这个人就是!网络配图 法正(176年-220年),字孝直,扶风郡(今陕西省眉县小法仪镇)人。原为部下,围成都时劝说刘璋投降,而后又与刘备进取汉中,献计将大将斩首。法正善奇谋,深受刘备信任和敬重。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进位汉中王后,封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次年,法正去世,终年四十五岁。法正之死令刘备十分感伤,连哭数日。被追谥为翼侯,是刘备时代唯一一位有谥号的大臣。法正善于奇谋,被陈寿称赞为可比魏国的和。 建安十九年,即公元214年,刘备攻占益州后,以法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或谓诸葛亮曰:“法正於蜀郡太纵横,将军宜主公,抑其威福。”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於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 按照诸葛亮的说法,那就是法正的功劳大,对于功劳大的人,是可以让他随心所欲的犯法杀人的。在这个时候,所谓无恶不惩,不过是一句空话。更何况法正还是制定蜀国法律的人呢? 公元214年,法正与诸葛亮、伊籍、、等五个人共同制订了《蜀科》。之所以法正敢于以身试法,诸葛亮之所以百般庇护,只不过在他们看来,法律仅仅是为他们服务的工具而已,怎么可能去制裁自己人呢? 对于这件事情,孙盛曾经这样评价说:“夫威福自下,亡家害国之道,刑纵于宠,毁政乱理之源,安可以功臣而极其陵肆,嬖幸而籍其国柄者哉?故颠吉页虽勤,不免违命之刑,杨干虽亲,犹加乱刑之戮,夫岂不爱,王宪故也。诸之言,于是乎失政刑矣。”可以说孙盛对于诸葛亮的批评是一针见血毫不留情,也是完全正确的。网络配图 那么可能会有人说诸葛亮挥泪斩可是事实吧,小编说那不过是诸葛亮在作秀罢了,处罚不处罚要完全看要被处罚的人是谁,也就是说诸葛亮大丞相不过是看人下菜碟罢了。小编这么说可能伤害了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对于诸葛丞相由衷的崇敬之情,因为诸葛亮无疑是中国五千年来忠君报国的典型、智慧的化身,但是小编很抱歉,因为真实的历史往往就是这么无情。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敢处罚法正呢?小编认为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法正功劳太大、地位太高,智谋过人,诸葛亮知道自己没有这个实力。从公元208年法正与张松定计到公元214年刘备攻取益州,法正辅佐刘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得刘备集团实力大增,因为刘备名义上占领荆州七个郡,实际上除了曹操战领的一部分外,只有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四个郡属于刘备,后来还迫于形势将长沙桂阳零陵三个郡又归还东吴孙权,而刘备在攻取益州的十个郡后,地盘和兵员都迅速扩大。在这六年中,法正所起的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 所以刘备在夺取成都后,封法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军区司令员兼北京市委书记而且还兼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长),而诸葛亮被封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地位不比法正高,功劳没有法正大。217年,正说先主曰:“曹操一举而降,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网络配图 〔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先主善其策,乃率诸将进兵汉中,正亦从行。219年,先主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於定军、兴势作营。渊将兵来争其地。正曰:“可击矣。”先主命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渊等授首。曹公西征,闻正之策,曰:“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先主立为汉中王,以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相当于国务院秘书长、中央书记处书记兼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主任)。明年(220年)卒,时年四十五。先主为之流涕者累日。 谥曰翼侯。赐子邈爵关内侯,官至奉车都尉、汉阳太守。诸葛亮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亮每奇正智术。先主既即尊号,将东征孙权以复之耻,群臣多谏,一不从。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住白帝。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先主与曹公争,势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无敢谏者。矢下如雨,正乃往当先主前,先主云:“孝直避箭。”正曰:“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与汝俱去。”遂退。评曰:雅好人流,经学思谋,于时荆、楚谓之高俊。法正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然不以德素称也。儗之魏臣,统其之仲叔,正其程、郭之俦俪邪?由此可见法正智谋深远,胆识过人,可以与曹操手下的首席谋士郭嘉相媲美,诸葛亮自叹不如,其实根本没有实力、没有能力处罚法正,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他根本不是法正的对手。网络配图 第二、法正是原益州刘璋部下投靠刘备的领军人物,代表原来益州旧有统治集团的既得利益。在刘备刚刚夺取益州立足未稳的情况下,需要团结以法正为代表的李严、刘巴、黄权、吴懿、孟达等新近归降的旧势力,为刘备集团效力,以共同对付曹操和孙权,刘备之所以接受法正的建议娶吴懿的女儿为夫人(后被封为皇后),就是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搞好统一战线。在这种情况下恐怕就连刘备也不敢轻易对法正下手,诸葛亮又怎么敢与法正为敌呢? 第三、法正深受刘备的信任和倚重。三国志载:“亮又知先主雅信正,故言如此。”也就是说诸葛亮的老板对法正非常的信任倚重感激,诸葛亮不过是给刘备打工的而已,老板不发话,诸葛亮自然也不愿意与法正为敌,自讨没趣。 综合以上因素,小编认为诸葛亮之所以不敢惹法正实在是有着多方面的深层次的复杂原因,正因为如此诸葛亮才不能不敢不愿处罚法正,因为法律也罢、军事也罢、战争也罢,都必须服务于联吴抗曹、夺取天下、兴复汉室的政治大局。诸葛亮首先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因此他的做法自然也在情理之中。网络配图 其实诸葛亮不是不想收拾法正,只是力量不足,形势不允许,时机不成熟罢了!以法正飞扬跋扈、睚眦必报的性格和,刘备最终不可能托孤给他,甚至在其生前必然会除掉法正,因为他必须为扶不起的性格懦弱的扫除一切障碍。只是法正在220年就死去了,享年45岁,第二年221年刘备才称帝,所以诸葛亮才没有机会与法正争夺蜀汉的最高统治权,否则还真是尚未可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