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如何死的?真的是被老婆气死的吗?

时间:2025-02-2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是怎么死的?真的是被老婆气死的吗?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北魏的孝文帝拓跋宏,很多人也是比较熟悉的了,他是鲜卑族人,但是却实行了一次汉化改革,把自己的名字也改成了“”,他所实行的汉化改革让他所带领的拓跋部加速了汉化,然而关于拓跋宏的死,说起来却有些让人,他竟然是被自己的老婆给气死的。

究竟拓跋宏的老婆做了什么事情,竟然能把他给气死?拓跋宏真正的死因到底是什么? 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汉名元宏,即北魏孝文帝。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是献文帝的长子,生母。

北魏第七位(471年9月20日-499年4月26日在位)。

按照北魏子贵母死制度,拓跋宏成为太子时,生母惨遭赐死,由祖母文明抚养成人。

拓跋宏五岁即位,年号延兴,由祖母文明太后临朝执政,对鲜卑化的朝廷进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的改革,孝文帝深受影响。

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正式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

他先整顿吏治,立,实行;太和十八年(494年),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

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迁洛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为汉姓,自己也改姓“元”。

并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联姻,参照南朝典章支付,改革北魏政治制度,并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处死太子元恂。

一系列举动推动北魏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大力发展,缓解了民族隔阂,史称“太和改革”,对北方各民族人民的融合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太和二十三年四月初一日(499年4月26日),崩于谷塘原之行宫,享年三十三,孝文皇帝,庙号高祖,葬于长陵。

然而孝文帝去世以后仅仅过了25年,北魏边镇鲜卑军事集团就发动反汉化运动。

孝文帝一生共有两位皇后,都姓冯。

第一位皇后叫冯媛,本来可以一屁股坐到底的,可惜她犯了一个不可原谅的错误——不说普通话,也就是汉语。

事情是这样的,公元490年,执掌北魏政权25年之久的冯太后病死。

这一年孝文帝23岁,他开始全面推行改革:一是迁都洛阳,二是禁止胡服,三是语正中原,四是“不杀太子母”。

改革遭到了大多数朝臣贵族的反对。

孝文帝一边,一边身体力行。

又颁令天下“30岁以上的听其自便,30岁以下的,一律改习汉语和中原正音,官民改穿汉人衣冠,概莫能外。

否则一律重罚,朝官违禁罚其俸。

”皇后冯媛拒不说汉语。

太和二十年七月,孝文帝忍痛将其废为庶人,安顿在瑶光寺。

废掉了皇后,孝文帝很快就挑选了一位新的继任者——。

她长得妩媚动人,深得孝文帝拓拔宏的宠幸。

但不久冯润患牛皮癣之类的皮疹,冯太后生怕皇帝被传染,就把冯润送回家当了尼姑。

在她出宫后,孝文帝在冯太后的安排下立了冯润的妹妹为皇后。

但是孝文帝一直没有忘记她。

约过了一年多,冯太后病故,孝文帝守孝三年。

他时常想念冯润,打听她的近况。

后来听说冯润的皮疹已经痊愈,便又把她接回洛阳宫中,封为左昭仪。

爱情就像洪水,控制得好,你可以年年受益,控制不好,你就得遭灾。

孝文帝这位在政治上无比英明的君主,在爱情上却是个傻子,因为他太痴情。

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他所深爱的冯润,在养病期间,不甘寂寞,与一男侍从产生恋情并私通。

在冯润被立为皇后的几年里,孝文帝常年率兵南征齐朝,待在宫中的时间很少。

受冷落的冯润便,与内朝官员高菩萨私通。

这高菩萨、身体健壮,是个未净身而混进后宫的假宦官,让那冯润动了真情。

当孝文帝在汝南患病后,公然与高菩萨在宫中淫乱。

纸总是包不住火的,冯润与高菩萨的奸情还是被孝文帝知道了,彭城公主向皇帝揭发了这一丑闻。

彭城公主是北魏宫中有名的美人,年纪轻轻就成了寡妇。

冯氏的胞弟北平公冯夙一心想得到公主,公主不情愿,冯润准备让其弟强娶。

彭城公主便偷偷带着十余侍从跑到前线向皇帝求救,同时告发了冯氏淫乱后宫的丑事。

冯润得知公主投奔孝文帝后,就与其母商议对策,常氏请女巫施法术,祷告诅咒孝文帝一病不起。

此事又被小黄门苏兴寿暗中禀报皇帝。

孝文帝回洛阳后,逮捕高菩萨、双蒙等六人逐一审问,证实了事情的原委。

他不禁,伤心加上旅途劳累,一下子就病倒了。

经过这次沉重打击后,孝文帝的身体每况愈下,终于病死于南征途中。

临终前,他密诏彭城王:“我死后,恐怕无人能制服皇后,你们可用我的遗令将她赐死,仍按皇后礼制厚葬,别败坏了冯家的名声。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北魏孝文帝为什么决心改革风俗?改革的内容有哪些?

为什么决心改革风俗?改革的内容有哪些?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北魏自从太武帝死去后,政治腐败,鲜卑贵族和大商人压迫人民,不断引起北方人民的反抗。公元471年,魏孝文帝即位后,决心采取改革的措施。魏孝文帝规定了官员的俸禄,严厉惩办贪官污吏;实行了“”,把荒地分配给农民,成年男子每人四十亩,妇女每人二十亩,让他们种植谷物,另外还分给桑地。农民必须向官府交租、服役。农民死了,除桑田外,都要归还官府。这样一来,开垦的田地多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比较稳定,北魏政权的收入也增加了。魏孝文帝是一个政治上有作为的人,他认为要巩固魏朝的统治,一定要吸收中原的文化,改革一些落后的风俗。为了这个,他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迁到洛阳。他怕大臣们反对迁都的主张,先提出要大规模进攻南齐。有一次上朝,他把这个打算提了出来,大臣纷纷反对,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孝文帝发火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你想阻挠我用兵吗?”拓跋澄反驳说:“国家虽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国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险,哪能不讲。”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布退朝,回到宫里,再单独召见拓跋澄,跟他说:“老实告诉你,刚才我向你发火,是为了吓唬大家。我真正的意思是觉得平城是个用武的地方,不适宜改革政治。现在我要移风易俗,非得迁都不行。这回我出兵伐齐,实际上是想借这个机会,带领文武官员迁都中原,你看怎么样?”拓跋澄恍然大悟,马上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张。公元473年,魏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三十多万南下,从平城出发,到了洛阳。正好碰到秋雨连绵,足足下了一个月,到处道路泥泞,行军发生困难。但是孝文帝仍旧戴盔披甲骑马出城,下令继续进军。大臣们本来不想出兵伐齐,趁着这场大雨,又出来阻拦。孝文帝严肃地说:“这次我们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岂不是给后代人笑话。如果不能南进,就把国都迁到这里。诸位认为怎么样?”大家听了,面面相觑,没有说话。孝文帝说:“不能犹豫不决了。同意迁都的往左边站,不同意的站在右边。”一个贵族说:“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么迁都洛阳,我们也愿意。”许多文武官员虽然不赞成迁都,但是听说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拥护迁都了。孝文帝把洛阳一头安排好了,又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去,向那里的王公贵族,宣传迁都的好处。后来,他又亲自到平城,召集贵族老臣,讨论迁都的事。平城的贵族中反对的还不少。他们搬出一条条理由,都被孝文帝驳倒了。最后,那些人实在讲不出道理来,只好说:“迁都是大事,到底是凶是吉,还是卜个卦吧。”孝文帝说:“卜卦是为了解决疑难不决的事。迁都的事,已经没有疑问,还卜什么。要治理天下的,应该以,今天走南,明天闯北,哪有固定不变的道理。 再说我们上代也迁过几次都,为什么我就不能迁呢?”贵族大臣被驳得哑口无言,迁都洛阳的事,就这样决定下来了。孝文帝把国都迁到洛阳以后,决定进一步改革旧的风俗习惯。有一次,他跟大臣们一起议论朝政。他说:“你们看是移风易俗好,还是因循守旧好?”咸阳王拓跋禧说:“当然是移风易俗好。”孝文帝说:“那么我要宣布改革,大家可不能违背。”接着,孝文帝就宣布几条法令:改说汉语,三十岁以上的人改口比较困难,可以暂缓,三十岁以下、现在朝廷做官的,一律要改说汉语,违反这一条就降职或者撤职;规定官民改穿汉人的服装;鼓励鲜卑人跟的士族通婚,改用汉人的姓。北魏皇室本来姓拓跋,从那时候开始改姓为元。魏孝文帝名,就是用了汉人的姓。魏孝文帝阔斧的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鲜卑族和汉族的融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北魏开国帝王道武帝拓跋珪早年经历是怎么样的

是北魏开国,拓跋氏原来是代国皇室,后来代国被后秦皇帝打败,于是被要求全体迁往长安。但是代国的大臣为了保住年幼的拓跋珪,向苻坚进言,希望拓跋珪留在部落之中,最后附件被说服。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之后为了活命,拓跋珪被他的母亲贺兰氏携走出逃。在拓跋珪成长的几年中,拓跋珪的母亲贺兰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多次有人想暗害拓跋珪的时候,都是一些忠贞之士告密后,他的母亲贺兰氏带领他一次又一次的逃脱了追杀。 到了公元386年,这时候的拓跋珪已经16岁,而秦国的苻坚因为战败导致了国内大乱,这时候拓跋珪趁乱重兴代国。同时他又在当年的四月,改了国号,定国号为“魏”,历史上称为北魏,也就是北魏拓跋珪。 在建立北魏政权以后,拓跋珪励精图治,对内部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励精图治的同时他还率领部族军队进行南征北战,在这一时期,他借助当时周边强国的力量消灭了很多自己的敌人。 一直到公元398年,北魏拓跋珪将国都从盛乐迁到大同,并且在大同这里称帝。称帝以后拓跋珪开始积极扩张疆土,使得北魏逐渐成为当时的强国,最终灭了北燕政权,成为一代霸主。但是到了晚年,北魏拓跋珪开始不理国事纵情声色,并且变得刚愎自用,诛杀功臣,最终自己被刺身亡,时年三十九岁。 拓跋珪早年经历考辨 拓跋珪是北魏的开国皇帝,他的前半生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所以在他当上皇帝以后能够知人善任,让国家休养生息,建立了一个强大的魏国,但是在晚年的时候由于他刚愎自用,所以后来被人刺死。 图片来源于网络 拓跋珪早年经历考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这对北魏的历史研究有很大的作用,在进行拓跋珪早年经历考辨的时候时间结点应该在他建立北魏之前,也就是他出生到他建国这段时间。 拓跋珪原来也不是一个无名之辈,因为他的出身是非常高贵的,他的祖父就是著名的跋什翼犍,这个人是一个出色的部族首领,也正是在他的带领下,鲜卑族的拓跋部落最后形成了一个国家,就是代国。 代国是一个小国家,所以跋什翼犍在,但是最终也没有逃掉被后秦灭掉的命运,而跋什翼犍死了之后应该是他的儿子拓跋寔继承王位,但是因为没有了国家,他们已经成为了俘虏。这时候的拓跋珪只有六岁,也正是因为他的年龄小,所以才没有被抓走。 自此之后拓跋珪走上的逃亡的道路,他先后到了前臣的统治地区和贺兰部落等地,但是因为他的特殊身份,除了前臣对他很好外,其他人都想设计杀死他,还是一些忠臣的告密救了他,最后因为后秦发生内乱,已经积聚了一点力量的拓跋珪才恢复了代国,后来改名北魏,至此建立国家。 拓跋珪评价 拓跋珪是北魏的建立者,他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也正是因为他的雄才大略才使得北魏成为当时能够统一北方的大国,但是他在后期因为为政失误,和留恋于最终落得被人刺死的下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拓跋珪评价,可以说他是一个雄主,他有才能,有远见,但是他也有弱点,他是一个完整的人。拓跋珪从小就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也正是因为他过着这种生活,才使得他很早就已经懂事,并拥有很强的才能。 他在16岁的时候把握住机会,当时后秦已经生乱,所以他又恢复了自己的国家。但是他的力量非常小,四周又有强敌林立,所以他没过多久就被敌人打败,不得不率领部族逃亡。 拓跋珪是幸运的,他懂得如何在夹缝中生存,他前半生在母亲的帮助下能够顺利成长,他在绝路的时候受到了后燕的的帮助,帮他度过了难关,也正是从此开始,他得以完成自己的统一大业。 在之后的南征北战之中,北魏开始不断的壮大,这个时候拓跋珪还能实施正确的决策,可以说拓跋珪这个阶段的评价是正面的。但是随着北魏的强大,拓跋珪已经慢慢开始变了,开始残杀大臣,声色犬马,刚愎自用。 最终他还是死在了别人的刺杀之下,终年三十九岁,可以说在这个阶段的拓跋珪已经没有了以前的雄心壮志,所以这个段拓跋珪评价是负面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