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七年(1627年),皇帝受遗命继承皇位。
即位初年,为了减省国库的开支,下令大幅度的裁撤边防驿站、免官税。

他带领着全国人民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勤俭节约的大运动。
作为倡导者和带领人,崇祯皇帝起到了很大的带头作用,衣服破了舍不得换新的,让宫女缝补一下接着穿,以至于有一天他在听讲官讲经时,觉得内衣的袖子破损不堪,有损颜面,便不得不时不时的将袖子塞回去掩饰一下。
皇帝一般吃的都是山珍海味,喝的都是琼浆玉液,崇祯皇帝却是家常便饭,十分简朴。
但就是这样一位事事从简的皇帝,私藏的小金库数目却是非常的惊人。
网络配图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一月,在西安称帝,随后便有无数百姓投靠他,不多时便召集了百万人马。
李自成带着这百万大军攻陷了平阳和太原后进逼北京。
面对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崇祯皇帝慌了手脚,赶忙召见了的父亲吴襄等户部、兵部的要员们,商量如何将关外的吴三桂调入关内。
当时面对崇祯的恐慌,吴襄先给他算了一笔军费账:如果要调吴三桂入京来保卫京城安全,就需要一百万两白银作为军费,但国库空虚,账面上显示的银子只有区区四十万两,远远低于需求。
所以,他恳请崇祯慷慨解囊,从自己的小金库里拿出部分银子,当作军费,以解燃眉之急。
但令所有大臣没有想到的是,崇祯皇帝居然拒绝了这个请求,他宁愿将自己的私房钱藏起来,也不愿意拿出来去做护国护家的大事。

当时,满朝文武全都上疏恳求,希望崇祯皇帝拿出自己的皇银内帑以充军饷。
但崇祯却向大臣们哭穷道:“内帑业已用尽。
”皇银内帑,也就是皇帝的私房钱。
对于节俭的崇祯皇帝来说,让他拿出自己辛辛苦苦积攒的银子来当作军饷,无异于剜他的肉,喝他的血。
网络配图 军饷迫在眉睫,但国库没钱,崇祯又不愿意自己掏钱,在这个六十万两白银的偌大资金缺口上,崇祯动起了歪脑筋,他想让大臣们出这笔钱。
吝啬如铁公鸡的崇祯打算号召大臣们为这次战役募捐,崇祯虽然小气,但脑子还不算笨,他知道自己都舍不得出钱,让手下人出钱就更难了。
为了起到表率作用,他决定率先做好榜样。
于是,他派了徐高通知周皇后之父、国丈嘉定伯周奎,让他捐十万两白银,好歹表示皇室出钱了。
却没想到,这位岳父看到女婿的危难,却也不肯伸出援手,声称自己没有钱,两厢僵持不下,最后还是太监徐高站出来说了句公道话:“老皇亲如此鄙吝,朝廷万难措手,大事必不可为矣。
即使广蓄多产,后来何益?” 一个太监都明白朝廷危难近在眼前,作为皇帝的岳父应当勇敢承担起责任来,这不但是为了皇帝解围,也是为了天下大事。
一旦起义军攻入,即便有再多的银两,也是于事无补,还是会落入起义军的腰包。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周奎无奈之下只好答应拿出一万两银子,万事开头难,既然有人开了头,那接下去就好办了。
看到皇帝的老丈人都捐钱了,其他人也不掏腰包了,于是各家都拿出几百几千两来用做军饷。
网络配图 不过,虽然这军饷的凑了一些,但吴三桂却迟迟没有来解救崇祯,反而降了清廷。
当然这都是后话,单说李自成攻占了北京,他从崇祯皇帝的宫内搜出了许多白银。
这些白银的具体数额在曾任工部员外郎的赵士锦所撰《甲申纪事》一书中曾提到过:“贼载往陕西金银锭上有历年字号,闻自八年以后,解内库银尚未动也。
银尚存三千余万两,金一百五十万两。
” 为了节省这三千余万两白银而丢掉了无法用银子估计的江山,崇祯皇帝连这一笔简单的帐都算不过来,甚至在灭亡的前一年还对着文武百官感伤道:“吾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
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无一人相从?”自幼聪明好学的崇祯想不通为何自己对待旁人也不算薄情,但却笼络不到人心,或许从他藏私房钱这件事情就可以窥得一二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当作雍正大哥他为什么没被平反?风流皇帝乾隆也弃之不顾
历史上为了争夺皇位,皇子之间的斗争都是层出不穷,斗的两败俱伤的也不在少数,的儿子们也是这样的。最后是获得了胜利。雍正继位后,将从前与自己作对的兄弟们用各种方法进行了惩罚。之后继位后,对父亲雍正的行为进行了重新定义,对之前被雍正惩罚过的叔叔伯伯们都进行了平反,但唯独一个人,从康熙开始就没有将他的罪行平反,这人就是胤禔,那这是为什么呢?网络配图 皇权是非常具有诱惑力的,历史上为了争夺皇位,什么样的战争和敌对都能出现,更有甚者,兄弟之间也会有争斗,打的两败俱伤那是常有的事情,在康熙年间,这样的皇子之间的敌对就更加的明显了。康熙的长子是胤禔,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但他不是皇后所生,所以他还不能做太子,康熙和皇后生的儿子叫做,这才是嫡子,所以胤礽是太子。网络配图 但是,谁不想做呢,而且康熙有很多的儿子,争夺皇位就更加的激烈。所以在朝堂之上,各个皇有了自己的小帮派,针锋相对,谁也不让谁。在康熙统治的后期,太子还是被废掉了。康熙是一个不喜欢别人占自己权利的人,什么事情都要自己经手才行,而太子正是因为触碰到了康熙的这一条界限,所以就被废了。 太子一废,那这皇位落到谁的头上都有可能了。此时的长子胤禔是非常有优势的,身为长子,又有能力,势力也不小,所以立他为太子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然而这太子做了一件非常大的错事,他提议让皇帝杀掉胤礽。 康熙最痛恨的就是手足之间相残,兄弟之间相互斗争,所以这样的行为,让康熙对大儿子非常失望。而巧合的是,这个时候三子又来告状,说大哥和巫师联系密切,用巫术来害二哥胤礽。这些行为让康熙是非常的愤怒,他下令将大儿子关在宫门内,哪里也不许去,就圈在皇宫里。网络配图 之后的太子之位与胤禔就没有任何关系了,最后是四子当上了皇帝,也就是。雍正继位后,将曾经与自己作对的兄弟们全部进行了惩罚,从掌握兵权的十四弟开始,再有就是老八,老九等等,铲除了这些人之后,有大臣提议将大皇子胤禔放出来,但是雍正不同意。之后胤禔过世,没多久,雍正也过世了,乾隆继位。 乾隆继位后将之前被雍正惩罚的叔叔伯伯们进行了平反,让这些叔叔伯伯死后可以,但唯独胤禔没有。胤禔害兄弟的罪行是确实存在的,乾隆没办法平反,而且乾隆最崇拜的就是康熙,所以也不想给他平反,所以胤禔最终就死在皇宫的高墙之内,着实可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为什么说夏侯惇刚烈?是因为什么事情
为何被称为刚烈?历史上不是因为吃眼睛而是因为此事!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夏侯惇,你知道他很多事情,也有你不知道的。 知道的,无限演义,不知道的,永远钉在《志》上等你来看。 刚烈:辱师杀人 夏侯惇字元让,是沛国谯县人,是汉王朝开国功臣的后代。众所周知夏侯惇在我们的印象中以刚烈而闻名,这个“头衔”是怎么来的呢?其实是有史所依的。 夏侯惇十四岁的时候寻师求学,某一天有人侮辱了他的老师,夏侯惇竟然直接将侮辱自己老师的人杀掉,因此在当地夏侯惇就以烈气为名。 起步,夏侯惇经常作为曹操的裨将,随从征伐无怨无悔。曹操也很重视自己这个兄弟,每次自己官职上升都忘不了给夏侯惇相应的权力。在曹操进攻之时,夏侯惇留守濮阳。 故事,就该开始了。 夏侯惇被绑架 曹操进攻陶谦的同时,和等人一起叛变曹操迎合。有一个问题出现在了夏侯惇面前,因为曹操的家当时在鄄城,夏侯惇因此率领轻军前往,和吕布来了场遭遇战,战斗虽取胜,但是吕布的军事素养也不差,立刻偷袭濮阳城袭击了夏侯惇的粮草。 吕布这次偷袭可谓做足了功课,上演一出诈降后衍生的“斩首”行动。吕布安排的诈降将领最终成功绑架夏侯惇,却想要以此勒索宝物(看来这个将领没坚持军事目的)。夏侯惇的部众们纷纷恐惧,不敢向前唯有后退。 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韩浩命令军队紧逼营门,阵型严谨,精神要紧绷但不能妄动,安排好了之后韩浩直接找到劫匪亲自对峙。 韩浩呵斥劫匪:你们如此凶逆,敢劫持大将军,还想活吗?我们受到命令讨贼,怎么会因为一个大将军而放过你? 韩浩为了让戏份更足一些,立刻挤出眼泪悲伤地告诉夏侯惇:奈何这是国法啊! 表演之后韩浩命令军队前去抓贼不必顾忌夏侯惇的情况。这绑匪吓坏了,你们怎么不按照套路出牌?最终,匪徒选择服软,放开夏侯惇磕头表示自己只是想要点钱。 韩浩将劫匪痛骂一顿,还是坚持将违法者全部处死,夏侯惇因此而活命。 曹操回军后听说了这件事,就告诉韩浩:你此般行为可以作为万世的法令。当然,曹操也是这么做的,具体内容为:如果再有劫持人质的情况,两个一起砍,不要顾及认知。这条政令一出,劫持类案件在曹军中再也没有发生过。 对于此事,“三国评论家”孙盛表示,根据《光武纪》记载,建武九年,盗贼劫持了阴贵人的舅舅,官吏就早已不顾人质安慰直取劫匪,最终阴贵人的舅舅还是被杀害。因此不顾人质是古制。 再者说,从和以后,因为国家官僚风气不正常,这条法令就没有坚持下来,所以劫持王公的情况时有发生。曹操真是参考了末年的种种情况,才因此嘉奖韩浩。 夏侯惇,辱师杀人。 夏侯惇,曾被劫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