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一代奸雄曹操为什么三哭郭嘉:揭郭嘉在一代奸雄曹操心中的地位

时间:2025-03-0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是怎么死的?为何三哭郭嘉呢?郭嘉是曹操远征乌丸回来的时候病死的,当时郭嘉在易城。

《志郭嘉传》的记载是:“年三十八,自柳城还,疾笃,太祖问疾者交错。

及薨,临其丧,哀甚”。

可见当时曹操已经从柳城班师回来,但是郭嘉的病情实在太重,曹操还没到易城,郭嘉就病逝了,享年38岁。

所以才有“太祖问疾者交错”的说法,如果两个人在一起,那么就不用不断派人去问病情了。

郭嘉的病情,起于身体虚弱,又长年生活放纵,不拘小节,曾多次被指出批评,这在《三国志》中有记载。

加上多年来一直操劳过度,处心积虑为曹操谋划,身体越加羸弱,最后在北征的途中不适应气候和水土,终于在易城病倒,最终没能等到曹操回来就去世了。

曹操关于“吾哭耳!若奉孝在,绝不使吾有此大失也”的说法是在给自己的赤壁之败找台阶下。

网络配图 首先,即使郭嘉在,曹操也不是没打过败仗,比如濮阳败给、宛城败给、征张绣中之计等,何以见得郭嘉在,曹操就一定能避免赤壁之败呢? 其次,曹操手下谋士众多,并不是每件事情郭嘉都会给曹操出主意,有主意他就会说,没有主意他可以,自有他人为曹操出谋划策。

比如,郭嘉主张曹操迎战并给曹操作了一定能战胜袁绍的有力分析,使曹操建立了必胜的信心。

但在战争相持阶段,是而不是郭嘉给曹操写信阻止了他撤军的打算并最终赢得胜利。

因此,何以见得时,郭嘉就一定有主意出给曹操呢? 第三,从正史对郭嘉的记述来看,他擅长的是战略分析,是对战争胜负走势的把握,而排兵布阵、具体的用兵韬略则是曹操的长处而非郭嘉的强项。

换言之,如果郭嘉在,除非郭嘉能说服曹操根本就不下江东,否则,只要孙、曹在长江对垒,那末,曹操的失败就将不可避免,郭嘉恐怕也无能为力;第四——我以为这是最根本的原因:官渡一战,曹操打败了当时最强大的袁绍,收取荆州又出乎意料的顺当,他的骄傲情绪不可抑制的膨胀起来,恐怕谁的话也听不进去了,就算当时郭嘉活着并给他以提醒,想必也不会入他耳,充其量是有礼貌的挡回去。

网络配图 总之,自古骄兵必败,曹操就是犯了这个忌,与郭嘉在不在关系并不大。

当然,历史没有“如果”,都是各人的想象。

见仁见智吧。

郭嘉是曹操最为倚重的最有谋略的谋士,可惜天不假寿。

郭嘉生前死后,曹操曾三哭郭嘉。

一哭郭嘉发生在建安十二年曹操征讨乌丸的行军路上。

按照《》第三十三回的说法,当时“黄沙漠漠,狂风四起;道路崎岖,人马难行。

操有回军之心。

问于郭嘉。

嘉此时,卧病车上。

操泣曰:‘因我欲平沙漠,使公远涉艰辛,以至染病,吾心何安!’”郭嘉年纪比曹操小得多,作为下属,生病之时,领导前来探视问计,已属难得和高看,哪能指望领导伤心流泪!可是,这位大领导曹操就真这样哭了一回! 当时远征樊城,荆州空虚。

曹操采纳之计,一面调五万精兵去救援樊城,一面联结东吴,叫暗袭荆州。

那时,东吴守将是大将,很厉害。

关羽为防吕蒙,留下重兵防范,吕蒙难攻。

这时,献计说:‘关羽自恃英勇无敌,所怕的就是你。

如果将军辞职,关羽一定中计。

’吕蒙依计而行,关羽果然中计,便把荆州重兵调来攻打樊城。

结果,吕蒙率吴军攻破荆州。

关羽被迫走麦城,被吴军设计俘虏并杀害。

二哭郭嘉发生在当年九月,曹操讨平乌丸三郡回师到达易州时。

郭嘉已经病得很严重,奄奄一息。

按照《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太祖问疾者交错”。

即一遍又一遍地问候。

郭嘉一死,他“临其丧,哀甚,谓等曰:‘诸君年节孤辈也,唯奉孝最少。

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曹操亲自参加了郭嘉的葬礼,哭得很伤心。

并且对荀攸等人说,他打算让郭嘉做他的接班人。

可是他却中年夭折,难道这是命吗?可以说,郭嘉之于曹操,犹之于。

曹操之所以能够统一北方,没有郭嘉恐怕难以想象。

所以,郭嘉死,曹操大哭、特哭,确实是发自肺腑的,很真诚。

网络配图 三哭郭嘉发生在建安十三年十二月赤壁大战回归的路上。

按照《三国志·魏书·郭嘉传》的记载:“太祖征荆州还,与巴丘遇疾疫,烧船,叹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傅子》的记载是:“太祖又云:‘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当时主要谋士都在。

曹操怀念郭嘉,毫不掩饰对众谋士的失望,认为如果有郭嘉在,绝对不会让他吃这样的败仗!真让一帮谋士无不黯然自惭,无地自容。

听,那一声接一声的“哀哉,痛哉,惜哉”,让我们听到了曹操呼天呛地的号啕。

赤壁之战是曹操一生中遭受的最大的打击,犹似雄鹰折翅。

他此一哭,与其说是在懊悔与自责,不如说是对统一中国梦想的破灭和绝望。

所以此哭是他平生最痛心的一次,达到了悲伤的顶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一代女皇武则天惩处反臣为什么要挖其祖坟?

导读:过去人很看重祖坟的所谓风水,因“挖祖坟”而引起的掘墓扒坟现象,便成了中国古代盗墓史上的一大绝景。 中期,大宦官鱼朝恩便动过挖祖坟的歪念头。鱼朝恩与郭子仪素来不和,《新唐书·郭子仪传》(卷150)记载,郭子仪“遭幸臣程元振、鱼朝恩短毁,方时多虞,握兵处外,然诏至,即日就道,无纤介顾望,故谗间不行。破吐蕃灵州,而朝恩使人发其父墓,盗未得。”鱼朝恩希望通过盗掘郭子仪的祖坟,达到遏制官运亨通的目的,但没有成功,反而让郭子仪告到了那里。 隋唐的堪舆术,经过郭璞等魏晋堪舆名人推动后,又进入了一个高峰,出现了杨萧吉、丘延翰、杨筠松等一批堪舆高人。所以,隋唐时期人们对祖坟的风水特别看重,且有一套新的理论。“挖祖坟”、“坏风水”,同时便成了当朝惩罚叛逆者的一种厉害手段。 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便用此手段惩罚过反臣徐敬业。唐人张鷟著《朝野佥载》(卷6)记录了这件事情:唐英公徐勣初卜葬,谣曰:“朱雀和鸣,子孙盛荣。”张景藏闻之,私谓人曰:“所占者过也。此所谓朱雀悲哀,棺中见灰。”后孙敬业扬州反,弟敬贞答款曰:“敬业初生时,于蓐下掘得一龟,云大贵之象。英公令,果有大变之象。”则天怒,斫英公棺,焚其尸,灰之应也。 同样出自《朝野佥载》,当过李治时宰相的郝处俊,也被武则天如此制裁过。郝处俊下葬下,有一书生路过其墓,感叹道,“葬压龙角。其棺必斫。”后来,郝的出事,祸及郝处俊,武则天“斫俊棺,焚其尸。”据史书所记,郝处俊死后被掘坟辱尸,应该与风水无关,而是高宗欲逊位于武则天时,时为宰相的郝处俊力谏反对,这才让武则天怀恨在心。 是唐末农民起义军首领,也是中国盗墓史的狂人之一。公元881年攻下唐都长安,建大齐国,改国号金统。在盗唐帝王的同时,其所建的“大齐”风水,便让朝廷破坏过挖过。事发李儇的中和三年(公元883年),有相地者密报,在金州牛山附近有“黄巢谷”,为黄巢的发迹宝地,若破黄巢天气子运,当掘此山。 据宋人王明清《挥麈后录》一书所记,李儇真的以为真,派万把人去挖牛山,挖个把月,才将牛山破坏。出土了一个石桶,桶内有黄妖兽,桶上有一把三尺长的剑,黄巢不久兵败自杀(一说被其外甥人谋害)。 实际上这是不可信的,黄巢兵败,与李儇挖牛山一点也不相干。中和三年时,黄巢的起义军已经不行,当年的四月初八,唐军自光泰门入长安,黄巢力战不胜,焚宫室逃走,从此战事处处失利,。 唐朝时也有不少人不相信风水的吉凶,时的名臣姚崇就是其中之一。《新唐书·姚崇传》(卷137),开元年间太庙崩坏,其时李隆基正打算动身去东都洛阳,身边人都认为不吉,不宜出行。 姚崇认为,“臣闻隋取故殿以营庙,而唐因之。且山有朽坏乃崩,况木积年而木自当蠹乎。但坏与行会,不缘行而坏。且陛下以关中无年,轮饷告劳,因以幸东都,所以为人不为己也。百司已戒,供拟既具,请车驾如行期。旧庙难复完,尽奉神主舍太极殿?更作新庙,申诚奉,大孝之德也。”李隆基听了很高兴,“卿言正契朕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诸葛亮《隆中对》析天下 劝刘备勿与一代奸雄曹操争锋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