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管仲死前嘱咐齐桓公这三人不可用,可惜齐桓公没有听!

时间:2025-03-2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死前叮嘱这三人不可用,可惜齐桓公没有听!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公元前645年,为了成就霸主之位而呕心沥血一生的管仲走到了人生终点。

听说管仲病重卧床不起,齐桓公也顾不上老弱的身体,亲自到管仲府邸探望。

经过一番寒暄慰问之后,齐桓公回到正题,问管仲何人可以接替相位。

管仲虽然病危,却依旧谨慎,反问齐桓公看好谁? 《》记载,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虫出户而不收者,以不终用贤也。

齐桓公推荐的第一个人是鲍叔牙,他帮助齐桓公夺得国君之位,是齐国的元老重臣。

除此之外,鲍叔牙也有卓越的才华,他推荐管仲为齐相,而自己只做大谏,负责官吏的选拔。

在外交上,鲍叔牙主张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敬。

按理说,以鲍叔牙的地位和才能,完全可以担任齐国国相。

但管仲认为他不合适,虽然,却过于善恶分明,不利于管理政务。

齐桓公推荐的第二个人是易牙,他并非传统的士大夫,而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厨师,非常受齐桓公的宠幸。

有一天齐桓公胃口不佳,什么美味都吃腻了,想换换口味,尝尝蒸婴儿肉是什么味道,于是易牙便把自己的儿子杀了做成菜。

齐桓公知道后非常感动,认为易牙对自己的忠心已经超过了父子之情,从此对他更加宠幸。

可是管仲却认为他毫无人性,为了讨好国君,不惜杀自己的儿子,不宜为齐国国相。

齐桓公推荐的第三个人是开方,他是卫懿公的庶长子,当年齐桓公征讨卫国时,开方作为使者到齐国求和。

可是开方见齐国国力强盛,就没有返回卫国,而是留在齐国为官。

后来卫国被狄人所灭,卫国宗亲不论男女老幼,都返回故地为重建卫国而奔走,开方却无动于衷,继续留在齐国侍奉齐桓公。

齐桓公认为开方对自己的忠心已经超过对故国之情,所以十分信任他。

管仲却不以为然,连父亲去世都不回去奔丧,如此的人,怎么能够真心忠于国君? 齐桓公推荐的第四个人是竖刁,他是齐国宦官,负责掌管内侍及女宫的戒令。

当初,齐桓公四处寻找有能力的人帮助自己管理后宫事务,这份差事对许多人都有吸引力,但有一大弊病让人却步,那就是必须阉割才能入宫。

竖刁宁愿自残身体都要进宫侍奉齐桓公,令齐桓公十分感动,所以十分信任他。

管仲却十分担心,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是违反人情的,这样的人又怎能真心忠于君主? 谈论半天却没有一个结果,而且管仲还要求君主务必远离易牙、开方、竖刁这三人,这让齐桓公有些不满。

因此,管仲只得退而求其次,将公孙隰朋推荐给齐桓公,公孙隰朋忠君爱国,为人厚道,而且很有责任心,齐桓公想了想也觉得不错。

管仲去世后,齐桓公按照他的临终遗嘱驱逐了易牙、开方、竖刁三人,可是齐桓公已年过古稀,再没有雄心壮志,每天只想安逸享乐,突然失去三个弄臣后觉得每天都食不知味。

于是,齐桓公认为管仲对三人的看法有误,因此派人把他们召回,从此沉迷于三人的之中。

公孙隰朋接任齐相之位不到一个月就病逝,情急之下鲍叔牙担任齐相,可是看到齐桓公重新召回三人,鲍叔牙也抑郁而终。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重病不起,五个儿子为了争夺国君之位而公开争斗。

《》记载,桓公病,五公子各树党争立。

及桓公卒,遂相攻,以中空,莫敢棺。

易牙、开方、竖刁等三人见齐桓公不久于人世,便堵住宫门,假传君命,不准任何人进去,连食物和水都不可以。

就这样,齐桓公活活饿死在自己的王宫里,尸体在床上躺了两个多月都无人理睬,“停尸不顾,束甲相攻”便成为后世君主对继承人问题的最大警示。

齐桓公去世后,公子无亏、公子元、公、公子潘、公子商人等五个儿先后当过齐国国君,然后数年时间内又被亲兄弟杀死。

这种动乱持续了四十多年,让齐国国力大减,再也不复当年九合诸侯的霸主景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梅殷到底是何许人也 为什么明太祖朱元璋死前要单独召见他呢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马谡临死前说了什么,让蜀中大将泣不成声?

临死前大喊10个字,听后悔不当初,蜀中大将,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马谡因,成为了蜀国的罪臣,故没有被武侯祠文官廊收录,但也不能否认马谡的才华。 建兴六年(228年),马谡献计,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稳定南蛮之后,果断发起了第一次北伐。蜀汉的首次北伐,确实证明了诸葛亮军事战略的正确。至少是让人看到了蜀国崛起的希望,随后亲自坐镇长安。 时年,诸葛亮派遣军队前往祁山北伐。诸葛亮任命、邓芝,二人充当疑军,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据了箕谷,而诸葛亮本人则亲自率领十万大军,突袭祁山,祁山有魏军驻守。时下,可用的大将有、吴壹等人,在军事会议上,大家都主推这几人作为先锋,但是诸葛亮却不听众人意见,一意提拔马谡,任命马谡为先锋,带领各军前行。 魏明帝曹睿在闻悉蜀汉北上讨伐之后,遂派大将张郃总督各路军马在街亭阻挡马谡。然而自大的马谡放弃了诸葛亮的作战部署,把军队随意调度,驻扎在山上,马谡的先锋王平连续多次劝谏马谡,马谡不采纳他的计谋。后面的故事大家也很清楚,张郃断绝蜀军水路,以火攻以及水源引诱,蜀军溃不成兵。只有马谡孤独自单人匹马逃了出去,在回营途中被捕。再后面的,则是诸葛亮。 根据诸葛亮对马谡的了解,再加上马谡对兵法的熟悉程度,守住街亭应该说以逸待劳,并不是难事,至少不会让魏军大败而归。奇怪的是,马谡一反常态,完全不执行在诸葛亮面前一口承诺的行军计划,反而自作主张起来,这到底是为何。其实像马谡这样有才能的人,在委以一番大事之前,早已名声远播,天下皆知其才能时,通常会做这件大事的时候,做出不寻常的举动,为的就是要“一鸣惊人”,实现自我价值。马谡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刑场上在,马谡曾经大喊:“马谡罪有应得,死而无怨!”。诸葛亮听在营中听到后,痛苦不已,悔不当初。哭是因为军令如山,不杀马谡不足以正三军,悔,是因为自己太过相信马谡,马谡是一个出色的谋士,但是却不是一个合格的统帅。蜀中大将听到之后,不免伤心落泪,颇有之感。 街亭失守,马谡成为蜀国罪臣,让人可悲可叹。 刘备临终时告诫诸葛亮马谡不可重用,说他“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可惜诸葛亮没有听的,如果诸葛亮回想起这句话,恐怕心里是五味杂陈,不是滋味。 刘备如果在世的话,可能会有些窃喜:”丞相,这回我总算说对了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