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在阳周(今属陕西延安)的一间囚室里,受新吩咐消磨而来的一名使者正高傲地对着一位阶下囚训话:“你本人罪孽太多,已经不可赦免,而你弟弟又犯罪当死,按大秦的律法,你应被连坐处死。
” 闻听此言,这位叫的阶下囚自顾自地倾诉起自己家族的辉煌战史,及其本人为秦帝国立下的丰功伟绩。
使者不耐烦地打断了他的唠叨,告诉他不要再浪费时间了。
此时,绝望无助的蒙恬只好长吁短叹:“我为何会无罪而被杀掉啊?” 过了一会儿,眼中含泪的蒙恬想起了自己率军民筑长城的往事,遂用低沉的声音缓缓说道:“是啊,我罪大恶极,本来就该被处死。
就是经我的手完成的,筑长城,挖壕沟,这中间能没有截断大地脉络的地方吗?看来,这就是我的罪过。
” 言毕,这位威震大漠南北的一代名将吞药自杀。
网络配图 出于对秦二世胡亥和巨奸的憎恶,很多后人对被他们杀掉的蒙恬兄弟和其所效忠的公子报以深深的同情,甚至认为如果兄弟不死、扶苏即位就能够改变整个中国历史的走向。
然而,这种廉价的同情究竟结果代替不了真实的历史。
蒙恬之所以会走到被冤杀的末路,绝不是“绝地脉”这三个字就可以酿成的,他对时局的严重误判也是导致他悲摧命运的最主要缘故原由。
作为秦国将门之后,蒙恬在秦统一六国的战争后期才崭露锋芒,所以只捡了个收尾的战功——灭齐。
要知道,齐国已经四十多年不修武备,其宰相还是秦国早就安排好的间谍,所以蒙恬率领的秦军几乎是兵不血刃就拿下齐都临淄。
这样白捡来的战功,和老将用倾国之兵决战苦战灭楚一比,估计蒙恬都提起。
所以,靠着秦始皇荣宠上位的蒙恬当然想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以巩固自己九卿之一的地位,可是,当时天下已经统一,哪还有仗可打? 秦始皇三十二年,蒙恬苦苦等待的机会终于出现了。
秦始皇在第四次出巡全国时,看到了方士卢生献给他的一幅写有“亡秦者胡也”的图谶。
出于对亡国的恐惧,秦始皇未与大臣们详细朝议,就直接出动30万大军北击匈奴。
当时的匈奴并未强大到可以威胁的程度,蒙恬作为掌管咸阳军政大权的高官,对这个事实应该是心知肚明的。
秦始皇本人当局者迷尚可以理解,而作为观察迟疑者的蒙恬若不清楚就说不过去了。
唯一合理的解释是蒙恬利用这个图谶,来谋求私利的最大化,以实现其政治野心。
蒙恬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先后办了三件大事。
他先是以“若鸷鸟之追群雀”之势,未经大规模战役就夺取了匈奴的战略要地河南地(今内蒙古鄂尔多斯一带);而后他又大量迁徙人民充实边境郡县,为防备匈奴反击又征发数万民夫修筑横跨北方万余里的军事屏障—长城;他还动员军民截断山脉,填塞深谷,为秦始皇巡游天下开全长1400里的直道,从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南)一直通达甘泉宫(今陕西淳化)。
网络配图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就有实行苛政、暴敛于民的传统,统一之后的领导层更是将这一传统发扬光大。
作为这些规模浩大的军事行动和工程建设的主要负责人,蒙恬当然知道如此滥用民力的后果是以牺牲万千百益为代价的,但是他仍然没有和皇帝抗争,致使“死者不计其数……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
这足以看出身处统治集团高层的蒙恬,不仅是秦始皇急政的主要执行者,还为了一己之私,把本来就尖锐的阶级矛盾推向了迅速激化的边缘。
蒙恬在临终吞药之前,之所以会仰天长叹地将自己的死归结于虚无缥缈的“绝地脉”,其实就是想以此来遮蔽他那未曾完全实现的私心和野心。
靠着征匈奴、修长城等“赫赫功劳”上位的蒙恬,下一步计划就是当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
(沙丘之变时,赵高就曾说:“扶苏刚毅勇敢,他继位后必将任用蒙恬为丞相。
”)为实现这个计划,蒙恬竭力搞好和当时公认的皇位继承人公子扶苏的关系。
若不是秦始皇突然死亡而带来的意外变故,蒙恬肯定会在这种押宝式的政治赌博中获得巨额回报。
但是,比蒙恬更有私心的赵高和合谋将这场豪赌的结果彻底更改了。
在北方军营里耐心等待更好机会的蒙恬最终等来的是那个拿着赵高篡改后的遗诏来要扶苏命的使者。
头脑简单、未经世事磨炼的扶苏自行了结生命的速度超出了所有人的回响反映,这让在旁边的蒙恬错愕不已——精心选择的一手好牌转眼间变成了烂牌,接下来还怎么玩啊?网络配图 当然,蒙恬还有一种选择,那就是起兵造反。
可是一旦如此,他平素一直小心隐匿的野心就会被彻底撕去外包装,到时候该拿什么来号召和动员那些都恨死了暴政(包括他本人)的士卒和民夫呢?于是,他甘愿被囚禁,甚至愿意以死来保住蒙氏家族的荣光。
千余年后,一名诗人用一首“绝漠功虽大,长城怨亦深。
但知伤地脉,不悟失人心”来咏叹蒙恬这位可怜之人,语言虽短,道理却深。
往古来今,有多少像蒙恬这样才大功亦大之人,倒在了“失人心”这三个字上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王莽在篡位后为什么让一个卖饼的人做大将军?
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两千多年来大部分国人对他的评价是一个伪君子、阴谋家、奸臣。是非功过,难以一概而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绝对是一个智慧超群的人,不然,也不可能篡得了皇位。但是令人惊讶的是,登上帝位的他竟然让一个卖饼的普通人做了大将军。网络配图 王莽是傻了吗?当然不是,要想知道他这样做的原由,还得从王莽如何上位说起。王莽出身于当时权倾朝野的外戚家族,他的姑姑是孝元皇后王政君。王莽少年时,父兄先后去世,他随叔父们一起生活。家族中人多为将军列侯,他们生活奢靡,。但是王莽却与他们截然不同,他生活俭朴,为人谦恭,而且勤劳好学。他服侍母亲及寡嫂,抚育兄长的遗子,对外结交贤士,对内侍奉诸位叔伯。因此王莽几乎成为了当时的道德楷模,声名远播,受到了时人的尊重。 公元前22年,24岁的王莽入中枢开始了他的为官生涯。进入官场的他做事认真,对人更加恭敬。网络配图 因此王莽获得了朝中大臣的一致好评,他的叔父上书表示愿把自己的封地让出一部分给他,朝中名士也向说王莽的好话。王莽也因此官运亨通。在身居高位后,王莽依然能够礼贤下士,清廉俭朴,常把自己所得的封赏分给门客和平民,甚至将马车卖掉来接济贫民。这使得王莽在民间又受到了百姓的爱戴。公元前8年,王莽就任大司马,执政后的王莽仍然保持着自己克己奉公,招聘贤良的做风。公元前7年,汉成帝去世,继位。他的外戚们开始得势。王莽只好卸职隐居,安分守己的在封地生活。 元寿二年,哀帝去世,并没有留下子嗣。在王政君的支持下,王莽再次就任大司马。但是这次担任大司马的王莽再也不是之前那个王莽了,掌权之后的他,提拔心腹,培植党羽。元始一年,王莽出任太傅,位在三公之上。在这期间他为了清名,竟杀死自己的儿子,其用心不可谓不毒。网络配图 等到王莽扫除了自己的障碍后,各种祥瑞纷纷而来,公元8年,王莽以天降铜匮上书自己当为天子为由,向太后王政君索要传国玉玺,在称帝。按照金匮的吩咐,王莽下令寻找该当高位之人,其中有一个叫王盛的人,怎么也找不到。最终,发现了一个卖饼的小饭与天命相符,结果这哥们竟稀里糊涂的当了大将军。 王莽不傻,但他为什么找一个目不识丁的小贩来做大将军呢?请注意大将军这个职位,大将军可是要职,因为大将军掌握军权。王莽需要的不是一个能征善战的大将军而是一个便于控制的大将军。连自己儿杀的人,是不会轻易相信别人的,所以王莽没有把大将军之位留给自己的亲信。毕竟有头脑的亲信不如一个傻缺好控制。 而那个当了大将军的卖饼小贩王盛,在当了16年大将军,享了16年福之后,于公元23年被攻入长安的起义军杀死。享了16年的福,然后挨了一刀,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岳乐是顺治、康熙两朝大将军王,死后为什么会夺谥降爵?
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他是、两朝大将军王,曾率军平定三藩,死后却被夺谥降爵。 谈到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不得不说说平定三藩,而平定三藩的大功臣并不是影视剧中所说的周培公,而是大家不太熟知的两朝大将军王爱爱新觉罗·。 顺治九年二月,已经亲政一年的顺治帝,命令比他大十三岁的堂兄岳乐管理工部事务。第二年,岳乐奉命出任宣威大将军,驻军归化城。顺治十四年,岳乐晋封为“和硕”。 岳乐是清初皇家改革派的代表人物,全力支持顺治帝的一系列改革,大胆用汉人,缓解与地主阶级的矛盾;停止圈地,使人民能正常从事生产活动。 顺治末年,岳乐主持议政王大臣会议,决策军国大政,是清朝最高统治集团的核心人物之一。顺治死后,他和杰书率领各位王公贝勒大臣,拥立继位。岳乐长期执掌事务,为完备皇族管理制度,做了大量工作。 康熙十三年九月,快50岁的老将岳乐被封为定远平寇大将军,率军讨伐。岳乐二十出头便随堂兄“”剿灭盘踞四川的。他作战英勇,并且非常有计谋,亲自斩杀了张献忠。此后,他又多次随叔叔“”出征,大胜而归,具备丰富的作战经验。 当时是吴三桂与耿精忠两路叛军,进犯江西,岳乐仔细分析了形势,认为先攻湖南,与吴三桂正面交锋,即使胜利,所得的土地也不容易保住,不如先攻江西稳定后方,切断吴三桂与耿精忠的联系。事实证明岳乐的判断是正确的,他很快占领整个江西,并乘胜直捣湖南。 康熙十七年八月,在衡州做了五个多月大周的吴三桂,突然病重身亡。岳乐征战湖南,攻下长沙,胜利班师。 平定三藩后,康熙派人迎接岳乐回京,将军队暂交他人。但是岳乐回京后有一年半时间并没有被授予实职。康熙这么做,一定是防备岳乐功高震主或谋反。 岳乐为康熙帝立下大功,却并未被托付重任,既不在议政王大臣之列,也不分管事务。康熙二十八年二月,岳乐病逝。这样一位对康熙平定、建有最大功勋的大将军王辞世,康熙帝并没有什么超规格的追悼举措。 在岳乐病逝的第二年,礼亲王的曾孙,原来被封为贝勒的诺尼,控告岳乐在康熙四年主管宗人府时,听信诺尼姑母谗言,审案不公,冤枉诺尼不孝死罪、革爵下狱,后又释放。案发二十五年后,岳乐死无对证,但康熙帝认定岳乐诬陷无辜,将其追降郡王,其子分别革去郡王、贝子。 岳乐先后两任大将军王,立下汗马功劳。康熙帝为何要严惩为他击败吴三桂的岳乐?这事和还有关系。 有一次,苏克萨哈假装深夜求见岳乐,想和他联手对付鳌拜,取消辅政大臣,让皇上亲政,但遭到拒绝。所以岳乐死后,康熙对说,鳌拜独揽朝政,岳乐有附和的意思,心中。 据《汤若望传》称:顺治帝去世前,考虑继位人选时,考虑了岳乐,但是经过汤若望劝阻和皇后的努力,最终选择了玄烨继位。但康熙三年,杨光先在鳌拜的支持下,差点杀掉汤若望,后来种种原因,汤若望被释放,他险遭大难,是否与劝阻让岳乐继位而被秋后算账了呢? 总之,这位两朝大将军王最终还是落得个,不得不感叹古代的政治斗争,为了权力,谁都不能成为绊脚石,即使你是个大功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