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朱棣为什么要跟侵略自己国家的帖木儿东当好友?

时间:2025-03-2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你们知道帖木儿东侵病死引发帝国分裂,为何不反击还与之友好相处,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 1370年,西察合台汗咐马帖木儿杀死忽辛,控制了国家政权,建立帖木儿帝国。

帖木儿上台后发动一系列对外战争,占领了波斯、花剌子模模、伊尔汗国、高加索,甚至连小亚细亚和黑海南岸以及印度北部一些地方也被帖木儿圈进了他的地盘。

比帖木儿帝国早建立两年的大明帝国,此时于世界东方。

继承大统的明朝仍是帖木儿帝国的,帖木儿殷勤上贡的同时却积极备战,待征服周边后,没有后顾之忧的帖木儿大举东侵明朝,却无可奈何死在半路上。

帖木儿死后帝国内乱,为争王位,明朝朱棣与侄子争位的一幕在帖木儿帝国重现。

永乐朱棣没有偏袒任何一方,当起了和事佬斡旋和解,差点成为敌对国家的明帝国和帖木儿帝国从“相识”、“相知”到“相爱”进入了“蜜月时期”,留下了一段不朽的佳话。

帖木儿在世的时候野心勃勃要征服明朝,在羽翼未丰之时他无比殷勤,一旦强大后便撕破伪善的面具大举进攻明朝,不妨先来看他是如何一步步实施其计划的。

一、帖木儿向明朝称臣纳贡,暗地搜集明朝情报。

羽翼丰满后扣留明使团,辱骂,大举东侵明帝国,岂料 ,命比纸薄。

1、帖木儿殷勤向明帝国称臣纳贡,只是为“西战东和”的战略服务 15世纪初,帖木儿通过血腥杀戮,四处征伐建立起一个地跨中亚、西亚幅员辽阔的帖木儿帝国。

领土包括今乌兹别克斯坦、伊朗、伊拉克、阿富汗、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等地区。

疯狂的对外战争密度和强度仅次于蒙古帝国时期,对中东和中亚各民族来说是一个沉重灾难。

帖木儿帝国虽然强悍,但同时期的大明帝国同样霸气,明朝建国伊始,就要求帖木儿帝国按元例向大明称臣纳贡,军事上明军不仅将蒙元贵族赶到了漠北,而且还不断予以打击。

1387年,明将北伐,在捕鱼儿海重创,令其伤亡十万人左右,对帖木儿政权震动极大。

帖木儿帝国此时忙于四处扩张,在西边与帝国对峙,无力顾及东边,采取了“西战东和”的战略,不得不向明朝称臣纳贡。

1387年起,帖木儿曾多次遣使进贡,在官方信件中帖木儿自称是“臣”,但帖木儿最终目的是解除这个藩属关系,并梦想征服明朝。

帖木儿为了保证其他方向军事进攻的胜利,不断地遣使朝贡交好明帝国,讨好。

其中贡马一次比一次数量多,有记载的朝贡次数有八次,这些使团向明朝贡献的物品为马匹、骆驼,明朝多以白金、文绮、钞锭回赠。

洪武二十年(1387),《·西域传》云:“洪武中,太祖欲通西域,屡遣使诏谕,而遐方君长未有至者。

二十年九月,帖木儿首遣回回满剌哈非思等来朝,贡马十五,驼二。

诏宴其使,赐白金十有八锭。

自是频岁贡马驼。

” 仅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二十九年(1396),帖木儿三次派出使团朝贡,贡马的数量分别是212匹、240余匹、1095匹。

从数量一次次增多可见帖木儿朝贡确实很下力气,也很殷勤。

值得一提的是洪武二十七年,帖木儿遣其酋长迭力必失来朝,贡马二百匹。

而且还给奉上一份看起来很有诚意的的表文。

表曰:“恭惟大明大皇帝受天明命,统一四海,仁德洪布,恩养庶类,万国欣仰。

咸知上天欲平治天下,特命皇帝出膺运数,为亿兆之主。

光明广大,昭若天镜,无有远近,咸照临之。

臣帖木儿僻在万里之外,恭闻圣德宽大,超越万古。

自古所无之福,皇帝皆有之。

所未服之国,皇帝皆服之。

远方绝域,昏昧之地,皆清明之。

老者无不安乐,少者无不长遂,善者无不蒙福,恶者无不知惧。

今又特蒙远国,凡商贾之来中国者,使观览都邑、城池,富贵雄壮,如出昏暗之中,忽睹天日,何幸如之!又承敕书恩抚劳问,使站驿相通,道路无壅,远国之人咸得其济。

钦仰圣心,如照世之杯,使臣心中豁然光明。

臣国中部落,闻兹德音,欢舞感戴。

臣无以报恩,惟仰天祝颂圣寿福禄,如天地永永无极。

” 由此可见,帖木儿这恭维朱元璋的话可谓下了十足的功夫,马屁拍得震天响。

不过“使站驿相通,道路无壅,远国之人咸得其济。

”倒是实情,中亚到中国内地道路畅通,从而有利于商业贸易,帖木儿帝国也从中受益。

2、帖木儿对外战争节节胜利,两次扣留明使团,辱骂中国皇帝 这表文和连年的殷勤朝贡也感动了朱元璋,加之明朝刚建立的时候要求西域各国依照元例进贡,帖木儿是西域第一个承认明朝,并派使团来纳贡的帝王,因此朱元璋对他印象不错,并感叹这么恭敬的臣子哪里去找,于是他觉得从礼节和两国友好的角度上也应该回访一下了。

洪武二十八年(1395)他派出了兵部给事中傅安、郭骥等为首的1500人组成的大明使团出使帖木儿帝国。

朱元璋没想到这次热脸贴冷屁股上了,帖木儿凶相毕露,羁留傅安、郭骥等一千五百人的明政府使团(《明史·西域传》卷332,《明太宗实录》卷68皆有记载)。

洪武三十年(1397),朱元璋还是没有得到傅安、郭骥的消息,又遣北平按察使陈德文等去探查消息,又被帖木儿扣押。

从中看出帖木儿屡次遣使,向明朝称臣纳贡,只是权宜之计,帖木儿狼子野心最终目的是要学蒙古帝国征服世界,并结束与明帝国的藩属关系。

帖木儿还公然辱骂明朝皇帝,羞辱明朝使者。

据西班牙人克拉维约所著《克拉维约东使记》记录了这样一件事。

西班牙学者克拉维约,奉西班牙恩里克三世的命令前往撒马尔罕拜见帖木儿,帖木儿高兴地宴请各国使臣,此时朱棣夺权的消息也传到撒马尔罕。

《克拉维约东使记》叙述帖木儿宴请各国使臣,帖木儿见西班牙诸使位在契丹使臣之下,乃命改坐于契丹使臣之上,而契丹人坐于其下。

役人传帖木儿之命,曰:“西班牙国王吾之友也,其使者当坐于上。

契丹国主为奸恶贼人,吾之仇也,其使者当坐于下。

自是以后,宴会引见,席位当皆如是”。

这里的契丹指的是中国,部分欧洲人从15世纪开始称中国为契丹,契丹使臣指的是已经被帖木儿扣押七年之久的明朝使臣傅安。

帖木儿在大庭广众之下公然羞辱明朝使者,把傅安调到西班牙诸使座次后面,并怒斥:“契丹国主为奸恶贼人,吾之仇也”!傅安则义正辞严反驳,抨击帖木儿作为臣子已经五年没有向明朝纳贡,据理力争保持了民族气节,维护了明朝的尊严。

在帖木儿军队中服务的德国人约翰·细尔脱白格的回忆,也证实了傅安有礼有节维护国体和帖木儿竟然要明朝称臣的狂妄:“契丹国大汗,遣使带马四百匹,至帖木儿之廷,责其贡赋。

盖帖木儿不入贡者,已五年矣。

帖木儿引使至其都(即撒马儿罕),继乃遣之回国。

告之归后须报告契丹大汗。

帖木儿自此不复称臣纳贡于大汗。

不久彼将亲来见大汗,使之称臣贡于帖木儿也。

” 辱骂明朝皇帝“奸恶贼人,吾之仇也”,还两次扣押羞辱明朝使节,是因为此时帖木儿对各方的征服战争取得一个个胜利,感觉自己无比强大,根本不把宗主国明朝放眼里了,要彻底摆脱和明朝的宗藩关系,并要征服明朝。

而傅安、郭骥率领的一千五百人的明政府使团,直到永乐五年(1407年)帖木儿死去才得以归来。

傅安、郭骥当年率1500人的使团只有17人活着回来。

史载:“初安之使西域,方壮龄。

比归,须局尽白。

同行御丈姚臣、刘惟皆物故。

官军千五百人,而生还者十有七人而已”。

傅安等人能最终平安地回归祖国,有朱棣的功劳,朱棣知道他老爹朱元璋在位时,傅安率庞大的使团西行未归之事。

当朱棣夺位后除了诏告自己即位外,还要责问帖木儿帝国为何要扣押我大明使者?帖木儿故技重施又开始忽悠朱棣,说他要亲自来南京朝见大明天子,实则暗中加紧战备,梦想征服明朝,让朱棣见识下他的厉害。

其实帖木儿在朝贡的同时,搜集明朝的情报才是重点,帖木儿历次派到明朝来的贡使,除了送贡品和经商,也从事情报收集和探听消息。

帖木儿曾致力于中国风土、人情、地理、形势之考察,以及中国人口、财富等。

《克拉维约东使记》记载,为搜集情报,帖木儿特命察合台人赴中国首都居住六个月,从事调查。

1402年7月20日,帖木儿歼灭了奥斯曼帝国的数十万大军,俘获其苏丹巴耶塞特一世(后死于囚禁之中),国力达到极盛。

帖木儿眼中的对手只有明帝国了,于是他不顾年老昏花执意要远征明朝。

此时帖木儿已经70岁了,这个倔老头子拼了老命要跟明朝过不去,他为战争做好了一切准备,仅是这次东侵的粮食给养就做了大量的工作。

据《帖木儿武功记》所述,帖木儿集结了一支八十万人的军队(另一说其实只有二十万人),他按波斯与军队的习惯给军队供给了足够七年用的粮秣,这还不算完,帖木儿知道这东侵这一路耕地很少,人烟稀薄,为保持军队战斗力和营养,命令每个人除了本份的给养以外,另带两头乳牛和十只乳用山羊,并且告诉士兵说,给养完了的时候挤奶吃,奶挤干了的时候再宰肉吃。

这样他还不放心,派人去蒙兀儿斯坦汗那儿找可耕种的土地,以便打成持久战后为军队供应粮食。

粮草问题基本无忧后,1404年11月14日,帖木儿大军从撒马儿罕出发东进,严酷的行军之路成为这支军队绕不过的坎,时值严冬,北风凛冽,溪流冰封,道路冻结。

帖木儿大军由火炮部队,步兵,重组成,大量辎重和步兵机动性差,水草缺乏马匹死亡很多。

据当时在帖木儿军队中服务的德国人约翰·细尔脱白格回忆说:“帖木儿下令全国,亲征契丹。

征集大军一百八十万人。

东行一月余,抵沙漠,须行七十日始得越过。

水草缺乏,天气寒冽,马死者甚众。

” 帖木儿东侵明朝的行动,明廷也已察觉,永乐元年(1403年),平羌将军宋晟就谍知帖木儿帝国准备东征,于是奏报朝廷,朱棣命宁夏总兵官何福加强守备。

帖木儿出发三个月后,朱棣接到了西北少数民族回回倒兀发出的军事警报:帖木儿向新疆北部的别失八里沙迷查干王要借路行军东向,帖木儿意欲何为? 朱棣积极应对,《明实录》记载:“永乐三年春二月己卯,敕甘肃总兵官,左都督宋晟曰:回回,倒兀言:撒马儿罕回回与别失八里,沙迷查干王,假道率兵东向,彼必未敢肆志如此,然边备常不可怠。

昔唐太宗兵力方盛,而突厥径至渭桥,此可鉴也。

宜练士马,谨斥堠,计粮储,预为之备。

” 这些说明朱棣对帖木儿的行动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宜练士马,谨斥堠,计粮储”,开始严加防备帖木儿大军的到来。

帖木儿大军此时遇到了大麻烦,帖木儿见不到他日思夜想的朱棣了。

1405年1月14日, 帖木儿抵达兀杨剌一个月后病倒,经当时医道最精明的大夫帖必里思的莫纳剌·法兹鲁拉赫治疗也无济于事,于1405年2月18日死去,享年七十一岁,在位36年。

帖木儿患重病后,便召集诸王、大臣瞩托后事,指定孙(只罕杰儿之子)皮儿·马黑麻继承大位。

1405年2月19日,帖木儿的尸体运回撒马儿罕,远征明朝的计划无果而终,两个帝国的战争没有爆发也是黎民百姓之幸,社稷之福。

二、帖木儿死后帝国内乱,哈里勒和沙哈鲁叔侄争位,朱棣并未借机讨伐帖木儿帝国,出于稳定北部、西部局势的考虑,愿意与帖木儿的后继者发展友好关系,并且积极斡旋调解帖木儿帝国内部纷争,两大帝国关系进入友好新时代。

1、哈里勒和沙哈鲁改善与明朝关系,派使者入明朝贡,明成祖朱棣调解二人内斗。

帖木儿生前曾经指定长子只罕杰儿之子皮儿·马黑麻为白己的继承人。

但是,帖木儿死后,其左、右军却支持帖木儿三子米兰沙之子哈里勒(《明实录,误写作哈里)。

哈里勒·苏丹夺得大位,但并没有得到远在阿富汗的皮儿·马黑麻以及其他宗王的承认,按帖木儿的遗愿来看他不是合法的继承人,帖木儿指定的继承人皮儿·马黑麻及哈里勒四叔沙哈鲁都极力反对他篡位,与其争斗不止。

帖木儿死时皮儿·马黑麻远在坎大哈,不能及时赶到首都撒马尔罕继位,眼看哈里勒夺了他的位子,兴兵问罪却打不过哈里勒,撤回阿富汗后被自己的丞相皮尔·阿里·塔兹杀害了。

帖木儿的合法继承人被灭了,哈里勒少了一个王位争夺者,但哈里勒四叔沙哈鲁却是更具实力的人物,与哈里勒势同水火。

哈里勒为了获得外部支持,对中国的明朝采取了友好的态度,将拘留了十三年的大明使者傅安、郭骥等人遣还,而且还“遣使臣虎达等送(傅)安等并贡方物”。

《明实录》上记载说:“(永乐五年、即公元1407年),六月,癸卯,兵科给事中傅安、郭骥等自撒马儿罕还。

安等自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使西域,留撒马尔罕者十有三年。

至是,其头目哈里(勒)闻上即位,乃遣使臣虎歹达等送安等还,并贡方物。

安等言,元帖木儿驸马已卒,哈里(勒)嗣之,乃帖木儿之孙。

” 傅安、郭骥等自撒马儿罕回来,还带来了帖木儿帝国新君的朝贡使者,帖木儿帝国主动上贡,把朱棣高兴坏了,好一通赏赐。

傅安向新皇帝诉说了自己在帖木儿帝国的遭遇,说帖木儿已死,如今的帖木儿帝国已不复当年之勇,内部纷争不已。

尤其是哈里勒与叔叔沙 哈鲁经常打来打去。

朱棣听到帖木儿死后,不计前嫌,“遣指挥白阿儿忻台等往祭帖木儿,而赐哈里玺书、银币,并赐其部属有差。

”(《明太宗实录》卷68) 第二年也就是永乐六年,哈里勒的使臣沙黑奴儿丁等向永乐皇帝辞别归国,朱棣下令厚赏使者,还“赐其王哈里彩币十四表里,并赐哈烈等处头目有差。

”(《明太宗实录》卷78)与此同时,他让傅安与撒马儿罕朝贡使者沙黑奴儿丁等人同行,再度出使西域,招徕远夷,来我大明进行朝贡贸易。

哈里勒对此非常感动,明朝以德报怨的举动让他对大明皇帝非常敬佩。

为了深化两国关系,哈里勒再次派遣使者来到南京朝见纳贡,《明史·西域四·撒马儿罕》卷332)载:“(永乐)七年,(傅)安等还,王遣使随入贡。

自后,或比年,或间一岁,或三岁,辄入贡。

十三年遣使随李达、陈诚等入贡。

暨辞归,命诚及中官鲁安偕往,赐其头目兀鲁伯等白银、彩币。

其国复遣使随诚等入贡。

十八年复命诚及中官郭敬赍敕及彩币报之”。

自此帖木儿帝国与明帝国互动友好往来不断,沙哈鲁也采取和明朝友好的态度,对明朝称臣纳贡。

哈里勒四叔沙哈鲁统治中心在哈烈,因此中国史书上就直接称其为哈烈政权。

对于哈里勒和四叔沙哈鲁的争斗,朱棣可谓感同身受,他和侄子皇帝朱允炆当年的残酷争斗还记忆犹新。

于是他对帖木儿帝国的哈里勒和沙哈鲁的紧张关系一再斡旋言和,劝了这边抚慰那边,让他们停战熄火,都是骨肉一家应共享和平之福,同室操戈,? 《明太宗实录》详尽记载了永乐皇帝对沙哈鲁和哈里勒叔侄二人的调停斡旋:“永乐八年三月丙午,哈烈沙哈鲁把都儿遣头目迷儿即剌等贡方物,赐赉有差。

沙哈鲁把都儿,元帖木儿驸马等四子,时与侄哈里构兵,因其使还。

上遣都指挥白阿儿忻台等赍敕往谕之曰:天生民而立君以长之,使各遂其生。

朕统御天下,一视同仁。

无间遐迩。

屡尝遣使谕尔。

尔能恭修职贡,抚辑尔民。

安于西陲,朕甚嘉之。

然比闻尔与侄哈里构兵相讎。

朕为恻然。

夫一家之亲,恩爱相厚,足制外侮。

亲者尚形乖戾,疎者何得和同?自今宜休兵息,保全骨肉,共享和平之福。

并赐之彩币,表里。

复敕谕哈甲,令罢兵睦亲,亦赐之彩币。

” 也不知道朱棣说这些的时候,是不是想到了自己是怎么对待自己侄子朱允炆的?永乐皇帝派出以都指挥白阿尔忻台为首的政府使团,赍敕谕沙哈鲁·把都尔,希望通过明使团的调解斡旋,平息事端,不过帖木儿帝国这边叔侄二人争位也不是朱棣一两句话就能说和好的,不打出个结果来誓不罢休。

2、哈里勒祸起萧墙,沙哈鲁夺得帝位,两国皇帝建立良好的私人关系,明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有明一代贯彻始终。

回到帖木儿帝国,前面说到帖木儿帝国的合法继承者皮儿·马黑麻被他手下人害死了,帖木儿的合法继承人虽然死了,但哈里勒的日子也没好过到哪里去,内忧外患,他不仅要面对跟他争位的人,还要应对内部的不稳定,终于祸起萧墙,一个女人给他带来了危机。

哈里勒娶了奴隶出身的夏德·穆尔克为妻。

夏德·穆尔克,不仅浪费国库积累的钱财,她还干预政事和国家财政的管理,大量出身下层的人被擢升担任要职,引发贵族的不满。

以胡代达为首的贵族对哈里勒发动突然袭击,于1409年3月30日将其拘系。

胡代达乘机占领了首都撒马尔罕,好景不长他又被蒙兀儿人所杀,最终沙哈鲁渔翁得利,兵不血刃占领了撒马尔罕,并见到了自己的侄子哈里勒。

不过沙哈鲁却没有杀哈里勒,而是像一个长辈一样原谅了自己的侄子,并给了他一块封地让其居留,哈里勒于1411年11月4日死去,其妻夏德·穆尔克自杀殉葬。

对比朱棣,沙哈鲁真是个仁慈的君主,当然这也与哈里勒得位不正有关,的哈里勒对沙哈鲁的威胁很小。

从此,整个河中地区(即“中亚河中地区”,指中亚锡尔河和阿姆河流域以及泽拉夫尚河流域,包括今乌兹别克斯坦全境和哈萨克斯坦西南部。

)都成了沙哈鲁的领土。

原帖木儿帝国所有的地区,除西部伊朗、伊拉克和叙利亚以外,都由沙哈鲁统一起来。

他以赫拉特为首府,统治呼罗珊、中亚和阿富汗的广大地区,中国人称之为哈烈国。

沙哈鲁时期,帖木儿建立的庞大帝国已经瓦解,帖木儿的后继者在各地建立的王朝,都是互不统属的,沙哈鲁也无法恢复帖木儿时期的辉煌。

帖木儿死后,他的帝国首都迁往其子沙哈鲁所在的哈烈,沙哈鲁任命其子为撒马儿罕总督。

原帖木尔帝国波斯东部和河中地区均由沙哈鲁统一。

他将国都南迁到赫拉特 (旧译“ 哈烈 ”),便于控制波斯一带,故明朝史籍称“哈烈国”。

和哈里勒一样,沙哈鲁致力于改善同中国明朝的关系。

哈烈与明朝之间互相通使,商业贸易得到发展。

1408年,明朝又派傅安“赍书币往哈烈(赫拉特),其酋沙哈鲁.把都儿遣使随安朝贡。

” 不仅明朝和哈烈双方的使节往来频繁密切,两国皇帝也建立了很好的私人关系。

沙哈鲁在致永乐皇帝的一封信函中,甚至建议永乐皇帝朱棣阪依伊斯兰教。

永乐皇帝在答书中,高度颂扬了伊斯兰教,但却回避了沙哈鲁令他难堪的、要他昄依伊斯兰教的建议,反复强调两国密切友好关系,永乐皇帝曰:“相隔虽远,而亲爱愈密,心心相印,如镜对照。

”诚挚希望:“愿自是以后,两国国交日臻亲睦,信使商旅,可以来往无阻,两国臣民,共享安富太平之福也。

”永乐皇帝的答书在汉文史料和波斯文史料都有记载。

两国使团的旅行记录也翔实记录了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

明帝国有陈诚的《西域番国志》和《西域行程记》;帖木儿帝国有《沙哈鲁遣使中国记》,又称《盖耶速丁行记》。

陈诚的(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记载从肃州出发到哈烈的行程道里、沿途诸地的风俗民情,而《沙哈鲁遣使中国记》记录了从哈烈出发至明朝首都北京的行程道里,兼及所历城镇的政治、经济、法律、民族、风俗、古迹等等,这些著作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有其特别的意义。

明帝国重视与哈烈的关系,与明成祖朱棣重视西域有很大的关系。

早在帖木儿死后的第三年,即明永乐五年(1407),西域别失八里王沙迷查干趁帖木儿帝国内部混乱之机,想借助明朝的力量,西征帖木儿帝国,恢复察合台汗国旧域。

但明王朝对此采取谨慎态度,派出以把泰、李达为首的大型使团,携带明成祖的玺书,劝阻别失八里王沙迷查干“慎勿轻动”。

明成祖朱棣不希望参与这些纷争,西域保持和平稳定也符合明帝国的利益,他希望与西域各国都保持正常友好关系,并未趁帖木儿之死,与沙迷查干一起进行对外扩张。

朱棣重视与西域各国发展友好关系,更是出于稳定北部、西部局势的考虑。

永乐八年(1410)重创部后,永乐十二年(1414)忽兰忽失温战役中大败瓦刺部,迫使瓦刺入朝谢罪,对蒙北势力打击取得一定胜利后,朱棣得以频繁地派出使团与西域各国交往。

哈烈是西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与明帝国关系越来越好,带动和影响了中亚各国到明朝来朝贡。

在永乐皇帝在位的22年间(1403-1424),朝廷接待了撒马儿罕和哈烈的20个使团、32个中亚绿洲国家的使团,13个土鲁番的使团和44个哈密的使团。

这些使团他们给朝廷带来了诸如贵金属、玉、马、骆驼、羊、狮和豹等贡品;他们得到的赏赐是精美的丝绸和其他织品、白银及纸钞(他们可以此购买中国货物)及其他贵重物品。

永乐皇帝时期的朝贡贸易非常繁荣,中亚也只是其中一部分,中亚各国通过纳贡制度的各种形式前来北京,以便保持它们的贸易特权。

帖木儿没有想到他的死,并没有使得明帝国和帖木儿帝国互相敌对,两国关系反而出现了极大的改善,双方君主私交深厚,留下了一段不朽的佳话。

明成祖朱棣积极与中亚诸国、西域各地友好往来,加强商业贸易,使得“西域之使,岁岁不绝”。

明帝国与西域地区各国和平共处的局面,有明一代贯彻始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西施如何死的?千古美人西施为什么被沉江底之谜

西施怎么死的?公元前473年的冬天,吴国首都苏州城被奔袭而来的越国雄师攻破。吴国灭亡。年龄时期的大、百度博客吴王夫差的宠妃西施的人生轨迹戛然而止,似乎随着灰飞烟灭的吴国没进了黑暗的历史之中。. 吴国灭亡了,西施到什么地方往了呢?她的后半生又是怎么度过的? 后代评价历史人物的眼光经常是苛刻、不公正的,往往只留意他们最为辉煌的时刻,忽视了他们落寞或者平静的岁月。西施就受到了这样的“忽视”。西施留在历史舞台上的时光似乎只有昙花般的几年,更多的人生轨迹被人为忽略了。当我们想努力还原一个完整的西施时,会发现异常艰难,更会发现太多的谜团和思考。 西施给后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她的美貌。相传西施在溪边浣纱时,水中的鱼儿被她的美丽吸引,看得发呆,都忘了游泳,“扑腾”一声沉进了水底。于是乎,后代用“沉鱼”来形容女子的美貌,西施也因此与、、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成为美的化身和代名词。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沉鱼为先;所以四大美女,西施居首。如今,深究历史,我们遗憾地发现在四大美女之中,其他三位都可以在当时的正史中找到存在的证据,唯独西施缺乏任何载。她只存在于后人的记载和咏叹之中。不要说西施的着落,就是她的籍贯、生平事迹等重要信息我们都只能从错综复杂的故纸堆中一点点地艰难筛选回纳。 西施的基本情况大致如下:西施原名,世居诸暨苎萝山① 。苎萝山有东西两个村子,施夷光住在西村,所以被叫做西施。意思是住在西村的施家女儿。西施父亲卖柴,母亲浣纱。她家境贫冷,但天生丽质,倾国倾城,相传连皱眉抚胸的病态都被东村的邻家女子仿效,还发生过“东施效颦”的笑话。 年轻的西施经常在溪边浣纱。秀丽的美女,柔柔的细纱,纯净的溪水,三者在江南的背景下消息一致,被后代那些缺乏创造力的文人骚客树为描绘尽世美女的“御用场景”。等到唐代诗人来诸暨寻找西施浣纱遗迹的时候,乡人已经为西施建立了纪念祠堂。祠具有相当规模,此后屡兴屡废。现在的浙江省诸暨政府干脆将苎萝山麓、浣纱江畔尚存浣纱石、浣纱亭、西施滩、西施坊等古迹整合成了占地5000平方米的西施殿景区。假如西施终生都在溪边浣纱,跨越千年做家乡的旅游名片,成为江南美女的代名词,倒不失为完美的一生。遗憾的是,西施的美貌,很快就让她牵涉到了残酷的政治之中。 越王三年,夫差大败越军,几乎灭亡了越国。勾践退守今天绍兴境内的会稽山,被吴军包围,向吴国求和。勾践作为人质往吴国当奴隶。他针对“吴王***而好色”的弱点,出国前与大夫“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加以教导练习,献给了吴王夫差。西施毅然由越进吴。 客观地说,西施在吴国首都苏州的生活可能是她一生中最优逸、最受宠、最高贵的时光。吴王夫差非常宠爱西施,想方想法地为她提供奢华的生活,在苏州建造春宵宫,筑大池,池中设青龙船,长时间与西施嬉戏,又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欢宴的馆娃阁、灵馆等。据说西施擅长跳“响屐舞”,夫差就专门为她筑“响屐廊”,排列数以百计的大缸,上展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铃,舞蹈起来铃声和大缸的回响声,“铮铮嗒嗒”交织在一起。夫差很自然地沉湎女色,专宠西施。苏州就是现在的苏州,温秀清丽,完全配得上西施这位尽世美女。现在又回到了开头的题目,风光过往,西施的着落如何? 后人给西施编排的后半生故事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浪迹江湖之说,一类是沉身江底之说。流传最广的是前者。话说西施世事已了,与越国的大夫范蠡泛船江湖,不知所终。最早的记载来自于袁康的《越尽书》,说吴亡后“西施复回范蠡,同泛五湖而往”。明代的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对这个说法进行了“丰富加工”,演绎出西施原是范蠡的恋人,吴亡后范蠡带着西施隐居的情节。现在流传下来最完整的此事版本是梁辰鱼写的剧本《浣纱记》。梁辰鱼是昆隐士,《浣纱记》是昆腔早期奠基作之一,该剧开头是范蠡游春在溪边遇浣纱女西施,一见钟情,结尾则说两人躲祸远遁。范蠡与西施的姻缘,最后通过范蠡之口说的是:“我实宵殿金童,卿乃天宫玉女,双遭微谴,两谪人间。故鄙人为奴石试冬本是夙缘:芳卿作妾吴宫,实由尘劫。今续百世已断之契,要结三生未了之姻,始豁迷途,方回正道。”敢情范蠡和西施都是下凡的神仙,早在天上的时候就已经相恋,这次是“下放锻炼”的啊? 那么这个俘获西施芳心的范蠡又是什么样的人呢? 范蠡是楚国人,出生于平民之荚冬却有匡世奇才。一般这样的人都不太合群。楚国人都把范蠡视为疯子,因此范蠡在楚国混得很不好。他就琢磨楚国不能用自己,自己不如往报效越国,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于是,范蠡邀请好友文种一起离开楚国,东往越国,成为越国称霸的最大元勋。但是范蠡发现勾践的为人,薄情寡恩,自私自利,又相约文种离往。文种不愿离开成功的事业。范蠡就更名改姓,带着西施泛船齐国。据说范蠡到了陶地,做起了生意,成为巨富,自号。由于经商有道,民间尊陶朱公为财神。西施跟定了范蠡这个求名求利的大人物,想必后半辈子的日子不会差。 有关西施与范蠡双宿双栖的说法在文学作品中出现最多。就说西施“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苏东坡则写得更明白:“五湖问道,扁船回往,仍携西子。”两位大文豪都以为范蠡、西施这对爱侣驾一叶扁船,优游五湖而逝。但是记叙范蠡退隐一事的《国语。越语》和《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都只字未提西施。所以西施和范蠡的爱情故事固然浪漫,却是没有丝毫历史依据的。 比西施稍晚的记载的西施命运则没有和范蠡恩爱终老那么幸运,而是魂回西天。墨子约生于公元前468年,死于公元前376年。他对西施的记载可能是关于西施最早的记录。《墨子。亲士》篇记有:“西施之沈,其美也。”“沈”和“沉”在先秦古文中是互通的。有人据此以为,这里的“沈”字说的是西施的死因。后人引后汉赵晔的《吴越年龄》的逸篇对应,有“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鸱夷”是装尸体的皮囊。这些历史资料证实,西施极有可能在吴亡后被沉进了水底,死了。那么,是谁溺死了西施呢? 《东周列国志》说西施是被越王勾践的夫人杀死的。由于勾践从苏州凯旋,把西施带回了越国。越以为西施是“亡国之物,留之作甚”——八成是这位越王夫人害怕西施威胁自己的地位,就让手下把西施诱出,绑上大石沉进江中。在这里,西施被以为红颜祸水,是政权的不祥之物,只能得到沉江被杀的命运。“红颜祸国”一说在古代很有市场。很多称赞、垂涎西施美貌的“君子”“大夫”们往往正色斥责西施祸国,该杀。还有民间传说以为西施是被愤怒的吴国百姓杀死的。吴国灭亡后,百姓们迁怒于西施,以为是这个越国来的狐狸精勾引吴王,导致吴国灭亡的。于是,吴国百姓们用锦缎将她层层裹住,沉在扬子江心。这实在是“红颜祸国”说的另一个翻版。《东坡异物志》记载:“扬子江有美人鱼,又称西施鱼,一日数易其色,肉细味美,妇人食之,可增媚态,据云系西施沉江后幻化而成。”可见西施沉江一说传播之广,也从反面证实后人对西施美貌的肯定。西施沉江一说在文学作品中也出现很多。比如李商隐曾作《景阳井》尽句一首,云: 景阳宫井剩堪悲,不尽龙鸾誓死期。 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 稍晚的诗人皮日休也有《馆娃宫怀古》五首。其中第五首是: 响屟廊中金玉步,采苹山上绮罗身。 不知水葬今何处,溪月弯弯欲效颦。 除了这两大类说法外,有关西施着落的版本还有很多。试举一二如下: 一说越王勾践丧尽天良,竟在西施回国当晚就要她“伴寝”,也就是7 要把西施占为己有。这里要插叙一句,历史上的越王勾践是一个很低劣的人,是那种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的小人。假如让西施委身夫差还有为国复仇的精神激励,现在让西施伴寝就完全是为了满足勾践了。西施自然不愿意陪勾践睡觉,最后以“不能伴寝”的“抗君之罪”被勾践正法。 一说西施在夫差自杀后返回诸暨故里,重过平民百姓生活。可好事的传说者又根据初唐诗人宋之问的《浣纱》诗“一朝还旧都,靓妆寻若耶;鸟惊人松梦,鱼沉畏荷花”的内容,说回到故乡的西施在一次浣纱时,不慎落水而死。 不管西施命运如何,有关她的着落的种种说法都寄托了后人对她无尽的思念和深深的敬意。西施身上笼罩的谜团已经超越了个体的身世之谜,而成为一种现象。《西施咏》说: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着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回。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西施现象”的本质是如何评价西施的题目,如何评价西施的呢?历来多将亡吴的根由回之于女色,以为西施是祸水。唐朝罗隐曾有《西施》诗一首:“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罗隐这首小诗破除了“西施是祸水”的论调。“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家国兴亡成败是各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吴国灭亡是各方面矛盾激化爆发的结果,而不应回咎于西施个人。将一国的衰亡回结为个体的美色,是为亡国君臣摆脱责任的托词。“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则用推论说,假如西施忠诚吴国,后来越国的灭亡又能怪罪于谁呢?在历史大势眼前,个人的作用究竟是有限的。西施是个爱国者,我们不能由于她的美色和她的作用,将她列为祸国魁首。 的确,西施为越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后人将西施在中的历史作用过分拔高,仿佛西施成为越国灭吴的头号元勋、王牌武器。这就严重背离了史实。西施在吴越争霸大局中仅仅是一枚极小的棋子,作用有限。 当初,文种曾经将越国的复仇计划回纳为“九策”:第一是相信天助越国,要有必胜之心。第二是赠予吴王大量财物,既让吴国信任越国,疏于防范,又让夫差习于奢侈,丧失锐气。第三是先向吴国借粮,却用蒸过的大谷回还。夫差见越谷粗大,就发给农民当谷种,结果第二年根本生不出稻谷,导致吴国大饥。第四是赠予夫差美女,让他迷恋美色,不理政事。夫差宠爱的西施和郑旦就是越国赠予的。第五是向吴国输送能工巧匠、巨石大木,引诱夫差大起宫室高台,空耗国家财力民力。第六是贿赂吴王左右的***臣,败坏吴国朝政。这个***臣主要是伯嚭。第七是离间夫差和忠臣的关系。这个忠臣主要是。第八是越国积蓄粮草,充实国力。第九是铸造武器,练习士卒,寻找机遇攻吴灭吴。 文种和范蠡在吴越争霸过程中,提出了一整套现实到惊人、坦白得不能太坦白的外交计划,可以说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千年后意大利的马基雅维利假如能够看到文种、范蠡的思想和实践,一定会以为发现了远古的知己。在宏大计划中,进献西施软弱对方和勾践违心品尝夫差的粪便一样,只是一个小战术而已。 那么西施在夫差身边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呢?我们且不说西施不能向越国透露吴国机密,更不说西施没能操控夫差离间吴国君臣,单单在迷惑、软化夫差方面,西施的作用也很有限。夫差没有向西施透露***,更没有让西施参与朝政,而且在臣服越国后依然保持着昂扬的政治斗志和精干的政治聪明。吴国国际地位持续进步。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约晋定公、鲁哀公等中原诸侯到黄池会盟。在黄池,偏居东南的吴国在夫差的成功操纵下获得了天下霸主的地位。 在文种九策的作用下,吴国的国力的确下降了,但吴越两国的实力对比并没有一边倒。衰落的吴国和崛起的越国的实力对比相往无几。从公元前482年勾践趁夫差北上争霸,倾巢而出,偷袭吴国开始,一直到公元前473年,越军采取了长期围困战术,攻陷苏州为止,吴越的争霸持续了十年。因此不能说卧薪尝胆的越国实力远超过吴国。越国胜得也很艰难。 西施在政治上仅仅是让夫差误信越国的忠诚,对越国疏于防范的道具之一。 美人已往,芳踪难觅。红楼中同为苦命人的曾写下《西施》一诗,以为葬身江水是西施最好的命运: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笔者以为,西施不是传说的巾帼女侠,而是喜欢在江南的溪边浣纱的邻家女孩。只是身逢浊世,美貌惹祸,小女子控制不了自己的命运,才引出了那么多的是非曲直和历史疑团来。一个弱女子能够成为一个历史现象,着实不易,也着实令人感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唐太宗为什么要罢黜大唐开国的最大功臣?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