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微草堂笔记》第十卷的《如是我闻》中,又以一篇很长的文章来讨论狐狸精的存在方式。
他喋喋不休,如今人写论文一般,非搞清楚不可。
当然,纪晓岚的议论总体上还是装在一个故事的瓶子里,从形式上看,依旧还是“小说”。
他说他的一个朋友刘师退,有幸遇见一位男性老狐妖,然后刘师退发问,狐妖传道授业解惑。
老狐妖认为,狐类与人类一样,皆有善恶是非,男女老幼。
作为一个特殊的“种族”,狐妖修成人形后,也要穿衣吃饭,结婚生子。
其中极个别能攀云驾雾的“狐才”,则好比人类的达官显贵,只占总量的很小比例。
这位老狐妖的意思很明白,诸如《》上玉面狐狸以及《》上附于妲己身上的狐狸精,只不过是狐界中的极品而已。
与人类一样,大多数狐妖都是资质平平,早就泯于众狐矣。
有的还在苦苦挣扎,正从最原始的动物属性向妖的属性进化过程中。
有的甚至连这一步都没有走到,只能永远做一只纯粹的狐狸。
刘师退闻过,进一步发问,既然人有政府约束,那么狐界又归谁管理呢?狐妖答道,小案件由各首领自治,大案则各路神仙共管。
既如此,那为何女狐妖总能肆无忌惮地魅惑勾引人间男子呢?老狐妖解释说,如人类一样,骗人者与受骗者往往都是你情我愿的,法律本就无法管控,只有受损的一方告发了,或者成了公诉案件,司法才能介入。
那为何只有女狐勾引男人,而一般没有女人与男狐结合的事件呢?原来,女狐需要从男人那里采补阳气,以便得道成仙;而男狐则没有这个必要。
至于女狐到处勾搭男人,难道就没有礼义廉耻吗?解答更妙,说是狐界与人界一样,已婚的女狐也遵守起码的妇德,不在外面乱来,而未婚的少女们,则有权寻找自己的爱人。
即便有些已婚的女狐偶有淫荡之举,也只不过与人类同理,总会有少数较“前卫”的女狐。
最后,老狐妖言而总之,得出结论,狐狸要苦修一两百年才能拥有人形,继续蹉跎更多年,才可能成仙,而人类本已有人形,成仙之路从一开始就比狐狸容易多了,可惜有些人却不自知,反而,浪费了这么优越的条件,如草木一般,顷刻间化为腐朽,白白死去。
纪晓岚的这篇文章,集中体现了他的写作风格,就是故事性很淡,说理性很强。
如果剔除“一问一答”的形式,那就是一篇可以发表在某种学术杂志上的好论文了,题目是《论狐界与人界的异同点以及人类自身的不足》。
正如此,纪晓岚才对老前辈颇有微词。
纪大才子曾对自己的门人盛时彦说,“聊斋”太直白,反失其劝诫之本意。
其实,蒲松龄与纪晓岚一样,是寄托着很大寓意的。
只不过蒲松龄以写故事情节见长,大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味道,甚至把“聊斋”写成了“列传”,从故事中参透人生世事。
纪晓岚则喜欢发议论,以自己博大精深的学问,托之于狐狸鬼怪,写成“庄子”版的《聊斋》。
老纪是朝的人,比蒲松龄晚近一个世纪,虽同为文言志怪小说的两座高峰,但两人的生活际遇相差万里。
蒲松龄连个举人都考不上,在乡间做了一辈子家庭教师。
他的后辈纪晓岚却极为风光,官至内阁学士,虽有官场起伏,但总是在权力核心与文化核心里混。
他俩文风不同,一点都不奇怪。
纪晓岚还搞过大型文化工程,即领衔编撰《四库全书》。
他这样的才子型高官,很难写出太好的小说,但文化类的小品杂文,却是其长项,蒲松龄等落魄文人往往达不到他那个高度。
《阅微草堂笔记》与其说是志怪小说,毋宁说是乾隆时期的《文化苦旅》。
那么,纪与蒲,谁更胜一筹?没法比较,一个是写小说的,一个是写文化散文的,就好比梁实秋与沈从文谁更强,这就看个人口味了。
一般做过大官,或者与权力中心靠得很近的人,是没法写出好小说的。
而穷窘的文人,则偏于小说这一路。
中国古代那些小说大家,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吴敬梓、,个个都如蒲松龄一般,在仕途与生活中太过于蹉跎,才躲进陋室写小说。
现代也一样,沈从文是湘西来的穷小子,写小说一流。
而梁实秋与胡适一类的文化大家,都是海龟,乃主流文化圈子里的红人,更是“党国”的好榜样,他们就不怎么写小说,往往要发大的“议论”。
纪晓岚不服蒲松龄,写出迥异于“聊斋”的另一种风格的志怪小说,并非他故意要反其道而行之,而是他本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了“阅微草堂”不会是“聊斋”第二。
纪晓岚觉得蒲松龄“太痴”,太直白,有失高雅,但纪大才子对“聊斋”并非“不解其中味”。
否则,他也不会之后,还拾蒲松龄之牙慧,发奋写出鸿篇巨制的“阅微”。
但是,他即便大解“聊斋”之味,也只会用偏于文艺散文的路数来加以继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宋朝孟皇后曾两次出家,最后还拯救了宋朝
生活在年间的皇宫里的人是非常不幸的,因为发生了靖康之变,、公主、后妃、宫女无一幸免,都被金人掳走,遭到了的虐待。 宋朝的皇室里有两个人躲过了一劫,一个是被废了的皇后,,一个是去谈判的康王,正是在这两个人的努力下,大宋才保住了半壁江山。 孟皇后也就是元祐皇后,她的遭遇是不幸的,两度被立为皇后,两度被废,并且被迫出家,又两度垂帘听政。她又是幸运的,因为被废,所以在皇族除名,金人攻下东京的时候,她躲过了一劫。 孟皇后的婚姻是包办婚姻,是高太皇太后一手安排的,原因是“孟氏子能执妇礼,宜正位中宫。”本来这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孟皇后呢也没有觉得有其他问题,但问题出现在了宋哲宗和高太皇太后身上。 宋哲宗当皇帝的时候才10岁,祖母高太皇太后垂帘听政。从10岁到18岁,这段时间的宋哲宗虽然是皇帝,但更多的是摆设。 高太皇太后去世以后,宋哲宗亲政,为了摆脱太皇太后的影响,他就反对太皇太后的政策。太皇太后反对变法,他就支持新法,把保守派的人全部打压,当然也包含孟皇后。虽然孟皇后跟保守派没什么关系,但是她是高太皇太后一手安排的。 宋哲宗是宠幸婕妤,这个刘婕妤权力欲望很重,她一心想干掉孟皇后,自己当皇后,但是皇后乃后宫之主,岂是说废就废的?不过还是让刘婕妤抓住了机会。 孟皇后的女儿生病,她姐姐拿着符水来治病,被孟皇后阻止,告诉了宋哲宗,获得了理解。她女儿去世以后,孟皇后的养母又做祈福法事,这件事情被刘婕妤抓住大做文章,向宋哲宗诬告孟皇后诅咒宋哲宗,而且刘婕妤联合了新党的章淳,通过屈打成招的方式审问了孟皇后的宫女,才定了孟皇后的罪。这让宋哲宗很生气,孟皇后的后位被废,安置在被废妃嫔出家所居的瑶华宫,号“华阳”、“玉清妙静仙师”,法名“冲真”。刘婕妤如愿成为皇后。 这一出家就是四年。四年后,宋哲宗驾崩,即位,在向太后的支持下,旧党抬头,孟氏时来运转,又被宋徽宗召回皇宫,被称为元祐皇后,而原来的刘婕妤,被称为,孟皇后反而在刘皇后之上,这让刘皇后很不爽。 结果一年后,宋徽宗用新党,罢黜旧党,孟皇后再次被牵连,重回瑶华宫,加赐“希微元通知和妙静仙师”之号,这一待可就是20年。 接下来就发生了靖康之耻,宫里的人都被掳走,而孟皇后由于被除名,幸免于难。 金国觉得自己没有能力统治中原,所以扶持了张邦昌。张邦昌也有自知之明,所以他请来了孟皇后,封为宋太后,后来迫于大臣的压力恢复元祐皇后的称号,并让其垂帘听政,以表明自己没有称帝的野心。 而元祐皇后知道赵构没有被掳走,所以写信劝赵构称帝,赵构正是得到了这封信才有了称帝的合法性,赵构称帝以后,是为宋高宗。元祐皇后也秘密南下,并且归政,被尊为“元祐太后”。不久,因 元 字犯其祖父孟元的名讳,再改为隆祐太后。 这个故事到这里还没完,没多久发生了苗刘兵变,拥立赵构的三岁皇太子赵旉为帝,并请隆祐太后垂帘听政,隆祐太后一边垂帘听政,一边联系回来平叛。韩世忠一举平定叛乱,高宗复位,隆祐太后又归政。 至此,隆祐太后终于完成了使命,也稳定下来,高宗对隆祐太后也非常的好,绍兴元年(1131年)孟氏去世,谥昭慈献烈皇后,葬都城绍兴府会稽县上皇村。绍兴三年(1133年)改谥昭慈圣献皇后。 说隆祐太后凭借一己之力挽救了大宋 一点也不为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朝曾秉正说“非我族类”,明太祖朱元璋最后阉了他
无论是在时,某些汉人主动蒙古化。还是时期,一些蒙古人、色目人主动汉化。其目的都是为了自身的物质利益、精神利益。不论什么阶层的人都会主动向政权妥协的,这是人类的共性。 (1)蒙汉之间互相变化 例如,原南宋地区的民间为了适应这种风尚,一些民间书商(书坊)就出版了《至元译语》(蒙古译语)。因为,商业发达,特别是经济非常发达的江南地区,为了自身经济发展,在江南地区更加主动地学习蒙古文化也。为了当官儿而改名的人也逐渐增多,例如原南宋地区的江南江浙行省(相当于今天的浙江、江苏、福建,江西部分)的郑察罕不花、汪赛因、吴按摊不花等人。 除此以外,民间学习蒙古文化,例如取蒙古名字,也有“时髦”的考虑,和今天我们许多人取个英文名字儿类似。不必上纲上线,例如身边的一些人就有类似特点。例如的原名就是“李保保”。朱元璋的诸多养子中也有叫“”的。部将里也有“王哈喇章不花”“刘脱因不花”等名字 同理,到了明朝时期。留在中原地区的蒙古人、色目人也开始改姓。例如翦伯赞的祖先、先生的祖先等。朱元璋、身边同样有许多、色目人,例如朱棣手下有“七大”,这七个人就是他的亲信,其中六人是蒙古族、色目人()、女真族三个民族。 现在网上经常有一些极为不靠谱的谣言,什么朱元璋要杀光蒙古人、要让留在中原的蒙古人的婚姻倾向汉人等等,这些一看就是坏分子污蔑汉人的谣言。正如一些坏分子污蔑“初夜权”污蔑我们汉人一样,都是无耻的谣言。 朱元璋身边的许多人改汉姓的情况就有:负责朱元璋起居注撰写的溥博就是色目人。再如翰林院蒙古编修火你赤就改名为“霍庄”。 这是个人的,民间集中的情况也有很多。例如山东淄博齐陵镇的蒙古人就改为“刘”;河南平顶山的改为“马”“宫”,如此等等,。 (2)杀起儒家弟子,朱元璋也是挺狠——阉了他! 然而,这时一个“鬼幽灵”在门外徘徊,它就是极端民族主义者。极端民族主义者自古就有,其间,著名的极端民族主义者江西南昌人曾秉正就在洪武九年九月,以海州儒学教官的身份上奏朱元璋,据说文章有几千字,《太祖实录》中有一千五六百字,确实不少。摘录吧! ……创业与守成之政,大抵不同。开创之初,则行富国强兵之术,用趋事赴功之人。大统既立,邦势已固。则普天之下,水土所生,人力所成,皆邦家仓库之积;乳哺之童,垂白之叟,皆邦家休养之人。不患不富庶,惟业于永久为难耳。于此之时,当尽革向之所为,何者足应天心,何者足慰民望,感应之理,其效甚速…… 贵阳贱阴,春秋之法内中国而外夷狄,盖中国者阳也,夷狄者阴也。臣窃观近来蒙古、色目之人,多改为汉姓,与华人无异,有求仕入官者,有登显要者、有为富大贾者。古人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安得无隐伏之邪,心怀腹诽之怨咨?宜令复姓,绝其番语,庶得辨认…… 前面提出要用“儒家”治国,守国要休养生息。后面则是话锋一转,说国家重要之处就是要懂得秩序,懂得尊卑。那么,中国、华人就是阳、就是贵,夷狄、蒙古和色目等就是贱,贵贱早已经定了。因此,要严格遵行。现在许多蒙古人、色目人都改为了华人姓名,为的就是当官富贵。然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谁能保证他们心里不埋藏着怨恨呢。因此,应该要求他们改回蒙古、色目的姓,这样,贵贱、忠奸才能让人一看就知。 朱元璋看完这篇文章后,只是觉得此人可以利用。因为,现在正是“指导日常生活运动”的关键时期,需要一些二百五“腐儒”帮助他。因此,将其改封为刑部主事。洪武十年,又成为陕西参政,之后再变为通政司正使。然而,这个人真是“好大言,无本事”,几次案件做得都不好。 朱元璋将其罢官,被罢官后就该回家了,可问题是,没有路费。当然,这是曾秉正卖完四岁女儿后的说法。朱元璋听说此事后,你平时整日里之乎者也的,什么仁义礼智信,什么大义什么国家民族,一到实际可就露相了。像你这样的人,实在是祸害天下,干脆阉了(腐刑)吧,省得危害子孙。 那么,曾秉正后来如何了呢?也许是被阉了后,这家伙没有脸面去见曾经的人。由此,或者远离旧友,或者出家离世吧。总之,不为人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