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他是最后一位王爷 将王府卖七万银元 活到1992年,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1917年,顺承郡王讷勒赫病逝。
讷勒赫没嗣,经过各方选定,由讷勒赫堂兄常福的儿子文葵过继给讷勒赫为子,继承了顺承郡王爵位。
那一年,文葵年仅6岁。
在清朝,顺承郡王属于十二大之一,世袭罔替,相当拉风。
在收入方面,他们每年能拿到的俸禄是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
此外,还有庄园地租收入,以及“三节两寿”时各路封疆大吏和部院官员送上的各种孝敬银子,不差钱。
但是,文葵继承顺承郡王爵位时,大清已经灭亡了。
大清这棵铁杆庄稼一倒,文葵就失去了经济来源,只能吃老本。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顺承郡王爵位传承了200多年,历经10代15王,总算积攒了一笔偌大的家产。
如果是寻常人家,守着这份家产,的花费,也能吃上百十年。
可是,文葵是生下来就含着金钥匙的主儿,从小锦衣玉食,铺张浪费惯了,怎么会愿意过苦日子呢? 那时候,文葵住在顺承郡王府里。
虽然王府没了朝廷发放的俸禄等收入,但该摆的谱一个都不能少。
顺承郡王府依然养着100多名护卫、佐领、护军校等。
他们名义上是维护王府的治安,保护王府人员的安全,实际上整天无事可做,只有当文葵从王府进出时,才毕恭毕敬地站起来,吼一嗓子:“立正!” 每到这个时候,文葵就会点一点头。
养着100多名护卫、佐领、护军校,每月都要开支一大笔钱,对于王府来说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文葵却舍不得将他们解散。
因为,这关系到王府的面子。
如果堂堂铁帽子王的王府,竟然连护卫都没有,像什么样子?传出去后,岂不是让人笑掉大牙? 1924年,冯玉祥进京,赶走了住在紫禁城的溥仪小朝廷。
顺承郡王府的日子更艰难了,只能靠地租勉强维系一家人的生活。
文葵开始变卖家产。
最初是古董字画一类,接着是金银珠宝一类,然后是文物家具一类,再接着是庄园地产——到了最后一步,就不得不将顺承郡王府出售,卖了7万银元。
如果第一代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地下有知,见了这一幕不知道作何感想? 变卖王府后,文葵一家子搬到位于东城鼓楼的王佐胡同居住,这里还有100多间房屋,是文葵一家最后的房产了。
时期,文葵听说溥仪去了东北,便跟着前去投奔溥仪。
文葵在东北呆了一段时间,发现溥仪只是一位傀儡,根本无法依靠他来实现“富国强兵”的梦想,便只好地回到了北京。
最后说说文葵的婚事。
文葵于1932年结婚,时年21岁。
他的福晋是晚清名臣崇厚的孙女懿君,比他小2岁。
懿君从小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能诗善文,特别是擅长书画,画得一手秀美的工笔人物花卉。
文葵与她夫唱妇和,写写书法,画画山水,其乐融融。
1960年3月5日,1960年3月5日,懿君因病去世,年仅47岁。
懿君死后,文葵只能孤独地面对着未来的日子。
1992年,文葵病逝于北京,享年82岁。
从此,世上再无清朝王爷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朝的公主和格格有什么不同吗?原本是这个关系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清朝八皇子胤禩最有可能做上皇位,为什么最后失败了?
生于二十年,和帝是异母兄弟。 清朝素有“子以母贵”的规矩,但胤禩的母亲卫氏是辛者库出身,所谓“辛者库”意即“戴罪之奴”。也就是说,卫氏是罪人之后,其地位在后宫嫔妃中最为低贱,以至于胤禩出生后,康熙认为卫氏地位低贱,便把胤禩交给那拉氏抚养。 也许正是因为母亲卫氏的原因,胤禩幼时经常受众皇子排挤,这也让他过早地洞悉了,性情反比其他皇子要亲切随和得多。 当然,康熙帝对于众皇子的疼爱并不是只看皇子母亲身份尊卑,他更注重培养皇子们成为大清王朝的后备之军。所以众皇子满6岁,便得入书房读书,至于皇子们的老师,更是经过千挑万选的大儒名师。 胤禩读书的天分极高,每次康熙帝抽查功课,他总能应对自如。再加上他的性格温润,又,老师们也常在康熙帝面前夸赞他,因此,学霸胤禩凭着优异的成绩得到了康熙帝的疼爱。 康熙三十七年,康熙帝第一次册封贝勒,当时一共册封了四个贝勒,年仅17岁的胤禩便是其一,并且也是年纪最小的贝勒。 不光如此,因为胤禩的缘故,康熙又将已经三十多岁的卫氏册封为嫔,不久,又将她册封为。母凭子贵,胤禩凭着自己的努力,终于让母亲卫氏荣光了许多。 胤禩被封为贝勒后,愈发谦虚恭谨,康熙见他做事稳妥,便常将朝中简单政务交由他处理,以此锻炼他的政事能力。 接触政务自然要接触朝中大臣,实习生胤禩带着的态度常常向众大臣请教,他谦逊的态度和其他傲慢的皇子相较,自然得到了大臣们的一致好评。 胤禩不光与朝中大臣关系处理得融洽,他还喜好与读书人为伍。 当时江南大儒何焯是为他讲学的老师,胤禩对这位老师非常敬重,两人又颇聊得来,因此师生情谊非常深厚,每次何焯要回江南,胤禩都列了书单求他帮忙代购。 有次,何焯的父亲突然病逝,何焯的女儿还十分幼小,不能随行,但何焯急于奔丧,来不及安顿好女儿便匆匆离去。胤禩知道后,将何焯的幼女抱到自家,让福晋亲自照管。 因此,在读书人中,胤禩被赞为“贤王”。 父亲康熙帝对于胤禩的表现非常满意,免不了在众皇子和大臣面前,也对胤禩颇有炫耀之意。 然而,康熙帝的脸变起来,比翻书还快。 随着的太子之位被废后,众皇子不免对太子之位心存觊觎。 说,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兵。这话本来很鸡汤,但是放在康熙帝这里却只会给自己惹来祸患。 胤禩便是那个想当将军的好兵。 平心而论,胤禩文武双全,精明能干,又在大臣中最有威望,再加上康熙帝又对他赞誉不断,有这样的条件,胤禩不想做太子他就不是正常人。 胤禩是个有头脑的人,他为了能做上太子之位,也是颇动了一番脑筋的。 起先胤禩借胤禔之口暗示康熙帝,有相面大师说他日后必大贵。 可是胤禔显然是个猪队友,他不光向康熙帝说了相面大师的事,还自作主张地表示愿意帮助康熙帝诛杀胤礽。 跟亲爹说要杀自己的亲兄弟,这事搁哪个,做爹的都不好受。康熙帝听完,,认为胤禔所言,必是胤禩的意思,顿时觉得他素日与大臣相近都是为了拉拢党羽。于是在众皇子面前痛斥胤禩,还要将其治罪。后来还是众皇子求情,胤禩才得以脱难。 不久后,康熙帝决定恢复胤礽的太子之位,以免众皇子为了太子之位,犯下大错。为了能让文武大臣对自己的想法了然于心,他在议太子之位前,还颇多铺垫和暗示,直到他确定所有大臣都应该明白后,这才谈起立太子之事。 谁知,朝中一众重臣却联名举荐胤禩为太子。这大大的出乎康熙,他深深地觉得胤禩的势力蔓延到了朝堂之上,于是他非常不悦,内心愈发认为胤禩结党营私,其心可怖,也就愈发冷落胤禩。 康熙五十一年,康熙帝巡视热河。本该随同前往的胤禩因为生母良妃的忌辰,未随同前往。 此时的胤禩很想补救父子关系,正好有人献给他两只海东青。他深知康熙帝好鹰,便让去给康熙帝送海东青,并替他请安。 然而,也许是在路上颠簸太狠,等康熙帝看到那两只海东青时,已是将死之状。年老的康熙帝本就对死非常忌讳,于是认为胤禩是想诅咒他快死,再次勃然大怒,在众皇子面前痛斥胤禩,并将其治罪,最后还扬言与他断绝父子关系。 胤禩没想到自己再一次把事情搞砸,心里非常郁闷,从此一蹶不振,不久便卧病在床。 然而,等待胤禩的厄运,其实还没有真正到来。当雍正登上皇位以后,胤禩才知道,他以前的一切努力,都成为他必须承受的残酷打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