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隋朝赵绰生平简介,赵绰最后是如何死的?

时间:2025-03-2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赵绰,隋河东郡(今山西省永济县)人。

生卒年不详,《·赵绰传》只言其“仁寿中卒官,时年六十三岁。

仁寿为年号,共四年(601—604年),由此推测,赵绰当生于公元539年到542年之间。

赵绰在隋代以执法不阿而名世。

赵绰秉性正直刚毅,在时以明干见知,职任内史中士。

辅政后,以赵绰清正刚直,引荐为录事参军。

隋文帝杨坚代周,闻赵绰清正刚直,就任命其为大理丞,不久,又以“处法平允,考绩连最”,升为大理正。

大理寺是隋代司法机关,而大理正就是大理寺的长官。

赵绰作为法官,十分注重维护法律的尊严。

隋开皇初年,社会上偷盗抢劫等犯罪现象屡禁不止,隋文帝很气愤,就下令凡遇此等罪犯,皆严刑处斩。

但是赵绰却向隋文帝进奏,说“律者天下之大信,其可失乎!”在封建时代,赵绰有这样的思想,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执法不惜死 赵绰在担任法官期间,屡次纠正隋文帝违法量刑的错误行为。

有一次,刑部侍郎辛亶穿了一件俗名叫“利于官”的绯裈,隋文帝见到后非常不高兴。

隋文帝一生崇尚简朴,最讨厌讲究衣着的人。

他讨厌辛亶,就说这件俗名“利于官”的衣服有“厌蛊”之嫌,下令将辛亶判除斩刑。

对于隋文帝这种滥用刑法的命令,赵绰当下就说:“据法不当死,臣不敢奉诏。

”隋文帝恼羞成怒,吼着对赵绰悦:“你顾惜辛亶,难道就不顾惜你自己吗?”当即命令左仆射将赵绰斩首。

刑官当下在朝堂上就将赵绰的官服剥掉,隋文帝问赵绰:“怎么样,还敢固执己见吗?”隋文帝只不过是想吓唬—下赵绰,谁知赵绰太掘强,硬邦邦地回敬了—句;“执法一心,不软惜死。

”隋文帝见赵绰不可以威屈,也就只好把他放了。

又有一次,执行巡逻仟务的武侯在市上捉到两个以恶钱换好钱的人。

隋文帝自然非常气愤,就下令悉斩之,这两个人虽然犯下法,但判刑要有法律依据,不能以好恶为标准,作为法官的赵绰自然懂得这一点,就上奏说:“此二人坐当杖,杀之非法。

”隋文帝说:“这不关你事!”赵绰说:“陛下不以臣愚暗,置在法司,欲妄杀人,岂得不关臣事!”文帝盛怒,说:“天子之威不可犯,你想寻死吗?”喝令退下。

但赵绰却全无惧意,不但没有退下,反而又跨进一步:跪拜不起。

隋文帝本是喜欢赵绰的,看到赵绰的牛脾气又上来了,没有办法,只好自己退到殿后。

隋文帝晚年,猜忌心极重,用刑不依科律,动辄严刑酷法以临下。

遇到这种情况,赵绰每每敢于以死护法,纠正隋文帝的措误行为。

在封建时代,法官要守法不阿,没有别的凭借,只有拿自己的命作抵,这固然是可悲的。

不过,一些较开明一点的,一般都能认识到这是“忠”的表现。

隋文帝正是这样看待赵绰的,所以,赵绰并没有因守法而掉了脑袋。

即使如此,赵绰的胆识也是非常令人敬佩的。

罪已救来旷 在大理官署里,有一个官员名叫来旷,听说隋文帝对赵绰不满意,想迎合隋文帝,就背着赵绰给隋文帝上了一道奏章,认为大理衙门执法太宽。

隋文帝看了奏章,认为来旷说得很 中肯,就把他提升了官职。

来旷自以为受到皇帝的赏识,就昧着良心,诬告赵绰徇私舞弊,把不该赦免的犯人放了。

隋文帝虽然嫌赵绰办事不顺他的心,但是对来旷的上告,却有点怀疑。

他派亲信官员去 调查,根本没有这回事。

隋文帝弄清真相,,立刻下命令把来旷处死。

隋文帝把这个案子交给赵绰办,认为这一回来旷诬告的是赵绰自己,赵绰不会不同意。

哪儿知道赵绰还是说:“来旷有罪,但是不该判斩。

” 隋文帝很不高兴,袖子一甩,就退朝往内宫去了。

赵绰在后面大声嚷着说:“来旷的事臣就不说了。

不过臣还有别的要紧事,请求面奏。

” 隋文帝,就答应让赵绰进内宫。

隋文帝问赵绰有什么事。

赵绰说:“我有三条大罪,请陛下发落。

第一,臣身为大理少卿,没有把下面的官吏管好,使来旷触犯刑律;第二,来旷不该处死,臣不能据理力争;第 三,臣请求进宫,本来没有什么事,只是因为心里着急,才欺骗了陛下。

” 隋文帝听到最后几句话,禁不住哑然失笑。

旁边在座,也很赏识赵绰的正直,命令左右赐给赵绰两杯酒。

隋文帝也同意赦免来旷死刑,改判革职流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这位隋朝公主远嫁突厥,为突厥与中原的友好关系做出来重大贡献

从一开始,远嫁突厥的公主们就以一人抵万千铁骑的角色登场。的一句许婚承诺,公主们即成为政治离间的棋子。开皇十九年(599年)嫁给突利可汗的义成公主,本是隋朝宗室杨谐的女儿,后被封为公主,远嫁突厥。 未嫁之前的义成对隋朝与突厥联姻的重要性早已了然于心。突厥是中原王朝北面最大的邻国和威胁,隋朝建立前后,其内部分裂为东、西两个汗国。面对邻居兼劲敌的突厥,采用“、离强合弱”的计策来分化削弱,令其俯首称臣。开皇十七年,杨坚把宗室女安义公主嫁于小可汗突利,拒绝了大可汗都兰的求亲,以此来离间这两位堂兄弟。从此,都兰可汗时常骚扰隋朝边境,掳掠人口财物,而突利可汗感激隋朝许嫁公主以及“种种无少短”的赏赐与恩惠,联合隋军,与兄弟。 一个和亲公主能引起突厥民族的内讧和战乱,是因为他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美丽的公主,更重要的是其背后的王朝力量。在北方少数民族眼中,能得到中原王朝的公主,也就得到了中原在政治、军事和外交上的支持。 杨坚封女婿突利可汗为“意利珍豆民可汗(简称启民可汗)”,经过一系列的内讧争斗之后,启民可汗幸运地成为控制北边的东突厥大可汗。在分化突厥的形势大好之际,安义公主早逝,于是义成公主肩负着安义公主未完成的使命嫁给了启民可汗。再次与隋朝联姻的启民可汗,还得到了其他部落的纷纷归附。 胸怀大志的义成公主,为隋朝北疆的安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隋王朝的兴盛稳定,是植于她心的第一个执著信仰。 以后的年月里,启民可汗和隋朝里应外合,互相帮扶,战胜了都兰可汗,成为整个突厥的国主。在北巡到榆林时,启民可汗曾和义成公主上表隋朝,自称臣民,请求改用华夏服饰礼法。考虑到当时的边境情况,以一句“好心孝顺,何必改变衣服”婉拒了启民可汗。突厥可汗对隋朝的恭敬和对中原文化的仰慕,与义成公主的影响和努力是分不开的。 只是,背后的这座大山,带给义成公主的并不全是依靠,时,她也得用生命去守护。隋炀帝杨广北巡遭到始毕可汗(义成公主的第二任丈夫)截击时,得知消息的义成公主及时派人报信,可迅速南归到雁门的杨广还是被突厥骑兵重重围困。杨广命悬一线之际,义成公主以“北边有急”传信始毕可汗,这才将杨广从围困中救了出来。 身为突厥王妃,她明知谎报军情去惹怒拜狼图腾的可汗,后果会很严重,但在那紧要时刻,她已然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在她眼里,杨广就是大隋,是她必须相救的家国亲人。 可悲的是,她不顾自己性命之忧去维护的杨广,是个醉生梦死之人,甚至连自己项上人头都不在乎,每每引镜自照,他就对皇后说:“好头颈,谁当斫之!”得过且过的日子总有玩完的一天,他最终被缢死。 皇帝死了,一个王朝的气息也没了。义成公主的所有努力,成了她孤单的独舞。 感激、使命、大义在她的脑海里日积月累,,已在心底生了根,凝固成了不可改变的信仰,用以克服远嫁在外的种种不适和遵从胡俗的辛酸。若要将心底最后的支撑连根拔起,她将彻底枯萎。然而,她不能枯萎,她要舞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那时,她心里念的中原已成为李唐的天下。复国报仇成了她赖以生存的第二个信仰,她想以自己瘦弱的肩膀挑起坠落的隋王朝。 杨广死后,皇后萧氏如浮萍般飘零颠沛,义成公主利用突厥的力量,从农民起义军处接回柔美的和原隋朝齐王的遗腹子道,并与她的第三任丈夫处罗可汗一起将立为隋王,建隋制,设百官,将生活在突厥的万余中原人送给杨政道,在突厥的汉人“悉隶之,行隋正朔,置百官于定襄城”。 支持义成公主的第三任丈夫,是始毕可汗的弟弟,启民可汗的儿子。她的第四任丈夫,也是启民可汗的儿子。 一个中原女子,一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一辈子只陪在一个男人的身边。但她是义成公主,自从挑着和亲的重担来到北边大漠,重如泰山的家国大爱已将她的个人情感生生压碎。 唯一可让她稍感慰藉的是,她嫁的可汗,大都念及隋朝旧日的恩典,加之她相陪左右耳提面命,所以,处罗可汗去世后,继任的颉利可汗也支持她复国报仇。 费心费力的筹谋并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这也是她与权位相联后表现出的之处。义成公主育有一子奥射设,在处罗可汗去世后,本该由时年12岁的奥射设继承汗位,但她考虑到奥射设太过仁弱,难继大业,于是改立处罗可汗之弟,是为颉利可汗。 会为别人着想的人往往不会照顾自己,她出嫁突厥19年后,隋朝即被取代,此后的12年里,复国成了她生命的全部。不管隋唐的更迭是不是历史必然,在她的眼里心里,大隋才是天子王朝,让隋朝的外姓就是她的仇人。 对家国的大爱,早让她没有了小女子情怀。接来杨广的萧皇后与自己共侍一夫,共同为复国大业筹谋划策,只是萧氏没有她那般激烈的感情和信仰,在乱世中被几易其主的萧皇后,更愿随遇而安顺其自然。 而义成公主却不愿放弃。个人的情感可以用眼泪来割舍,可对家国的大爱得以强势的姿态来支撑。于是,她坚决扶持杨政道为隋帝,并与自己的堂弟说服颉利可汗屡次攻唐。在此期间,唐朝与突厥的关系几度分分合合,结盟又背信,化敌为友后又反目成仇,除了双方切肤的利益关系,就是义成公主执著的力量。 唐朝建立之初,面对再次强盛的突厥,唐高祖不惜纡尊降贵与突厥交好,谋求边境的和平。然而,以钱帛换来的安宁一度被想要复兴隋朝的义成公主打破。 虽经百般努力,终究无力回天,贞观四年(630年),唐朝出兵突厥,颉利可汗被俘送到长安,东突厥灭亡。萧皇后和杨政道也被送到长安,时年48岁的萧氏被封为昭容。在专门为她举办的欢迎宴会上,唐太宗看着盛大的场面问身旁的萧昭容:“卿以为眼前场面与隋宫相比如何?”其实,眼下看似豪华的场面与隋宫的豪奢相差甚远,但萧氏只是平静地说道:“陛下乃的君王,何必与亡国之君相比!”一席得体的言语使唐太宗对其,也使她在唐宫中度过了18年平静的岁月。 相比洗尽铅华、在淡然随和中得了善终的萧皇后,凛冽的义成公主却死在了唐朝名将的刀下。出兵突厥时,唐太宗曾下令不杀俘虏。可想而知,这个手无的女子,宁死也不愿做俘虏!在大漠生活了近30年的中原公主义成,那一刻也有了突厥人的刚烈和血性。 至于她到底是死于义薄云天还是孤单信仰,是非功过难以评说。自古有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因为权责相联的政治联姻使她远嫁大漠,也使她从一个默默无名的皇家宗室女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东晋时代杰出的佛教学者:道安的生平简介

道安,是东晋时代杰出的学者,生于东永嘉六年(312),卒于孝武太元十年(385),年七十四(一说年七十二),出生于常山扶柳县(今河北省冀州境)的一个读书人家里。由于世乱,早丧父母,从小就受外兄的抚养,七岁开始读书,到十五岁的时候,对于五经文义已经相当通达,就转而学习佛法。十八岁出家(此据《名僧传抄》之说,《高僧传》等作"年十二出家")。 东晋孝武帝太元四年,当前秦王苻坚攻克襄阳时,他曾说:"朕以十万之师攻取襄阳,唯得一人半。"此一人指的正是一代高僧道安大师。 本,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县西南)人。幼聪敏,十二岁出家。后事佛图澄为师,甚受赏识。因北方战乱,南下襄阳,居十五载。后入长安,居七载,竟卒。道安著述、译经很多,对佛教贡献很大。自汉以来,佛学有两大系,一为禅法,一为般若,道安实为二系之集大成者。他提倡「本无」(即性空)之学,为般若学六家之一;确立戒规,主张僧侣以「释」为姓,为后世所遵行。弟子甚多,遍布南北,慧远、慧持等名僧皆出其门下。道安是当时译经的主持者,在他的监译下,译出了《四阿含》、《阿毗昙》等经共百余万言。他对以前的译本作了校订和整理工作,并编出目录。其提出的翻译文体问题和「五失本」、「三不易」的翻译原则,对后世影响颇大。他博学多识,以才辩文学著称,文章为当世文人所重。 道安重视般若学,一生研讲此系经典最力,同时重视戒律,搜求戒本至勤,又注意禅法,对安世高所译禅籍注释甚多。由于道安综合整理了前代般若、禅法、戒律等系佛学,遂使原本零散的佛学思想,得以较完整的面目呈现于世,因此,道安大师被视为汉晋间佛教思想的集大成者。又因道安大师出生时手臂多长一块皮肉(皮手钏),时人即称之为"印手菩萨"。 折叠编辑本段史料记载 由于世乱,早丧父母,从小就受外兄孔氏的抚养,七岁开始读书,到十五岁的时候,对于五经文义已经相当通达,就转而学习佛法。十八岁出家(此据《名僧传抄》之说,《高僧传》等作"年十二出家")。因为形貌黑丑,不为他的剃度师所重视,叫他在田地里工作,而他一点没有怨色。几年之后,才向剃度师要佛经读,由于他有惊人的记忆力,使他的师父改变了态度,就送他去受具足戒,还准许他出外任意参学。大约在他二十四岁的时候(东晋成帝咸康元年,335年),在石赵的邺都(今河南省临漳县境)遇见了佛图澄。佛图澄一见到他就非常赏识,对那些因他丑陋而轻视他的人说,此人有远识,不是你们所能及。因而他就师事佛图澄。 据《高僧传》卷五的记载,道安在佛图澄死后才离开邺都,十三、四年之间,他经常代替佛图澄讲说,并且解答了许多理论上的疑难问题,赢得"漆道人,惊四邻"的美誉。 佛图澄死后,即位(335)内部变乱,道安就在这时离开河南到山西的薓泽(今临汾县境)去住。薓泽地方很偏僻,可以暂避兵燹之祸,因此竺法济、竺僧辅和竺道护等都先后冒险远集,和道安共同研究后汉安世高所译的有关禅观方面的《阴持入经》、《道地经》和《大十二门经》,并作了注解。 道安在薓泽住了不久,又和同学法汰至飞龙山(今河北省涿鹿县境),与僧光等相叙。僧光对于禅定极有研究,是道安还没有受具足戒时的老朋友,相见之后就住下来互相研讨。这时道安已经放弃了"格义",他和僧光的一段辩论很为珍贵。《高僧传·僧光传》说:"安曰:先旧格义,于理多违。光曰:且当分析逍遥,何容是非先达。安曰:弘赞教理,宜令允惬,法鼓竞鸣,何先何后?"这说明僧光的思想比较保守,认为格义是先达传下来的一种方法,只可应用,不必再问是非。道安就不以为然,他以为弘扬教理,首先要求正确,先达不先达的问题可以不必理会。这大概就是佛图澄所说的"远识",也可从而想见道安的气概和风度。 《高僧传》说,石虎死后(东晋穆帝永和五年,349年),在位的时候,曾经派中使请道安返邺住华林园,并广修房舍,但为时一定不会很久,因为石遵在位仅一百八十三日就被杀,道安大概就在那个混乱的时候率众去邺都西北的牵口山,又和法汰在山西境内弘化,并在太行恒山建立寺塔。这时,社会紊乱人民痛苦到了极点,而道安率众行道精进不懈,在他的身上和道场里面,人们可以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和寄托。因此"改服从化者中分河北",慧远也在这个时候从他落发出家。武邑太守卢歆听到道安的德化,派专人请他去讲经。后来又回到邺都,住受都寺,当时他年已四十五岁。 那时石赵灭亡已八年,和的混战也已经结束,慕容儁虽在邺都建立了后燕,而不大信佛,加以战乱不息,元气未复,《高僧传》说"天灾旱蝗,寇贼纵横","人情萧索",道安不得不率众去山西的王屋女林山,不久又渡过黄河到达河南省的陆浑县(今嵩县境)。当慕容儁派慕容恪攻略河南的时候,习凿齿从襄阳致书道安,请他南下弘法,他就和同学、弟子们离开河南,走到新野。他为广布教化,命同学法汰率领弟子昙一、昙二等四十余人去扬州,又命同学法和去四川,他自己率领弟子慧远等四百余人到襄阳,先住在白马寺,后又创立檀溪寺。 襄阳在那时还属于东晋,社会环境比较安定,道安在那里住了十五年,得到充分发展事业的机会。 佛教初传中国时,为了适应传统思考模式,常援引中国人熟悉的语汇或概念,特别是老庄术语来加以比附诠释,此称为"格义"。道安早年也应用此法来解释佛理,但后来意识到以"格义"理解佛义,不免有其局限,且容易误解。因此道安迁徙飞龙山(今山西浑源西南)时,曾与旧友僧光法师讨论此事,表示对格义的不满,认为"先旧格义,于理多违",但僧光认为格义之法为先达所创,不应妄论是非,而主张拘守旧法。道安则立场严明,坚持弘扬教理不宜分别次第先后,应首求准确。道安不拘旧说,敢于创新,一代宗师的气概于此可见。 石赵灭亡后,北方战乱不休。为了逃避战祸,道安师徒四百馀人决定离开北方,取道南下,投奔东晋的辖地襄阳。为了广布教化,行至新野(河南新野县)地方,道安派遣部分徒众往巴蜀,部分徒众下扬州,自己则带领大部分门徒继续南下襄阳。 往襄阳之前,道安的声名早已传遍东晋。入襄阳后,东晋境内四方学士竞往师之。当时荆州刺史桓豁、襄阳镇守朱序、宣威将军郗超等人与道安均有往来,或请道安讲法,或者供养用物,多方给予支持。其中,郗超不仅遣使送米千斛,并且修书累纸,深致殷勤。然而众人之中,与道安交谊最深的,则属东晋名士习凿齿。 习凿齿博学广闻,以文名著称,其辩才早已名满天下。而在道安抵襄阳之前,习凿齿亦久闻道安之名,故特意修书通好并前往拜访,自我介绍曰:"四海习凿齿。" 道安应声回答:"弥天释道安。"二人机锋相对,禅意盎然,时人称许,以为名对。习凿齿后来并向推荐道安,力赞道安知识渊博、道风严谨,不以神通惑众,全凭高超的智慧远见与道德学问律己教人,所以得以表现出的风格。 道安南下襄阳时期,东晋玄风鼎盛,大批清谈名士热烈讨论本末、有无、体用等玄学主题,深深影响当时上层社会。为了适应朝野崇尚玄学的风气,道安在弘法活动中,往往刻意宣讲思想上能与玄学相互融通的大乘般若学,将当时玄学界的一些争论引入般若学加以研讨,创立了影响深远的"本无宗"学派,成为般若学中创立最早、卓然有成的宗派,这是道安对早期佛教传播发展的重大贡献。 同时,为了发展般若学风,道安在襄阳十五年间,每年讲两遍《放光般若经》,从无废阙,并不断创立新解,由此导向江东玄风,深受玄学家们一致欢迎。玄学名士习凿齿将道安大师的弘法活动称为"玄波溢漾"、"玄味远猷",此代表东晋上层社会玄学士大夫们对佛教的尊崇。 此外,道安思及佛教传入中国后,虽有大量佛典译出,但由于佛经文体艰深,语言难度高,加上时代条件各异,翻译者程度不一,因此,在转译的素质上难免参差不齐,随着年代久远,展转传抄,舛讹相悖的情况日益严重,甚至出现了许多后人编撰的"伪经"。有鉴于此,道安广泛搜求各种译本,加以筛选整理后,编纂出《综理众经目录》,又称《道安录》。该书在校阅群经的基础上,对各经译者和翻译年代进行严密考订,并且严格辨别真伪,评定新旧,收录后汉至东晋孝武帝宁康二年,历时约两百年间的汉译佛典与注经作品,为我国第一本佛典目录。 《道安录》问世后,其他经录亦相继出现,但大体而言都是在《道安录》的基础上扩展而成。道安建立中国佛教史上佛经目录学的先河,为整饬佛典,保存佛教文化,作出开拓性的重大贡献。在注疏经典方面,由于旧译经典时有错误,致深义隐没,文理欠通。为此,道安遍览诸经,先后为《般若》、《道行》、《密迹》、《安般》等经典,研寻文义,将佛经分立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部分,佛经要旨一目了然,从此经义更具系统。 道安注经时,曾发愿:"若我所说不违佛旨,愿见瑞相指点。"当夜,果然梦见一白首长眉尊者来说:"君所注之经,都合乎佛旨。因佛指示我不得涅盘,当助你弘扬佛道。"后来《十诵律》传到中国,慧远始知道安所梦僧人,原来是宾头卢尊者。 随着道安南下襄阳,佛法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各地僧团日益增多,为使僧尼行有节度,道安参照当时已有的律学,再配合实际需求,制定一套僧尼戒规,将僧尼的活动纳入轨范,对当时的僧团影响甚大。 道安以前,中土沙门皆从,师来自天竺则姓"竺",来自月支则姓"支",而由于各地各门姓氏不一,造成门派的分歧。道安以为"大师之本,莫尊释迦",决定佛门一律以"释"为姓。其后,《增一阿含经》传入中国,经中果然记载:"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为沙门,皆称释种。"道安之见,与佛经,因此得到佛教界的共识,统一以"释"为姓,代代相沿,成为中国佛教的一大特色。 前秦王苻坚素闻道安之名,东晋孝武帝太元三年(西元三七八),苻坚派军南下,次年攻克襄阳,道安被送往长安,驻锡五重寺,备受推崇礼遇。由于苻坚的护持,道安主持数千人的大道场,同时组成一个译经工作群,一时中外翻译人才云集,由道安亲自指导,选经翻译,并对所译经典详加校订,一一作序。所译经典主要以小乘说一切有部为主,兼及部分大乘佛经。共译出佛经十四部一百八十三卷,约百馀万言。 主持译事过程中,道安总结译经的经验与困难,归纳出佛经翻译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观点。由于佛经翻译存在着五种情况无法与梵文原意相符,与三种不易翻译的情况,因此道安提倡直译,主笔宜力求质朴,此一观点,影响日后的翻译甚大。隋代译经家彦琮于《辨正论》中即引述道安的见解,并对道安"洞入幽微,能究深隐"深致赞叹! 在戒律方面,当时虽然戒本未备,但他认为戒律是可以"开缘"的。这与后来所传菩萨戒的精神相符,也与《般若经》的义理一致。在禅定方面,他认为修禅所达的境界,可以使修禅者忘我而造成世界的安乐,不是追求个人精神上的享受或所谓超自然力。他主张研究般若经典不能半日用"考文"、"察句"之法,而应透过繁复的文句,体会其精神实质,才不至于把虚豁的真如当作能生万有的第一因,也才能把第一义谛和世俗谛不一不异不即不离的义理表现在行动上。 初经出已久,而旧译时谬,致使深义隐没未通;每至讲说,唯叙大意,转读而已。安穷览经典,钩深致远;其所注《般若》、《道行》、《密迹》、《安般》诸经,并寻文比句,为起尽之义,及析疑、甄解,凡二十二卷。序致渊富,妙尽玄旨;条贯既序,文理会通。经义克明,自安始也。 这是关于考校译本、注释经文方面的事业。同书卷二云:迩及桓灵,经来稍广,安清朔佛之俦,支谶严调之风,翻译转梵,万里一契,离文合义,炳焕相接矣。法轮届心,莫或条叙;爱自安公,始述名录,铨品译才,标列岁月。妙典可征,实赖伊人。 这是创制《众经目录》的事业。中国佛教界有了这样的注疏和经录,才能承先后,循着正轨发展。否则杂乱无章,毫无头绪,即使后来有了象鸠摩罗什那样的大译师,象僧肇那样的大学者,恐怕也会受到障碍的。道安在襄阳,除了从事佛学的研究与著述外,每年还讲两次《放光般若经》,《高僧传》说"四方之士,竞往师之",可见当时的法席之盛;因此就不能不制定僧规。《高僧传》卷五本传云:安既德为物宗,学兼三藏,所制僧尼轨范,佛法宪章,条为三例:一曰行香定座上经上讲之法;二曰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三曰布萨差使悔过等法。 在当时见到很好的效果,如习凿齿致谢安书中有云:来此见释道安,故是远胜,非常道士,师徒数百,斋讲不倦。无变化技术可以惑常人之耳目,无重威大势可以整群小之参差;而师徒肃肃,自相尊敬,洋洋济济,乃是吾由来所未见(《高僧传》卷五)。 这是习凿齿亲自所见的事实。道安的风范对当时佛教界的影响很大,所以"天下寺舍,遂则而从之"。东晋的封疆大吏如桓朗子、朱序、杨弘忠、郄超等都非常敬重他,有的请他去开示,有的供养食米千斛,有的送铜万斤。他创立檀溪寺,"建塔五层,起房四百",可见工程之大。前秦的苻坚是东晋的敌人,也遣使送来外国的金箔倚像、金坐像、结珠弥勒像、金箔绣像、织成像各一尊,可能也是为了庄严檀溪寺。东晋孝武帝曾经下诏书表扬道安,并且要当地政府给他像王公一样的俸禄。这都说明道安在襄阳十五年,各方面都很成功。 东晋孝武帝太元四年(379),苻坚遣攻占襄阳,道安和习凿齿皆被延致。苻坚并认为襄阳之役只得到一个半人,一人指道安,半人为习凿齿。苻坚既得道安,就请他住在长安五重寺,时年六十七。 道安在长安的七、八年当中,除了领导几千人的大道场,经常讲说之外,最主要的是组织翻译事业。如昙摩难提翻译《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三法度论》,僧伽提婆翻译《阿毗昙八犍度论》,鸠摩罗跋提翻译《毗昙心论》、《四阿鋡暮抄》,昙摩鞞翻译《摩诃钵罗蜜经抄》,耶舍翻译《鼻奈耶》,他都亲自和竺佛念、道整、法和等参加了翻译工作,有时对于不正确的译文还加以考正或劝令重译。他在《摩诃钵罗蜜经抄序》上所说的翻译有五失本、三不易,都是他的经验之谈,为后来的译经工作指出了正确的道路。 据《高僧传》卷五说,魏晋沙门依师为姓,姓各不同;道安认为"大师之本,莫尊释迦",才改姓释氏。又他广博的学问和文学的素养,成为长安一般衣冠子弟请教的目标,当时有"学不师安,义不中难"的谚语,可以想见他为社会所推重的情形。因此当苻坚要想进攻东晋,朝臣劝谏无效的时候,大家又请安乘机"为苍生致一言"。道安在一次和苻坚同车的机会中进言规劝,而苻坚不听,终至败亡。 苻坚建元二十一年(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年,385)二月,道安圆寂于长安五重寺。 随机文章详解c5运输机和c17的区别,造价3亿美元的C17性能更优华盛顿合作定律是什么,纽约谋杀案真实体现/国际版三个和尚老子参透了宇宙真相,(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诠释宇宙奥妙太阳内部是聚变还是裂变,氢元素聚变成氦/未来或被木星取代鬼生活在几维空间,公认说法为四维空间的生物就是鬼/未证实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