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唐朝宋申锡人物生平简介,宋申锡最后是如何死的?

时间:2025-03-2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宋申锡生年不详,在《新唐书》中,他的家族被称为广平(今河北邯郸),他本人的传则称这一脉的起源已失考。

他的祖父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宋璟,父亲宋成,娶韶关(宰相、诗人)次女为妻。

宋申锡早年丧父,家境贫寒,但文才很好。

中进士后,他在秘书省任校书郎。

816年,失宠的宰相韦贯之因反对对藩镇作战而被罢相、逐出长安改任湖南观察使后,邀请宋申锡做他的从事。

此后宋申锡就在藩镇工作。

、年间 唐穆宗(821年- 824年)初年,宋申锡任监察御史。

822年,任起居舍人。

826年,唐敬宗在位,他任礼部员外郎,很快又任翰林侍讲学士。

据记载,宋申锡行事谨慎,不结党,与朝廷官员间激烈的党争形成对比,他的升官是为了让别人学习。

年间 827年,敬宗被弑,弟唐文宗继位。

宋申锡任户部郎中,参与起草诏书。

828年,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

当时,文宗忌惮权阉,认为是宦官害死了他的祖父宪宗和兄长敬宗。

掌握神策军的王守澄是一个大权阉,他的助手郑注公开受贿,令文宗很不快。

文宗相信宋申锡的忠诚和谨慎,认为可以和宋申锡商量,并借机私下命他将一些官员组成团体,合作夺王守澄的权,并许诺封他为宰相。

830年,宋申锡任尚书左丞,随后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实际相当于宰相。

由于他的良好声誉,很多人希望他拜相,但从他的行为看,他的能力其实不足。

作为清除权阉计划的一部分,831年,宋申锡推荐王璠任京兆尹,并秘密向王璠透露了文宗的计划。

但王璠泄密,使王守澄和郑注有所警觉。

郑注指使神策军将领豆卢著诬指宋申锡和漳王李凑图谋推翻文宗,立李凑为帝。

当王守澄将豆卢著的弹劾报告给文宗时,文宗震惊了,,下令调查。

王守澄希望神策军立刻将宋申锡灭门,但被内官马存亮制止。

文宗也立刻下令召集所有的宰相。

当宋申锡、路随、李宗闵、牛僧孺都来到宫门时,一个宦官说宋申锡不在被召之列。

宋申锡便知道自己一定是获罪了,用笏板敲头,回家待罪。

当他回府时,夫人说:“你是宰相,位极人臣,为什么要背叛天子而谋反呢?”宋申锡答:“我承蒙皇上厚恩,当上宰相,不能锄奸臣乱党,反被罗织罪名陷害,夫人看我宋申锡像是谋反的人吗?”于是夫妇一同哭泣。

谋反案件 其余三位宰相在延英殿见了文宗,看了王守澄的奏报,也震惊了,一言不发。

同时,文宗命王守澄逮捕豆卢著所指控的同谋者漳王的宦官晏敬则和宋申锡的侍从王师文。

晏敬则被抓,王师文逃走。

2天后,宋申锡被贬为太子右庶子。

没人敢公开说他是被诬告的,京兆尹崔琯、大理卿王正雅奏请审案,才使事件没有进一步升级。

经过审讯,晏敬则称宋申锡事先派王师文联络漳王,商议谋反。

又2天后,文宗召集高级官员询问意见。

崔玄亮、言、王质、卢均、舒元褒、蒋系、裴休、韦温都乞求文宗重新和宰相商议,并由适当的部门来调查。

文宗以已和高官商议过为由拒绝。

崔玄亮下跪,哭着说:“处决一个百姓要谨慎,处决一个宰相更要谨慎。

”文宗怒气稍解,重新召集宰相。

牛僧孺说:“位极人臣无非宰相,宋申锡已经是宰相,就算谋反成功,他仍然只能是宰相,他谋反图什么呢?他肯定没有谋反。

”郑注担心宰相的意见胜出,而再次调查会让真相大白,于是建议王守澄不再坚持处死宋申锡,改为流放。

第二天,漳王李凑被贬为巢县公,宋申锡贬为开州(今重庆)司马。

据说宋申锡任相期间,拒绝了全国各地的贿赂,当他被抄家时,能抄到的只有他收到和拒绝贿赂的文书,很多人都为他被流放而伤心。

宋申锡被终身禁止返回长安。

833年,他在开州任上去世,文宗允许把他的尸体运回长安安葬。

836年,改变立场也开始帮助文宗对付权阉的郑注在中被杀,宋申锡得以平反,追复正议大夫、尚书左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上柱国,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懿。

他的儿子宋慎微被任命为城固县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时南诏曾屡次侵扰大唐边境,为什么到了宋朝大理和宋朝却能相安无事

大理是我国时期割据西南的一个强盛少数民族政权,他是时期西南地区霸主南诏的继承者。不过虽然南诏和大理一脉相承,但南诏和大理有一个明显的不同,那就是大理比南诏安分的多。唐朝时期,南诏曾屡次侵扰大唐边境,成为大唐的心腹大患,唐朝的灭亡就和屡次征伐南诏有很大关系。而大理和宋朝却不同,两国关系非常好,长期相安无事,战争少之又少,堪称“和平的典范”。很多人不禁感到疑惑,南诏曾屡次侵扰唐朝,为何大理和宋朝却一直相安无事? 从大理的角度来讲,虽然大理和南诏一脉相承,都是由彝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但大理比南诏汉化程度高得多,而且国内盛行,所以大理更加文明和温和,不像南诏那么好战。当然,大理国也深知自己不是宋朝的对手,知道双方开战自己根本占不到什么便宜,当年的南诏就是个例子,所以选择了和宋朝讲和。为了和宋朝搞好关系,大理不禁安分守己,甚至主动遣使入贡,得到了宋朝的高度认可,使得两国关系持续升温。 从宋朝的角度讲,宋朝吸取了唐朝灭亡的教训,不愿意重蹈唐朝的覆辙,所以不再招惹大理。南征灭掉蜀国后,拒绝了臣子提出攻下大理国的建议,用玉斧划定大渡河为大理同宋朝的边界,称“此外非吾有也”。实际上,当时宋朝也不好过,大宋周边强国林立,特别是辽国不断南下,党项人不断捣乱,搞得宋朝疲于应付,根本无力征伐大理。实际上,就宋军的实力其实未必能拿下大理,搞不好会被大理反推,所以还不如和大理保持友好关系。 此外,大理和宋朝虽然是邻国,但实际上两国并不完全接壤。因为与大理接壤的宋境多为羁縻的州县,有些地方势力甚至连羁縻都说不上,大部分处于独立半独立状态。由于这些地方势力的存在,所以在两国之间出现了一个比较松散的缓冲带,这使得两国发生战争的概率大大降低,所以在两国边境出现了一种非常微妙的平衡,这也是两国很少发生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宋朝和大理保持友好关系是一种双赢的关系。和大理交好不仅让宋朝少了一个强敌,而且还能从大理获得马匹等战略物资,并从双方的贸易中获得巨额利润。而大理也不吃亏,既保持了国家的长期和平安定,又通过贸易获得了宋朝的茶叶、丝绸等物资,大大促进了大理的发展。两国的关系因此进入了良性循环,成为了当时的“和平典范”。 随机文章商朝三朝元老伊尹是怎么死的?揭秘伊尹死因之谜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千年前的瓦里木乃伊,盘坐的女木乃伊为主(男木乃伊陪葬)宇宙中最恐怖的生物,肉身畅游太空吸收暗能量(无敌)什么是fab法则介绍法,属性作用和益处缺一不可(占比因人而异)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汉朝名臣窦固的生平简介,窦固的人物事迹

1人物简介 大臣。字孟孙。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好读书,喜兵法。时袭父爵,封显亲侯。明帝时,迁中郎将、骑都尉监羽林,秩比二千石。后从兄窦穆获罪,受牵连,罢职家居10余年。为恢复与西域各族的联系,明帝决定出兵西击北匈奴。永平十五年(72)冬,窦固因熟悉边事,被封为奉车都尉,与骑都尉耿忠等屯兵凉州,整军备战。次年,窦固等分兵四路征伐北匈奴。窦固军出酒泉,至天山(今新疆吐鲁番西),大败北匈奴呼衍王,斩首千余级,追至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留军屯伊吾庐城(今新疆哈密县)。时诸将唯窦固有功,受表彰。窦固又派出使西域。由是西域诸国皆归附。永平十七年(74),窦固率军再出玉门,击败北匈奴在车师一带的势力。后历任大鸿胪、光禄勋、卫尉。久历大位,甚见尊贵,而性谦俭,爱人好施,颇得人心。逝后,赐谥号文侯。 2生平经历 中元元年(56年),袭父窦友爵位,封显亲侯。明帝即位后,迁中郎将,骑都尉监羽林军,秩比二千石。后其从兄窦穆犯罪,窦固受到牵连,被罢官,在家呆了十余年。时天下安定,明帝欲效仿的事迹,恢复与西域各族的联系,出兵西击北匈奴。窦固因明习边事,于永平十五年(72年)十二月,,被拜为奉车都尉,以骑都尉耿忠为副将,谒者仆射为驸马都尉,秦彭为副将,屯凉州酒泉郡,积极部署对北匈奴的进攻。 永平十六年(73年)二月,汉军分四路出击:窦固与耿忠率酒泉﹑敦煌﹑张掖士兵及卢水羌兵万二千骑出酒泉(郡治禄福,今甘肃酒泉市)塞;耿秉﹑秦彭率武威﹑陇西﹑天水士兵及羌兵万骑出居延(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塞;太仆祭肜﹑度辽将军吴棠率河东北地﹑西河羌兵及南单于兵一万一千骑出高阙(今内蒙古狼山中部计兰山口)塞;骑都尉来苗﹑护乌桓校尉文穆率太原﹑雁门﹑代郡﹑上谷﹑渔阳﹑右北平﹑定襄郡兵及乌桓﹑鲜卑兵一万一千骑出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塞。 窦固、耿忠率军由酒泉出塞至天山(今新疆天山),击败北匈奴呼衍王,斩首千余级,追至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留吏士屯伊吾卢城(今新疆哈密西北四堡),并以班超为假司马出使西域,招降西域诸国。耿秉﹑秦彭入大漠六百余里,至三木楼山,来苗﹑文穆至匈奴河水上,匈奴皆败走,无所获。祭肜﹑吴棠因没到涿邪山,被贬为庶人。四路大军唯窦固有,受表彰。 永平十六年(74年),十七年十一月,窦固与驸马都尉耿秉、骑都尉刘张率1.4万骑再出玉门关(今甘肃敦煌市西北小方盘城)进军西域,在蒲类海击败白山部后,转军进击依附北匈奴之车师(一作姑师,西域国名,都交河城,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10里雅尔湖村西之交河故城)。车师王降。东汉置西域都护及戊、己校尉、宜禾都尉屯田,逐渐恢复了对西域的控制。 窦固在边关数年,羌人服其恩信。 章帝即位后,给公主加号为长公主,增邑三千户;召窦固代魏应为大鸿胪。肃宗因其晓习边事,每有大事,都争求窦固的建议。 建初三年(78年),章帝追录窦固前,增邑一千三百户。建初七年(82年),窦固代马防(之子)为光禄勋。次年,又代马防为卫尉。 章和二年(88年),窦固去世,谥文侯。其子窦彪,官至射声校尉,先于窦固去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