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此人久经沙场,远比更适合镇守街亭,可惜弃之不用,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发生于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间,此战堪称是决定北伐成败的关键之战,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先来看看战前魏蜀两国的局势:自222年兵败夷陵和223年病逝白帝城后,蜀汉国力一落千丈,所以登基后诸葛亮忙于恢复国力和南征事宜,直到227年进驻汉中才开始着手准备重新对曹魏采取攻势。
另外一方面自开始到登基,曹魏主要精力放在了东线和作战上,至于西线则疏于防守,只是安排了一个能力不足的安西将军镇守长安总揽全局,所以诸葛亮兵出祁山短时间内陇右五郡中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纷纷投降,前来支援的雍州刺史郭淮和天水太守马遵退守上邽,诸葛亮形势一片大好。
不过曹魏反应速度很快,曹真和张郃等名将率主力迅速赶到西线,魏明帝曹叡也亲赴长安坐镇;诸葛亮对此早有准备,一方面他自己率主力围困上邽,另外一方面派出和邓芝作出从斜谷出兵的态势,在箕谷成功吸引住了曹真的主力,曹真也不甘示弱在和赵云对峙的同时派出张郃率兵直扑街亭而来。
街亭处于陇右五郡的核心区域,只要张郃突破街亭,曹魏的援军就能由此源源不断的进入陇右五郡,实力不如曹魏的诸葛亮只有重新退回汉中;反过来如果蜀汉一方在街亭堵住张郃,曹魏的援军就无法进入陇右,诸葛亮就可以从容击溃得不到支援的郭淮和马遵,并拿下其余两郡从而把整个陇右地区都收入囊中。
因此街亭的得失就成了双方成败的关键,当然镇守街亭的主将也就成了重中之重,诸葛亮最终选定了谋略出众却无实际领兵经验的参军马谡为主将、王平为副将前去镇守街亭;街亭之战的过程就不多说了,总之张郃一举击溃马谡突入陇右,诸葛亮兵力分散只能放弃已经到手的陇右三郡,全线撤军退回汉中,第一次北伐。
蜀汉虽然人才积累不足,后期人才凋零,但是在诸葛亮时期其实还是有一些能征善战、久经沙场的名将的,原本就轮不到马谡去镇守街亭,当时诸葛亮手中至少有两位最佳人选,其中一个当仁不让是,那么除了魏延,还有一人是谁?我们一一来说一下。
先来看看蜀汉有哪些大将参与了第一次北伐?主要有魏延、赵云、吴懿、王平、邓芝等人加上刚刚投降的(或许还要加上一个),至于演义中提到的、张翼、张嶷等人其实主要是在诸葛亮死后才参与北伐的,当时他们基本都在地方任职,至少可以肯定第一次北伐他们没有参加,所以真正能镇守街亭的也就这些人选,我们一一来看看最佳人选有哪些? 首先排除赵云和邓芝,诸葛亮之所以能在箕谷成功的吸引住了曹真主力,关键的原因就在于赵云,因为赵云成名已久,加上一个邓芝,由不得曹真不相信诸葛亮的主攻方向就在斜谷道,换成别人也许就达不到这种效果和目的。
其次是王平和姜维:姜维年纪轻轻又是刚刚投降,诸葛亮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派他去守街亭;王平其实是个合适的人选,可惜他当时级别实在不高,只是个牙门将或裨将军,如此重要的一个地方也不可能派一个牙门将去守,从级别看王平也只能是出任副将;其余和王平级别差不多战后被处罚的张休、李盛、黄袭等人就更不可能了。
那么就只剩下魏延和吴懿,事实上这两人恰恰就是镇守街亭的最佳人选:魏延自然不必多说,他是首任汉中太守,他的“错守诸围”策略使得汉中数十年之内安然无恙,他当时是丞相府司马兼凉州太守,况且他和张郃也算得上是老对手了,蜀汉众将中其实没有谁比他更适合担任镇守街亭的主将。
那么为何说吴懿也是最佳人选之一呢?吴懿(吴壹)是时期东州军的代表人物之一,刘备入主益州后娶了他妹妹为妻(刘备登基后封吴氏为皇后),吴懿在蜀汉历任讨逆将军、护军、关中都督等职,长期在军中任职,有极为丰富的沙场作战经验,远非的马谡可比。
吴懿的能力并不差,他的成名之战是两年之后的230年曹真四路大军伐蜀的阳溪之战,此战他和魏延主动深入雍凉境内作战,两人配合默契在兵力处于弱势又是客场作战的不利情形下,大破费曜和郭淮所部,战后因功升为左将军,杨戏在《季汉辅臣赞》对其不吝赞叹:“车骑高劲,唯其泛爱,以弱制强,不陷危坠。
”可以说久经沙场的吴懿,是除魏延之外的第二人选,远比马谡更适合镇守街亭,可惜诸葛亮却弃之不用。
街亭之战其实是在为诸葛亮击败郭淮和马遵争取时间,它的关键之处在守不在攻,只要把张郃堵在街亭之外就行,等到诸葛亮击败郭淮和马遵后增援街亭,因为害怕诸葛亮会从陈仓渭水道出兵断自己后路,所以那时的张郃除了撤退别无选择(之前是因为有郭淮守住上邽,诸葛亮无法绕过上邽出陈仓),所以镇守街亭之人或许击败张郃有点难,但是仅仅守住街亭堵住张郃却并没有多难,这可能也是诸葛亮选中马谡的原因之一,可惜的是马谡实在不争气。
以魏延和吴懿的能力,不主动出击只要守住街亭实在没有多难,《志》记载:“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
”几乎绝大部分人都建议诸葛亮派魏延或吴懿前去镇守街亭,可惜诸葛亮不听仍然以马谡为主将,这才铸成大错,导致五次北伐中最有可能取得重大战果的第一次北伐功败垂成,实在可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马谡临死前说了什么,让蜀中大将泣不成声?
临死前大喊10个字,听后悔不当初,蜀中大将,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马谡因,成为了蜀国的罪臣,故没有被武侯祠文官廊收录,但也不能否认马谡的才华。 建兴六年(228年),马谡献计,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稳定南蛮之后,果断发起了第一次北伐。蜀汉的首次北伐,确实证明了诸葛亮军事战略的正确。至少是让人看到了蜀国崛起的希望,随后亲自坐镇长安。 时年,诸葛亮派遣军队前往祁山北伐。诸葛亮任命、邓芝,二人充当疑军,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据了箕谷,而诸葛亮本人则亲自率领十万大军,突袭祁山,祁山有魏军驻守。时下,可用的大将有、吴壹等人,在军事会议上,大家都主推这几人作为先锋,但是诸葛亮却不听众人意见,一意提拔马谡,任命马谡为先锋,带领各军前行。 魏明帝曹睿在闻悉蜀汉北上讨伐之后,遂派大将张郃总督各路军马在街亭阻挡马谡。然而自大的马谡放弃了诸葛亮的作战部署,把军队随意调度,驻扎在山上,马谡的先锋王平连续多次劝谏马谡,马谡不采纳他的计谋。后面的故事大家也很清楚,张郃断绝蜀军水路,以火攻以及水源引诱,蜀军溃不成兵。只有马谡孤独自单人匹马逃了出去,在回营途中被捕。再后面的,则是诸葛亮。 根据诸葛亮对马谡的了解,再加上马谡对兵法的熟悉程度,守住街亭应该说以逸待劳,并不是难事,至少不会让魏军大败而归。奇怪的是,马谡一反常态,完全不执行在诸葛亮面前一口承诺的行军计划,反而自作主张起来,这到底是为何。其实像马谡这样有才能的人,在委以一番大事之前,早已名声远播,天下皆知其才能时,通常会做这件大事的时候,做出不寻常的举动,为的就是要“一鸣惊人”,实现自我价值。马谡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刑场上在,马谡曾经大喊:“马谡罪有应得,死而无怨!”。诸葛亮听在营中听到后,痛苦不已,悔不当初。哭是因为军令如山,不杀马谡不足以正三军,悔,是因为自己太过相信马谡,马谡是一个出色的谋士,但是却不是一个合格的统帅。蜀中大将听到之后,不免伤心落泪,颇有之感。 街亭失守,马谡成为蜀国罪臣,让人可悲可叹。 刘备临终时告诫诸葛亮马谡不可重用,说他“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可惜诸葛亮没有听的,如果诸葛亮回想起这句话,恐怕心里是五味杂陈,不是滋味。 刘备如果在世的话,可能会有些窃喜:”丞相,这回我总算说对了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马谡被杀揭露了诸葛亮一个不能说的谜团!
“蜀中无大将,作先锋”,这是后世人对蜀国后期人才凋零,极度匮乏的情况的一句评论,蜀国为何在后期面临如此严重的人才问题呢?有一种言论认为,才是蜀国这个问题的始作俑者,因为他的独断专行,事必躬亲,造成蜀国人才无法得到锻炼,因而无法承担起复兴蜀汉的重任。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诸葛亮是否有这样的一个不能说的秘密。网络配图 首先,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做:“挥泪斩。”在蜀国诸多文臣武将之中,有很多比马谡更适合这个重任的存在,可是诸葛亮偏偏不循常规,用一个的“”,最终导致了蜀军的全线败退,不得不狠下心,斩杀马谡。 街亭一役,罪魁祸首真的是马谡吗?不,在笔者看来,真正的首犯应该是诸葛亮。诸葛亮为什么,唯独要马谡去防守街亭呢?诸葛亮的本意,是为了锻炼马谡,毕竟,他很看重马谡这个学生,诸葛亮也明白,北伐曹魏,复兴汉室的重任,光靠他诸葛亮是无法完成的,因此,还需要很多像马谡这样的人才为蜀国前仆后继,才有足够的希望去实现诸葛亮的大志。网络配图 然而,诸葛亮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自己这看人的本事,跟先帝相比,差的不是一星半点,他所重用的马谡,在实际作战上,连从魏国而来的降将王平都比之不上,甚至给蜀军造成了无法挽回的严重损失。虽然诸葛亮最终斩杀了马谡,可是诸葛亮的名声已经是不好听了。 别人看这件事,都会戳诸葛亮的脊梁骨啊,你独断专行不说,还有些任人唯亲的味道在其中,挥泪斩马谡,又有为自己开脱的意思,这样的诸葛亮,着实会令世人看到他这样权臣的形象。于是,在之后的多次北伐里,诸葛亮都不再放手让年轻人去做事,因为他害怕,害怕马谡的事情再度发生,与其让那些自己拿捏不定,不知深浅的人去做事,不如相信自己,将权力牢牢地抓在自己的手中,自己有多大的才能自己就清楚,这下总可以放心了。这便是诸葛亮所谓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网络配图 或许很多人会说笔者这是阴谋论,如此抹黑诸葛亮,当然,笔者并不强求诸位认同这样的观点:蜀国的人才凋零,一方面是因为其人口基数本就弱于其他两国;另一方面,就是诸葛亮想要绝对权威,想要独断专行,想要不犯错误,所以最后才会造成这样尴尬的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