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战无不胜!蒙古大军西征为什么所向无敌

时间:2025-03-2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导读:蒙古大军在13世纪发动了数次大规模的西征,大军凭借较少的军队战胜了所有的敌人,西征改变了整个亚欧的历史,同时也促进了欧洲和近东的军事革命。

然而几次西征中蒙古军队的数量都很少,总数最多在20万人左右,单次战役的人数就更少了。

那么,蒙古大军究竟是凭借哪些因素的? 一、西方各国军队采用的战术不适应蒙古人改进的东方战术 其实,东西方的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别很早就在双方作战时的战术体现出来了。

在东方(以中国和阿拉伯文化为代表的范围内)的战争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西方那种队形极其严密、排成密集方阵,步、骑、弓箭、投枪诸兵种密切协同的军队。

这是西方人思维严谨、讲究科学分工、善于组织大的系统工程的表现。

而中国战国时代的车阵、组织对付倭寇的鸳鸯阵和对付鞑靼的车、骑协同战阵是远不能与之相比的。

网络配图 东方军队作战时,队形不严整,讲究部队作战的机动性和战术的灵活性,受《兵法》的影响,讲究“诡道”而不讲究堂堂正正的正战。

这种战术意识的支配下,军队的单位攻击力和防护力并不强,如果对付罗马帝国和马其顿帝国的密集步兵方阵,采用正面作战的方式根本没有胜利的可能。

与东方军队不同的是,西方军队一开始就采用严密的队形,特别强调突出正战的攻击力和防护力,以罗马和马其顿的步兵方阵为例。

这种步兵方阵通常由贵族和平民排成20排以上密集的队伍,身着厚厚的重甲,手握长枪,越往后排,长枪越长,架在前排的肩膀上,这样就在方阵的正面形成了真正的丛枪如林,方阵的后面则通常由奴隶紧紧跟着,作后勤和护理工作,或者由标枪手不停往对方投掷标枪。

这个方阵的两翼则由骑兵担任保护两翼不受冲击的任务。

很明显,这种战术的冲击力是远非东方军队可比的,但它的弱点也非常突出:队伍转动不便,必须时刻注意保持队形的严整。

即使在进入铁器时代,马的鞍具的发展,使得骑兵越来越重要了,双方在骑兵的战术运用上也有巨大的差别。

东方的骑兵很少有重装甲,骑兵即能用马刀、长枪也可以使用弓箭。

骑兵主要目的是为了军队的机动能力和正面的冲击力,可以在很大范围内作战。

而西方的骑兵部队发展出了威力强大的重装甲骑兵,士兵穿着厚厚的锁子甲,可以有效抵挡刀枪和弓箭的杀伤,骑兵使用长枪和长剑,杀伤力较大。

但是与东方不同的是,骑兵战术的使用仍和古罗马时代的步兵方阵相同,讲究队形和正面的杀伤力和防护力,几乎没有太多的战术机动能力,作战范围仍然是在很小的区域内进行。

东西方的军队由于地理障碍,除了欧洲军队和中东地区的军队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外,以中国为中心的东方军队从未与万里之外的西方军队打过照面。

唯一可能的机会,在亚历山大攻克印度准备东进时,因病逝而告终。

蒙古人的战术 蒙古在统一各部落后,立即开始对中国北方的各王朝进行大规模的攻击。

蒙古军队在一开始完全依赖骑兵的机动性和攻击力,和过去的游牧民族军队一样,没有步兵攻坚力量的协同。

在中原各高大坚固的城墙面前,强大的骑兵是无能为力的,尽管他们在野战中所向无敌。

很快,蒙古人从辽、金、西夏的军队上学到了步兵攻坚的本领,改变了继往单纯依赖骑兵的战术,并且学会了运用新的发明的火药和抛石武器。

在战术的运用上,蒙古人特别强调的就是部队的机动性,以远距离的包抄迂回、分进合击为主要战术特征。

蒙古人的远距离机动达到了历史上空前未有的程度,他们常常可以上百里地大规模机动,使敌人很难预料和防范到他们的攻击。

他们在战斗中亦很少依赖单纯的正面冲击,通常使用的方法是,一小部分骑兵不停地骚扰敌军,受攻击后后撤,待追击的敌军队形散乱疲惫时,早已四面包抄的骑兵则在一阵密集的弓箭射击后。

这种战术在过去的匈奴、汉族、契丹、女真人都用过。

但象蒙古人一样利用四处游骑做间谍,大规模的骑兵可以随时远距离攻击的情形则没有出现过。

加之,蒙古人大量地编入汉和其他北方少数民族,使用汉族先进的攻坚器材担任攻城的任务,使他们在东方无论是野地浪战还是摧城拔寨,几乎所向必克。

网络配图 事实上,蒙古军队的骑兵在任何时候都无法一对一地战胜欧洲的重装甲骑兵,欧洲重装甲骑兵的长矛和重剑杀伤力远大于蒙古骑兵手中的马刀、长矛或狼牙棒。

欧洲骑兵的马也远比蒙古马高大。

但蒙古骑兵的战略战术则是欧洲骑兵远远不及的。

欧洲军队的战斗无论多大规模的军队都是在很小战场内进行的。

而且,欧洲军队有惯常的骑士之风,崇信正面一对一的堂堂正正的战斗,当他们遇见可以把百里方圆的地方做战场,且习惯迂回的蒙古军队时,他们的确是碰上了无法想象的战争场面。

蒙古人西征时,在发生大部队与敌正面遭遇的时候,蒙古骑兵也会迅速排成战术队伍发起正面的攻击。

其战术队形通常是排成五个左右的横队,每个横队均为单列。

各横队相距很宽的距离。

这样形成了远远大与对手的宽大正面(从现代战术来讲,这种极易为对方冲击的宽大正面是极为不利的)。

前两个横队是重骑兵(相对东方军队),其余为轻骑兵(相对与西方的轻骑兵可算无任何装甲的骑兵)。

在此之外则还有大批的游骑四处做表面上无意义的运动。

双方军队在靠近后,蒙古军队的轻骑兵会突然从前排的重骑兵横队的巨大空隙间以极高的速度冲出,向西方的敌人投射长矛和从中原学来的毒箭。

几次齐射后,重骑兵队伍迅速后退,接着轻骑兵也迅速后撤,并回到原来的位置。

而遭到攻击的西方军队无论是步兵方阵还是骑兵方阵此时都很难迅速回击,必须保持队形的严密向前推进,否则无法利用自己的优势杀伤蒙古兵。

通常蒙古军队的骑兵只要一两次这种冲击就会让敌军军心动摇队形混乱。

而这种反复的攻击蒙古兵可以不论白天黑夜地进行,因为队伍相距较远且不需要太严整,蒙古兵的队形很容易在远离敌军后重新排列整齐。

一但敌军队形混乱军心动摇开始后撤,则宽大的蒙古骑兵队形就会迅速变成包抄队形,对敌军进行近距离的砍杀。

蒙古军队在骑兵快速大纵深地前进时,遇敌坚固的城堡,通常只留少数部队监视以待后续的攻坚工兵,大部队仍继续高速前进,使后方的敌人根本无法作出战争准备。

另外。

蒙古军队常常利用冬季大河结冰时发起战争。

战例。

1241年,蒙古苏布台和拔都分率大军进攻东欧,强行越过喀尔巴阡山脉,准备于匈牙利平原会师,在两支部队遥远的侧翼还有两个小规模的骑兵部队,沿途横扫波兰、西里西亚和东普鲁士,掩护主力部队的战略意图。

匈牙利国王贝拉在蒙古军队进抵佩斯城前,判明蒙古军的意图,立即组织了10万人的军队寻求与蒙古军队决战,蒙古近六万人的主力则避开匈军的攻击稍稍后撤。

四月,双方最终则在绍约河畔对峙。

匈牙利判明对岸是蒙古主力后,迅速地抢占了一个巨大的桥头堡,又在河西岸用大量的马车连成坚固的兵营,等待蒙古军队的攻击。

蒙古军在后续的工兵到达后,立即在黎明用威力巨大的抛石车和火箭向守卫桥头堡的匈牙利军队射击,守备部队在前所未见的攻击下瞬间溃败,蒙古骑兵迅速穿桥而过,向刚刚醒来的匈牙利军队主力发起攻击。

当匈牙利人满怀信心地列队杀向数量处绝对劣势的蒙古军时,很快发现这并不是主力!蒙古军约三万人的主力在近百里远的南方早已乘夜渡过冰冷的河水。

蒙古主力从背后杀向匈牙利军队,队形混乱的匈牙利军队立即撤回坚固的兵营死守。

蒙古人的工兵遂向兵营里发射了密集的巨石、火箭、毒箭(史料记载蒙古人的毒箭含砒霜巴豆,产生强烈的毒烟)、燃烧油。

这些攻击武器大多为西方军队首次见到,其内心恐慌可以想见。

蒙古人采用了“围城必阙”的战术,匈牙利人迅速崩溃从缺口逃亡。

但是,身着轻装的蒙古军队速度和耐力远远高于逃跑者,可以不停顿地换马四处截杀。

绍约河战役,匈牙利军队阵亡七万余人。

蒙古军迅速攻克佩斯城,杀死十万余人。

蒙古军队靠着部队的高度机动性,在欧洲消灭了大量装甲坚固但行动笨拙的欧洲军队。

因为欧洲军队在速度上的劣势,使得在战场上逃回来的人极少,很久以来,欧洲人始终认为蒙古军队的数量极为庞大。

另外,因为欧洲军队主要依赖近距离的格斗杀伤,使得蒙古军队在运用机动作战时,只有少量的伤亡。

现代的欧洲军事史学专家认为,欧洲军队和蒙古军队在战争中的伤亡比例,也许是冷兵器时代最悬殊的。

二、蒙古人特殊的装备 蒙古马。

蒙古马若用现代人的眼光看该是最劣等的马了。

蒙古马身材矮小,跑速慢,越障碍能力也远远不及欧洲的。

但是蒙古马是世界上忍耐力最强的马,对环境和食物的要求也是最低的,无论是在亚洲的高寒荒漠,还是在欧洲平原,蒙古马都可以随时找到食物。

可以说,蒙古马具有最强的适应能力。

蒙古以长距离不停地奔跑,而且无论严寒酷暑都可以在野外生存,同时,蒙古马可以随时胜任骑乘和拉车载重的工作,这也是中国传统的好马最终全部被蒙古马取代的原因而且,蒙古马在蒙古军队除了作为骑乘工具外,也是食物来源的一种---蒙古骑兵使用大量的母马,可以提供马奶。

这也减少了蒙古军队对后勤的要求。

并且,蒙古骑兵通常备有不止一匹战马。

蒙古马的特殊优势使得蒙古军队具有当时任何军队都难以比拟的速度和机动能力。

比如,1241年冬季,苏布台的主力骑兵从鲁斯卡山口越过喀尔巴阡山脉,突然出现在多瑙河流域的格兰城下时,仅仅用了三天的时间,而布满积雪的两地之间的距离有三百多公里,且多是无路的山地。

蒙古人使用的发石车、火箭等中原新式武器,在中原的各个王朝原来是守备坚固的城防用于抵御蒙古军队的。

但蒙古军队掌握此类装备后迅速用于对高大城防的攻击。

火药和火箭类武器出现在冷兵器时代,其威力自然是惊人的,另外,对从未见过它们的敌人来说,也有巨大的心理震撼作用。

在欧洲战场,很多时候火药类武器尚未造成城墙被完全破坏的局面,守军就会失去战斗的意志开始弃城逃亡。

网络配图 蒙古骑兵的各种装备 因为蒙古骑兵从未象欧洲一样对兵种的武器进行严格的分工,加之不象欧洲军队使用的武器那样笨重,所以蒙古骑兵随身携带各种武器,使得其可以随时完成不同的任务。

蒙古骑兵随身携带的武器通常有弓箭、马刀、长矛、狼牙棒。

值得一提的是蒙古人的弓箭,他们的弓箭较长大,需大约八十公斤的力量才能拉开(电视《马可。

波罗》中有他始终无法拉开蒙古人硬弓的场面),射程远,几乎是蒙古骑兵的最重要的杀伤武器。

此外,蒙古骑兵常常根据个人爱好装备其它武器,譬如套马的绳套和网马的网套,这在正规的欧洲军队看来是匪夷所思也是防不胜防的。

另外,蒙古骑兵的装甲多为皮革制成,轻便坚韧,虽然远不及欧洲重装甲骑兵身上的锁子甲,但负担轻,容易保持长时间的战斗力,此外,不会象铁制铠甲那样在严寒酷暑时节成为难以忍受的酷刑。

三、蒙古军人的训练、忍耐力和其军事化的特殊社会组织 蒙古军队和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一样从小就是战士。

在马背上长大,从小的玩具就是弓箭,成年时候就早可以算成职业军人了。

由于在严寒和艰苦的环境中长大,都具有极为坚韧耐劳的性格,对物质条件的待遇几乎从不讲求,爬冰卧雪在其视为常事。

远距离跋涉更是从小的习惯。

对物质条件的不讲究,使蒙古军队的后勤负担很轻。

蒙古军人拥有东西方各定居的农耕民族素无的连续作战的意志和能力,这是西方养尊处优的贵族骑兵们和中国被抓来的百姓永远难望其项背的。

和所有的敌人相比,蒙古人都在文化和物质上处于落后地位,大规模地攻占掠夺始终是激励其保持旺盛战斗力的原因和动力。

对财富的渴望对杀人带来的刺激使得蒙古人几乎没有停止对外发动战争时候。

蒙古人放手让士兵可以任意屠杀的政策,在心理上可以让杀人的血勇刺激军人的好战情绪和原始勇气,使得蒙古军人成为极其勇敢野蛮的战士。

肆意的掠夺则部分解决了蒙古军队后勤供应问题。

另外,蒙古各部落统一后,几乎把对外战争作为民族生存的依靠,游牧反而降居次席,蒙古国走向了完全的军事化道路。

为了训练出最好的军队,蒙古人三四岁的孩子就被投入专门的军事训练部门进行军事学习。

他们被严格地进行骑马、射箭的训练。

这些被从小训练出来的孩子组成的骑兵部队,战斗的素质和技能是极为惊人的,他们在马背上无论是冲锋还是快速撤退都能准确地射击敌人,换言之,所有的普通战士都是那样的神射手。

这一点,他们几乎所有的异族敌人都无法作到。

这也是欧洲军队在没有给予蒙古骑兵杀伤的时候自己就遭到重大伤亡的原因。

蒙古人很聪明,他们建立了与当时战争相适应的组织。

各部落的领导他们既是生活生产的管理者又是军事行动的管理组织者。

每当对外发动战争时,他们可以全民动员,不分男女老幼皆可参加作战行动。

如当年对花剌子模国的长期围困,就是所有部落人员都参与作战,在城下放牧生活,维持军队持续不断的攻击力,直到城市被攻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最厉害的书生,曾击破吐蕃48万大军

有诗云,“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在崇尚武功的唐朝,人人都想走上战场,建功立业。在唐朝历史上,还真出现了一位非常特别的书生,他不仅诗文写得好,打仗也很厉害,绝对是唐朝历史上最厉害的书生!此人虽然厉害,但他的名字却不为大众所熟知,那么他到底是谁呢? 这位书生名叫韦皋,出身关中名门“京兆”。韦家世代为官,因此韦皋没通过,直接靠门荫做官,不过官职很低,只是一个建陵挽郎。所谓挽郎,就是帝后出殡时牵引灵柩唱挽歌的人,这只是个虚衔。没过多久,韦皋补为华州参军。后来宰相张镒出任凤翔节度使,他对韦皋非常欣赏,就把他调到自己幕府中。 在张镒的推荐下,韦皋仕途顺利,很快做到了营田判官、殿中侍御史、权知陇州行营留后事的重要职务。张镒没有看错,很快韦皋就挽救了大唐江山!783年,原本去镇压叛军的泾原军发生哗变,攻入长安,仓皇出逃,朱泚则利用哗变的士兵叛乱,自立为帝,唐朝的统治岌岌可危。 偏偏在这个时候,,凤翔兵马使李楚琳杀死张镒,率领凤翔军归顺朱泚。此时韦皋站了出来,他“密谋将帅,励以忠诚,览其雄心,皆愿效死”,设计将城中的叛军首领消灭,为朝廷解除了西面的威胁。唐德宗闻讯后,下诏特别设立奉义军,任韦皋为奉义军节度使。最终朱泚之乱被彻底平定,韦皋挽救了大唐江山。 785年,韦皋被封为检校户部尚书、成都尹、御史大夫、剑南西川节度使,为唐朝镇守西南部。吐蕃雄踞青藏高原,堪称是唐朝最强劲的对手,时大将与吐蕃一战,几乎。自后,唐朝走向衰落,势力强盛的吐蕃不断袭扰边境,四川地区首当其冲。 韦皋在镇守蜀地二十一年之久,他先后与吐蕃军队进行数十次交锋,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战绩,史书称“皋治蜀二十一年,数出师,凡破吐蕃四十八万,禽杀节度、都督、城主、笼官千五百,斩首五万余级,获牛羊二十五万,收器械六百三十万,其功烈为西南剧”。战功卓著的韦皋被朝廷封为检校司徒兼中书令、南康郡王。 除了军事成就外,韦皋对蜀地百姓也不错,“皋务私其民,列州互除租,凡三岁一复”。韦皋虽然也是节度使,而且终身任职,但他与“河朔三镇”那些藩镇不同,他一直对唐朝。后人评价韦皋时说“韦皋立功西南,开拓万里,功名之盛诸葛之后未之有加”,将韦皋与并称。 805年8月,韦皋暴病身亡,时年61岁。消息传到长安,下诏辍朝五日,并授予韦皋“忠武”的谥号。韦皋死后,蜀地百姓“服其智谋而畏其威,至今(指北宋时期)画像以为土神,家家祀之”。韦皋的战绩不错,他的诗文写的也很好,比如这首《忆玉箫》,“黄雀衔来已数春,别时留解赠佳人。长江不见鱼书至,为遣相思梦入秦。” 随机文章中国古代艺术简史人类为什么不把火山浇灭,岩浆能融化地球万物/无能无力女孩学心理学的坏处,学心理学的女孩不好找男朋友/智商太高蝴蝶效应是什么意思,小翅膀轻轻一挥引起美国超强龙卷风北极为什么只有冬夏两季,地球绕太阳自转轴导致(冬季长达6个月)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明朝最委屈帝王:击败五万蒙古铁骑却被骂昏君

历史上受颇议之多的绝对是少不了了,这位在历史上非常年轻的皇帝其实骨子里是一位十分贪玩的主儿,朱厚照因为自小天资聪颖,又十分爱射箭骑马,所以非常讨皇帝的喜爱。 但是史书上对这位皇帝的评价却出现了两极分化,一方面评价他是一位德志才干,聪慧能干的好皇帝,在政绩上也是有很大的作为,另一方面又说他在任政时期,贪玩好耍,经常荒废政务,不理朝政,以致于明朝衰败的更快。除此之外民间对正德皇帝也是评价颇多!网络配图 正德皇帝虽然,但是在关于军事上的事,他也是很少会马虎的,从来都是的对待,常常会跑到军营中,和士兵们一起吃一起住,甚至于有的时候会亲自操练士兵,并时不时的鼓舞士兵骑士。 但是据说有一次,朱厚照实在是掩不住他的贪玩本性了。那时正好是关外边境正在发生战乱,蒙古人大举进犯,战况十分的激烈。 本是身在宫内的他却偷偷跑到边境地区,冒充了“主帅”,带领着士兵和蒙古对战,大战之后,还装模作样的给自己封了一个官衔——镇国公威武大将军。只能说这位皇帝真的是太会玩了! 关于正德皇帝贪玩的事可谓是种类繁多,而且是花样百出,方式新颖独特。网络配图 据说还有一次,朱厚照南巡回宫的路途中,正好看到一名渔夫在河边垂钓,闲来无聊便跳下马来,自己演起打渔人,假装是在河边钓鱼,可是因为是九月的天气,下雨路滑,结果朱厚照一不小心就跌入了水中,受到了惊吓。 加上受了寒,于是生了一场大病,至此身体也变的不如以前健朗。对于贪玩的心思也逐渐少了! 在平定宁王朱宸濠时,朱厚照原本是打算又来自编自导一出戏的。网络配图 他借着南巡的机会,打着镇国公大将军的旗号准备去迎战宁王,可曾想他人还在半道,便传来好消息:宁王已经被御史抓获。本以为朱厚照会折返回宫,哪曾想他兴致不减,把宁王重新释放,然后又再次亲自把他抓起来,最后还宣称是自己的功劳。 当然朱厚照除了爱贪玩以外,在私生活上也是荒淫无道的,经常被女色迷惑导致心智神乱。后来的下场也只能说是他作茧自缚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