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闯王李自成从闯王变回流寇,为什么会败得如此迅速?

时间:2025-03-2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成王败寇,历史长河中如铁一般的规律,这规律用在明末的闯王李自成的身上尤为合适,这个亲自击垮了国运将近三百年的大明的男人,明末李自成率领大顺军能攻下北京,还逼得上了吊,在其进驻北京42天后就被人撵走。

他身后大多数历史学家也不太承认他是中国的皇帝的一员,而是把它归为流寇。

并把他当作入主中原的罪魁祸首之一,并不断遭到后人的谩骂。

这确属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观。

对那位擅长万里流动作战的 闯王 的教训,后来的政治家、史学家进行过多方面总结,李自成军队那种 随掠而食 的流窜补给方式,正是其最后一败便不可收拾的重要原因。

然而也有着人不断为着这位农民起义领袖翻案,认为其不过是反抗暴政的其中一员而已就算没有李自成也有张自成、王自成等人来覆灭明朝。

其实在李自成的起义中,他原本也可以成为继、后的第三位草根皇帝,但是由于个人素质跟不上,所以,成为千古笑柄,不免让人感到一阵唏嘘。

那么李自成为什么会败的如此迅速彻底? 破坏了旧的秩序,却没有建立起新的秩序 1637年,明末的农民起义军陷入了低潮,在杨嗣昌的 四正六隅,十面张网 的策略下,兵败降明,李自成也中了和的埋伏,损失惨重不得不逃入陕西的商洛山中。

穷途末路身患重病的李自成经过修养半年,才得以生还,后来他又率部慢慢发展起来,可依旧烧杀抢掠,强抢了许多妇女来淫乐,可见其本性。

闯王进了北京,会是什么样的景象?他们能否脱尽 匪气 ,蜕变为朝廷军? 大顺军进城时也曾申令纪律。

贼初破城,先假张杀戮之禁,云 如有淫掠民间者,立行凌迟 。

于是居民脸贴 顺民 二字,簟食壶浆焚香夹道迎接闯王人马进城;商贾营业,街市如常。

未几,大顺兵沿街大呼索马骡, 居民尽驱马骡出产外,贼争骑去。

(《北略》卷20) 大顺军进城约有四十余万士卒(此数据(豫变纪略》、(纪事本末》等载), 贼令京城造捧门册,派养贼兵 (《平寇志》卷9),自此这四十余万散居民宅的士卒,便不受军营约束,在居民中为非作歹起来。

帝王梦终于实现了,可又迅速梦醒,所谓江山,瞬间成为幻影。

李自成为什么如此迅速地丢掉了辛苦得来的天下?其实也很简单,民心是可怕又可爱的东西,忽略了它,一个王朝最终会走向灭亡,而李自成始终没有悟透其间的真理。

李自成的梦没有做多久。

攻下北京城后,李自成的部下纵兵抢掠百姓,哄抢钱财妇女,城中百姓顿时陷入地狱之中,可李自成却不以为然,也约束不了部下的,最终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只能说明李闯的军队始终逃离不了草莽流寇烧杀抢掠的本质,根本没有长远的目光和打算,这也导致了他们的最终失败。

无征善战之将、帷幄之士 在李自成从龙之臣中,既无、等能征善战之将,又无、、刘基等运筹帷幄之士,有一二卓识远见者,其谋略又不为所用。

而百姓中李岩威信很高,说 二李同存 亦丝毫不为过! 一闻童谣,咸望李公子至亦。

均以李公子为闯王,不知闯王乃自成也 。

《明史》、《平寇志》、《绥寇纪略》、《明史纪事本末》、《鹿樵纪闻》、《明季北略》、《陕西通志》和《米脂县志》等史籍,对于李自成杀李岩一节,一致肯定李自成是采用莫须有的罪名指使以突然袭击的手段斩杀李岩的。

而且李自成杀李岩时,大顺军正处在山海关战败后的狼狈与连续遭逢挫败的危局之中!那么为什么李自成要在自己不利的境地斩杀李岩呢? 一句十八子之谶,对于李自成来说太扎心了!而且李岩和李自成都,李自成在如此大好局势居然连续败北,不得不让李自成思索: 莫非主神器的这个李是李岩的李,而不是我李自成的李? 如此,功高震主,且其主心胸狭隘而好猜忌,即使没有牛金星的谗言,李岩也是必死的! 李自成的农民军政权更像是一群流寇打劫 为什么会这么说?你想一下一群像军队一样的组织一直从陕西打到中原,又从中原打了回来,过几年后又一股脑把明朝给端了,但是除了陕西之外,他们没有在占领区建立一个稳定的政权,没有政权进行组织和协调,也就意味着他们没有办法消化占领地的人民和开其地的战争潜力,也就是他们的资源只能越打越少。

在闯军所到之处,最喜欢的就是拿朱明王朝的后裔及开刀,然后就是明朝各级官吏和地方豪强,这让闯军失去了地主阶级的支持,在压榨光了地主阶级后,闯军又把眼光投向了农民。

他们口上说着 均田勉粮 ,但这不过是他们进行剥削的借口而已。

闯军占领区里,农民也并不是像闯军之前承诺的那样自己当家作主,反而在李自成的骚扰下,各地盗贼蜂起,庄稼年年歉收,可谓是混乱至极。

李自成没有自己稳固的根据地,没有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也没有对占领区进行有效的统治,每次都是打完就换地方,所以说他们和流寇一样没什么区别。

这样就给了大顺政权造成了几个十分严重的后果 1.大顺军没有稳定的粮草来源 2.没有有效的管理所引起的混乱,让大顺政权的根基不稳 3.没有战略缓冲地带,导致李自成离开北京后一路被追杀,最后死于非命 李自成政权在攻陷北京后迅速腐败,整个大顺政权失去了凝聚力。

进京前的大顺和进京后的大顺有着天壤之别,进京前的他们让百姓们高呼 闯王来了不纳粮 简直就是人民的救星,而进京后他们腐化的速度简直令人乍舌,也许这就是历代以来的农民阶级的劣根性,只顾眼前的安逸,丝毫不为未来考虑。

所以闯军中的大部分中下层官兵,在进城后释放了天性,强抢民女,劫掠商富,完全没有刚刚起义时的精神面貌,此时的他们表现得完全就是一堆有着纪律的土匪或流寇,对此闯军最高领袖不闻不问,任由手底下的人作恶,这样的政权不覆灭才怪。

在李自成的军中,李自成并不是乾刚独断的存在,固然他是最大的领袖,但是农民军偏于松散的组织形式,并不利于李自成向一个正规化的政权过渡,甚至刘宗敏在李自成劝进前夕说: 我与他同做响马,何故拜他? 作为一个领袖,无法制止或者是放任军纪的败坏,无法收服自己的部下,这位领袖无疑是不合格的。

李自成能够以一驿卒创出了一片天,亲手逼死了大明朝的皇帝,这绝对是非同一般的人物,但是在闯军进城之后,军纪败坏,大将骄悍等等事件都直接体现出,这位农民军领袖比起当年的朱元璋而言实在是差的太远,两人可能是相似的,但是李自成绝没有朱元璋的雄才大略。

而在他出逃北京后不久,他在九宫山战死。

崇祯十七年的五月初三,大清铁骑入主北京。

在历史的选择面前,李自成终究是败给了朱家的人,败给了满清。

所以在很多历史学家看来,李自成完全不配做一个起义军的领袖,更不用说国家的统治者了,他们只不过是一群挂着起义名头的流寇。

李自成的失败,被书写进了历史的反面教材中,时刻告诫人们一个组织的失败是从内部的腐败先开始的。

李自成的影响最深远的无非就是推翻的大明朝的统治,逼得上吊自杀,这让满清打着为崇祯帝复仇而入住中原提供了法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太祖朱元璋杀明朝第一功臣李善长全家的真实目的

把太子叫到跟前,往地下扔了一根长满了刺的棍,让太子捡起来。太子为难,不知如何是好。朱元璋就说,这棍上有刺你不敢捡是吧?我替你把刺去干净了。我杀的这些都是天下的坏人,我把内部整理清楚了,你才好当家啊。朱元璋和太子的这番对话,就暴露了朱元璋滥杀功臣的真实动机。网络配图公元1368年,朱元璋登基称帝,实现了从放牛娃到至尊的华丽转身,登基之后他迫切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大封功臣,这些跟随他征战四野的开国元勋,哪一个不是、功勋卓著,、、、胡大海,这一个个响亮的名字,即便是在600多年以后,依旧在被世人熟识和传诵。而在朱元璋的功劳薄上,排在最前列的就是韩国公,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一度身居宰相高位的头号大功臣,最后却被朱元璋满门抄斩,76岁已经年逾古稀的李善长,至死也许都没弄明白,压在他脊梁上诸多罪名的虚实与真假。曾几何时,李善长可是朱元璋最信任的人,他不止一次地称赞李善长是自己的“在世”,就是这位“在世萧何”形影不离地跟在朱元璋的身后,把朱元璋从一个草莽一步一步地推上了权力的顶峰。朱元璋每一步成功的背后,都能看到李善长的身影。网络配图大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长位列众人之首,荣耀至极。朱元璋之所以如此信任李善长,除了在关键时候,李善长忠贞不二地站在朱元璋一边之外,他还做了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竭尽全力地帮助朱元璋一步步地登上了皇帝宝座。从投靠到朱元璋的队伍中,到大明建立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李善长与朱元璋之间都配合默契,相互信赖,对朱元璋交办的事情李善长无不,不敢有丝毫怠慢。然而,就在李善长受到皇帝给予的莫大荣耀之后,两个人的关系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朱元璋不太信任李善长了。因为李善长权力越来越大,直接威胁到了朱元璋皇帝的权力。所以朱元璋就撤了李善长的丞相职位,而李善长也对朱元璋不像以前那么谦卑和恭敬了。洪武九年,朱元璋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李祺,封他为驸马都尉。朱元璋这个女儿虽然是皇帝的女儿,却根本没有大小姐的脾气,特别守妇道,对李善长尊敬如父。李善长荣誉达到了极致。可是这一下,就遭到了同僚们的嫉妒。有人弹劾李善长,说他儿子娶了皇帝的女儿,他就从此不知道天高地厚了。陛下病了十几天不上朝,你连问都不问一句?朱元璋也觉得,李善长也太不像话了,一生气,就扣了李善长18000石奉禄。史书说,“帝始微厌之”(《李善长传》),也就是皇帝开始有点讨厌李善长了。网络配图在小编看来,朱元璋对李善长的定罪依据,无论是参与谋反,还是擅自带兵,如果其中有一件是真的,都是灭门的大罪,然而通过推理,却发现其中漏洞百出,无法令人信服。对于这样的无力指控,甚至连朱元璋都无法说服自己,于是,他需要更为充足的理由。就在朱元璋不知如何处理李善长的时候,负责观测天象的官员来报,说观测到了“填星犯灵台”。所谓“填星”就代表大臣,“犯灵台”就是要遭灾了。意思是说,将要有大臣遭灾了。这一下,朱元璋心想,杀李善长可是天意。朱元璋终于找到了杀李善长的借口。就这样一声令下,把李善长一家70多口人满门抄斩。当李善长被杀之后,太子对父亲朱元璋说,父皇啊,您杀人太多太滥,这会有伤和气的。他说这个和气,不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和气,而是大自然之间和社会中的生命的能量。朱元璋听完之后没吱声。第二天,他把太子叫到跟前,往地下扔了一根长满了刺的棍,让太子捡起来。太子为难,不知如何是好。朱元璋就说,这棍上有刺你不敢捡是吧?我替你把刺去干净了。我杀的这些都是天下的坏人,我把内部整理清楚了,你才好当家啊。朱元璋和太子的这番对话,就暴露了朱元璋滥杀功臣的真实动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西夏王朝历史是从何时开始的?李继迁联姻奠定基础!

西朝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李继迁联姻奠定基础!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李继迁这个人,后世没有传下来他的画像,如果有,我想,他一定是个美男子! 就是这个人创建了这个国家。如果从淳化元年(990年)接受辽国的册封开始计算,到1227年被蒙古大军灭亡,这个西北地区的国家存在了237年,比辽国、金国和北宋的国祚都长。 而李继迁之所以能够建立这个国家,有着种种原因,其中一种就是他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娶了很多大户人家的女子为妻,得到了这些大户的支持,形成一定规模后,又傍上了辽国,当时掌权的辽国萧选了一位公主嫁给他,形成和亲关系,从此他顺风顺水,终于建立了西。 要讲西夏首领李继迁的和亲,还得从他的民族说起。李继迁的民族称为“党项”,党项是古代的一个分支。在我国古代,“羌”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是古代中原居民对居住在青藏高原东部的很多民族和部落的统称。值得说明的是,所谓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的就是羌族。 古代羌族是一个大系,有很多的分支,有因地域划分的,如:白兰羌、宕昌羌等等;也有因族群划分的,如:党项羌、吐谷浑羌等等。而且根据西夏国王自己的叙述,西夏王的祖先是鲜卑的一支——拓拔鲜卑创建的元魏(因为孝文帝搞汉化,把自己的姓该成了元,历史上也有人叫北魏为元魏)的后人。根据历载,北魏的洛阳之后,大兴改革,改姓氏为元,推行汉化,遭到当时周围不少拓拔贵族的反对,于是很拓拔的贵族远徙代北(回老家),一部分拓拔人则西迁入居了关中一带,并跟当地的羌人逐渐生活在一起。 因为人口数量较少的鲜卑拓拔人在中原地区经过与汉民族的接触,掌握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思想,与周边多数民族相比具备更加优越的政治统治艺术。因此羌族虽然人口多,也服从他们的统治,逐渐形成了鲜卑特征和羌族特征相结合的民族特征,族群也越来越大。 末年,拓跋思恭成为的首领,同时受封为夏州(治今陕西靖边北)偏将,咸通末年据宥州(治今内蒙古鄂托克旗),自称刺史。入长安,拓跋思恭被封为左武卫将军,权知夏绥银节度使。抵达王桥,被黄巢击败,之后与郑畋等四节度同盟,屯兵渭桥。中和二年(882年),下诏命他为京城西面都统、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后进封四面都统,权知京兆尹,对剿灭黄巢起了一定的作用。所以,黄巢被平后,拓跋思恭兼太子太傅,封夏国公,赐,拜夏州节度使。李思恭死后,乾宁二年(895年),他的弟弟李思谏为定难节度使、思孝、思敬为保大节度。统辖夏、绥、银、宥、静五州。在他死后,他的(拓跋)家族一直牢牢的控制着这五州,也就是现在的陕西省北部和内蒙古鄂尔多斯,在古代叫河套地区。 历入了五代时期。无论中原的梁、唐、晋、汉、周五个朝廷如何更替,在西北的河套地区,拓跋思恭的家族都是这里的土皇帝,无论是哪个朝代建立了,他们都会去称臣,被授予的职位永远都是定难军节度使,还是这里的主人。即使建立后也是一样。 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李继捧袭位。李继捧能力一般,是因为宋太宗的扶持才接任代理节度使的,并不能服众,本家一些叔伯还有兄弟,都对他的位置。眼看危机临头,于是,他在982年,去向宋太宗提出归顺。把五州献给朝廷,要求在朝廷里做一个官职。 宋太宗想想这一片土地己经在党项族人手里经营了近200余年,牧场广袤,牧养无数牛羊,出产名种战马,与汉地交界,胡汉两种生活方式并存,党项的农耕极为发达,与宋交界,尤为可贵的是,其南部更出产当时可以作为货币流通的上等青盐,且产量巨大,一年能出产近一万五千余斛。这是一片多么富饶神奇的土地啊,历数中原诸州,能不能再找出另一块物产如此齐全,地域如此广大的土地呢?很难!于是,宋太宗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 当时任银州押番落使(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地方官)的李继迁得知夏州节度使、族兄李继捧去宋朝东京朝见太宗,献出了党项李氏世代居住的夏、绥、银、宥、静五州地。太宗还下诏让李氏家族统统到东京做人质时。此时,李继迁可不干了,他与弟弟李继冲和亲信张浦等商议说:“虎不可离山,鱼不可脱洲,我们万不可离开故土。干脆杀掉宋朝派来的使节,占据绥、银二州,公开和宋朝的军队干!”谋士张浦根据当时尹宪以重兵屯守境上,而归附宋朝的李克文又兼知州事,党项各部态度犹豫不定的不利形势,认为仓促起事势难成功,主张暂时撤到漠北,建立新的根据地,然后联络党项各部酋长,再。李继迁采纳了张浦的建议,假称乳母死,要出城安葬,偷偷把兵器装入丧车,骗开夏州城门,率队奔出城门,逃往可地斤泽,地斤泽位于如今的鄂尔多斯中部的草原地带,李氏家族在这里很有影响。于是,李继迁到各地方部落去争取支持和援助。 984年(宋太宗雍熙元年,统和二年九月),宋的夏州知州尹宪和都巡检曹光实为了彻底解决李继迁。夜袭地斤泽李继迁的大本营。李继迁没有任何防备,遭到惨败。李继迁的亲人只有弟弟与他一起逃脱,连老娘和老婆都被宋军俘虏,押回了夏州。 在这种情况下,李继迁没有气馁,走访当地党项族的豪门大族、部落首领,特别是那些有女儿的人家,愿意以他世代贵族、李唐王朝的王者身份,当他们的女婿。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党项族当时的女子婚前是可以自己选婿的,而且要“试婚”,甚至需要有了孩子后才结婚。而结婚后,就只能了。党项族的女子比较开放,他们和李继迁见面后,几乎都同意和他结为夫妻。李继迁通过与这些“土豪”的联姻,他的声势壮大了起来。 手中有了些实力,李继迁和他的弟弟李继冲向宋朝的地方官曹光实诈降成功,杀死曹光实,夺回银州和会州,让西夏形势彻底逆转,人马迅速聚集了到了六七万。可是,后来宋朝大将王侁在银州城北,大破李继迁,阵斩其5000余人,李继迁再次败北,逃入茫茫的戈壁荒原。 (顺便说一句,这个王侁后来和著名的杨继业同为潘美的部下伐辽,因为不听从命令,冒进之后,又不顾杨继业的死活逃跑,造成了抓住了杨继业的局面。) 李继迁在与宋朝军队数次的交战中败多胜少,这些严重制约着西夏的收复。在这种情况下,李继迁自然会考虑何去何从,或“请婚以结强援”之事。 公元986年(宋太宗雍熙三年,辽圣宗统和四年),他对部众说:“我们起兵多年,但至今依然不能光复旧业,收复夏、绥、银、宥、静五州,太强大了,单凭我们自己,兵力单薄,很难成功。现在北方辽国势力正强盛,而且现在宋国正在筹划再次北伐辽国,双方即将有大战爆发,我想去辽国寻求他们的援助,来实现光复的大业。” 李继迁安排弟弟李继冲暂时率领部下到草原中休整,然后,亲自和张浦进入辽境寻求依附。 这就造成了辽与西夏的第一次和亲。辽圣宗(实际上萧太后掌权)以义成公主出嫁给他。《·西夏记》载:“(统和)七年,来贡,以记王子帐耶律襄之女封义成公主,下嫁(李)继迁。八年正月,来谢。《西夏书事》卷4载:“继迁既受契丹官,兵势稍振,自以五百骑款契丹境,言:愿婚大国,永作藩辅。时契丹将耶律盼与宋战于泰州,不利。契丹主欲使继迁牵制宋兵,许以公主归之。 当时的辽国,就在李继迁起兵反宋的982年,年仅33岁的驾崩。继承皇位的是他年仅12岁的儿子辽圣宗,留下29岁的寡妇,萧燕燕成为辽国事实上的决策者,此女就是著名的萧太后。经过萧太后的努力,几年内,基本压服了对她统治不满的契丹贵族们。这时又要面对宋太宗的强大军事集团的进攻。李继迁在这个时候来投正是时候。如果李继迁能成功的在宋的西北方向对宋形成威胁,对于减轻辽国的军事压力,作用太大了。萧太后想到这些,亲自接见了李继迁、张浦二人。双方达成共识,李继迁向辽国效忠,顺利成为大辽的臣子,被封为定难节度使、都督夏州诸军事,弟弟李继冲被任命为副使。现在他有了比宋更强大的辽的支持。已经陆续有部落宣布弃宋投辽(也就是投奔李继迁)。 李继迁积极配合辽的军事行动,不断袭击宋朝西北边境。本来已经安静下来的西北再次血雨腥风。这一年,宋军对辽国的北伐以先胜后败而告终,李继迁在辽国上下得到了应有的信任。 李继迁的和亲使西夏不但起到了“牵制宋兵”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他在各部族中的政治威望与号召力又有了很大提升,即《西夏书事》卷4中所说的“契丹妻(李继迁)以公主,羌部慑服”。 和亲的第二年即统和八年(990年)十二月,辽又将李继迁封为夏国王(先生一直认为,西夏的历史应该从此时开始,而不是李元昊称帝开始。) 与此同时,辽因与宋交战失利,士气低落,又“遣使促继迁进兵”,“令益困中国(北宋)”。另一方面,和亲不久,李继迁就开始不断地出击北宋。如统和八年(990年)九月,“李继迁献宋俘”;十月,“大败宋军”;十二月,“李继迁下宋麟、鄜等州”。李继迁的这些举措,从侧面反映了辽以和亲结交军事同盟以及以此扶植西夏使其牵制北宋的意图。同时,也是扶植了西夏,扩大了西夏的政治影响。或者说,当时的中国,宋、辽、夏“鼎立”的局面已经形成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