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诸葛亮为什么打压排挤大将魏延?

时间:2025-03-2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是集团的铁杆之一,早在刘备涿州组织武装镇压时,魏延就是其中的一员,是刘备集团的铁杆之一,这从刘备的任命可以看出。

公元219年,刘备自称汉中王,并要返回成都经营后方。

汉中军事、经济地位十分显要,自然要挑选重要将领在此镇守。

大家都认为,镇守汉中的职任必张飞无疑,张飞也是这样看的。

出乎众人之所料,刘备却任命魏延担任汉中太守,并提拔为督汉中镇远将军,以至任命一发,全军尽惊。

因此说,他虽然是义阳籍贯,却是不折不扣的涿郡籍帮派骨干。

刘备、、张飞等去世之后,魏延是当之无愧的涿郡籍头面人物。

刘备死后,西蜀进入时代,从魏延排挤打击的经历,可以看到诸葛亮帮派主义的官吏路线。

此时的魏延进入了人生的尴尬时期,一方面,职务爵位在大步升迁,诸葛亮封侯时候,魏延被封为“都亭侯”。

公元227年即第二次“北伐”,诸葛亮令魏延为副帅,还兼任相府司马,凉州刺史。

公元230年,魏延与曹魏名将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大战于阳溪并获得全胜。

军事胜利给魏延带来更多的荣誉,升职征西大将军,假节(即持有符节,代皇帝出巡),封南郑侯。

南郑侯属于县侯,高出诸葛亮武乡侯一个等级。

关羽是汉寿亭侯,张飞是西乡侯,虽负之重,也仅是都乡侯,虽立有诸多功勋,爵位仅是没有采邑之地的关内侯。

截至诸葛亮病逝魏延出事止,在蜀军诸多将领中,授“征西大将军”军衔的,惟魏延一人;获得“假节”这一殊荣的,只有张飞、诸葛亮、李严、魏延四人;惟关羽远在荆州,相对独立,因之“假节钺”(即拥有代皇帝巡察,可先斩后奏的权力)。

魏延较之前四个,获得的荣誉为最高;同关羽相比,互有高低。

更重要的另一方面,则是遭受打压排挤。

后刘备时期,政令军令皆决于诸葛亮一人,不过一印章皇帝。

魏延一再升迁,与其说是诸葛亮对魏延功劳、才能、德操的肯定和褒奖,莫如说是对他以安抚手段达到排挤疏远的目的。

诸葛亮五出祁山时,重用荆州籍,打压涿郡籍代表人物魏延比较明显。

第一次出兵“北伐”,众将领一致推荐由涿郡籍魏延、或者益州籍宿将吴壹做副帅(督前部),诸葛亮坚决不肯,而是提拨毫无军旅经验,资历甚浅,威望不够的担任副统帅。

这中间既有提拔亲近马谡掌控军队的内容,也有打压排挤魏延的意图。

打压排挤归打压排挤,魏延毕竟是不可多得的军事干才,要取得“北伐”胜利,还得利用魏延深得士卒爱戴,而且勇猛过人的才具。

与此同时,诸葛亮又十分器重先为参军后迁长史的绥军将军。

杨仪是小人得志,攀上诸葛亮这棵大树后,根本把魏延不放在眼里,关系紧张到开会期间,魏延拔刀要杀杨仪的程度。

闹到水火不能相融、冰炭不能共器的地步,够激烈了,诸葛亮却对此却不置一词,仅只是恨恨连声。

充好人,经常调解劝说,分别利害,以至召开会议时,要坐在两人中间,以防变故出于突然,实际在保护杨仪。

在等级森严的专制社会,杂牌的绥军将军杨仪,与征西大将军、南郑侯、凉州刺史的魏延地位相去殊远,魏延没理由同一个下级将领过不去,杨仪没理由蔑视魏延,更没胆量同魏延怒目相向。

正常情况下,杨仪即令有不同意见,也只能委婉提出,或私下讲给诸葛亮,何止争论得魏延要拔刀杀人! 作为三军主帅的诸葛亮,面临如此局面只是恨恨连声却不置一词,就值得仔细思考。

别说是最高级别军事会议,即令是芥菜般的小部门,两个副职不顾大局闹矛盾,常常使会议炸场子,主持会议的主官绝不能漠然置之,他必须私下谈话,评论是非,不容许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如不能解决,会断然采取组织措施,太丢自己的脸面了!杨仪的目无长官,诸葛亮恨恨连声而不予解决,只能理解成诸葛亮是杨仪的幕后主使,有意纵容杨仪牵制魏延。

没有诸葛亮背后支持,杨仪不敢肆无忌惮;魏延杀杨仪,也是杀给诸葛亮看的。

诸葛亮死后,魏、杨内讧迅速爆发,魏延是内讧中的失败者和牺牲品。

内讧在极不适当的时机爆发,诸葛亮临终安排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杨仪没有指挥军队的经验和威望,军职不过是杂牌将军,且同无以匹敌的征西大将军魏延形同水火;更重要的是,按道德标准,应该说杨仪脑后生有反骨。

此公曾经是曹魏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背叛傅群投降关羽;而且有致命缺点,就是性情暴躁,心胸狭窄,难以与人和衷共济。

曾因同主官闹矛盾,被刘备虚悬起来。

杨仪追随诸葛亮之后,与同为丞相参军、长史,自以为资格老,才能也超过蒋琬,对不被推当做接班人心怀愤懑,竟后悔统率大军从五丈原撤回时,没能举众投降曹魏,由此可见杨仪德行。

诸葛亮临死之前,在军中召开善后会议,让绥军将军杨仪统率主力撤退,由征西大将军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听从安排,大军依然按计划撤退,不理会魏延。

此时诸葛亮似乎有一些饥不择食,顾不得杨仪的才能、德性和威望,于匆忙中做出不计后果的决定。

其实不然,他的临终安排经过了深思熟虑。

因为籍别的不同,诸葛亮没有忘记自己以及荆州藉派系的前途命运,自知一死,除过刘禅, 魏延已经没有制约。

如果由魏延掌握至为重要的军权,近则会不顾客观现实继续“北伐”,远则会危及荆州籍前途命运,这同自己身后名誉地位密切联系。

所以病逝前召开军事会议,排除了首先应该参加的征西大将军、副统帅魏延,只召集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等作身后撤退安排。

让杨仪率领全军秘密撤退令魏延断后。

从而为魏延酿造了一樽鸩酒。

魏延是毒酒的自饮者。

听到诸葛亮病逝杨仪领军撤退的消息,气势汹汹地说道:“丞相虽死,我还在这儿,相府亲属和文官运送灵柩回去安葬,我理当率领诸路大军继续北伐。

况且,我魏延是什么人,能让杨仪吆五喝六,给他断后!”同时扣押了传达军令的费祎,胁迫其联名发出截然相反的军令。

费祎见大事骤变,借口为魏延说服杨仪交出军权脱身逃回。

这是一场货真价实的军变,虽然不是针对蜀汉政权的谋反,也是针对代帅杨仪的夺权。

此时的魏延已十分狂躁。

长期遭受排挤打压的怨气怒气,没有因诸葛亮的死亡稍有渲泻,更因安排杨仪领军而恶气攻心,他的这一不寻常做法,犯下三个致命错误。

其一,对诸葛亮死后军心士气低落到谷底缺乏清醒估计。

本来,诸葛亮五出祁山“北伐”曹魏,就是穷兵黩武、一意孤行的举措。

西蜀长期遭受战争水火的蹂躏,苦战厌战反战的情绪由来已久。

诸葛亮一死,将士思归情绪潜然隐藏于举哀背后,在此非常背景下,欲再与强大的曹魏交战,已不可能。

其二,不懂得军变的特征。

军变贵在诡秘而速发,应在条件允许范围内,做得让对方毫无觉察。

魏延既同费祎联名签署了军变的命令,就不能放费祎归去,更何况费祎是荆州籍核心人物。

应设法赚来杨仪、姜维等,能多赚一个是一个,许进不许出。

魏延通过公开诚信的手段实现军事阴谋,已构成一对目的与手段极不相容的矛盾。

费祎一走,军事阴谋完全暴露于手握重兵的政敌,魏延失去制人的主动而了。

在杨仪率兵回撤后,军变事实上已经流产。

其三,缺乏应变的策略。

在军变尚未发动就已失败的情况下,魏延不思改弦更张,居然率领断后部队径先南归,并烧毁主力部队回归的褒斜栈道。

不夸张地说,魏延已有些歇斯底里,把同杨仪之间争夺军事指挥权,恶化成两支西蜀大军的对立;把诸葛亮退军和自己进军的分歧,公开于全军上下;更把自己摆在全体将士的对立面,士兵们归心似箭,同魏延继续“北伐”的意图尖锐对立。

三对矛盾中,魏延都处在孤立地位。

所以,在南谷口与杨仪军队相遇发生局部战斗时,魏延率领的部队,知道错误在魏延,所以不肯为他卖命,刚一接触就一哄而散,只留下魏延父子几个。

在杨仪、魏延矛盾激化时,惟一能缓解协调的是西蜀朝廷。

此前,两人都有表章飞奏,相互指责对方“叛逆”。

毫无权力的刘禅,只能听从朝臣的议论。

在情况完全不明的时候,群臣本无从盲目表态,稳妥的办法,是命令双方脱离接触,规定出各自的回军路线,先将军队带回汉中再调查处理。

然而,良性的处理意见并没有产生。

按照陈寿的认识,是因为魏延勇猛过人,骄傲自大,造成同僚敬而远之这一表面和谐,实则过分紧张的关系。

紧张关系在关键时候起了作用,西蜀高级官吏董允、蒋琬等,像押宝一样“保仪疑延”。

依陈寿眼光,这是西蜀朝堂情绪化处事方式促成的错误判断。

蒋琬、董允等长期从政,久历宦海,大事当头,不会愚蠢冲动到这样没有理智的地步,魏延毕竟是西蜀举足轻重的人物,况且又领兵在外。

如果相信魏延反叛,就应该好言抚慰,将其赚回再处理不迟,没必要,失去扑捉叛臣的机会。

只能是一种可能,就是诸葛亮推荐安置在刘禅身边的这些人物的心胸,比诸葛亮还要狭隘。

在关键时刻,狭隘的集团利益障住了他们的视野,蒋琬等人的表态,不过是党同伐异,是出于狭隘的派系利益“保仪疑延”,乘此机将难以驾驭的魏延除掉,从而扫除荆州籍继续掌权的最大障碍。

诸葛亮为魏延酿造了一樽鸩酒,魏延又不自觉地端起来一饮而尽,最后的结局已无法改变。

魏延被追杀于虎头桥(今汉中市北街十字,有虎头桥遗址),之后,杨仪又将他“夷灭三族”。

魏延杀杨仪是真,叛西蜀是假!魏延要反叛西蜀,没必要向刘禅表奏杨仪“叛逆”,没必要拦截主力归路,而是顺理成章的率军北投曹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德国为什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要修筑柏林墙是怎么回事?有什么意义吗

说到墙,恐怕没有人不知道柏林墙,但是为什么在二战之后要建造这样的一堵墙呢?柏林墙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当时最能代表世界政治的一堵墙,同时也是冷战的一个象征。其实当时建造这堵墙是跟当时的国情密切相关。 二战结束之后,柏林被分成了四份,美国、英国、法国以及苏联各自占领了一部分。苏联所占领的地区被称为"东柏林",美英法所在的成为"西柏林"。本来大家相处的还算不错,但是由于的"铁幕演说"使得东西柏林的关系开始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友好逐渐变得敌对。 由于冷战使得柏林处于危机之中,在1958年的时候,苏联要求美英法在6个月的时间内把在柏林的驻军给撤走,但是美英法并没有同意,最后的结果还是苏联让步了。但是苏联并没有放弃这个打算,于是在1961年的时候,又一次提出了相同的要求,并且由此建造了柏林墙,将柏林给分成了两块。 对于苏联和东德政府来说,修建柏林墙其实是不得已而为之。虽然东德关闭了与西德的边境,但是柏林之间却依然可以自由的来往。很多东德这边的民众都往西德那边跑,但是这样会造成东德人力资源的流失,于是柏林墙被建起来防止人力的损失。 1989年,迫于各种压力,柏林墙又被开通了。其实,在它建起来的时候,在德国人的心中就已经是不复存在了。 随机文章村民修路竟然挖出千年真龙,沉睡真龙腾空而起吓哭村民圣巴特岛圣巴特古斯塔夫三世机场,跑道仅640米霍金和爱因斯坦谁厉害,爱因斯坦霍金谁贡献大/缺一不可黑天鹅事件是什么意思,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事(重庆啤酒破产)蚊式战斗机用的什么木材,专用巴尔沙木制造(速度碾压德军战机)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西施如何死的?千古美人西施为什么被沉江底之谜

西施怎么死的?公元前473年的冬天,吴国首都苏州城被奔袭而来的越国雄师攻破。吴国灭亡。年龄时期的大、百度博客吴王夫差的宠妃西施的人生轨迹戛然而止,似乎随着灰飞烟灭的吴国没进了黑暗的历史之中。. 吴国灭亡了,西施到什么地方往了呢?她的后半生又是怎么度过的? 后代评价历史人物的眼光经常是苛刻、不公正的,往往只留意他们最为辉煌的时刻,忽视了他们落寞或者平静的岁月。西施就受到了这样的“忽视”。西施留在历史舞台上的时光似乎只有昙花般的几年,更多的人生轨迹被人为忽略了。当我们想努力还原一个完整的西施时,会发现异常艰难,更会发现太多的谜团和思考。 西施给后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她的美貌。相传西施在溪边浣纱时,水中的鱼儿被她的美丽吸引,看得发呆,都忘了游泳,“扑腾”一声沉进了水底。于是乎,后代用“沉鱼”来形容女子的美貌,西施也因此与、、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成为美的化身和代名词。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沉鱼为先;所以四大美女,西施居首。如今,深究历史,我们遗憾地发现在四大美女之中,其他三位都可以在当时的正史中找到存在的证据,唯独西施缺乏任何载。她只存在于后人的记载和咏叹之中。不要说西施的着落,就是她的籍贯、生平事迹等重要信息我们都只能从错综复杂的故纸堆中一点点地艰难筛选回纳。 西施的基本情况大致如下:西施原名,世居诸暨苎萝山① 。苎萝山有东西两个村子,施夷光住在西村,所以被叫做西施。意思是住在西村的施家女儿。西施父亲卖柴,母亲浣纱。她家境贫冷,但天生丽质,倾国倾城,相传连皱眉抚胸的病态都被东村的邻家女子仿效,还发生过“东施效颦”的笑话。 年轻的西施经常在溪边浣纱。秀丽的美女,柔柔的细纱,纯净的溪水,三者在江南的背景下消息一致,被后代那些缺乏创造力的文人骚客树为描绘尽世美女的“御用场景”。等到唐代诗人来诸暨寻找西施浣纱遗迹的时候,乡人已经为西施建立了纪念祠堂。祠具有相当规模,此后屡兴屡废。现在的浙江省诸暨政府干脆将苎萝山麓、浣纱江畔尚存浣纱石、浣纱亭、西施滩、西施坊等古迹整合成了占地5000平方米的西施殿景区。假如西施终生都在溪边浣纱,跨越千年做家乡的旅游名片,成为江南美女的代名词,倒不失为完美的一生。遗憾的是,西施的美貌,很快就让她牵涉到了残酷的政治之中。 越王三年,夫差大败越军,几乎灭亡了越国。勾践退守今天绍兴境内的会稽山,被吴军包围,向吴国求和。勾践作为人质往吴国当奴隶。他针对“吴王***而好色”的弱点,出国前与大夫“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加以教导练习,献给了吴王夫差。西施毅然由越进吴。 客观地说,西施在吴国首都苏州的生活可能是她一生中最优逸、最受宠、最高贵的时光。吴王夫差非常宠爱西施,想方想法地为她提供奢华的生活,在苏州建造春宵宫,筑大池,池中设青龙船,长时间与西施嬉戏,又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欢宴的馆娃阁、灵馆等。据说西施擅长跳“响屐舞”,夫差就专门为她筑“响屐廊”,排列数以百计的大缸,上展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铃,舞蹈起来铃声和大缸的回响声,“铮铮嗒嗒”交织在一起。夫差很自然地沉湎女色,专宠西施。苏州就是现在的苏州,温秀清丽,完全配得上西施这位尽世美女。现在又回到了开头的题目,风光过往,西施的着落如何? 后人给西施编排的后半生故事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浪迹江湖之说,一类是沉身江底之说。流传最广的是前者。话说西施世事已了,与越国的大夫范蠡泛船江湖,不知所终。最早的记载来自于袁康的《越尽书》,说吴亡后“西施复回范蠡,同泛五湖而往”。明代的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对这个说法进行了“丰富加工”,演绎出西施原是范蠡的恋人,吴亡后范蠡带着西施隐居的情节。现在流传下来最完整的此事版本是梁辰鱼写的剧本《浣纱记》。梁辰鱼是昆隐士,《浣纱记》是昆腔早期奠基作之一,该剧开头是范蠡游春在溪边遇浣纱女西施,一见钟情,结尾则说两人躲祸远遁。范蠡与西施的姻缘,最后通过范蠡之口说的是:“我实宵殿金童,卿乃天宫玉女,双遭微谴,两谪人间。故鄙人为奴石试冬本是夙缘:芳卿作妾吴宫,实由尘劫。今续百世已断之契,要结三生未了之姻,始豁迷途,方回正道。”敢情范蠡和西施都是下凡的神仙,早在天上的时候就已经相恋,这次是“下放锻炼”的啊? 那么这个俘获西施芳心的范蠡又是什么样的人呢? 范蠡是楚国人,出生于平民之荚冬却有匡世奇才。一般这样的人都不太合群。楚国人都把范蠡视为疯子,因此范蠡在楚国混得很不好。他就琢磨楚国不能用自己,自己不如往报效越国,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于是,范蠡邀请好友文种一起离开楚国,东往越国,成为越国称霸的最大元勋。但是范蠡发现勾践的为人,薄情寡恩,自私自利,又相约文种离往。文种不愿离开成功的事业。范蠡就更名改姓,带着西施泛船齐国。据说范蠡到了陶地,做起了生意,成为巨富,自号。由于经商有道,民间尊陶朱公为财神。西施跟定了范蠡这个求名求利的大人物,想必后半辈子的日子不会差。 有关西施与范蠡双宿双栖的说法在文学作品中出现最多。就说西施“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苏东坡则写得更明白:“五湖问道,扁船回往,仍携西子。”两位大文豪都以为范蠡、西施这对爱侣驾一叶扁船,优游五湖而逝。但是记叙范蠡退隐一事的《国语。越语》和《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都只字未提西施。所以西施和范蠡的爱情故事固然浪漫,却是没有丝毫历史依据的。 比西施稍晚的记载的西施命运则没有和范蠡恩爱终老那么幸运,而是魂回西天。墨子约生于公元前468年,死于公元前376年。他对西施的记载可能是关于西施最早的记录。《墨子。亲士》篇记有:“西施之沈,其美也。”“沈”和“沉”在先秦古文中是互通的。有人据此以为,这里的“沈”字说的是西施的死因。后人引后汉赵晔的《吴越年龄》的逸篇对应,有“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鸱夷”是装尸体的皮囊。这些历史资料证实,西施极有可能在吴亡后被沉进了水底,死了。那么,是谁溺死了西施呢? 《东周列国志》说西施是被越王勾践的夫人杀死的。由于勾践从苏州凯旋,把西施带回了越国。越以为西施是“亡国之物,留之作甚”——八成是这位越王夫人害怕西施威胁自己的地位,就让手下把西施诱出,绑上大石沉进江中。在这里,西施被以为红颜祸水,是政权的不祥之物,只能得到沉江被杀的命运。“红颜祸国”一说在古代很有市场。很多称赞、垂涎西施美貌的“君子”“大夫”们往往正色斥责西施祸国,该杀。还有民间传说以为西施是被愤怒的吴国百姓杀死的。吴国灭亡后,百姓们迁怒于西施,以为是这个越国来的狐狸精勾引吴王,导致吴国灭亡的。于是,吴国百姓们用锦缎将她层层裹住,沉在扬子江心。这实在是“红颜祸国”说的另一个翻版。《东坡异物志》记载:“扬子江有美人鱼,又称西施鱼,一日数易其色,肉细味美,妇人食之,可增媚态,据云系西施沉江后幻化而成。”可见西施沉江一说传播之广,也从反面证实后人对西施美貌的肯定。西施沉江一说在文学作品中也出现很多。比如李商隐曾作《景阳井》尽句一首,云: 景阳宫井剩堪悲,不尽龙鸾誓死期。 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西施。 稍晚的诗人皮日休也有《馆娃宫怀古》五首。其中第五首是: 响屟廊中金玉步,采苹山上绮罗身。 不知水葬今何处,溪月弯弯欲效颦。 除了这两大类说法外,有关西施着落的版本还有很多。试举一二如下: 一说越王勾践丧尽天良,竟在西施回国当晚就要她“伴寝”,也就是7 要把西施占为己有。这里要插叙一句,历史上的越王勾践是一个很低劣的人,是那种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的小人。假如让西施委身夫差还有为国复仇的精神激励,现在让西施伴寝就完全是为了满足勾践了。西施自然不愿意陪勾践睡觉,最后以“不能伴寝”的“抗君之罪”被勾践正法。 一说西施在夫差自杀后返回诸暨故里,重过平民百姓生活。可好事的传说者又根据初唐诗人宋之问的《浣纱》诗“一朝还旧都,靓妆寻若耶;鸟惊人松梦,鱼沉畏荷花”的内容,说回到故乡的西施在一次浣纱时,不慎落水而死。 不管西施命运如何,有关她的着落的种种说法都寄托了后人对她无尽的思念和深深的敬意。西施身上笼罩的谜团已经超越了个体的身世之谜,而成为一种现象。《西施咏》说: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着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回。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西施现象”的本质是如何评价西施的题目,如何评价西施的呢?历来多将亡吴的根由回之于女色,以为西施是祸水。唐朝罗隐曾有《西施》诗一首:“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罗隐这首小诗破除了“西施是祸水”的论调。“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家国兴亡成败是各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吴国灭亡是各方面矛盾激化爆发的结果,而不应回咎于西施个人。将一国的衰亡回结为个体的美色,是为亡国君臣摆脱责任的托词。“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则用推论说,假如西施忠诚吴国,后来越国的灭亡又能怪罪于谁呢?在历史大势眼前,个人的作用究竟是有限的。西施是个爱国者,我们不能由于她的美色和她的作用,将她列为祸国魁首。 的确,西施为越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后人将西施在中的历史作用过分拔高,仿佛西施成为越国灭吴的头号元勋、王牌武器。这就严重背离了史实。西施在吴越争霸大局中仅仅是一枚极小的棋子,作用有限。 当初,文种曾经将越国的复仇计划回纳为“九策”:第一是相信天助越国,要有必胜之心。第二是赠予吴王大量财物,既让吴国信任越国,疏于防范,又让夫差习于奢侈,丧失锐气。第三是先向吴国借粮,却用蒸过的大谷回还。夫差见越谷粗大,就发给农民当谷种,结果第二年根本生不出稻谷,导致吴国大饥。第四是赠予夫差美女,让他迷恋美色,不理政事。夫差宠爱的西施和郑旦就是越国赠予的。第五是向吴国输送能工巧匠、巨石大木,引诱夫差大起宫室高台,空耗国家财力民力。第六是贿赂吴王左右的***臣,败坏吴国朝政。这个***臣主要是伯嚭。第七是离间夫差和忠臣的关系。这个忠臣主要是。第八是越国积蓄粮草,充实国力。第九是铸造武器,练习士卒,寻找机遇攻吴灭吴。 文种和范蠡在吴越争霸过程中,提出了一整套现实到惊人、坦白得不能太坦白的外交计划,可以说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千年后意大利的马基雅维利假如能够看到文种、范蠡的思想和实践,一定会以为发现了远古的知己。在宏大计划中,进献西施软弱对方和勾践违心品尝夫差的粪便一样,只是一个小战术而已。 那么西施在夫差身边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呢?我们且不说西施不能向越国透露吴国机密,更不说西施没能操控夫差离间吴国君臣,单单在迷惑、软化夫差方面,西施的作用也很有限。夫差没有向西施透露***,更没有让西施参与朝政,而且在臣服越国后依然保持着昂扬的政治斗志和精干的政治聪明。吴国国际地位持续进步。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约晋定公、鲁哀公等中原诸侯到黄池会盟。在黄池,偏居东南的吴国在夫差的成功操纵下获得了天下霸主的地位。 在文种九策的作用下,吴国的国力的确下降了,但吴越两国的实力对比并没有一边倒。衰落的吴国和崛起的越国的实力对比相往无几。从公元前482年勾践趁夫差北上争霸,倾巢而出,偷袭吴国开始,一直到公元前473年,越军采取了长期围困战术,攻陷苏州为止,吴越的争霸持续了十年。因此不能说卧薪尝胆的越国实力远超过吴国。越国胜得也很艰难。 西施在政治上仅仅是让夫差误信越国的忠诚,对越国疏于防范的道具之一。 美人已往,芳踪难觅。红楼中同为苦命人的曾写下《西施》一诗,以为葬身江水是西施最好的命运: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笔者以为,西施不是传说的巾帼女侠,而是喜欢在江南的溪边浣纱的邻家女孩。只是身逢浊世,美貌惹祸,小女子控制不了自己的命运,才引出了那么多的是非曲直和历史疑团来。一个弱女子能够成为一个历史现象,着实不易,也着实令人感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