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因,成为了蜀国的罪臣,故没有被武侯祠文官廊收录,但也不能否认马谡的才华。
建兴六年(228年),马谡献计,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稳定南蛮之后,果断发起了第一次北伐。
蜀汉的首次北伐,确实证明了诸葛亮军事战略的正确。
至少是让人看到了蜀国崛起的希望,随后亲自坐镇长安。
时年,诸葛亮派遣军队前往祁山北伐。
诸葛亮任命、邓芝,二人充当疑军,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据了箕谷,而诸葛亮本人则亲自率领十万大军,突袭祁山,祁山有魏军驻守。
时下,可用的大将有、吴壹等人,在军事会议上,大家都主推这几人作为先锋,但是诸葛亮却不听众人意见,一意提拔马谡,任命马谡为先锋,带领各军前行。
魏明帝曹睿在闻悉蜀汉北上讨伐之后,遂派大将张郃总督各路军马在街亭阻挡马谡。
然而自大的马谡放弃了诸葛亮的作战部署,把军队随意调度,驻扎在山上,马谡的先锋王平连续多次劝谏马谡,马谡不采纳他的计谋。
后面的故事大家也很清楚,张郃断绝蜀军水路,以火攻以及水源引诱,蜀军溃不成兵。
只有马谡孤独自单人匹马逃了出去,在回营途中被捕。
再后面的,则是诸葛亮。
根据诸葛亮对马谡的了解,再加上马谡对兵法的熟悉程度,守住街亭应该说以逸待劳,并不是难事,至少不会让魏军大败而归。
奇怪的是,马谡一反常态,完全不执行在诸葛亮面前一口承诺的行军计划,反而自作主张起来,这到底是为何。
其实像马谡这样有才能的人,在委以一番大事之前,早已名声远播,天下皆知其才能时,通常会做这件大事的时候,做出不寻常的举动,为的就是要“一鸣惊人”,实现自我价值。
马谡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刑场上在,马谡曾经大喊:“马谡罪有应得,死而无怨!”。
诸葛亮听在营中听到后,痛苦不已,悔不当初。
哭是因为军令如山,不杀马谡不足以正三军,悔,是因为自己太过相信马谡,马谡是一个出色的谋士,但是却不是一个合格的统帅。
蜀中大将听到之后,不免伤心落泪,颇有之感。
街亭失守,马谡成为蜀国罪臣,让人可悲可叹。
刘备临终时告诫诸葛亮马谡不可重用,说他“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可惜诸葛亮没有听的,如果诸葛亮回想起这句话,恐怕心里是五味杂陈,不是滋味。
刘备如果在世的话,可能会有些窃喜:”丞相,这回我总算说对了吧。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