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范缜写神灭论,惹得萧衍一时大怒,被发配广州

时间:2025-03-26来源:网络作者:小白1
因不满齐帝的专横统治,在手下的一片呼劝声中,终于在时机成熟之后,在襄阳大揭义竿,举兵讨伐萧宝卷。

在兴兵南征路上,萧衍又因德施民心,顺应天势,所以一路上收招了不少人马,队伍日益壮大,更有许多隐士贤良也来投靠萧衍。

一日,萧衍领军到了南乡舞阳,与左丞相刘孝绰正在军帐中研究战况,军士来报道:“禀主公,营外有一腰扎黑丧带的人,自称是主公的故友,前来求见。

”不待萧衍回话,刘孝绰已接道:“大胆逆贼,胆敢乱闯我营,先将他绑起再当相见!”那士卒正欲退去,萧衍却道:“且慢,此人既称是我故友,自当引他见我,如若他乃有意挑衅之辈,再绑不迟!”刘孝绰闻言道:“主公,此乃之际,切要小心为好!”萧衍道:“不妨事,我心中自有分寸。

” 那士卒得令退去,不一会儿领着一个男子进了主帅营。

那男子果然头缠麻布,一身孝衣,腰缠黑丧带,见了萧衍也不下跪。

刘孝绰一看便有气,正欲喝令来者跪见,哪知萧衍却不仅不怒,反而喜上眉梢道:“啊!原来是缜兄!”来人双手一揖:“得闻衍兄领兵至此,特来相见!”萧衍这才对刘孝绰道:“此乃我当年竟陵王学府的故友,今日得见甚是高兴!”刘孝绰这才与来人揖手还礼之后,便行退去。

待刘孝绰退去之后,萧衍更是放下主帅的架子,携着来人之手共坐主位,相谈甚欢。

萧衍先道:“不知缜兄几年不见,今日见我,为何是如此打扮?”那人只微叹一声道:“衍兄有所不知,前日家母过世,今日尚且还在孝日内,今又偶闻衍兄领兵至此,只想前来投靠衍兄,以助微薄之力。

” 萧衍听后更欢喜得不得了,二人便在帐中促膝长谈起来。

来者不是别人,正是范缜。

范缜最早的官位在齐朝中算是个较低的主簿,直到现在才被提升为尚书殿的中郎和宜州的太守。

提及范缜的血统,他原是东晋时安北将军范汪的第六代世孙,他的祖父是中书侍郎范璩之,父亲范漾早死于诸侯纷争的年代。

其实,萧衍和范缜的关系也不至于如此亲切,只因范缜的堂弟是萧衍自称西邸“八友”中的一位。

在当时范缜经常言论一些与世人不同的见解,所以萧衍才对他有所留心。

今日相见,萧衍知道他是个见解独特之人,想到自己日后欲成大事,身边多个这样人总比没有的好,所以方才显得格外亲切。

范缜的故事还得从齐朝初建的时候说起。

当时,竟陵王萧子良在鸡笼山办了一个学府,招纳天下的才子著作文献和,同时又招了一批僧侣撰写佛经。

哪知众多学士之中,只有范缜一人不相信,而且还地表达无神的言论,抨击佛教。

萧子良认为范缜的言论动摇了他的地位,终于有一次当着众人的面,仗着自己为一舍之长,学历非凡,首先问起范缜:“你不相信世间有佛祖和神灵存在,你有什么理由吗?难道就像人,一生下来便有贵贱之分吗?” 范缜环视了一下四周,却指着院中的一棵老树道:“不错,现在的人一生下来便有贵贱之分,就像这棵树上落下的树叶,虽然它们同在一棵树上生长,可说是环境一样,但当秋风一吹,它们其中有的可能会落到这清新雅致的学舍中,而另外则有的落到竹篱墙外的粪池中,倒也跟人有些相似,就似你萧公子一出生便注定是大富大贵之命,而我等却是需苦读奋斗方才飞黄腾达之辈!”一席话,范缜比喻得十分贴切,惊得四座,萧子良更是无言对答。

自这次唇枪舌剑一战之后,范缜更加坚信世上无神存在的思想是正确的。

后来,范缜一时兴起,经过四个月的时间,竟写成了一本《神灭论》的书。

书中范缜用自己的思想观念,恰如其分地比喻、阐述了世上没有任何神灵存在的道理。

他在书中写道:“世上有谁能证明神灵的存在呢?如果就像某些人所说灵魂是附体的,那么也只是说有了肉体才有灵魂,而肉体一旦灭亡,那么灵魂也一定随之消失了。

” 范缜的《神灭论》问世以后,惹起了一番不小的风波,许多信佛的人纷纷责怪范缜的“荒唐之说”,更有些略有文采之人竟写起《破神灭论》,欲用纸笔击败范缜。

太原有位学士,一日亲临鸡笼山竟陵王学府,当面责问范缜道:“哎呀,范先生真是太可悲了,你竟然会不知道你祖先的神灵在哪里呀!”范缜闻言笑道:“这位先生所言甚是,我范缜虽不知祖先神灵在哪里,可我却知先辈们肉体安放何处。

这位先生即言此话,那你定然知道他们神灵所在何方,我范缜每逢清明尚可拜祭先辈们的肉体,这位先生难道要自取性命以灵魂去追随他们吗?”一番话直教那太原学士灰溜溜地,以免难堪。

当然,范缜的神灭论思想,萧衍也完全知道。

萧衍虽也信佛,但举兵起事时不比老年那样虔诚,他也清楚范缜是一个才子。

萧衍此次兴兵讨逆,身边正值用人之际,所以也没有因范缜的《神灭论》而责难他,反而委他重任。

范缜一直想寻得明主,也甘效犬马之劳。

待得萧衍建梁称帝之后,范缜也官至尚书左丞之职。

但到后来,萧衍大兴佛教,范缜却执意坚信“神灭论”,所以一直劝言萧衍,惹得萧衍一时大怒,干脆传下一道圣旨,把才子范缜发配到广州去了。

一直到天监六年(公元507年),范缜才又被梁武帝召回京城任中书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少数民族将领杜文秀是否叛国争论不休的真相

杜文秀简介记载他号百香、字云焕、又名杨秀。

三年出生于云南永昌保山县一个家庭。

在10岁后过继给姨妈,改,更名为杜文秀。

自幼好学13岁通晓儒家典籍,17岁考中秀才。

16岁补廪膳生员道光十五年以代表身份上京上控“保山惨案”制造者,但未获公正处理。

六年发生的聚团杀回事件,让杜文秀在蒙化起兵,同年10月被推举为最高领导人,建立起大理革命政权。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杜文秀简介指出他用10余年的时间来反抗清王朝。

并且提出了“革命满清”等响亮的口号。

六年十月他组织20万大军进攻昆明,占领几十座城池。

后因覆灭,清军抽取优势兵力前来进攻,致使杜文秀东征失利。

同治十一年清军围攻大理,为免百姓遭到屠城的命运,杜文秀服毒后被押解至清营后英勇就义。

杜文秀是我国少数民族的将领,清咸丰、同治年间云南回民起义领袖。

从杜文秀简介中可以清楚的知道他是一个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外国侵略,反对统治者的压迫的革命家。

他拥有广大的胸襟,是一位深明大义的杰出人物。

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农民起义领袖。

他不但在政治、军事方面表现出来卓越的才能,而且在处理民族关系与宗教问题上表现出前无古人的宽阔胸怀。

直至今日他仍然被云南回、汉、白等族人民所敬仰。

杜文秀是什么样的人 杜文秀是云南人,自幼读书,为人刚毅正直,见义勇为。

十九世纪中期,在太平天国革命风暴震撼下,云南各族人民举起了反抗清王朝的革命旗帜,其中以杜文秀为首的大理政权坚持反清斗争将近20年之久。

在解放以来发表的诸多作品对杜文秀本人的评价却莫衷一是,而且他本人也是史学界争议的课题。

那么杜文秀是什么样的人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杜文秀是什么样的人呢?杜文秀在1856年秋于蒙化起义,联合回、汉、白、彝各族人民一举攻克大理,并且建立政权,成为最高领导人,并且宣布听从天平天国号令。

指挥起义军不断打击清朝反动统治,让云南各族人民成为了反清斗争中一支重要力量。

而且他还对大理政权实行了许许多多有利于各族人民的改革。

强调回汉民族一律平等,深得了各族人民的支持与拥护,使得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得到改进,从而使得起义队伍不断扩大。

从这里人们可以看出杜文秀是个热爱和平、在大理地区实现了人人平等的将领。

对中国未来各族人民和平共处做出了榜样与贡献。

1873年,清军兵临大理,杜文秀见到大势已去,避免破城后清军屠城,决定牺牲自己,服毒后出城与清军议和,被杀牺牲。

从这里便可以看出杜文秀是什么样的人。

他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他人的生命,这是舍己为人的精神,他是一位负责的将领。

杜文秀究竟是否有叛国行为 关于杜文秀究竟是否有叛国行为这一问题,史学界讨论了半个世纪。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杜文秀外交的热烈讨论期是1995年到1976年,人们对他的看法也发生多次改变。

最开始杜秀文被视为罪大恶极的叛徒,后来经过进一步调查人们得知杜文秀没有丝毫建立“独立国”的意图和行动。

而且杜文秀在反清斗争中的功绩是主要的,过错是次要的。

杜文秀究竟是否有叛国行为这一问题进一步讨论时期1979年到2000年。

1980年,太平天国研究专家罗尔纲在上海发表《杜文秀卖国说辟谬》,其中的观点是:所谓大理回教国系出自外国侵略者的捏造;所谓大理使臣乃刘道衡的骗局。

1981年云南田汝康搜集外文资料,再次对刘道衡使英问题作了详细考证。

此文使用外国文献达l00余种,史料的宏富,论证措辞的严谨,见解的独到,都可以成为云南近代史著作的典范。

云南学者林荃研究员在近著《杜文秀起义研究》证实由刘道衡伪造《上英皇表》及其相关的活动是强加在杜文秀身上的,杜文秀背负的历史责任应当彻底澄清。

杜文秀究竟是否有叛国行为这一问题,通过史学界的不断努力,证实杜文秀是一位杰出起义军领袖。

他不但在政治、军事方面表现出很高的才能,而且在对待民族和宗教问题上,表现出伟大的宽阔胸怀,他没有背叛国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曹刿论战中的曹刿是否就是曹沬?曹刿生平事迹简介

曹刿[guì],一作曹翙。

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鲁国(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人,曹刿是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铎的后人,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鲁庄公十年,齐攻鲁,刿求见请取信于民后战,作战时随从指挥,大败齐师,一鼓作气之典出于此。

人物生平 长勺之战 曹刿是周文王儿子曹叔振铎的后人。

鲁庄公十年(前684年),不顾 刚就任主政大夫的的竭力劝阻,派高傒、、公子雍率大军伐鲁。

此前,齐、鲁几次交战,鲁国都被打败。

闻听齐大军压境,鲁庄公和群臣大惊失色,不知所措。

这时,曹刿求见庄公,主动提出为抵抗齐军出力。

他的同乡人说:“那些每天都吃肉的人在那里谋划,你又去参与什么!”曹刿说:“吃肉的人鄙陋不灵活,不能作长远考虑。

”于是入宫进见庄公。

曹刿问庄公:“凭什么来作战?”庄公说:“有吃有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分给别人。

”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不能周遍,百姓不会服从的。

”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不敢擅自增加,祝史的祷告一定反映真实情况。

”曹刿回答说:“一点诚心也不能代表一切,神明不会降福的。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完全探明底细,但必定合情合理去办。

”曹刿回答说:“这是为百姓尽力的一种表现,凭这个可以打一下。

打起来,请让我跟着去。

” 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兵车,与齐军在长勺展开战斗,庄公准备击鼓。

曹刿说:“还不行。

”齐国人打了三通鼓。

曹刿说:“可以了。

”齐军大败,庄公准备追上去。

曹刿说:“还不行。

”下车,细看齐军的车辙,然后登上车前横木远望,说:“行了。

”就追击齐军。

战胜以后,庄公问曹刿取胜的缘故。

曹刿回答说:“作战全凭勇气。

第一通鼓振奋勇气,第二通鼓勇气就少了一些,第三通鼓勇气就没有了。

他们的勇气没有了,而我们的勇气刚刚振奋,所以战胜了他们。

大国的情况难于捉摸,还恐怕有埋伏。

我细看他们的车辙已经乱了,远望他们的旗子已经倒下,所以才追逐他们。

” 谏阻庄公 鲁庄公二十三年(前671年)夏季,庄公到齐国去观看祭祀社神,这是不合于礼的。

曹刿劝谏说:“不行。

礼,是用来整饬百姓的。

所以会见是用以训示上下之间的法则,制订节用财赋的标准;朝觐是用以排列爵位的仪式,遵循老少的次序;征伐是用以攻打对上的不尊敬。

诸侯朝聘天子,天子视察四方,以熟悉会见和朝觐的制度。

如果不是这样,国君是不会有举动的。

国君的举动史官一定要加以记载。

记载而不合于法度,后代子孙看到的是什么?”但庄公不听从。

相关争议 《史记·刺客列传》载:“曹沬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庄公好力。

曹沬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

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沬执匕首劫齐桓公。

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沬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以甚矣。

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 曹刿和曹沬是否为同一人?为此,大多史料沿袭旧说,语焉不详。

李零先生的文章——《为什么说曹刿和曹沬是同一人——为读者释疑,兼谈兵法与刺客的关系》(此文曾在《读书》2004年第9期刊载)则认为两者实为同一人。

《左传》中“曹刿”这一人物共出现两次:一是庄公十年春“长勺之战”,一是庄公二十三年“曹刿谏庄公如齐观社”。

《左传》叙长勺之战前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据此可以断定,此时曹刿的身份不是“肉食者”。

按《左传·昭公四年》:“食肉之禄”,注:“食肉之禄,谓在朝廷治其职事,就官食者也。

”孔颖达疏:“在官治事,官皆给事,大夫以上,食乃有肉,故鲁人谓曹刿曰,肉食者谋之。

”(关于“肉食者”的问题,具体参见“中国经济史论坛”发布的李根蟠先生的《“肉食者”解》一文)按照春秋时期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奴隶等社会阶层分类,以及曹刿有晋见鲁君的资格并为之出谋划策等情况来看,曹刿当时的身份应该属于“士”阶层。

在“长勺之战”后,曹刿取得鲁庄公信任,可能被任以大夫以上官位,之后才可能有庄公二十三年谏庄公“如齐观社”事。

《史记·刺客列传》载:“曹沬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庄公好力。

曹沬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

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

犹复以为将。

”之后,叙曹刿在“柯地之盟”劫持齐桓公。

《左传庄公十三年》【经】十有三年春,齐侯、宋人、陈人、蔡人、邾人会于北杏。

夏六月,齐人灭遂。

秋七月。

冬,公会齐侯盟于柯。

【传】十三年春,会于北杏,以平宋乱。

遂人不至。

夏,齐人灭遂而戍之。

冬,盟于柯,始及齐平也。

根据行文逻辑,“三败北”当在“柯地之盟”(庄公十三年)前。

“春秋三传”中所有鲁隐公元年至庄公十三年齐鲁两国的战事资料,共有五次,分别发生在鲁桓公十年冬、桓公十三年春、桓公十七年夏、庄公九年秋、庄公十年春;又通过《史记》发现庄公十三年还有一次(“柯地之盟”前发生)。

其中鲁国战败的有四次:鲁桓公十年、桓公十七年、庄公九年、庄公十三年。

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在庄公十年“长勺之战”前鲁国至少两次“败北”(并割地与齐),也就是说,假如曹刿即曹沬是同一人,那么,在“长勺之战”前,曹沬就已经是“将”(此推断逻辑不妥,“三败北”未必是指三次重大失败的战役,也可以指庄公十三年夏秋一次战役中三次小的败北 ,庄公十年“长勺之战”时,齐国还没经历管仲的强军改革,庄公十三年夏秋,鲁国已经被迫允许齐国灭遂邑而戍之。

则依然没有证据证明在“长勺之战”前,曹沬就已经是“将”。

庄公十三年秋七月,在《春秋》中只记录了月份而不记录任何内容,按《春秋》的惯例,这就是鲁国战败的部分,夏六月齐国灭遂,秋七月鲁国救遂攻遂而三败于齐国,不得不《史记》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由于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并无专门之“将”,而是由各诸侯国的“卿”在战时临时“将”兵,而“卿”为“肉食者”。

这显然与曹刿所言“肉食者鄙”的事实抵牾。

《匡君大匡》 [10] (齐桓公)四年,修兵。

谓管仲曰:“吾士既练,吾兵既多,寡人欲服鲁。

”。

公不听,果伐鲁,鲁不敢战,去国五十里而为之关。

鲁请比于关内,以从于齐,齐亦毋复侵鲁,桓公许诺。

鲁人请盟曰:“鲁,小国也,固不带剑,今而带剑,是交兵闻于诸侯,君不如已,请去兵。

”桓公曰:“诺。

”乃令从者毋以兵。

管仲曰:“不可,诸侯加忌于君,君如是以退可,君果弱鲁君,诸侯又加贪于君,后有事,小国弥坚,大国设备,非齐国之利也。

”桓公不听,管仲又谏曰:“君必不去鲁,胡不用兵,曹刿之为人也,坚强以忌,不可以约取也。

”桓公不听,果与之遇,(柯地之盟)庄公自怀剑,曹刿亦怀剑践坛,庄公抽剑其怀曰:“鲁之境去国五十里,亦无不死而已。

”左揕桓公,右自承,曰:“均之死也,戮死于君前。

”管仲走君,曹刿抽剑当两阶之间曰:“二君将改图,无有进者。

”管仲曰:“君与地,以汶为竟。

”桓公许诺,以汶为竟而归。

虽然是战国才完稿,但是却是齐国稷下学宫之书,不可能搞错,既然也把曹沫事迹记录为曹刿,则曹刿曹沬应为同一人,当无异议。

再者,两人的性格反差太大,一为足智多谋、沉稳持重、重礼知义的政治家、军事家(“曹刿论战”、“谏庄公如齐观社”),一为好勇尚力、大胆莽撞的猛将、刺客,性格上的巨大反差很难让人接受二人合而为一的说法。

根据《左传》对曹刿在军事“论战”和政治上劝谏庄公“如齐观社”这两件事情上看,曹刿显然不是靠《史记》中说的“以勇力”取信于鲁庄公,他靠的是政治远见和军事韬略。

《左传》叙事中,一人异名而称的情况并不避讳,而曹刿在《左传》中两次出现,也并无“曹沬”之异名,更没有提到曹刿劫持齐桓公这一轰轰烈烈的壮举;《史记》只载曹沬劫持齐桓公一事,却不记载“长勺之战”这个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这恐怕不是以两书分别突出了同一人的不同性格特点来解释得通的。

由此,我们只能认为,《左传》作者与并不认为曹刿、曹沬为一人。

李零认为曹刿和曹沬为同一人,主要依据是:1、训诂学中“刿”、“沬”、“翱”等字发音相近(或“同音通假”),可以通假;2、前人著述中记“劫持齐桓公”一事,有分别记作“曹刿”、“曹沬”、“曹翱”者;3、如今出土的上博楚简(李零所说的《曹沬之阵》)中有庄公谋臣“散蔑”者,劝谏庄公勤俭,又与鲁庄公谈论军事,并且“沬”、“蔑”、“刿”字音近通假。

秦汉以前,由于文字不能规范统一,致使各诸侯国在文献记载上存在文字书写上的差异;更由于书写材料的昂贵(绢帛)不便(竹木简),知识的传播在很多情况下是靠口授来完成的,当这些知识(尤其是一些文字知识)经过众口因传后再形成文本流传时,文字的读音、写法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差异甚至是错讹,同音异字有之,音近而误为同字亦当有之,因此,同一人被误解为两人或两人误为一人也就不稀奇了。

所以考证历史人物、事件等单单依据训诂学是远远不够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唐司马贞《史记索隐》、清梁玉绳《人表考》,今人杨伯峻《春秋左传注》、陈奇猷《春秋校释》等依据同一事件的异名记述,单从训诂学上(或沿袭前人、他人之说)就得出最后的结论,是失于对史实的细致考究和人物性格的深入分析,至少是不全面的。

从网上看到李零先生提供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告攵蔑之陈》释文:“鲁庄公将为大钟,型既成矣。

曹沬入见……”李先生解释说:“释文是在整理者释读的基础上作的,凡从其说的文字除个别确有必要者外不再严格隶定,直接以通行字写出。

我们有不同意见之处则以注释的方式简单交待。

”李零又解释说,“上博楚简《曹沬之陈》中的‘曹沬’,他的名字,写法和传世文献又不一样,是作‘散蔑’”。

也就是说,原文中的“散蔑”被整理者“无可怀疑”地训成了“曹沬”,然后又通过训诂学上“刿”、“沬”的音近而得出同一人的结论。

然后倒果为因,再以此作为曹刿、曹沬为一人的论据。

在这里,我们不禁要产生一个疑问:这样的“无可怀疑”是学术界的共识还是个人的主观臆断呢? 部分人在谈这些问题的时候,多用“相当于”、“可以”、“也可以”、“应该是”、“从道理上讲”推断,而最后推出“一定是”、“肯定是”…… 综上所述,曹刿和曹沬可能是两个人物形象,在学术上还应该继续深入研究和讨论,在没有更确凿、更有说服力的学术定论之前,专家学者们不要把“后路”堵死,存疑探究、阙疑备考是最实际、最科学也最受人尊敬的学术态度。

另外,人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中写“乾时之战”、“长勺之战”、“柯地之盟”等故事章节时,均把“曹刿”、“曹沬”作为两个人物形象来描写,至少说明在明代以前曾流传着这“二曹”不同的演义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