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清国政局的听说在西安建“大顺”,立刻派人前去联络,提出要“并取中原,同享富贵”。
李自成对此没有做出反应。
三月初,农民军,接诏弃宁远,往山海关方向移动,清国上下大为兴奋,准备借机南取中原。
清国汉人“大学士”范文程连忙献策:其一,可入边直取北京;其二,昔日以为敌,此次入关后的敌人是农民军;其三,明朝积弱,必定灭亡,一定要趁此的机会占领中原,特别是河北地区。
多尔衮大为赞同。
他下令在国内征兵,男丁七十以下,十二岁以上,必须从军,可以说是倾国全力而来。
同时,多尔衮还听从范文程建议,严肃纪律,力诫兵将进入明朝国境后勿再象以前那样只顾杀掠,要以安抚为主。
松山败后,由于极需人才,明廷并未严处败逃的吴三桂,仅名义上降其三级使用,仍然派他固守宁远。
吴三桂很知报恩,整日训练士卒,加强城防,把数千士兵扩展为数万人,器械一新。
崇祯十六年(1643年),他还率兵多次击败清军的进攻,并多次拒绝其舅父祖大寿替清军对他的“招降”,很想做明朝耿耿忠臣(当时他也不可能因舅而降,因为其父吴襄在北京,且受崇祯帝信用)。
吴三桂离开宁远前,清军已经占领了中后所(今辽宁绥中)、中前所(今绥中前所)以及前屯卫。
山海关之外,只有吴三桂孤军奋战,死守宁远孤城。
明廷下诏,指示吴三桂弃宁远回援京师,他当时确实闻命即上路。
临行前,吴三桂下令把宁远城中的所有建筑皆烧毁,以免资敌。
但由于宁远城内兵民相加共五十万人,人多物多,全部迁徙入关非常费事。
沓沓而行,一天只能走数十里,直到三月十六日才抵达山海关。
吴三桂此时真很“仁义”,大有德当年之风。
话说回来,他此举也是“妇人之仁”,君父在京,岌岌可危,最要紧的是回援回京。
但话又说回来,他几万人马赶到北京,面对一百万农民军,也不一定是对手。
吴三桂安顿居民后,率部队急驰入卫,三月二十日到抵丰润,却听说农民军已经在前一天攻破北京城。
这时候,吴三桂平生第一次真正处于两难地步:孤军穷途,要不投降农民军,要不投降满清。
思想斗争并不久,吴三桂就作出了抉择:投降李自成。
一来自己老父陷于北京,为李自成扣押;二来大明已亡,新朝甫建,不失为开国功臣。
而且,与他同级的有兵有将有城的唐通、姜环等人都已经降附,他吴三桂投附,也算不甘人后,知天顺命。
李自成当然注重山海关方面的吴三桂,入京后即派人持檄招抚,表示他归大顺后“不失封侯之位”。
于是,吴三桂一路走向北京,一路大贴告示安民:“本镇率所部朝见新王(李自成),所过当秋毫无犯,士民不必惊恐。
”北京城内的吴三桂父亲吴襄为全家性命打算,也“语重心长”亲笔写信来劝:汝以皇恩特简,得专阃任,非真累战功,历年岁也,不过为强敌在前,非有异恩激劝不足诱致英士,此所以行素赏之计,而汉高一见韩、彭,即予重任,盖类此也。
今尔徒饬军容,选蠕观望,使李兵,既无批亢捣虚之谋,复乏形格势禁之力。
事机已去,天命难回,吾君已逝,尔文须臾。
……我今为尔计,不若反手衔璧,负锧舆棺,及今早降,不失通侯之赏,而犹全孝子之名。
万一徒恃愤骄,全无节制,主客之势既殊,众寡之形不敌,顿甲坚城,一朝歼尽,使尔父无辜并受戮辱,身名俱丧。
臣子均失,不亦大可痛哉!语云:‘知子者莫若父。
’吾不能为,而尔殆有疑于(赵)括也,故为尔升。
至嘱,至嘱! 行至半途,吴三桂得知了大顺军在北京拷打明朝官员追脏之事,不少暗中逃出的官员遮道哭诉,吴三桂大失所望。
当他得知自己父亲也被夹拷的消息,愤怒至极,决定不再入京,怕自入罗网后父子遭杀戮。
后人总是渲染吴三桂爱妾(陈沅)被刘宗敏抢掠奸污之事是他叛李自成的主要原因,其实这只是次要原因。
前明遗老和满清文人日后为了加重吴三桂“罪行”,故意拿他“冲冠一怒为红颜”说事,以此反衬他对明朝的不忠与对父亲的不孝。
吴三桂与李自成撕破脸,自然要靠近背后的满清。
但当时吴三桂不是即刻降清,而是以大明朝孤臣义士的身份,向满清“借兵复仇”。
吴三桂请清军从喜峰口、密云等处入边,自己试图仍旧掌握山海关险隘来牵制清军。
当时,多尔衮所领大部清军的的确确不是往山海关方向走。
他听从建议,怕李自成农民军烧空抢光北京后西遁西安,正急行军想从蓟州、密云等处进攻北京。
接到吴三桂密信,多尔衮,立刻改变主力部队行军路线,直奔山海关而来。
同时,他写信给吴三桂,许以“裂土封王”,要对方投降,而不是“借兵”。
吴三桂听说农民军大部来攻,心里发慌,立刻回信要清兵速来助战。
四月二十一日,清军前军抵达山海关外,在欢喜岭上结营,并与吴三桂进行了过程艰难的“谈判”工作。
不久,大军接踵而至,清军共十四万人集结于关外。
李自成听说吴三桂与清军搭上线,不敢怠慢,派出降将唐通与白广恩先率骑兵赶至抚宁县东南的一片石,而他自己则率主力布阵于石河。
此时,多尔衮及部下将领均心有疑惑,第一是怕吴三桂骗人,第二是清军从未与李自成交过手,心中没谱儿。
于是,清军先拿唐通一军开练,首先在一片石打败了这批为数不多的前“官军”与农民军混和的部队。
一片石战役,清军虽胜,但无关山海关大局。
惶急之下,四月二十二日清晨,吴三桂本人亲自出关,驰奔欢喜岭上,拜见多尔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