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大唐诗人卢照邻不能走路,却用诗漫游了天下

时间:2025-03-2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当大唐诗人睁着麻风病人的眼睛,艰难地爬向颖水,投身激流时,他一定还在一如既往地忧郁,一如既往地幻想,直到死神如期而至,才平静地闭上双眸,好像确定了自己已赢得了不朽的声名。

(一)身难动,心飞翔 公元674年深秋,长安附近的太白山已经霜染层林,满目飞黄。

在落木萧萧的山林深处,一个中年男子脸蒙遮羞布,用残缺不全的双手艰难地挖掘着一个墓穴。

这方墓穴他不是为别人挖的,而是为他自己准备的。

这个为自己掘墓的人,就是被称为“”之一的大诗人卢照邻(其他三位是、、)。

此时的卢照邻大约接近四十岁。

在这很多人都是一边不想活,一边拼命“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世界,为什么还算年轻的诗人却要呢? 此前,他因诗作《长安古意》中的一句“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被认为嘲讽了侄儿而被捕入狱。

(以下为一组唐朝服饰) 从皇家大牢出狱后不久,身体虚弱的卢照邻感染风疾,伴随着伤心与失落,隐居到长安太白山深处,开始过起与世隔绝的生活。

在那里,他拜大医学家,后著有《千金要方》,被尊称为“药王”的孙思邈为师,让他为自己治病。

但也拿他的病无可奈何。

他就自己动手炼丹治病。

然而,事与愿违,在丹药的毒害下,他的病情越来越重,双脚萎缩,一只手也残废了。

后来,又得上了可怕的麻风病。

最后在难以忍受的病痛折磨和因为毁容见不得人的双重打击下,大约四十四岁时投颍水自杀,以彻底解脱。

投水前,他用一首《释疾文·粤若》绝笔诗与亲朋作别,最后四句是: 东郊绝此麒麟笔,西山秘此凤凰柯。

死去死去今如此,生兮生兮奈汝何。

至于最终有没有躺进他自掘的坟墓,由于史无记载,也就不得而知。

卢照邻给自己起了个外号,叫 “”。

幽,细微而深,可见他该有多么痛苦与忧伤啊。

据说他晚年得病等死的过程极其凄惨。

他自己在《五悲文》中这样描述自己的病情:“骸骨半死,血气中绝,四支萎堕,五官欹缺。

皮襞积而千皱,衣联褰而百结。

毛落须秃,无叔子之明眉;,有之羞舌。

仰而视睛,翳其若瞢;俯而动身,羸而欲折。

神若存而若亡,心不生而不灭。

” 我都不忍翻译。

总之,就是身体与容貌同毁,心与神俱残,连挪动一步的距离,都好像比跨越千山万水还难。

多年后,诗人学者张燮在读到卢照邻的《五悲文》时,仍然胆战心惊地感叹:“古今文士奇穷,未有如之甚者。

夫其住宦不达,则亦已耳,沉疴永痼,无复聊赖,至自投鱼腹中,古来膏肓无此死法也。

”(《幽忧子集题词》) 就是说:古往今来有那么多特别贫苦的文人,可从来也没有人苦痛到像卢照邻这样的。

你说他当不了官,也就算了。

可是得了那么个,以至生不如死到投河自杀,这是从古至今那些最痛苦的残疾人也不愿意选择的死法啊。

但让人震撼的是,就是这样一位被残忍的病魔彻底打垮的诗人,却在极度困苦和绝望中为人世间创作了许多生意盎然的诗歌,尤其是那首我们后面还要说到的史诗巨作《长安古意》。

可以设想一下,在太白山深处自掘着坟墓的卢照邻,是怎样面对秋风秋雨的萧瑟荒凉和病残身躯的深疼剧痛,将自己那不能行走的身体的所有能量都输给了可以飞翔的心灵,并凭借诗歌的翅膀漫游了天下。

(二)他用诗问候擦肩而过的世界 只活到四十多岁的卢照邻,人生经历并不复杂。

和大多数唐朝诗人一样,卢照邻也出身望族,自幼饱读诗书,博学能文。

唐高祖李渊第十七子李元裕曾这样评价他的才华:“此吾之相如也。

”即是将卢照邻比作西汉文学大家。

乾封三年(公元668年)春,卢照邻获得四川新都县副县长的官职,可惜上任伊始,还没开始施展从政抱负,就因小人陷害,被抓进了监狱。

后经朋友多方相救,才获释放,从此便与仕途无缘。

《新唐书》如此概括他的一生:“自以当高宗时尚吏,己独儒;武后尚法,己独黄老;后封嵩山,屡聘贤士,己已废。

” 意思是说:当唐高宗重视官员的实际才干时,他还是个没有什么从政实绩的儒生;当武则天重用知识分子时,他却成了一个炼丹治病的道士;后来等到唐高宗封禅泰山,在全国广纳才士时,他却已经卧床不起了。

呜呼,一个人所能的生不逢时,和倒霉悲苦,也不过如此了吧? 在成了“活死人”后,一切的世俗追求都不再与他有关,他所能做的只剩用诗问候擦肩而过的世界。

于是,在那些躲避世人的嘲笑、看不到明天的深山老林的日日夜夜里,卢照邻写下了“相思在万里,明月正孤悬”、“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等等已经流传了千年,并肯定还要一直流传下去的魅人诗句,将一种神秘的诗意,传送到了深山老林之外的初唐诗坛。

特别是那篇著名的《五悲文》,用的视角展开对才华与抱负、贫穷与富有、疾病与生死、命运与人生等重大精神问题的探究,在真实与虚构、自传与想象中用残缺的身体书写丰满的生命,读来更使人惊心动魄,心生敬重。

(三)道是无情却有情 在卢照邻倒霉透顶的一生中,只有一件事应该温暖过他的心肠。

虽然这件事在外人看来却是他品德的污点。

那就是他在四川落难时曾获得过的一次爱情。

就在他从新都县副县长任上被污入狱获释后不久,正准备返回长安,再找工作时,一位四川美眉爱上了失魂落魄的诗人。

他在成都的一家歌厅借酒消愁时,邂逅了一位的歌手。

一对“同是天涯沦落人”相知相爱了。

当那个女歌手她为他怀了孩子时,卢照邻发誓与她相伴终生,不离不弃。

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没等到孩子出生,卢照邻接到了朝廷要他回长安重新安排工作的通知。

为了前途,俩人一番后,还是洒泪离别了。

可自此以后,郭歌手一直没有等到卢照邻如约归来与她完婚。

孩子出生不久也夭折了。

又开始卖唱为生的郭歌手,一次在酒楼偶然遇见了与卢照邻同为“初唐四杰”的诗人骆宾王,向他诉说了自己的遭遇。

骆宾王很为自己的诗友不齿,写了一首《艳情代答卢照邻》。

就是代郭歌手质问卢照邻,我在蜀地孤苦一人,生计无着,你为什么躲在首都不回来践行诺言,难道你是忘恩负义,另攀高枝去了? 但真实的状况是,卢照邻回到长安后没有被安排上工作。

接着,他辗转到洛阳讨生活,却因诗获罪,出狱后又不幸感染风疾,不得不逃到深山老林里炼丹治病。

看看他写的这首怀念郭歌手的诗: 忽忆扬州扬子津,遥思蜀道蜀桥人。

鸳鸯诸兮罗绮月,茱英湾兮杨柳春。

你还觉得他是个始乱终弃的卑污小人吗?我倒觉得他更像是“道是无情却有情”。

(四)诗歌版《清明上河图》 《全唐诗》编录卢照邻的诗作两卷。

但真正能让他名垂诗史的,全在于他那首鸿篇巨制《长安古意》。

这首诗虽长,但绝对值得你细览全貌: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百尺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

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

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垂凤翼。

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

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

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

生憎帐额绣孤鸾,好取门帘帖双燕。

双燕双飞绕画梁,罗帷翠被郁金香。

片片行云着蝉鬓,纤纤初月上鸦黄。

鸦黄粉白车中出,含娇含态情非一。

妖童宝马铁连钱,娼妇盘龙金屈膝。

御史府中乌夜啼,廷尉门前雀欲栖。

隐隐朱城临玉道,遥遥翠幰没金堤。

挟弹飞鹰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桥西。

俱邀侠客芙蓉剑,共宿娼家桃李蹊。

娼家日暮紫罗裙,清歌一啭口氛氲。

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

南陌北堂连北里,五剧三条控三市。

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气红尘暗天起。

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

罗襦宝带为君解,为君开。

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

意气由来排,专权判不容萧相。

专权意气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风。

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昔时金阶,即今惟见青松在。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裾。

这首纵横奔放,华美浮艳的长诗,一开篇就以俯瞰的视角气势磅礴地展开长安的全方位画卷。

其城市面貌之详尽,市井形态之丰富,官贵生活之奢靡都是此前所未有,仿佛诗歌版的《清明上河图》似的。

尤其是我们读到“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百尺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等这些被后人吟咏不断的名句时,浑身即会被一种异样的感动席卷。

那么,一个寸步难行,羞于见人的麻风病人,为什么要为自己已经回不去了的长安留下这么一篇璀璨夺目的诗篇呢? 我想,正是因为疾病把他逼到了只能观望的位置,他才有了更多的独处时间和更独立自主的视角,好把那个身外的物欲横流的世界廓清看透。

于是,那个遮掩着麻风病人的脸,却大睁着诗人清醒苦涩之眼,地创作着仿佛是一首诗,对于他来说也只能是一首诗的长安。

也仿佛他所以忍痛受难地苟活,就是为了这篇诗,就是为了展现他心目中长安辽阔而繁复的诗歌版图,就像活着就是为了写出《》一样。

如此,拒绝了世俗的一切的卢照邻,在拥有了《长安古意》后,反而赢得了一切。

是啊,一个人可以被困在咫尺之间,但只要精神高远,格局辽阔,同样可以抵达宏大的境界。

写到这里,我仿佛看到,当初卢照邻睁着那双麻风病人的眼睛,艰难地爬向颖水,投身激流时,他一定还在一如既往地忧郁,一如既往地幻想,直到死神如期而至,才平静地闭上双眸,好像确定了自己已赢得了不朽的声名。

所以,应该可以这么形容卢照邻:他活着,已经死了。

他死了,依然活着。

【作者简介】宋执群,生于一九六零年代。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梅雨》《望海门》,长篇文化散文《锦上姑苏》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时南诏曾屡次侵扰大唐边境,为什么到了宋朝大理和宋朝却能相安无事

大理是我国时期割据西南的一个强盛少数民族政权,他是时期西南地区霸主南诏的继承者。不过虽然南诏和大理一脉相承,但南诏和大理有一个明显的不同,那就是大理比南诏安分的多。唐朝时期,南诏曾屡次侵扰大唐边境,成为大唐的心腹大患,唐朝的灭亡就和屡次征伐南诏有很大关系。而大理和宋朝却不同,两国关系非常好,长期相安无事,战争少之又少,堪称“和平的典范”。很多人不禁感到疑惑,南诏曾屡次侵扰唐朝,为何大理和宋朝却一直相安无事? 从大理的角度来讲,虽然大理和南诏一脉相承,都是由彝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但大理比南诏汉化程度高得多,而且国内盛行,所以大理更加文明和温和,不像南诏那么好战。当然,大理国也深知自己不是宋朝的对手,知道双方开战自己根本占不到什么便宜,当年的南诏就是个例子,所以选择了和宋朝讲和。为了和宋朝搞好关系,大理不禁安分守己,甚至主动遣使入贡,得到了宋朝的高度认可,使得两国关系持续升温。 从宋朝的角度讲,宋朝吸取了唐朝灭亡的教训,不愿意重蹈唐朝的覆辙,所以不再招惹大理。南征灭掉蜀国后,拒绝了臣子提出攻下大理国的建议,用玉斧划定大渡河为大理同宋朝的边界,称“此外非吾有也”。实际上,当时宋朝也不好过,大宋周边强国林立,特别是辽国不断南下,党项人不断捣乱,搞得宋朝疲于应付,根本无力征伐大理。实际上,就宋军的实力其实未必能拿下大理,搞不好会被大理反推,所以还不如和大理保持友好关系。 此外,大理和宋朝虽然是邻国,但实际上两国并不完全接壤。因为与大理接壤的宋境多为羁縻的州县,有些地方势力甚至连羁縻都说不上,大部分处于独立半独立状态。由于这些地方势力的存在,所以在两国之间出现了一个比较松散的缓冲带,这使得两国发生战争的概率大大降低,所以在两国边境出现了一种非常微妙的平衡,这也是两国很少发生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宋朝和大理保持友好关系是一种双赢的关系。和大理交好不仅让宋朝少了一个强敌,而且还能从大理获得马匹等战略物资,并从双方的贸易中获得巨额利润。而大理也不吃亏,既保持了国家的长期和平安定,又通过贸易获得了宋朝的茶叶、丝绸等物资,大大促进了大理的发展。两国的关系因此进入了良性循环,成为了当时的“和平典范”。 随机文章商朝三朝元老伊尹是怎么死的?揭秘伊尹死因之谜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千年前的瓦里木乃伊,盘坐的女木乃伊为主(男木乃伊陪葬)宇宙中最恐怖的生物,肉身畅游太空吸收暗能量(无敌)什么是fab法则介绍法,属性作用和益处缺一不可(占比因人而异)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秦琼结识的一位兄弟,此人后来成了大唐驸马,你知道谁吗?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