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灵帝(157年-189年),章帝刘烜的玄孙。
由于桓帝无子,建宁元年(168年),刘宏年仅12岁,被迎立为帝。

在位22年间,为了满足个人的奢侈生活,先后两次颁布诏令卖官鬻爵,大肆敛财。
光和元年(178年),首次在宫苑西园开设邸舍,公开卖官。
《后汉书》:“自关内侯、虎贲、羽林入钱各有差。
私令左右卖公卿,公千万,卿五百万。
” 中平四年(187年),再次在宫掖鸿都门,公开张榜卖官。
《后汉书》:“卖关内侯,假金印紫绶,传世,入钱五百万。
” 从光和元年(178年),至中平六年(189年),其卖官鬻爵前后长达12年,历时之久,规模之大,聚敛之狂,奢侈之极,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史载,汉灵帝卖官颇有“过人之处”: 按秩标价。
汉代以俸给的多少表示官职大小,其官等称秩,以所受俸禄谷物的石数为名。
于是,汉灵帝卖官按秩标价。
西晋人乐资《山阳公载记》:“时卖官,二千石二千万,四百石四百万,其以德次应选者半之,或三分之一,于西园立库以贮之。
” 即二千石官秩,标价二千万钱;四百石官秩,标价四百万钱。
买卖议价。
卖官虽有价目,却可以议价。
宋人徐天麟《东汉会要》:中平二年(185年),“当之官者,皆先至西园谐价,然后得去”。
谐价者,即议价。
讨价还价,打折、优惠之类。
任前付款。
有钱的则先交钱,然后上任。

当时,段颍、张温、樊陵等人,虽有功勤名誉,可是都要先交钱,才能登公位。
连被称为冀州名士的崔烈,中平四年(187年),也要先交钱五百万,才被授为司徒,后迁太尉。
任后还钱。
有些暂时凑不足款的,可以当官上任后,加倍还钱大抵算作贷款计息。
或者通过宦官、嬖臣疏通酌减。
甚至,尽管有政绩,有才干,没有交钱的,往往连官也当不下去。
《后汉书》:“其守清者,乞不之官,皆迫遣之。
” 当时,宗室刘陶,为济北王刘勃之后。
任顺阳长时,平定变乱,安定民生,后以病免。
当地百姓流传歌谣:“邑然不乐,思我刘君。
何时复来,安此下民。
” 汉灵帝时,刘陶为京兆尹,到职后,要出“修宫钱”(即买官钱)一千万。
由于刘陶清贫,而且也以钱买官为耻,只好称疾不听政。
司马直,汉灵帝时,为钜鹿太守。
因有清名,买官钱减责三百万。
司马直怅然道:“为民父母,而反割剥百姓,以称时求,吾不忍也。
”干脆称病辞官,不许。
于是他上任行至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时,上书极陈当世之失,然后吞药自杀。
还有羊续,汉灵帝中平三年(186年)拜南阳太守,平定动乱,劝民耕作,恭勤克俭,以清平着称。
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欲任为太尉。

当时官拜太尉,都要交钱一千万,灵帝还派中使督办。
羊续单独接待中使时,手拈自己身上那件乱麻为絮的袍子,说:“臣之所资,唯斯而已。
”灵帝知道后,不悦,于是羊续因此不能登公位。
这些卖官鬻爵的钱财,全部被贮入西园的“小钱柜”,以供汉灵帝奢华挥霍。
光和三年(180年),汉灵帝在京城洛阳宣平门外,修建宫苑罼圭东西二苑,以及灵昆苑。
中平二年(185年),在西园修造黄金堂,用作贮藏堆积如山的金钱缯帛。
中平四年(187年),修造玉堂殿。
此外,又在“发迹地”河间买田宅,起第观。
汉灵帝还变着花样玩乐。
永和四年(181年),在后宫修建一排市肆,让宫女做买卖。
结果,相互盗窃,争斗。
灵帝则穿上商人衣服,饮宴为乐。
他还在西园养狗玩乐,头戴进贤冠,身佩绥带。
同时,驾着四头驴的车,灵帝亲自操辔,驱驰四围。
由于卖官鬻爵,吏治黑暗,聚敛钱财,大修宫室,奢侈挥霍,民不聊生。
当中平元年(184年)爆发全国规模的,东汉王朝也就趋于崩溃。
汉灵帝死于中平六年(189年),年仅34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文盲帝王登基一字不识 亲政后恶补到吐血
是很注重教育的,怎么会有文盲皇帝呢?按常理来说应该是没有的,但在非常理的情况下就有了。清朝确实有一个文盲皇帝,这个皇帝不是别人,正是皇帝福临。 在之前,已经有了两个皇帝,一个是,一个是,但这两个皇帝都是在关外,努尔哈赤当皇帝时还是后金,到了皇太极当皇帝时改为“清”。但皇太极还没等满清入关就死了,顺治皇帝是进北京统治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网络配图 顺治登基继位时年纪不大,才6岁,当时他一个字都不认识,是个不折不扣的文盲,根本批阅不了奏折。按理说,顺治6岁时,宫中就应该为他请学识渊博的满汉师傅,学习文化知识才对,为什么顺治登基时不认识字呢?这就要托的福了! 想当初,皇太极死的时候没有留下任何遗嘱,这就引起了皇位之争。为了争当皇帝,王室内部打得不可开交。在剑拔弩张的争斗之后,睿亲王多尔衮提出立皇太极幼子福临为帝,这样一来,既合了意,也使矛盾得以缓和,而多尔衮也得到了实惠——摄政。 多尔衮摄政,实际上就是当假皇帝,他不但肃清大臣,还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顺治。目的就是把顺治架空,自己永远把持朝政。可顺治会一天天长大,长大了要亲政,多尔衮不交权又不合适,于是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到了顺治皇帝该读书识字的年龄不给他请老师,让顺治成为文盲,不认识字,自然无法批阅奏章,顺治也就永远只能当傀儡皇帝了。 而对于顺治来说,他也不敢违背多尔衮的意思。因为多尔衮大权在握,说废他就废他,说不定还会要他的小命,所以他只能惟命是从。网络配图 太后也是个聪明人,她见多尔衮不想让顺治学习,也顺着多尔衮,任由顺治整天玩耍。这个女人知道,他们孤儿寡母没有别的办法,只能等待时机,而这一等,就是七年。 顺治七年十一月,多尔衮终于出事了。这大概是天意,抑或是孝庄太后天天给多尔衮念丧经,最终导致多尔衮出事儿。呵呵,这是笑谈,不过自古以来,女人要是恨谁,大多是天天给他念丧经的。 多尔衮出的这事儿还不小,他到古北口外狩猎,也不知咋整的,一下子就从马上掉了下来,摔了一个生活不能自理,后来医治无效,于十二月初九日归天,死的时候才39岁。多尔衮就摔一下,真就治不了了?真就能死人?这个问题谁也说不清,说不定还是孝庄太后和顺治故意让太医搞鬼呢! 不管怎么说,多尔衮死了,对顺治来说是件好事。放没放鞭炮庆贺一下咱不知道,反正多尔衮死了之后他可以扬眉吐气了,可以亲政了。 顺治亲政之后,没有急于政务,而是抓紧办一件事,什么事儿?扫盲!不认识字怎么当皇上啊?这事儿必须恶补!据《北游集》记载,顺治十六年的一天,顺治帝和大和尚木陈忞相对而坐,内侍抱来一摞书,大概有十多本。顺治帝对木陈忞说:“这是朕读过的书,请你看看。”网络配图 木陈忞一看,发现顺治读过的书太多了,有《左传》、《》、《庄子》、《》,还有唐宋散文八大家和元明文集,天文地理无所不包,把木先生佩服得不得了不得了的。 在《北游集》中,顺治还详细描述了自己刻苦攻读的情景:“发奋读书,每晨牌至午,理军国大事外,即读至晚。然顽心尚在,多不能记,逮五更起读,天宇空明,始能背诵。计前后诸书,读了九年,曾经呕血。”读书读到吐血的份上,中大概也只有顺治一人。 先是文盲,后刻苦读书到吐血,足见顺治做皇帝之用功。这种精神后来成为几代皇帝的典范,使大清延续了三百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雍正选风流皇帝乾隆接班真是选错了吗?历史有局限性
帝在选继承人方面吸取了其父的教训,不再公开立储,以免重蹈九子九子夺嫡的惨案。关于他说选的人选,很多人都对他给予高度评价,但事实真是如此吗?网络配图 提起乾隆,我们大都会想到乾隆盛世、,又或者是、等等。在皇帝中,乾隆还有三个“最”字记录:在位60年,作太上皇4年,实际执政64年,执政时间最长;活了89岁,最长寿;写了41863首诗歌,最能写诗。然而,现在有一个流行的说法:如同大明实亡于一样,实亡于乾隆。 这种说法是否正确?难道雍正选乾隆选错了吗? 首先,我们来看看雍正为什么会选乾隆。 雍正有10个儿子,但大都早逝,至雍正临死前,在身边的仅有4个。这点,雍正确实不如。要知道,康熙晚年可是九子夺嫡啊!所以,雍正的选择并不多。4个儿子分别是、、弘昼、弘曕。弘昼、弘曕比乾隆小,才能一般,况且于皇位也是不争的。唯有弘时是乾隆最有力的竞争者。但要论才能,弘时也差一大截儿。要知道,乾隆不仅雍正看重,康熙更是喜欢的不得了,以至于,直接把乾隆带在身边抚养。康熙的这一举动,对任何一位皇孙来说,都是莫大的恩宠。网络配图 乾隆即位后,也确实干的不错。如何不错?让数据来说话:军事上,统一新疆,中国的疆域达到了1453万平方公里,是今天960万平方公里的1.5倍,是中国历史上除了之外第二大的疆域;经济上,乾隆时期的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总量的30%多,远远比今天美国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份额要多。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中的份额是当时英国的8倍,俄国的6倍,日本的9倍;人口上,乾隆继位时,中国人口是1.4亿,到他退位时,人口达到2.9亿,60年翻了一番。 所以,雍正选乾隆明显是选对了 。乾隆对历史的贡献是要肯定的。 那么,清朝灭亡真的是有些人说的实亡于乾隆吗?持这个观点的人,理由无非是:乾隆,动辄南巡,把雍正好不容易积攒的家底败光了;晚年骄奢淫逸,纵容腐败,养了巨贪和珅;目光短浅,不知世界大势,拒与英国通商,导致后来落后百年,被动挨打。 这些理由虽有可取之处,对乾隆来说,未免苛刻。网络配图 要说南巡败家,康熙也南巡过很多次,到了康熙晚年国库不也拿不出多少银子?要说目光短浅,康熙常与老外打交道,老师南怀仁、白晋、张诚、徐日升都是老外,不也是自诩天朝上国,闭关自守?到了后来的、、,列强都打了进来,不也是不肯开眼看世界?被逼的搞了点洋务也是小打小闹,成不了气候! 确实,在乾隆死后40年,英国就凭借打了进来,自此,清朝,直至灭亡。但这也是乾隆无法改变的,从中国历史发展轨迹看,从开始封建专制一步步强化,直到乾隆时达到顶峰。指望乾隆时就开眼看世界,大力发展贸易或者君主立宪、民主共和,这可能性有多大? 历史有历史的局限性。看待历史人物,还是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不要太苛刻的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