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至道三年 (997年)三月,驾崩,继位者应当是两年前被册立为太子的皇三子。
即位仪式在寝宫福宁殿中进行,群臣们齐集在大殿下,等待参拜新君。

然而,高高的台阶之上,一幕珠帘把御座上的新君挡得严严实实。
新君接见群臣,理应如同正殿视朝一般,卷帘入座,等到退朝时再垂帘离座。
而福宁殿中的这幕珠帘,却迟迟不肯升起。
三十岁的赵恒正值壮年,身体健康,为何不卷帘?难道背后还隐藏着什么秘密?这位新君是否真的是太子赵恒?群臣心中或许都怀有疑问,但没有人敢说出来。
质疑真伪,这可是大罪。
但有一个人不这么想,那就是两朝元老、当朝宰相。
他直直地站在殿中,不断打量着那幕珠帘,脸色越来越严肃。
吕端知道此时能主持大局,保证赵宋皇权顺利更替的只有自己,便朗声道:“请官家将珠帘卷起,老臣请求上殿,一观天颜。
不等帘内的新君回应,吕端已经登上了御阶。
似乎被吕端的气势所震慑,两旁的内侍忙不迭地升起了珠帘。
帘内冠带整齐的新君和走到近前的吕端面对着面。
审视良久,吕端心头的大石落了地。
他如释重负地低头谢罪,疾步退回殿中,率领群臣拜呼万岁。
奇怪的是,赵恒也并没有对吕端的“大不敬”问罪。
这又是何故? 原来,在宋太宗病危之际,内侍王继恩联合了副相李昌龄、禁卫军统领李继勋等人,取得李皇后的支持,企图废赵恒,改立皇长子元佐。
他们相信。

“汪疾”(精神疾病)的元佐如果登基,将会成为受他们控制的圆皇帝。
三端察觉到了这个阴谋,迅速做出反击:把前来宣召自己入宫处理太宗丧事的王继恩锁在了阁中,又面见李后,正颜厉色地驳斥了李后“立长”的言论。
但这并不能让他完全安心。
福宁殿中一直低垂的珠帘,令阴谋仍旧有存在的可能:心怀异心者很可能借助珠帘,偷天换日,一且群臣错拜了新君,一切就无可挽回了。
所以,是否卷帘成了即位仪式的关键。
吕端坚持要求卷帘,并亲自确定的,正是赵宋王朝的继承权归属。
当初宋太宗欲以吕端为相时,有人说“吕端为人糊涂”,但太宗凭借多年的经验和判断,对吕端下了“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这样一句考语,决意以他为相。
多年之后,正是“大事不糊涂”的吕端,执意卷帘看天子,才保障了太宗生前拟定的太子顺利继承大统,保障了王朝的安稳。
吕端一生经历了三代帝王,在40年的宦海生涯中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冲击,这种经历在封建王朝中实在是不多见的。
这与他在大局、大节问题上毫不糊涂,但在事关个人利益的问题上却能 糊涂 了事的品质是有很大关系的。
公元995年,吕端被宋太宗提升为宰相。
对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吕端并不觉得有多了不起,他想的是如何调动全体臣僚的积极性,为此不惜自己放权和让位。
当时和他有同样声望的还有一位名臣,办事干练,很有才能,但是性子有些刚烈。
吕端担心自己当了宰相后寇准心中会不平衡,如果耍起脾气来,朝政会受到影响,于是就请太宗另下了一道命令,让担任参知政事(副宰相)的寇准和他轮流掌印,领班奏事,并一同到政事堂中议事,得到了太宗的批准,也平和了寇准的情绪。
后来,太宗又下诏说:朝中大事要先交给吕端处理,然后再上报给我。
但吕端遇事总是与寇准一起商量,从不专断。
过了一段时间,吕端又主动把相位让给了寇准,自己去当参知政事。

这种主动让权,在世人的眼中自然是 糊涂 的举动。
有一年,朝中大臣李惟清被太宗从掌管全国军事的枢密使位子上换下来,去当负责监察百官的御史中丞,虽然是平调,但实际权力发生了变化,他认为是吕端在中间使坏。
于是,李惟清趁吕端有病在家休息,没有上朝的机会告了吕端一个恶状。
事情传到吕端耳中后,吕端不以为然,既没有去对皇帝表白,也没有去找李惟清算账,而是淡淡地说:我一辈子行得正;坐得直,没有做什么对不起人的事,又怕什么呢?这种不与人计较的坦然心态也被人认为是 糊涂 。
在吕端刚刚担任参知政事(副宰相)的时候,他从文武百官前面经过,一个小官由于平时听多了吕端 糊涂 的传闻,对他很不服气,以很不屑的口吻来了一句:这个人竟也当了副宰相了?吕端的随行人员觉得很不公平,要问那个人的姓名,看看是干什么的。
吕端制止说:不要问,你问了他就得说,他说了我也就知道了,而我一知道,对这种公然侮辱我的人便会终生不能忘。
着意地去报复对我来说是肯定不会的,但以后如果有什么事涉及他,撞到我手里,想做到公正对待也一定很难。
所以,还是不知道的好。
这种君子不念恶,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举动对吕端来说,是一种反映自我修养的高尚境界,但在世人眼中,自然又被看成了 糊涂 。
吕端的 糊涂 ,还在于他的不置产业。
他不仅为官非常清廉,贪污受贿之事从来没有,就是应得的那份俸禄也常常分出一些周济照顾别人。
以至于后来吕端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竟因生活困难,没钱结婚,只好把房产抵押给别人。
真宗皇帝知道这个事情后,很受感动,从皇宫的开支中支出了五百万钱把房产赎了回来,另外又赏了不少金银和丝绸,替吕家还清了旧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文盲帝王登基一字不识 亲政后恶补到吐血
是很注重教育的,怎么会有文盲皇帝呢?按常理来说应该是没有的,但在非常理的情况下就有了。清朝确实有一个文盲皇帝,这个皇帝不是别人,正是皇帝福临。 在之前,已经有了两个皇帝,一个是,一个是,但这两个皇帝都是在关外,努尔哈赤当皇帝时还是后金,到了皇太极当皇帝时改为“清”。但皇太极还没等满清入关就死了,顺治皇帝是进北京统治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网络配图 顺治登基继位时年纪不大,才6岁,当时他一个字都不认识,是个不折不扣的文盲,根本批阅不了奏折。按理说,顺治6岁时,宫中就应该为他请学识渊博的满汉师傅,学习文化知识才对,为什么顺治登基时不认识字呢?这就要托的福了! 想当初,皇太极死的时候没有留下任何遗嘱,这就引起了皇位之争。为了争当皇帝,王室内部打得不可开交。在剑拔弩张的争斗之后,睿亲王多尔衮提出立皇太极幼子福临为帝,这样一来,既合了意,也使矛盾得以缓和,而多尔衮也得到了实惠——摄政。 多尔衮摄政,实际上就是当假皇帝,他不但肃清大臣,还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顺治。目的就是把顺治架空,自己永远把持朝政。可顺治会一天天长大,长大了要亲政,多尔衮不交权又不合适,于是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到了顺治皇帝该读书识字的年龄不给他请老师,让顺治成为文盲,不认识字,自然无法批阅奏章,顺治也就永远只能当傀儡皇帝了。 而对于顺治来说,他也不敢违背多尔衮的意思。因为多尔衮大权在握,说废他就废他,说不定还会要他的小命,所以他只能惟命是从。网络配图 太后也是个聪明人,她见多尔衮不想让顺治学习,也顺着多尔衮,任由顺治整天玩耍。这个女人知道,他们孤儿寡母没有别的办法,只能等待时机,而这一等,就是七年。 顺治七年十一月,多尔衮终于出事了。这大概是天意,抑或是孝庄太后天天给多尔衮念丧经,最终导致多尔衮出事儿。呵呵,这是笑谈,不过自古以来,女人要是恨谁,大多是天天给他念丧经的。 多尔衮出的这事儿还不小,他到古北口外狩猎,也不知咋整的,一下子就从马上掉了下来,摔了一个生活不能自理,后来医治无效,于十二月初九日归天,死的时候才39岁。多尔衮就摔一下,真就治不了了?真就能死人?这个问题谁也说不清,说不定还是孝庄太后和顺治故意让太医搞鬼呢! 不管怎么说,多尔衮死了,对顺治来说是件好事。放没放鞭炮庆贺一下咱不知道,反正多尔衮死了之后他可以扬眉吐气了,可以亲政了。 顺治亲政之后,没有急于政务,而是抓紧办一件事,什么事儿?扫盲!不认识字怎么当皇上啊?这事儿必须恶补!据《北游集》记载,顺治十六年的一天,顺治帝和大和尚木陈忞相对而坐,内侍抱来一摞书,大概有十多本。顺治帝对木陈忞说:“这是朕读过的书,请你看看。”网络配图 木陈忞一看,发现顺治读过的书太多了,有《左传》、《》、《庄子》、《》,还有唐宋散文八大家和元明文集,天文地理无所不包,把木先生佩服得不得了不得了的。 在《北游集》中,顺治还详细描述了自己刻苦攻读的情景:“发奋读书,每晨牌至午,理军国大事外,即读至晚。然顽心尚在,多不能记,逮五更起读,天宇空明,始能背诵。计前后诸书,读了九年,曾经呕血。”读书读到吐血的份上,中大概也只有顺治一人。 先是文盲,后刻苦读书到吐血,足见顺治做皇帝之用功。这种精神后来成为几代皇帝的典范,使大清延续了三百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古时候权臣连杀三位帝王 改朝换代废立如同儿戏
权臣,顾名思义,就是有权势的大臣,这些权臣在朝廷上下专横跋扈,,在中国历朝历代,有些权臣甚至能左右朝政和,现在要介绍的这位皇帝,他绝对是史上最的权臣,居然在三年之内连杀三位皇帝,可惜最后还是死在皇帝之手,用俗话说叫“自作孽,不可活”,这位权臣叫。 宇文护(513年—572年),字萨保,鲜卑族,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人,文帝(追谥)之侄,邵惠公宇文颢第三子,时期西魏、北周权臣,自幼习文练武,刚直大度,在对东魏、南梁的战争中立下战功,得叔叔宇文泰、父亲宇文颢高度称赞。网络配图 公元554年(西魏恭帝元年),宇文泰已掌握西魏实权多年,掌权期间,西魏国力强盛,大有吞并东魏之势,公元556年(西魏恭帝三年),宇文泰病逝,临终前因诸子尚幼,把国家交给侄子宇文护,宇文护开始权臣之路。 同年12月,宇文护,逼迫西魏恭帝退位,西魏灭亡,次年正月,拥立年仅14岁的宇文泰第三子,即宇文护堂弟为帝,建国号“周”,史称“北周”,是为北周孝闵帝,未建元。 北周孝闵帝继位后,宇文护封大司马,但年幼的北周孝闵帝不甘朝政为堂兄宇文护把持,秘密联合赵贵、等大臣,企图诛杀宇文泰,却被宇文泰先下手为强,公元557年(北周孝闵帝元年)2月,赵贵、独孤信被杀,只当了一个月皇帝的北周孝闵帝被废,数天后被宇文护杀害,这是第一位被宇文护杀害的皇帝。 同年夏,宇文护又随便找了个理由杀害西魏恭帝元廓,这是第二位被宇文护杀害的皇帝,宇文护在同一年杀害了两朝两位皇帝,其专横跋扈之程度,简直历朝历代无人能出其右。网络配图 公元557年(北周孝闵帝元年)9月,宇文护杀害北周孝闵帝后,拥立23岁的宇文泰庶长子为帝,是为北周明帝,但朝政仍为宇文护把持,至公元559年(武成元年),建元“武成”,北周明帝有雄心壮志,渴望亲政,宇文护权衡再三,决定给北周明帝亲政,但逐渐发展到双方出现矛盾,宇文护决定杀害北周明帝。 公元560年(武成二年),宇文护暗中命人在北周明帝的膳食中下毒,北周明帝进食后不久就一命呜呼,这是宇文护杀害的第三位皇帝,权臣能做到这样,就差自立为帝了,他的无法无天终导致杀身之祸。网络配图 同年4月,宇文护拥立年仅17岁的宇文泰第四子继位,是为北周武帝,次年改元“保定”,北周武帝目睹两位兄长被堂兄宇文护所杀,和宇文护的,决心铲除宇文护,暗中制定计划。 公元572年(天和七年)3月,宇文护在外行军回朝,北周武帝假借与他拜见,把他骗到太后的大殿,北周武帝趁宇文护放松警惕,用玉器猛击宇文护头部,宇文护倒在地上,北周武帝立即命埋伏好的同母弟卫王宇文直、何泉击杀宇文护,的权臣宇文护终于被诛杀,终年59岁。 中国历史上的权臣很多,宇文护三年之内连杀三位皇帝,绝对可以说是最无法无天的权臣,他死后,北周武帝宇文邕励精图治,北周在他统治下繁荣富强,后来还派大军一举灭亡,统一中国北方,与南陈南北对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